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你盯着吴先生看他这几天都和谁接触,可有结果了?”
吴先生便是那天怀疑是马文才的门客。
“吴先生深受王爷器重,这几日一直跟在王爷身边,并没有出门。不过……”
小太监顿了顿。
“不过什么?”
江无畏柳眉一竖。
见江无畏要发火,那小太监才硬着头皮说:
“不过吴先生没有出门的时候,常往大王子那去。”
第303章 振翅高飞
临川王不爱听人说教, 又贪财小气, 他的王府里不养闲人, 能经常在他身边出现的先生, 往往都知道他的性格, 不是善于“变通”,就是会拍马屁。
吴先生是前一种。
江无畏收买的小太监一直盯着这位吴先生,发现他在府里并没有多少朋友, 但经常往萧正德那去, 这让江无畏心里生出了不太好的猜测。
王爷追责的时候, 萧正德很轻易的就把黑锅甩给了他弟弟, 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与其说他是下意识的推卸责任,倒不如说是一点都不但担心弟弟因此生怨。
之前他还明明希望讨好自己, 甚至不惜去抢糖坊, 为的就是让自己在王爷面前美言几句……
事出反常必有妖。
接下来的日子里,江无畏小心的打探弟弟死那一天萧正德的行踪, 但王府里没人能说得清他去了哪儿。
临川王府匆匆收到消息, 王爷让萧正德先躲起来, 她收到消息时,弟弟也已经得到消息离开了王府。
连她都不知, 弟弟的消息从哪儿来的?
如果只是躲避皇子们的搜捕, 怎么会谁都说不清萧正德那日的行踪?
一个个不合常理之处的出现, 让江无畏心头对萧正德的怀疑升到了最高点。
萧正德并不知道自己被江无畏盯上了, 在府中依旧大摇大摆的过日子, 浑似没有之前来抓他的那件事一般。
他本就是残暴贪婪的性子,憋在临川王府不能出去,就使劲糟践府里的女子,江无畏不时听到有姿色不错的侍女消失不见,府里女仆人人自危,心中对他厌恶更甚。
就在江无畏以为是自己猜测错了的时候,那几个盯着萧正德的下人又给她带回来一个消息。
他弟弟死的那天,萧正德扔了一双鞋。
贴身伺候他的太监舍不得那双好鞋子,没有依命扔掉,而是拿出去卖了,被盯着萧正德的人发现,悄悄买了回来。
江无畏赏了买鞋的人一笔钱财,那人识相地献上了那双鞋。
那丝履面上有血,血渍红褐,虽然被清理过,但滴落在鞋上的血渍依旧还能看到一些痕迹。
吴法寿是正面中刀,家医说没有反抗过,应是来不及反应便被刺中了要害。如果萧正德是凶手,拔刀时血沿着兵刃滴到他的鞋上,合情合理。
“抓到你了。”
江无畏握紧了那双鞋,脸色阴沉。
***
六月十七是钦天监挑出的好日子,也是出使北方的使团出发的日子。
那一日确实无风无雨,可天气十分炎热,褚向腿伤未愈只能暂时坐在车里,徐之敬则和宫中的医正一起准备了不少避暑驱虫的草药,以免路上有人因为天热而中暑。
在这样的日子出发也是没办法,元澄不能在边境等候他们太久,没有这位任城王的保护,那些魏国的主战派很可能在魏国国境内让他们无声无息的消失,以挑起两国的战事。
虽然已经从简再从简,但从谢举到褚向,几乎出使的主要使臣都是士族,这些人光吃穿用器就准备了几车,再加上国礼,车队几乎一眼望不到头。
一路上光安排水路路线、在哪里补给、在哪里换车,就已经耗光了不少人的耐心。
听闻其中的种种,马文才更加不觉得徐之敬去是个好主意。
徐之敬虽是担心褚向的安危,但更多的原因是为了解决他祖父的一个心结。
他有一个族伯,名为徐謇,曾是徐家最杰出的医者,在随军任军医的时候被北魏俘虏,听说现在出仕北魏,在洛阳为官。
当年徐謇被俘虏时家小还在南方,北魏爱惜他的医才不愿放他南下,他的妻儿也就被留在了南齐。
为了保护妻儿,徐謇托人带信回家,希望家中将他逐出家门,以免他出仕魏国的事情牵累到徐家。
因为这个,徐謇的母亲一病不起,徐之敬的祖父不得不在接管家族后将他从家谱中除名,却依旧在家中的祖坟里为他留了一块墓地。
这么多年过去了,徐謇和南边的东海徐氏几乎断了消息,直到十几年前,那边托商人带来了徐謇已逝的消息。
徐謇临死前依然怀念家乡的父母兄弟,反复叮嘱自己在北魏后来娶的妻妾子女一定要保护好他的尸骨,日后要葬回祖坟里,葬回她父母的身边。
徐謇在北魏的三个子女并没有继承其父的医术,却有为官的才能,也十分孝顺。他们在父亲死后想方设法托人送信来了南梁,希望徐家有人能北上接回徐謇的尸骨,扶灵回乡。
可那时梁武帝刚刚登位,野心勃勃,于是自徐謇死后这十几年来战事不断,断绝了之前一直保持着的来往。
徐家名义上已经将徐謇驱逐出族,并不能光明正大的北上,这件事就这么一直拖了下去,成为了徐家一个心结。
徐之敬此次申请出使,一是实在放心不下褚向,二便是要迎回伯祖的骨灰,将他送回祖坟。
他和当年的徐謇一样,都是为了保护家族而被家族除族之人,徐之敬对他颇有“物伤其类”之感,更别说徐謇虽然已经不算东海徐氏的人,可在北魏官至大鸿胪寺卿,并不算辱没了祖宗。
更别说徐謇留在南梁的妻儿几乎就是在他家的庇护下活下来的,他的孙子是他父亲的弟子,不是外人。
徐謇的后人现在是金乡县伯,亦是齐州刺史。因为有这层关系,徐之敬并不担心到了洛阳会人生地不熟,毕竟有同族照拂。
褚家的姑母派人到国子学来找过几次褚向,但褚向都称病避而不见,徐之敬担心他心软会回去,临走前配了十几副药送去了褚家,只要褚皇后好好吃药,半年之内性命无忧。
他知道褚向虽性子温和,却不愿别人瞧不起他,并没有宣扬他的脚踝是怎么赏的,只是被谢举询问情况时隐晦地提了下他这么多年一直在被姑母虐待。
谢举本就对褚向颇有好感,听说他的遭遇后对他更是同情,有了他的庇护,褚家再没有办法接触到褚向。
六月十七那日,百官送行,马文才和梁山伯、傅歧、祝英台四人也站在在围观的人群里,目送着两位同窗离开。
“你说,褚向还会回来吗?”
梁山伯问身边的马文才。
“我不知道。”
马文才思忖了一会儿,才说,“我们只能推断出褚家在帮二皇子,并在二皇子和萧宝夤之间牵线搭桥,却不知道褚向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他其实才思敏捷、胸有大志,但却有志不能伸张,陛下颇为忌惮褚家,不会让他如愿出仕……”
他顿了顿,“要是我,我会选择逃往北魏,在魏国出仕。”
萧宝夤如今是北魏的“齐王”,又是车骑大将军,褚向投奔萧宝夤就算得不到北魏重用,在王府里也更有用处。
毕竟二皇子在明面上并没有对褚向有什么优待。
“那徐之敬怎么办?”
祝英台脱口而出。
马文才和梁山伯露出迷茫的表情。
“什么……怎么办?”
褚向若一心留在魏国,就算徐之敬劝说也没有用。现在魏强梁弱,梁国也不会为了一个褚向开罪魏国。
没人听懂,祝英台有些惆怅。
“不说这些。”
马文才看着喧嚣的人群,并没有和其他人一般选择看完热闹就离开,而是耐着性子站在城门前继续等候。
直到远处传来马声嘶鸣、车轮咿呀之声时,马文才嘴角一扬。
“来了!”
人人都在关注着使团北上的事情,几位皇子更是率领百官十里相送,于是倒疏忽了一支进城的队伍。
若是平时,建康城中来了这么一支马队必定要成为一笔谈资,毕竟马在南方不多见,如今也没有多少士族会骑马赶路。
听马文才说“来了”,几人心头都是一凛,纷纷抬头眺望。
只见那嘶鸣声越来越近,亦能听到骑士控马的吁声,毕竟已经到了城边,不能再纵马奔驰。
为首一人虬髯满面、身材健硕,骑着高大的北方马,身后跟着十几个健儿,远处还能看到车队的踪影。
那人远远看见马文才,伸手嘬唇打了个唿哨,忽听得几声鹰唳乍然响起,半空中有两道黑影向着马文才的方向劈头袭来!
旁边的梁山伯和傅歧已经变了脸色,大喊着“马兄小心”,祝英台更是拉着马文才要躲,却见马文才避都不避,昂首向天。
看见徒弟没躲,虬髯之人哈哈大笑,又打了个唿哨,刚刚还做飞扑之势的双鹰一左一右在马文才身边盘旋而过,复又振翅高飞。
“裴公又捉弄我!”
眼见着裴公翻身下马,马文才露出只有见到长辈时才会露出的欣喜表情,高呼出声。
他不忘梁山伯现在是裴家庶出子弟的身份,也拉着他一起上前拜见。
“总算把您盼来了!”
第304章 风云再起
一年后, 建康。
玄圃园中,欢声笑语。
如今太子在玄圃园中举行的诗会,已经是文人士子最想要参加的集会。
这据说是受到玄圃园中各书令史的启发, 起初只是当残章攒的多了后,太子召来大儒名士就各家献上来的残章断句进行讨论、并尝试“补缺”, 并为此设置了彩头。
而后, 对此感兴趣的人便越来越多,最后发展为每月一次的“固定活动”。
因为“补缺”考验的是过人的想象力和不同的风格, 太子便没有拘着必须要士人参加,渐渐的,将太子这处“玄圃会”当做敲门砖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时候哪家送来的残章有些来历, 连皇帝和官员都会跑来凑热闹。
每次到这样的诗会时, 祝英台就想跑。
自去年从临川王府被救回来后, 她一下子就成了玄圃园里的香饽饽, 就好像玄圃园发现没了她就不能转一样,越来越多的诗篇堆在她的案前, 有些甚至让祝英台怀疑他们是不是放低了标准。
除此之外, 二皇子和三皇子也经常来园里玩, 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的希望她能作诗,常常说话间说得好好的就伸手一指枝头或是什么地方:
“这花天气不错, 英台不来一首?”
英台和马文才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马文才猜测应该是三皇子抢了她为自己作诗的帕子后, 觉得英台应当有这样的实力, 偏偏她又不爱作诗, 便只能想尽办法希望她能乘兴来一首。
对此,祝英台只觉得是自己剽窃了后人诗句遭了报应,除了在抄写诗赋时看见上辈子背过的诗会补一补以外,再也不在外人面前作诗。
大概是她这样的“怪癖”引起了太子的注意,她偷偷“填补”残句以今托古的事情终于还是被发现了。
好在太子没有责罚她,只是顺势令她对玄圃园中精妙的残章进行“完形填空”。
这就要了祝英台小命了,有原身的学识打底做两首诗还可以,让她补全那么多残章断句,哪里是她做的到的?
无奈之下,她选择了“祸水东引”,索性建议太子召集名士大儒一起“研讨”这些残章断句,一来这些人文风各有所长,二来这样做一首诗就有好多种填法,比较有趣。
就是没想到她为了不累死自己随口提出的建议,如今成为了玄圃园里一月一度的盛事,也因为这样的缘故,各方送来的诗文更多了。
最后还是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说起来都是泪。
“山际见来烟……这只有一句,如何填?”
捻起残简的文士眉头紧蹙,“为何到了我,就只有一句?”
“吴老,就因为你水平高,所以才把这个留给你啊。”
其他几个文士齐齐笑了起来。
叫吴均的文士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是负责修史的,自己也长得像是出土文物一样,须发都已经花白。
他身体不好,平日里很少出门,只有玄圃园开诗会的时候会来看看,他对古物颇有研究,有时候。倒不是为了作诗,而是为这些载体断代。
“这简,看起来就几十年,有点像是家里小孩练诗作的小简啊。”
吴均翻了下竹简,仔细摩挲。
“吴老,我们还等你填诗呢!”
几人纷纷起哄。
太子坐在轩中,看着轩外廊下的文士们起哄,笑着怂恿。
来这里的都是对自己实力有信心的,吴老被人一哄,握着竹简填了一首:“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他诗一念完,大家齐齐向着握笔的祝英台看去。
“点评!”
太子对祝英台一颔首。
又来了。
这是看中了她在应试教育下训练出来的阅读理解、不理解瞎掰的能力吗?
“好诗!”
祝英台肃容道:“此诗精炼简洁,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吴老惬意闲适的心情。残句里本只有一句‘山际’,于是全诗切合第一句的山际,表现出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已曲曲传出。”
听到祝英台点评到了点子上,吴老自得地点头。
“同时,全诗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吴老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他安贫乐道的思想,实在是辞藻与立意极佳的作品。”
她一点评完,众人纷纷鼓掌。
感谢作文赏析、文言文鉴赏以及自己瞎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