第55章 杨梅酒
“黄金米”的事, 周敏说到做到, 种子拉走银子入手之后,便几乎没怎么过问。
只有石头偶尔会跟她汇报一下进展——村里哪些人家已经被齐老费说动, 准备今年将山地都用来种玉米,顺便套种土豆;唐家楼一场玉米宴来了多少贵客捧场;城里徐县尊又是如何恩威并施, 将玉米种子尽数卖了出去。
整个四月,天上还是一滴雨水都没有。直到端午节才淅淅沥沥的下了半天小雨,但才堪堪将田打湿,就又停了。
没有水,水稻就种不下去。
每一种庄稼都有自己的时令和季节,错过了之后倒也不是说不能种,但能收多少就很难说了。
譬如水稻, 现在没有水,等到六月里梅雨季时再种也不是不行,但那时就太晚了。且不说种出来的稻子好不好,原本八月能收的谷子要留到九月, 说不定赶上秋汛, 一年辛苦就都泡了汤。
这个时候,那些种了玉米土豆的人都不由庆幸起来,玉米和土豆这两个月都只是在长叶子, 缺水可能会有一点影响, 但不及水稻那么大,这是旱地作物的优势。
为着这个,周敏再到村子里去, 路上主动跟她打招呼的人都更多了,脸上都带着和善的笑意。虽说种玉米和土豆是齐老费说动的,但种子却是齐家出,这大伙儿都知道,自然也承他们的情。
那寥寥几家没种的,这时候心情就复杂了。倒不是说他们种了别的没收成,地就在那里,好好侍弄总不会太差。但是那些东西都无法取代水稻成为主食,想要靠着这些东西撑到明年,显然是不可能的。
家里有点儿积蓄的还好,又不是没遇上过灾荒,熬过去了下回吸取教训也跟着种就是。那些本来就紧巴的人家,想到接下来的一年,嘴巴里都是苦味。
万山村里是如此,整个高顺县的大环境也差不多。这两年种了玉米和土豆的人都暗暗庆幸,没种的捶胸顿足。
好在又过了十几日,五月十五之后,终于下了几场雨,勉强能够将水田没过,趁着这个机会,众人连忙抓紧时间抢种,总算是在雨季之前将水稻种下去了。
但是这样一来,时间太短,这些秧苗还未来得及落地生根,雨季被水一冲,很多都会直接被冲走,同样会造成减产。不过相较于无法下种的情形来说,无疑是好得多了。
虽然天旱对推广玉米和土豆更有好处,但周敏也没有无端希望大家倒霉的想法,水稻能种下去,也跟着念了一声阿弥陀佛。钱是赚不完的,总体来说,周敏还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直这么延续下去。
不过她今年几乎没出过村子,这些事也只是道听途说。现下人微言轻,真正能做的也有限,与其忧国忧民,不如将自己的日子过好。所以周敏很快将注意力转到了自家那几株杨梅树上。
这是去年清理这片山的时候特意留下来的,进入五月之后,树上的杨梅就已经开始露出了红色,只是尚未完全成熟。对于这种久违的味道,周敏可谓是十分想念,一天从树下经过几次,眼巴巴的看着,有红得透一些的,就摘下来先尝个鲜。
不知道是不是看到了周敏这种几乎没怎么遮掩的神态,这天石头一早就提着小篮子出了门,下午时分回来,篮子里就装满了又红又大的杨梅,品相非常好,让周敏一看就开始分泌口水。
“这是从哪里来的?不是还没到成熟的时候吗?”她问。
石头道,“山上的杨梅成熟的时间不一,跟树种和地势都有关系吧。我跟其他人一起去的,他们知道几棵熟得早的杨梅树,不过就是离得远。”说着将篮子往周敏面前一放,“给你的。”
他一回来就直接到小楼这边来了,其他人都不知道。
周敏拎着篮子去小屋那里,用泉水将杨梅泡过。在现代的时候她泡杨梅时还要加盐,怕里面有寄生虫之类的东西,而且人工种植的杨梅,总担心打农药之类的问题。但是这个时代纯天然无污染的杨梅,周敏就不舍得折腾了。用盐一泡,杨梅的味道也会完全被破坏掉。
野生的杨梅口感会略酸一些,就算尝起来甜其实回味也是酸的,但这种酸却会让人欲罢不能,吃了一个还想再吃。
不知不觉间,周敏堪堪将半篮子的杨梅给吃了下去。
石头就坐在她身边,脸上虽然没什么表情,但周敏能够感觉出,他此时的状态很放松,很惬意。
她将来装在碟子里的杨梅递给石头,“你吃吗?”
“在树上吃够了。”石头道。
周敏很轻易的相信了这种说辞,因为她觉得换了是自己,见到杨梅树肯定先吃个痛快。但一棵树上个头最大、红得最好的杨梅总是有数的,别人吃个痛快的时候,石头正忙着将最好的挑着摘下来呢!
不过周敏也没有继续吃,她自诩是个成年人,勉强还是能够控制住口腹之欲的,剩下的留给其他人,大家一起分享。
当然分享的时候,她难免也要蹭上几粒。
吃的时候不觉得,但是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周敏就开始觉得牙酸了。那是一种牙齿整个被什么东西泡过,稍微一用力就会觉得不舒服的感觉。平常吃起来软糯Q弹的米饭都有些嚼不动了。
这种牙齿酸软的感觉,在一觉醒来之后变得更加严重。好在安氏体贴的准备了粥,就连食材也都是全部剁碎了扔进去熬煮,不需要用到牙齿。
不过很快,周敏就吃杨梅吃到完全不想吃了。
因为家里的几株杨梅树已经尽数成熟,算起来陆陆续续收的杨梅足够放好几个竹筐,送了邱五爷一筐,又分了一些给村里人之后,剩下的看着仍旧让人发愁。如今也不是刚刚穿来的时候,什么都要算计,周敏也没有拿出去卖的意思。
最后齐老三拍板,这些杨梅都用来泡酒。
但这么多杨梅,不可能从齐老费家里拿酒,于是周敏干脆弄了一套酿酒的工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大树以前在齐老费家时就曾经负责过这些事,对酿酒的程序都很熟,甚至还会发酒曲!所以周敏就将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自己只负责出谋划策,不干涉具体执行。
烤一次酒需要好几天时间,等到周敏的酒出来,正好将杨梅放进去封坛,存到地窖里去发酵。——考虑到有些东西需要特殊的存储环境,所以虽然这边已经建了仓库,但还是挖了个地窖,用来存酒倒也恰如其分。
放酒的时候,周敏用从冬叔家要来的油漆在坛子上写字,石头见了,不由问,“这是在做什么?”
“写上酿酒的年份日期。”周敏道,“以后每年都酿一些,留几坛一直放着,存个三五十年,想来味道会更加醇厚吧?也许传到后世,说不定会成为难得的珍品。”
她一边说,一边在坛子上写了永嘉十一年五月二十六的字样。
石头有时候不太明白,周敏明明是个很利落很能干的性子,为什么又会经常发这种神经。他根本无法明白周敏这种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某些故老相传的故事的期待与向往。
传说古时候,若是有人家生了女儿,就会在院子里种下两株香樟树,树下埋着两坛女儿红。等到十里红妆嫁女的那一日,便伐下香樟树做嫁妆,取出女儿红待客。
这种缱绻浪漫的故事,太能够戳中有几分文艺感的姑娘的心了,只不过绝大多数时候,她们都清醒得不会相信这种童话,只在某种特定的时间里爆发出来。
不过周敏对这种藏东西的兴趣,来源于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标题和主角的名字都忘记了,就记得故事里的“我”在战乱来临必须要离家的时候,模仿母亲将自己重要的东西都埋在了菜园子里。从菜园子入口起数十四步,就是埋东西的地方。但几年后已经长大的“我”回到故地,却怎么也挖不出东西来,被母亲提醒才注意到自己长大了步伐也变大了。
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完全可以忽略,前半部分让小时候的周敏蠢蠢欲动,每次去乡下都试图往爷爷家的菜园子里埋点儿东西,然后被完全不理解这种小女孩心思的母亲暴力镇压。
好容易现在轮到自己做主,自然不会吝啬这种机会。
但不了解却不影响石头纵容周敏折腾,所以这会儿他在旁边帮着递东西的态度十分积极。
每个坛子都写好之后,周敏将其中一坛单独搬到角落里,用稻草掩盖起来,然后朝石头做了个“嘘”的手势,“这事只有我们两个知道,不能说出去。”
石头建议道,“这里地方太小,随便一找就找到了,要不咱你的小楼下面也挖个地窖,搬过去藏起来?”
周敏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提议的可行性,最后觉得太过兴师动众,还是算了,“咱们家又没人会偷喝酒,都知道是我放的酒,就算发现有一坛单独放着,应该也没人会动。”
是了,她现在可不是小时候不管什么东西老妈都想帮忙规整好的年纪,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各种安排和规划了。
最近周敏经常会想起以前的事。——或者确切的说,是现代的事。
也许是时间过去了太久,她已经不会像最初的时候,不敢去回想过往,甚至只要一想到就湿了眼眶。周敏不知道这是因为自己成长了,还是时间抹去了那些过于浓烈的情绪,但她忽然喜欢回忆了。
周敏发现,回忆真是一种神奇的,历久弥新的东西。
按理说,小时候经历过的那些事情,应该都逐渐淡忘了。但来到这里之后,她却时常能够在某些提示之下,又重新想起来。然后发现,记忆中的画面仍旧如此鲜明,并不因为其发生的时间遥远而变淡几分。
在童稚的年纪,她曾经有过无数天真的想法,其中大多数不曾实现过,就被淹没在了时光之中。
所以现在能够想起来的,周敏都不吝将之一一促成。
也许这也是自己“返老还童”的附加品之一?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是连绵不绝的雨季。周敏不喜欢这种天气,外面到处都是泥泞不说,连自家山上的雨水都跟着暴涨,池塘也有满溢之势。如果不是提前挖好了排水沟,或许山脚的一部分土地会直接被淹没。虽然那里目前并没有种太重要的东西,而且水退了就没问题,但还是让人心情不快。
不过石头倒是提出了一个想法,或许可以引池塘水到山脚,然后营造出一片水田出来。
水田和旱地的分别显而易见。因为万山村的水田有限,到现在更都是有主的东西,所以虽然齐家现在已经赚了不少钱,但名下田产仍旧只有向族中换来的那两亩,种出来的水稻,也只堪堪足够自家吃,有时候还得跟村里人换一些。
若是能够在山脚营造出一片水田,周敏的各种谋划自然更从容些。毕竟谁也不能否认,因为雨水会带来山上淤积的泥土,所以水田的品质往往比山地好很多。
而且有山有水,有田有地,也更符合古人寻求的自然之道。
齐家山的规划本来就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大部分地方还没有具体决定,所以石头提出这个想法之后,一家人研究了几天,觉得好像不错,便将此事给定下来了。不过挖土改田是大工程,也不用着急,可以等冬天农闲的时候再去做。
七月里,又到了吃嫩玉米棒子的季节,唐家楼跟往年一样,开始出售那种味道极好的玉米棒子。
但不同的是,今年他们家的玉米棒子,居然也分出了等级。
而且县城里不知怎么突然开始流传,这种玉米与普通的玉米品种不同,名字叫做“黄金米”,不但滋味更好,而且还别有神效,尤其是对于读书人而言,若能时时食用,大有裨益。
这种流言一开始出现的时候,自然谁都不信,但是三人成虎,传的时间长了,自然有人将信将疑。
又有人将两种不同等级的玉米进行比较,发现果然其中一种味道更胜,另一种则略淡一些。这反倒更证实了黄金米的特别之处,毕竟其中对比也算得上明显了。
有人向唐掌柜询问,他却只是笑而不语。
但就是这种态度,不但没人觉得他是心虚,反而都觉得也许这种传言并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唐家楼每年所卖的玉米有限,而大多数只供给那些富贵人家,价钱也不贵,若不是好东西,那些人怎么会争抢着买?之所以不往外宣传,就是想独自占下这等好处。
这种情况下,自然有一部分读书人心动,主动进行尝试。只不过暂时除了味道好之外,没感觉出有什么特别来。不过流言里也说得清清楚楚,要时时食用。
像这种传闻,处在可信可不信之间,自然免不了会有人不差这点钱,选择相信。
于是唐家楼一时生意火爆。
人皆有从众心理,别人买了,自己少不得也要尝试一下。尤其是家里有苦读的孩子的人家,更是估量着家底,多少都要买一点回去。毕竟同窗同科的竞争对手都在吃,如果没有效果也就罢了,如果真的有,不买岂非自误?
这种东西就像时文集一样,买了未必有用,但不买却可能会很糟糕。
说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齐家的运道来了。县城里有一位年近四十的秀才,家中条件尚可,尤其喜爱玉米的滋味,所以每年到了季节都会过来品尝。他买不起更多,就每天吃一棒。今年唐家楼开始出售另一种价钱更低的玉米棒子,他就多买了一些。
县城不大,在这里秀才也算是读书人中的稀缺资源,人人都要口称一声秀才公的,他的事情自然不少人都知道。
合该这位秀才命里富贵,八月府城秋试时,竟是一举高中,成了举人老爷。
高顺县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整个县境内的举人也不过只有那么寥寥数位,三年一考的秋闱,更是十几年都未见得能考出一个来,自然引得整个县城都跟着轰动起来。
然后不免倒回去抽丝剥茧,分析他能够高中的原因,逐渐的,唐家楼的“黄金米”就被显出来了。
要说能够考中是不是跟“黄金米”有关系,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新任的举人老爷的确当着人的面称赞过黄金米的味道非常好,甚至还曾经赋诗夸赞,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更有跟他关系亲密者爆出,举人老爷经常秉烛夜读,曾经亲口说过吃了黄金米之后夜里看书似乎都更精神了。
不管真不真,反正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就那么传出去了。
举人老爷回来之后,唐家楼又主动请他过来开了一场庆功宴。这时候嫩玉米棒子没有了,但唐家楼借助这个机会,却开始推出黄金米饭,准备趁着这个机会,一举将牌子给打出去。
今年的“黄金米”,已经陆续开始收成了。
周敏听说这件事之后,也只能感叹一声老天保佑。如果没有这样的巧合,黄金米要传出这么大名声,估计需要几年的积累。他们甚至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但现在天降助力,就算大部分人仍旧将信将疑,但买起黄金米来却是不会手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