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悍女(重生)——如意夕
时间:2017-11-17 16:34:08

  三年前发生了一起大案,有人举报两江总督和广州知府贪污舞弊、草菅人命。
  当时寰姬公主人都没有出现,只是传了一句话:“对于官员,宁可放过,也不能冤枉、错杀一个好官”,结果这话一出,所有人都在传,这话定不会是公主说的。
  时间一长,看热闹的人就都消停了,没多久事情就淡了下去。
  可是才过一年,两江总督和广州知府全都被下了大狱,他们欺上瞒下贪污舞弊的证据一个不少的放在了朝堂的大殿上,百官哗然。
  最后才知道是青州的廉政公署出动了。
  他们神不知鬼不觉的南下了,还隐姓埋名的通过各种途径,卧底到相关部门,悄悄的打探着。等真正掌握了实质的证据后,才上报抓捕。
  廉政公署一时风头尽显,正式的出现在了大唐百姓的面前。朝廷官员最终也没弄懂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部门,还以为就是收集证据的探子部门呢。
  大唐上下的清官、文士们一个个赞寰姬公主手下能人多,自个清正不怕查。
  贪官们着急上火的开始救济百姓、修桥铺路,都想着为百姓多做些事把那些坏事掩盖下去。
  大唐上下一面清明,无匪无盗,百姓富足夜不闭户。
  皇上趁着这个机会,大力效仿青州,支持办学,鼓励农耕和通商。
  大唐百姓这才知道就算读书的也可以去种地,种地的也可以去读书,书读得越多,地反而种的越好。
  ***
  建平三十年,十六岁登基曾一度被太后架空,又被玄宗、寰姬等顾命大臣扶起的李倩驾崩了,年仅四十六岁,在位三十年。
  李倩这几年的身体越来越差了,虽说朝廷的事没有前些年那么累人了,但是他身体确是大病小病不断。
  都说立贤不立长,但是他还是看好二皇子的。
  只是二皇子性子绵软,让李倩实在是放心不下,就想着再磨炼磨炼他。
  他曾经两度要册立二皇子为太子,就连辅佐的人选都选好了。可是每次他打算下旨的时候,二皇子都会因为一些小错让他心生不喜,这册封的事就暂且搁下了。
  谁料李倩今年入春就感染了风寒,虽说是小病,却一直不见好,拖拖拉拉的入了夏。
  更让人预料不到的是,李倩会因为这场风寒而逝世,而之前搁置在御书房暗匣里册封二皇子为太子的诏书不翼而飞了。
  薛董伟、程英、马蕴等前几年就安排好的顾命大臣分成了两派,薛董伟是主张按照陛下事先提议过的册立二皇子为帝;
  而马蕴说道:“陛下之前是有提议册封二皇子的想法,只是后来压下去了,就说明陛下还有其他想法。如果陛下觉得二皇子不是合适的人选,在观查其他人选,如今固然没有再这样做的道理,而之前写的圣旨也有可能是陛下让人处理了。”
  程英觉得两边说的都有道理,站在了中立位上。一时半会也争执不下到底谁应该即位。
  各位年长的皇子都开始蠢蠢欲动了,就连那些年幼皇子的母亲都动了心思,如果皇上有选人选,他们自然不能做那乱臣贼子,可是如今没有名正言顺即位的人,谁不想争上一争。
  太后寝宫内,太后身边的嬷嬷说道:“娘娘,该休息了,如今储君人选只能等寰姬大长公主回来了。”
  太后说道:“你说这个寰姬公主,她一不是先太祖的嫡亲血脉,二不是世家贵女,怎就得了先太祖的眼了,先太祖在世的时候她呼风唤雨的,先太祖不在了,先皇也是纵着她胡来,如今就连储君都要等着她来立,满朝文武就不怕她串了这位置吗?”
  嬷嬷大惊,“娘娘可不能说这等忌讳的话,要是让人听见传了出去,咱们还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呢?您可得为了八皇子着想。”
  太后叹了口气,“要不是为了八皇子,哀家也不可能收买内侍小太监让他偷了那东西。”
  嬷嬷道:“如今能争的皇位的也就二皇子,其他皇子不过是跳梁小丑瞎折腾罢了。”
  太后说道:“哀家就是怕寰姬公主偏心与二皇子,二皇子是唯一一个在青州呆过的人。如果就这样等着也不是不可以,毕竟谁当了这皇上,哀家都是太后,只是总想着再争上一争。”
  继皇后曾氏则想拥立自己年仅八岁的儿子为帝,朝廷如今的局势,皇上年纪大小根本就不是问题。
  李出清在得知皇上驾崩的时候,第一时间联系了王出然。
  王出然得知陛下驾崩后,立刻传达了各处边界戒严的消息,并且亲自调集了所有唐军以演戏作为借口,守护者大唐的边境。
  朝廷内部争斗他管不着,但是这个节骨眼谁要是想趁着大唐内乱,不长眼的想分一杯羹,他是绝对不允许的。(未完待续。)
  ------------
 
 
第四百零七章 寰姬回唐
  皇子们全都跪在灵堂守灵,朝堂的事依然有条不紊的处理着,各地官员都死死地盯着京师,生怕有什么变动。
  薛董伟对立储一事不再发表意见,他每日只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处理着朝中大事,闲空下来就去给先皇守灵。
  各地官员见上奏的奏书全都准时的批复下发,均是震惊不小。
  如今的大唐竟然连没有皇上都能有条不紊的运作着。他们对此不知道是喜好还是悲好,这是不是在说,大唐如今少了谁都不会影响大唐的发展,也不会影响百姓民生了。
  李倩乃明君啊,可是这样的大唐日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呢?
  朝廷上下一时难以决定谁来即位,太后宣薛董伟进宫密谈,想让他支持八皇子。
  薛董伟却直接拒绝了,跟传旨的太监说道:“如今陛下大丧未发,外臣不好出入内庭。立储一事既然大家意见相左,那只能等寰姬公主入京,听她的决定了。”
  曾太后之所以着急,就是不想让寰姬公主插手立储一事。从先太祖驾崩起,寰姬公主就一直管着朝廷,就是她远离京师,手依然伸的很长。
  这几年她好不容易把眼光放到了外交上,她可不想让寰姬公主重新插手朝廷和宫中的事。
  如果寰姬公主插手册立储君之事,她这个太后又怎么能垂帘听政。她虽然没有武皇的胆量自立王朝,可她也想留下名字在历史上,而不是仅仅留下个姓氏或是封号。
  这些天,有些官员四处奔走,想要尽早的站队表明立场;有些官员怕站错了队伍,除了处理政务外,基本上是足不出户的躲在家里;有的还为此称病等待新皇即位。;
  朝堂上从之前的争辩册立储君一事,到争辩谁扶灵下葬问题,如今又说回到立储一事。有举荐二皇子、八皇子的,就有举荐三皇子、四皇子的。哪家的母族不想让自家的子侄做皇帝。
  薛董伟二十五岁入朝为官,三十五岁入内阁,四十岁做了最年轻的宰相,掌管尚书省一些事务。
  如今朝堂上都是薛董伟压着,只要他不松口,立储一事就没有个论断。可是皇上不能一直都不下葬啊,他急的嘴都起了泡。
  九十岁高龄的老宰相薛玉如今在京师养老,得知陛下病逝后,还亲自到宫里磕头送陛下一程。
  俗话说国不能一日无君,原本太后是打算拖着,等朝中政事无人处理,自然就得着急立储了。可是她的算盘竟然落空了,只是这样更好了,就是说朝中大臣不会拿她儿子的年龄说事。
  其他年长的皇子们虽然全都在宫中披麻戴孝的,可是府内的幕僚却都忙得两眼通红。
  有人沉不住了,便提议去探一下王出然的意思,毕竟唐军一百二十万大军都在王出然一人的手中。
  有人则是提议拿好处去劝说李出清,虽然王出然握着一百二十万大军,可是他们除了自己种的粮食外,其他的军饷都是青州支持的。说到这里,每个人都在想青州到底有多富裕。
  青州和青州附属州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就连百姓家里的粮仓都是堆满的。只要边关不打仗,这些储备粮食够青州百姓吃五代的。
  最后有人找青州侯李出清出来说话,李出清表示不管谁当皇上,青州都是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于新皇的人选他听寰姬公主的意思。
  王出然传回来的话竟然和李出清的说法一致,王出然表示不管日后谁当皇帝,唐军都是大唐的百万雄师,至于立谁为储君,一切等寰姬公主拿主意。但是朝中可以放心,有唐军在,大唐绝无外患。
  唐军依旧是训练和演习,只是训练和演习陆续的由驻地挪到了边关,仿佛朝中的事真与他们无关一样。
  ***
  大唐周边的国家听闻大唐陛下驾崩,还没有册立储君,一个个的心思都开始活络了起来。
  有野心的直接就往边界上调了兵,没有野心的也在想如果大唐内乱,边关告急,如果别人趁乱攻打大唐边境,他们是否也能喝口汤呢。
  谁知边关传来唐军戒严、增兵的消息。
  周边国家的君主们有的胆战心惊,“他们这是什么意思,总不会这个节骨眼出兵吧?”
  有的则是咬牙切齿道:“那些人不去站队,不去巴结新皇,跑来边关‘演戏’什么?还有什么是‘演戏’,有没有打听清楚了。
  ***
  寰姬公主此刻刚刚商谈了美英帝国和大唐的贸易往来,还不知道李倩的死讯。
  前天夜里,王玉阳看到空中扫把星划过,抓了一把树叶直接开了一卦。
  寰姬则是双手抱拳许下愿望,‘希望小儿子李出清早日找到心上人。’
  王出然和李出清今年已经二十有三了,王出然十八成婚,霍明珠嫁到寰姬公主府上三个月就传出了喜讯。
  如今大儿子都已经四岁了,小儿子已经两岁了,李出清还是光棍一个,作为母亲的她不能不着急。
  王玉阳不忍打扰妻子的好心情,连只字片语都没有说。只是等合约签完了,才提议他们应该回大堂了。
  寰姬虽然觉得还有好多地方没有去,但是合约到手,目的达到,他们是该回大唐了。
  他们都已经出来两年多了,她还没有见过小孙子呢。
  带有大唐旗帜的帆升了起来,随后是带有‘李’字的帆。
  寰姬等人起航回程了。
  ***
  大唐上国朝廷动向不明,周边的国家也都死死的注意着京师的动静,谁上位跟他们有直接的关系,要是个喜好打仗的人做了皇帝,他们岂不是也要打仗。
  朝廷上的争论由册立储君的事转到了,李倩大丧上。历代皇上大丧都是由太子主持的,虽说唐朝从武皇后的储君人选就有些乱,但是主持大丧的人依然是重中之重,甚至有人传出话来说:“谁主持的丧葬,谁就是新一任的皇上。”
  朝廷官员又开始争论起来,一直隐忍不发的二皇子,私下传了幕僚进宫。(未完待续。)
  ------------
 
 
第四百零八章 寰姬回京
  二皇子问道:“可知道姑祖母到哪里了?青州可是通知到了?这眼看就要发丧了,太后必定会那扶灵的人做文章,这可怎么办好?”
  原本顺理成章继承皇位的他,眼看皇位就要离他而去,他实在是沉不住气了。
  二皇子焦急的在内室走来走去。
  ***
  太后寝宫内,太后说道:“发丧那日,说什么我都不会让他扶灵,扶灵的必须是八皇子。”
  宫中一位宫女打扮的男人说道:“太后不必着急,您可千万不能出大错啊。别说是二皇子了,就是换做别人到了此刻怕是也沉不住气了吧,我们只要等他出错即可。”
  太后点了点头,但是心中依然有着自己的打算。
  ***
  二皇子所在的内室里,一个年过五旬,做侍卫打扮的幕僚说道:“二皇子莫急,时间越是紧迫,他们越会投鼠忌器,您只需要稳住不出差错,等寰姬太长公主回来,咱们就赢了。”
  二皇子有些担心道:“你们没看到太后看我的目光,好像要生吞活剥了我一样。我在宫里片刻也呆不下去了,每天都担心她会偷偷的弄死我。”
  几个幕僚互看了一眼,继续劝道:“如今先皇还未出丧,离宫可是万万使不得啊。”
  二皇子什么都好,就是胆小的毛病改不掉,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能把他吓个半死,如今恐怕是已经到了极限吧。
  另外一人劝道:“二皇子放下心来,那妇人是不敢加害您的,这个节骨眼上,她要是敢加害您,寰姬太长公主回来一定不会放过她的,虽然当年太长公主发威的时候她没有见过,但是总是听说过的。”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劝着,最后还是把二皇子劝回去了。
  ***
  寰姬在船上得知了李倩驾崩的消息,她伤心道:“宫里真是个吃人的地方,他才比我年长一岁,你看看我这身体,一年到头没病没灾的,可是他呢?怎么说去就去了?”说着留下了眼泪。
  王玉阳给寰姬擦着眼泪说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说完抬头看着海天相接的地方。
  寰姬顺着王玉阳的目光看去了海天相接的地方,叹了口气靠在王玉阳身上说道:“好在一早听了你的话,按照我们的行程,要是能赶上他下葬就好了。”
  王玉阳把寰姬搂在怀里轻轻地拍着,“我们会赶回去的。”
  他们的船直接驶入了海州,从海州走脽水到洛州,再由洛州快马加鞭的赶去京师。
  海州是青州的附属州,他们上岸回唐,只有青州的个把人知道。
  等他们进入京师后,朝中依然无人知道寰姬公主回京师了。
  薛董伟等人已经顾不上其他了,皇上原本早就应该下葬的,谁料当二皇子准备摔盆的时候,太后的人拦了上来,太后想让八皇子摔盆、打幡。
  二皇子自然是不依的,他才是长子,明太妃见状喊着公主姑姑哭倒在李倩的棺椁上。
  结果一番争执之下,错过了发丧的时间,钦天监只有令选日子了,实际上不是钦天监选日子,而是要确定到底谁发丧。
  薛董伟认为不管谁做皇帝,如果没有寰姬公主的支持,恐怕皇位也是做不长的。他就不明白了,有些人凭什么认准了寰姬公主会站在他们那一方。
  而有些人的想法更可笑,他们想着赶紧让新皇上登基,等寰姬公主回来也只有参拜的份,他们就不怕寰姬公主一个清君侧的罪名清了他们么。
  支持二皇子的人认准了寰姬公主会站在他们一方,所以只是在拖延时间;
  支持太后的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想办法,想着无论如何也要让先皇尽快下葬,哪怕是先囚禁了二皇子。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