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重演
董家二太太当然不会为了回个娘家就跟姜宪说一声,多半是董家发现李家有意和郭家联姻,希望能帮得上忙,以此来缓和两家现如今僵硬的关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也不知道董二太太有多少年没有回过娘家了?
姜宪不由微微地笑。
董家也是够拼的啊!
她笑道:“我还真不知道四川有什么好东西,二太太若是方便,看着办就是了。”
这就是冰释前嫌的意思了。
董小姐和董家二太太激动的脸都红了,连声道“不麻烦”,董二太太就说起了娘家的事:“……早年走船,加入了排教。祖父辈的时候还在排教里担任过长老。如今虽没有参与排教的管理了,可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是会去给排教的长老们问安。在四川,排教的人很多,虽都是些下九流的挑夫脚夫什么的,可消息却是最灵通的。郡主有什么事只管问。”
郭家自那天不置可否后,再也没有给她一个准信,不知道是不同意这门亲事还是在考虑。因路上不好走,她派去的是个男管事。又因男女有别,那男管事想了好几个办法都没能打探到郭家的事,更不要说打动郭夫人答应这门亲事了。
如果是董家二太太去就不同了。
女眷的身份让她更容易接近郭夫人,也可以打听到郭家二小姐的人品——虽说李长青的意思是只要郭家二小姐没有毛病就成,但娶个性子好一点的姑娘家里也更和睦啊。
姜宪思忖着,就把李家想和郭永固结亲,但不知道郭家姑娘的底细,有些担心的忧虑告诉了董家二太太。
董家二太太立刻表示她明天就启程回趟四川。
俩人又说了一会儿话,鲁夫人从太原送了寿礼过来。
董小姐和董二太太就起身告辞了。
姜宪一直忙到了掌灯时分,这才问情客:“大人那边可有什么消息?”
李谦在外,她总是很担心,吩咐李骥一有什么事就马上告诉她,李骥每隔两三天就和她飞鸽传一封信,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李骥那边却没有什么消息传来。
她最怕李谦为了给她过生日,千里迢迢地从甘州赶回来,耽搁了军情。
什么时候李谦才能好生生地和她呆在家里呢?
姜宪觉得自己生不逢时,又觉得还好自己生不逢时,不然就不能遇到李谦,更不可能嫁给李谦了。
情客忙笑道:“还没有!应该这几天就会有消息传过来吧!”
姜宪百无聊赖地等着李谦的消息,谁知道却得到了邵江战死在关外的消息。
她张大了嘴巴,半晌都合不扰,忙叫了刘冬月进来问话:“邵江怎么会战死的?不是说鞑子在围攻甘州吗?榆林关现在是怎么一个情景?可还守得住?”
给她送信的刘冬月道:“说是邵江去城外巡防,无意间遇到了从甘州那边战败后流窜过来的鞑子,大家就动起手来,谁知道邵江带的人不少,却压根不是他们的对手,不仅被杀了,还被割了人头挂在马上,在榆林关的城门前跑了三圈。榆林关的人都气得不得了,盼着邵瑞早点回去呢!那邵洋更是被吓得尿了出来,这几天都躲在内宅里不肯出门。榆林关乱成了一锅粥。”说到这里,他不由两眼发光地道,“还好有大人,一早就安排了人手在榆林关潜伏着,只要那鞑子敢攻打榆林关,就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丢盔弃甲!”
说得好像他亲自上过阵杀过敌似的。
姜宪哂笑。
李谦这是典型的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亏得还有人觉得他好。
她吩咐刘冬月盯着榆林关那边的消息,别让云林他们遇到什么危险。
刘冬月高声应着,眉宇间全是与有荣焉的激动。
姜宪摇头。
朝廷没有办法,让就近的李谦暂代榆林卫总兵一职,战后归还。
得了消息的李谦喜出望外,对柳篱道:“我看我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邵家的那位老太太,邵家要唱什么大戏,最好是关起门来,免得闹得满城风雨,还嫌事不够多似的。”
李谦和柳篱都不相信邵江的死是个偶然——邵江做为邵家未来的继承人,在这战乱的时候,不可能只带了两旗人就跑出城外去巡防。
这到底是邵家内斗的结果还是榆林关那些将士的安排,只有等他去了才知道。
李谦和柳篱一起去了榆林关。
柳篱就开始了帮李谦整顿政务。
李谦再次见识到了柳篱的厉害。
但他还是决定人尽其才,让有用之人帮他。
他准备留下柳篱悄悄去宣府,让柳篱把邵江的事调查清楚,若是能利用一下就更好。
俩人为这件事忙着,突然传来了宣府被围攻的消息。
李谦和柳篱都觉得一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上次李谦得知嘉峪关那边没有看见一个鞑子,就怀疑庆格尔泰把兵力不是调到了大同就是调到了宣府。他们写了信给大同总兵齐胜和宣府总兵马向远,还没有收到两人的回信,宣府就被围了。
姜宪听到消息却惊得一下子从炕上坐了起来。
她心烦意乱,在屋里来来回回地踱步。
前世宣府被破比这时候要晚一点。
也就是那一次,鞑子攻破了宣府,打进了京城。
也是那一次,李谦闯进了她的慈宁宫。
俩人反目成仇。
可那个时候,鞑子有马向远做向导。
这一世,方氏提早被除掉了,马向远的妻小没有出事,马向远也老老实实地在宣府做他的总兵,怎么前世发生的事今生还是发生了呢?
难道她还会像前世那样不到花信年纪就香消玉殒不成?
还有孩子……她是不是以后都没有孩子?
若是这样,她喜欢李骥也喜欢康家大小姐,到时候让他们多生几个,过继一个给她也好。
宣府被围攻,李谦知不知道?
宣府会不会像前世那样被破城?
京城会不会被攻陷?
前世她躲在慈宁宫里,今生,赵翌是会躲在宫里还是会逃亡?
还有杨文英,从前她让李谦把他弄到麾下效力的,也不知道李谦听进去了没有?
宣府若是危险,大同那边的日子也不好过,齐胜虽然是沙场老将,可庆格尔泰是个连李谦都要忌讳他三分的男子,齐胜会是他的对手吗?
姜宪胡思乱想着。
刘冬月一溜烟地跑了进来,喘着气道:“郡主,宣府的事打听清楚了。庆格尔泰让人领着三万鞑子去了宣府,大人那边,只不过摆了个空城计,由他亲自把大人拖在甘州,他的妻弟却带着人马悄悄去了宣府。如今朝廷已经得到了消息,怕那庆格尔泰还有什么阴谋诡计,下旨让大人死守西北,山西总兵府整装,准备随时支援宣府。”
第687章 破城
姜宪闻言忙道:“那榆林关呢?榆林关有没有鞑子?”
“不知道。”刘冬月说着,额头冒出汗来,“要不,我再去打听打听?”
姜宪摇了摇。
李谦又有好几天没有联系她了。她也看出来了,只要李谦没有联系她,多半是亲自上了战场,不方便联系她。李谦为了在西北站住脚,使了不少的手段,她的一举一动也颇引人注目,这个时候她就不应该轻举妄动,让人通过她的行为猜出李谦的动向或是计策。
她吩咐刘冬月闭门谢客,并道:“若是有人问起,只说了我在家里修行,为大人祈福。”
刘冬月是从宫里出来的,知道在纷乱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以静制动。
他立刻安排下去,并重新规划了护院巡院的路线。
姜宪不由笑道:“没想到你还懂这些。”
刘冬月赧然道:“原是不懂的。后来跟着云林云大人走了几趟福建,又一起呆在西安,慢慢地就学了一点。”
姜宪满意地点了点头,想着前世发生的事,忍不住让刘冬月给齐胜和李长青各送了一封信去,把李谦和庆格尔泰之间的胜负告诉了两人,让他们小心庆格尔泰,警告他们若是看着情况不对,不要管朝廷派到宣府的监军,先出兵了再说。后果由她去给皇上解释。
只是她还没有等到两人的还信,宣府就被破了城。
马向远和杨文英都战死了。
等齐胜和李长青得到消息准备赶过去的时候,庆格尔泰的妻弟带着一万人马把大同府给围住了,庆格尔泰直长驱直入,朝京城方向攻去。
李长青急急上表,要求五军都督府尽快调兵遣将,同意他增援大同。
在他看来,京城有那么多的京卫驻守,就算是死伤些人,京城也不会有事。可若是大同再被攻淊,齐胜做为守城之人,只有以死谢罪才能保住全家的人的性命。这样当朝又少了一员大将,九边的防守将会减弱,就更没有办法拦载鞍子的进犯了。
五军都督府调兵遣将了,却依照原来的计划,让李长青东上,增援京城。
李长青只骂娘。
西山大在营是干什么的?虎骥营又是干什么的?
但军令难违,他还是带兵赶往京城。只是在他走的时候,和太原总兵金海涛促膝长谈了一次,让他无论如何也要保住齐胜:“我们现在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九边守不住,百姓就只能到处流窜了。”
金海涛苦笑。
他就是想打仗,也得有人才是。
这些年来,军饷都没有,很多军户都偷偷地跑了,留下来的,都是些没本事出去谋生的,这样的人打仗的时候哪里能指望的上?
但李长青说的话有道理,他就是拼尽了全力,也要保住大同城。
“我会想办法!”金海涛向李长青保证。
还好榆林关那边由李谦接手,不然隔着个邵瑞,他还真不放心把背后交给绍瑞,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帮齐胜。
金海涛把金宵派去了榆林总兵府。
“宗权刚接手。”他道,“你却很熟悉。事关紧急,你也别和他计较什么军权名声,先帮宗权在榆林站稳了脚跟再说。宗权大气,不会亏待你的。”
“我知道!”金宵肃然地道,“我们保住了西边,京城才更安全。”
金海涛拍了拍长子的肩膀。
李谦对金宵的到来自然是万分的欢迎,还没有给他接风就径直把他丢给了卫属,让卫属带着他熟悉情况,顺带着管理榆林总兵府的政务。
金宵嗷嗷直叫。
李谦看也没多看他一眼。
他担心京城的形势。
李谦是在京城呆过一段时间的,知道所谓的京卫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大多数人都是权贵或是功勋的后代,连剑要开锋都不知道。
此时的榆林关对他而言已不是成功的果实,而是一个甩都没办法甩掉的包袱了。
他被困在了这里。
京里虽然有姜镇元,可姜镇元这些年来一直在朝堂上和那些大臣阁老们周旋,多年没有亲自率军打仗了,到底能不能行,谁也说不清楚。
而姜镇元恰恰是姜宪的伯父。
若是姜镇元出了事,姜宪她……还有太皇太后……
他想都不敢往下想!
李谦给八百里加急,给曹宣写了一封信去,让他想办法保住太皇太后,实在不行,就带着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妃往山西去,求助于李长青。
曹宣接到来信不由得苦笑。
他和李谦一样,不看好所谓的京卫。他把信给白愫带进宫去呈给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妃,自己则去了万寿山告知曹太后。
曹太后对曹宣的话很是怀疑,但她有胆大的一面也有谨慎的一面,让人把已经快要三岁的赵玺抱到了自己屋里和自己同出同进,然后开始收拾细软,挑选忠心内侍和宫女,随时准备往山西去。
而姜宪在听到马向远和杨文英战死的消息之后愣愣地在那里坐了良久。
因为她的缘故,这世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她就像一阵飏风,刮乱了一世,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接下来风会往哪个方向吹,让她莫名的惧怕又莫名的兴奋。
至少马向远和杨文英都死得其所。
姜宪突然落下泪来。
情客等人吓了一大跳,哗啦啦人都跪了下来,诚惶诚恐地喊着“郡主”。
“没事,没事!”姜宪擦了擦眼角,问情客,“大人那边有什么消息吗?”
“说是金大人赶去了榆林。”匆匆赶过来的刘冬月小心翼翼地道,把刚刚收到的便条递给了姜宪,“让郡主不要担心西北的事。”他说着,顿了顿,又道,“大人有点担心老爷,怕老爷还像从前那样干什么都冲在前面……京城的情况十分的复杂,有时候打了胜仗未必就能得到嘉奖。”
这种事姜宪经历过。
她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担心起赵翌来。
姜宪让人写了封信给赵翌,委婉地劝他,若是京中不安全,不防去山西,有大同总兵府、太原总兵府还有山东总兵府,看着比在京城安全多了。
可能是战事让赵翌焦头烂耳,他没有给姜宪回信。
姜宪给姜镇元写了一封信,请姜镇元让房夫人陪着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妃等人到天津卫暂避。
京城就算是被围,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被破城的。
庆格尔泰没有时间和精力为了太皇太后打到天津卫去。
第688章 猜到
信送过去了七、八天,镇国公府那边也给没给她回个信。
这几乎是从来不曾有过的情景。
难道镇国公府出了什么事?
或者是现在战事非常的恶劣,她伯父根本就顾不上这些?
姜宪在心里琢磨着,越想就越觉得心中不安。
她正寻思着要不要派刘冬月带着她的亲笔信进京一趟,毕竟有些事面对面的说和随便让人带封信去是不一样的。可她还没有动笔,京城那边就传来消息,说是京城被围了,辽王知道后勃然大怒,带了八万人马进关勤王。
来报信的刘冬月满脸的兴奋,欢快地道:“京城也不是那么好攻打的。如今辽王进京勤王,到时候从后面包抄,京卫的人再在城里呼应,也应该让那些鞑子知道知道我朝将士的厉害了!郡主这下可以放心吧?老祖宗她们不会有事的……”他说着,无意间抬头,却看见姜宪冷着一张脸,仿佛暴风雨马上就要来袭般的阴沉。
他吓了一大跳,忙收音垂手立在了一旁。
姜宪像在想什么事似的,手指轻轻地摩挲着茶盅上的图案,肃然道:“你可知道辽王的人马到了哪里?”
“说是到了密云。”刘冬月谨慎地道,“不过,也有人说他还在辽东——那密云卫的都指挥使不是辽王的岳丈吗?有人说打前排的都是密云卫的人而已。”
姜宪的神色更不好看了。
刘冬月还以为自己说错了话,有些不安地抬头望了姜宪一眼,忙道:“郡主,要不我再去趟巡抚衙门?”
姜宪就算是郡主,也不过是个尊荣罢了,李谦的书信又时断时续,要得到第一手消息,最好是问陕西巡抚夏哲。她之前还怕夏哲不给她这个面子,谁知道刘冬月去问他这些事的时候,他还挺高兴的,专程把他的一个幕僚叫了过来和他认识,并要他把刘冬月当自己人看待,有事也别瞒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