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安静的九乔
时间:2018-12-05 09:32:23

  “不……不咋地……”
  这“西华”又换了不知哪里的口音。
  “你们,你们给俺换了啥子部件, 怎么好像换了……还是挺难受?”
  “西华”小声问石咏, 石咏听了也难受得很:用那样的材料去“大修”,那不等于修了白修?
  “西华,你……再忍忍,我们很快就给你换上最好的材料。”石咏轻声安慰“西华”, 同时心里也有了主意。
  两害相较取其轻,那些画工同僚们,他努力去弥补,总能找到保住他们的法子。但若是现在不戳破这个毒瘤,一任这种风气蔓延下去,未来的紫禁城,后世的故宫,会成什么样子?后世之人又会怎么看待他们这些只知道偷工减料的先人们?
  想到这里,石咏便去回复十六阿哥:“十六爷,卑职知道该怎么做了。请十六爷放手去处理吧!”
  胤禄见他想明白了,心里却也不好受,开口相劝:“你也别想得太多,万一……万一有转机呢?”
  石咏苦笑着说:“连十六爷都说是‘万一’了。”
  如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其他能做的事先都好好做了,将门楼上的琉璃瓦都换成簇新簇新的,将修复完整的吻兽再次置上楼头,将城台洗净,将门钉擦亮,涂上明晃晃的金漆,让这三百年寿数的宫门,重新焕发耀眼夺目的光彩……
  胤禄点点头,没再说什么。他知道自己再说也只是虚言安慰,倒是石咏既然已经准备好了,不如便让他勇敢地去承担。
  不久,胤禄就开始行动。
  他正好认得某个在武英殿修书的老臣,其子在朝中做御史。老臣与胤禄在武英殿前聊上了,正遇上贺元思带着人押送了一批“专供”修缮西华门使用的木料。
  于是乎,“刚巧”有木料掉落下来,而胤禄“刚巧”发现了这掉落的木料不妥当。而这位老臣下衙之后“刚巧”与自家的御史儿子说了这事儿,御史“刚巧”听到过一些内务府官员贪污的风声,然而却苦于没有实证。
  于是这贺元思就成了内务府郎中被弹劾的第一人。
  然而贺元思大约有些后台,御史弹劾之后不久就没有后续了,贺元思则依旧在他五品郎中的位置上悠哉悠哉地筹办甲子万寿事宜。
  反倒是石咏他们这边的施工队受到了影响。那些“老黄瓜刷绿漆装嫩”的木料,非但没有被替换掉,原本胤禄都已经事先打点好了的材料都受了影响。石咏他们这边什么材料除了实现已经领到的琉璃瓦之外,其余所有的材料都处于无限拖欠中,胤禄出面都没用,催啥啥没有,有时甚至是石咏手下的画工们出面奔走借用,或是石咏自掏腰包,才能弄到一点用于彩绘的颜料回来。
  石咏知道这就是胤禄所说的“暂时委屈”,毕竟割破脓包的那一刻,总要有点儿疼的。
  然而石咏却依旧努力维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尽可能兢兢业业地完成西华门修缮的工作。毕竟每天清晨上衙的时候,当他靠近西华门的时候,总能听见那热情洋溢的招呼,还总不带重样儿的:
  “早安啦您呐!”
  “今天咋恁早?”
  “那洋人的话咋说来着的,古德、古德……”
  “西华笨猪!”石咏总算逮着机会,还击一回,同时会心一笑:面对这样一座三百岁的宫门,该是任何人都不想辜负它的吧。
  这天正好赶上工匠们更换西华门门楼上的琉璃瓦,石咏见他们空着手就直接扶着梯子往上爬,赶紧将一干人一起叫住。
  他会系安全绳的绳结,当下一面进行安全施工的理念灌输,一面给每一名工匠身上都系上了安全绳,这才放心让工匠们攀上西华门门楼的大屋顶。
  这天天气极好,万里无云,天空湛蓝湛蓝的。工匠们一旦攀上屋顶,就都只顾着看风景,欢呼惊叹声一声又一声地传来,惹得石咏心里也痒痒的,干脆给自己也系上安全绳,顺着梯子攀上门楼的大屋顶。
  他从屋顶南面攀上,刚刚上去的时候觉得屋顶的坡度还挺陡,整个人需要努力控制才能掌握平衡。然而站在这里,极目远眺,能将城外连绵起伏的西山一清二楚,春景尽收眼底,美得叫人心醉。
  突然,石咏的身体猛地晃了晃——京城春天容易起大风,忽然一阵大风吹来,石咏便重心不稳,幸亏他有安全绳在,总算是没有出事。
  屋顶上的其他工匠们也多多少少感受了一回春风的威力,彼此看看,脸上都透着几分侥幸,心里暗赞石咏有先见之明。
  既来之则安之,石咏既然已经攀到了屋顶上,便在一旁观摩工匠们更换琉璃瓦。
  最先更换的,是重檐庑殿顶正脊上一左一右的两具吻兽和覆盖正脊的筒瓦,接下来才是屋顶上覆盖着的瓦片。工匠们将事先备好的新瓦件用绳筐吊上去,再将换下的旧瓦件垂吊下去,自有人在下面接着。
  这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几乎是整座紫禁城最为华美添彩的部分,在春日阳光的映照下,这新换上的琉璃瓦更显得流光溢彩,绚丽夺目。
  两具吻兽重新安放之后,两名工匠将正脊上的琉璃瓦也一一换过,两人从两头出发,一起往中间移动,会合时,有一人用瓦刀敲了敲正脊正中的一枚琉璃瓦,对身边另一名工匠说了声:“奇怪!”
  与此同时,石咏脚下一滑,径直从大屋顶上滑下去,他使劲一拽安全绳,同时双脚用力蹬住琉璃瓦的表面,这才站住了。停下的地方,距离屋顶边缘,不过数寸距离。
  见此情景,工匠们都吓了一大跳,有人立即赶上来问:“石大人,您没事吧?”
  石咏赶紧摇手:“没事,我没事——”
  他一仰头,问在此刻伏在正脊上扭头下望的两名工匠:“怎么了?上面出了什么事?”
  刚才石咏突然脚滑,并非是自己没站稳,而是耳边毫无征兆地响起一声:“啊——啾——”
  这是“西华”,是它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打完之后还不忘了向石咏道歉:“对不住啊小石咏,知道不该在这儿对你说话的,可是……俺没忍住!”
  石咏:高空作业,安全措施果然是必备的!
  正脊上两名工匠见石咏无事,便又扭过头去,其中一个拿着瓦刀,照着正脊正中间的那一枚筒瓦“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
  石咏耳边立刻又响起“西华”孩子似的笑声:“痒,不行了,痒……”
  “停手!”
  石咏无奈之下,只得用起他包工头的权威,让上面的人暂时停手,待他爬到正脊附近,工匠们齐齐伸手,将石咏拉了上去。那枚位于正脊正中的筒瓦便位于石咏眼前。
  “取一枚刚换下的旧瓦来!”
  石咏吃惊地盯着眼前这一片牢牢固定在正脊中间的琉璃瓦,他的老本行是修补各类瓷器金银器青铜器,因此对于釉彩非常敏感,一眼就看出这枚琉璃瓦的瓦色与其他的都不尽相同。
  “石,石大人,这……这可能是用了五十年以上的旧瓦。”旁边一名工匠凑上来,将手里的旧瓦和石咏面前那面无法取下的琉璃瓦两相对比,得出结论。
  石咏也是这么想的:他知道在三十年前的那次大修时,所有的琉璃瓦都换过一次。但是眼前正脊中间的这片琉璃瓦,看上去色泽比已经换下的旧瓦更加陈旧,显然已经在这屋顶上待了超过三十年了。
  石咏从身边的工匠手里接过瓦刀,轻轻地在这瓦上敲了两下,看似随意地问:“我可以,把这枚瓦掀开来看看么?”
  一直以来,石咏心中存着的未解之谜不止是关于傅云生的,还有一件,是关于这座西华门门楼正梁上的宝匣。
  中国古建向来讲究风水,梁上放置的镇宅之物,要么是以法术符箓驱邪,要么就是名贵之物,越名贵越好。倒是没听说过有以铜钱来镇宅的。
  这令石咏隐隐约约地想到了一个可能:明清宫廷古建,并不一定都是在正梁上放置镇楼之宝的,还有一个可能的地方,就是在宝顶之内1。若是古建没有宝顶,那么宝顶应该在的位置,也就是正脊中央,就有可能是存放真正的“镇楼之宝”的地方。
  所以石咏以瓦刀轻轻敲击这片瓦,同时开口询问。身边工匠以为问的是他们,没敢接口。倒是“西华”很爽快地应了一句:“为啥子不能哟!”
  石咏再难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俯身仔细查看这片貌似被“钉死”在正脊中间的琉璃瓦,一撇之下,就已经见到了几处泥灰之间的缝隙,将瓦刀的一角伸进,轻轻一提,琉璃瓦已经卸了下来。
  琉璃瓦下面,还是一片琉璃瓦,却是金红色的,在强烈的日光下大放异彩,立即将所有的工匠都吸引过来。
  “小石大人,这片瓦是凭空放着的,没被砌上!”旁边的工匠发现了端倪。
  石咏也看出这一点,将瓦刀放开,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将这片金红色的提起来,他眼前立即出现了一只狭长的紫金匣子。
  在耳边工匠们的一片惊呼声中,石咏听见“西华”在得意洋洋地自夸:“厉害吧!”
  “这是……这究竟是什么时候放置在这里的?”
  石咏总问这种“无人能答”的问题,其实是专门逗“西华”开口回答的。果然,在一片静默之中,“西华”慢慢地回忆:“俺想想,那年,宫里是有喜事的,好像是……小皇帝刚出生!”
  石咏在心里默算,那就是整六十年前,康熙帝出生的那一年,是顺治年间。
  他突然想到了一点什么,赶紧命人将紫金匣子取出来,然后再将那面金红色的琉璃瓦放回去,吩咐众人:“大家先将别处的琉璃瓦先都换过。这里的一枚,先临时加固一下,但不要封死。待我将这枚‘宝匣’交给十六爷看过,再做打算!”
  他将那只紫金匣子捧着贴在胸口,能感觉得到自己胸腔里的心脏在扑通扑通地跳着。这和他上辈子头回遇上重大考古发现的时候,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是完全一样的。
  毕竟,这才是这座西华门门楼真正的镇楼之宝。
  石咏几乎是飞奔着去寻十六阿哥胤禄的,他得寻一名位尊之人与他共同开启这枚宝匣才行。
  少时十六阿哥胤禄与石咏一起打开了这只宝匣,两人验看了里面盛着的物事,彼此相对看看,大眼瞪小眼。
  很快胤禄就想明白了石咏的这个发现有什么样的意义,他半开玩笑地冲石咏肩头虚捶一拳:“真有你的啊!”
  胤禄心内也忍不住妒忌石咏,这小子,运气真是好!仅凭这个发现,他就能将眼前的不利局面彻底扭转过来。
  想到这里,胤禄舒心地扬起头,笑着说:“小石咏,西华门那里,你们就尽管修,可着劲儿地修……慢慢修!记住,慢工出细活儿才好啊!”
  作者有话要说:  1参考这次故宫百年大修钦安殿宝顶的发现。
 
 
第93章 
  再说这年自正月始, 各地就纷纷出现异象,各种祥瑞层出不穷, 都是恭贺皇上甲子万寿的, 歌功颂德、花团锦簇。
  紧接着江南传出了一桩奇闻, 却是关于两位待字闺中的小姐。
  头一位是个姓鲁的翰林, 膝下无子,唯有一女,就把女儿当做儿子教, 自幼开蒙, 念四书五经,接着教写八股。这位鲁小姐天赋极高, 记心又好, 便将诸家宗师之文,历科墨卷, 全部记下, 做出来的文章, 连江南都有大儒赞的,说此女若是个儿子,连状元都中来了。
  这鲁翰林每每夸起女儿, 总说自家女儿既学好了八股, 以后无论要做什么,要写诗就写诗,要写赋就写赋,都是“一鞭一条痕, 一掴一掌血”1。
  可是这鲁翰林将自己的女儿夸得太甚,激起了江南士子的不平,便有那好事的,也提起扬州的一位闺秀,据说也是书香人家出身,其父身在显位,但是此女行事低调,从来不事张扬。所以无人得知其真实名姓,只因为她在闺阁中教诗,教得极妙,所以有人赠了个别号,称为“诗小姐”。
  这位小姐主张诗文不以律所缚,而要以韵为胜,但求“意趣真”。她教人作诗绝不是读那些八股文章,而是先读王摩诘的五言一百首、老杜的七律一百首、李青莲的七绝一百首,再将那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多练练笔,便能做诗翁了2。
  江南文人,大多不喜鲁翰林的言辞与做派,便总是在鲁翰林面前将那位“诗小姐”的看法大加赞赏,惹得鲁翰林大怒,放出话来,要两位闺阁中的才女比一比诗才。
  然而这是鲁翰林剃头挑子一头热,自己叫嚣得厉害,却始终无人理会于他。只是鲁翰林叫得凶,扬州闺阁中,便有替那位“诗小姐”抱不平的,便将那位所写的诗句传了一两句出来,偏巧有两句写的是“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据说本是信手写来,表达对人间盛世的期许之情。可被有心人听见了,觉得这诗极其应时应景,极其符合甲子万寿的颂圣之意,便在京中广为传颂,据说曾落入康熙皇帝的眼中,圣上对这诗的立意多有赞赏。
  消息一出,鲁翰林立时命自家闺女做了二十首应制诗、诵圣诗出来,也送上京请人品评,但被人评说二十首,都不能与旁人随手写的一联比肩。鲁翰林自然气得跳脚,可又无可奈何。他闺女确实写不出这样轻灵风雅的句子。
  偏巧这年巡盐御史林如海奉旨万寿节上京陛见,一路赶到京城之后。林如海少不得前往岳家拜见岳母,惦记着一年前见过的贾琏,请出来见了,考校几句学问,倒觉得是进益了。
  贾母素知女婿是个有才学的,想起爱女,自然忍不住暗暗垂泪,可是见到女婿夸起琏儿,一头又想起宝玉,忙命贾政将宝玉带来拜见姑父。
  林如海早闻宝玉之名,一见之下,果然觉得面相俊朗,人物风流,如宝似玉。
  然而宝玉见到扬州来的林姑父,一时嘴快,便提起“诗小姐”的那桩公案,张口便问:“姑父从扬州来,林妹妹又在扬州,自然知道那‘盛世无饥馁’一句是谁写的。”
  宝玉很有把握,“诗小姐”一定就是他的林妹妹。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