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家庭——桃花露
时间:2018-05-29 20:57:10

  莫茹自己的几棵山楂树今年结了不少山楂,摘了有四十斤,分了一些,还剩下二十多斤。她晒了一些山楂干,还做了几罐子山楂酱,剩下的就做成糖霜山楂、糖葫芦给孩子们解馋。
  她对孩子亲切温和,孩子们都喜欢来找她玩儿。
  她还让周诚志做了七巧板、象棋、动物棋等给孩子们玩儿。
  这会儿菊花正和周七七玩动物棋,另外几个拼七巧板。
  听见外面吵吵闹闹的,莫茹道:“菊花,去看看怎么回事?”
  很快菊花回来道:“娘娘,她们说报名打砖坯呢。”
  莫茹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
  夏天的时候周明愈就想办个砖窑厂自己烧砖瓦,因为今年夏天自家房子也开始漏雨。周明愈去了一趟高戈庄想买砖瓦,可惜距离他想要的数目差了很远,拉回来的根本不够干啥的,根本没用。
  这几天搞定了煤炭的事儿,再就是去盖窑厂,招工人摔砖坯,再请个有经验的烧窑师父就行。
  她就亲自出去看看,门外站了一大堆婆娘们,都急切地看着她,“七七娘,她爹呢?”
  莫茹道:“你们去队屋排队报名,回头我告诉我家小五哥也过去。”
  众人看她挺着个大肚子,脸蛋又白又嫩,跟那剥壳的鸡蛋似的,不禁暗自惊奇。
  她们怀孕的时候脸上猛长斑,真是没眼看,人家劳模怀孕,不但不长斑,皮肤还越来越白嫩光滑,简直一点瑕疵都没有,真是让人又羡慕又嫉妒啊。
  再看下去更自卑了,纷纷道:“七七娘快家去吧,我们去那边了。”
  夜里周明愈从外面披着一身寒风进来,他先在堂屋把军大衣脱下来,抖抖搭在凳子上晾着,然后推门进屋。
  屋里烧着地龙,热乎乎的,推门就有一阵温馨的热风扑面而来,让人觉得一天的疲惫都消失了。
  他见莫茹歪在炕柜上,周七七在给肚子里的小宝宝念故事,不由得笑起来,闺女也就是两周岁多几个月,哪里就这么大本事,还能念故事。
  周七七回头弯着眼睛朝他笑,“爸,你听我念得好不好?”
  周明愈拍手,“我闺女念得好着呢。”
  他觉得闺女其实认识不了那么多字,不过是莫茹给她念多了,她就背下来,然后比照着大人的样子读而已。
  他们也没拘着闺女,念得故事有的是连环画,有的是夫妻俩自己写的。
  周七七就继续嫩声嫩气地念,还一边嘀咕:“小弟弟,姐姐给你念的《睡前故事》好不好听啊?你要乖乖的不能闹妈妈哦,妈妈揣着你很辛苦的。你要是烦妈妈……”她压低了声音,凑近莫茹的肚子,很低的声音道:“我揍你哦。”
  莫茹见周明愈回来就和他说话,没听闺女嘀咕什么呢,“招了多少个工?”
  “自己大队一个生产队招了五个人,到时候再从其他生产队招一些人来。”周明愈说着去洗手洗脸洗脚,然后爬上炕。
  莫茹又跟他说起莫应熠,“星期六下午应该回家吧。”
  从冬至月开始,莫应熠就住在他要好的同学家里不用每天回家,可以一起学习。同学是范木匠一个生产队长家的儿子,自从和莫应熠做朋友以后,成绩进步很快,家里人感激得很,范队长还特意上门送过谢礼的。也是范队长主动邀请莫应熠住过去,莫茹问过莫应熠他自己也乐意和同学一起住,她也就没反对,只是把莫应熠的口粮也天数送过去。
  周明愈点点头,凑过去和周七七一起念故事给胎儿听,念完一个之后,周七七就困了。
  莫茹拍了拍她,她就握着莫茹的手指头睡着,小嘴巴还咂吧两声,似乎在吃什么好吃的。
  周明愈赶紧铺被子,把她抱在最里面。周七七睡觉不老实,怕她踹着莫茹,他就和莫茹换了位置。
  莫茹肚子大,晚上要起夜就睡在最外面,来来回回的方便。
  可能是吃的好,鸡蛋、肉、鱼没断着,蔬菜随便吃,水果也常备着,所以这一胎既没有早孕反应也没有水肿,腿也不抽筋,一直都是该吃该活动,除了肚子大没有其他的不适。
  就算肚子大,因为她现在身体好,力气变大身体轻盈,也不觉得有什么累的。
  就是尿频!一晚上有时候起夜三四次。
  周明愈垫高枕头,扶着莫茹让她靠在上面睡,她肚子太大,躺下去不那么舒服。
  看他那么小心的样子,莫茹笑道:“不要紧的,我又不是玻璃人。”
  周明愈顺口道:“当然不是玻璃人,是玉人,更得小心着。”
  莫茹扑哧笑起来,“你不要这么会撩,我会受不了的。”
  本来只是开玩笑的一句话,说出来两人都心头一跳。
  孕期因为激素问题,有时候会很想要的嘛,可自从七个月后他就不肯做到底,生怕弄伤她,虽然她厚着脸皮说其实不怕的,可他还是紧张得要命。
  看他都要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反而越来越胆小,莫茹只好放过他。
  可是她反而忍得辛苦好吧。
  周明愈对上她的视线,她因为孕期而略微丰腴的脸庞泛着玉石般的光泽,水润的眸子波光潋滟仿佛要把他吸进去一样。
  他心头猛地一热,就有些把持不住。
  “咳咳……”他赶紧去吹灯,把手电筒放头上,等晚上她起夜,他也好帮她照明。
  莫茹:“小五哥,有点冷……”
  周明愈:“要不把闺女放空间,你到里面来。”
  “脚冷。”
  周明愈:“是不是地龙熄了,我去瞅瞅。”
  莫茹脚探进他被窝里,“哇,你被窝好热乎。”
  周明愈:“快进来,我帮你捂捂。”他把自己的被子拉过去给莫茹盖上,把她那一床往边上多推推,挡住炕前的风,免得吹着她。
  这要搁以前,他是顶不愿意分被窝的,可媳妇怀孕,他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柳下惠。
  这会儿搂着媳妇儿软玉温香的身体,这么两人这么紧密的蹭着,突然就跟着了火一样,瞬间星火燎原。
  莫茹动了动,“……”
  明明他也很想的嘛。
  周明愈:“………不许乱摸……呃……莫茹,你别后悔!”
  莫茹:“……唔……”
 
 
第224章 二胎
  深冬早春本就是最难熬的日子, 尤其今年夏秋雨水大,秋天收成奇差, 就算秋季公粮任务减免不少,可他们还是不堪负担。
  口粮没得吃, 野菜没得挖……
  有些大队没有那么多蝗虫,只能依仗自己的粮食,每人每天鲜地瓜一斤加地瓜干二两,各家每天领回去熬稀汤喝,还有些根本就直接没有粮食。
  原本是一人一天一斤口粮, 这是细粮, 换成粗粮就有四斤,要是换成鲜地瓜可以有七八斤。地瓜不管饱,社员们都吐槽哪怕吃得饱饱的地瓜,走上二里路撒两泡尿肚子又饿了。
  如今只有这点能干嘛?孩子老人可以凑活, 壮劳力根本扛不住。
  尤其大个子的男人,一顿饭吃一斤都不饱,这会儿和个孩子一样吃二三两,一天两天还行, 这么几个月下来,身体瘦得风吹就倒, 后来慢慢地竟然就不行了。
  当第一个大个子男人倒下之后, 后面接连就有跟上的。
  还不仅仅如此, 当地一马平川全是平原, 没有山也没有地方可以打柴, 社员家里能烧火取暖的就只有地里收获的庄稼杆儿,一根草都舍不得浪费。往年还能修理树杈帮衬,前年大树都砍了,小树长不起来,今年秋天雨水大,庄稼杆儿烂了大半,所以今天冬天和来年春天烧火就格外犯难。
  据说有的人家锅里煮地瓜干,锅底下烧地瓜干,可人还饿肚子呢,真真是让人欲哭无泪。
  就在这时候高成县和文昌县交界地发现了煤矿,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高瑞阳亲自到煤矿勘察过,然后召开了附近几县关于“代食品、代燃料”的会议,之后高进县决定在本县开办煤炭加工厂,从邻县拉煤到东关加工成煤饼,然后卖给各公社、大队的食堂。
  各食堂到公社开条子,按照公粮缴纳数、人口数等来批拉煤的数量,计算下来,一个食堂一个月领到的煤也只够一天做一顿饭的,绝对没有多余的浪费,就算这也只管三个月的。
  可不管怎么说,这样也比社员们领一斤地瓜回去却没有柴草可用好,如此食堂又继续下去。
  全国来说,十月初的时候,中央发布了“低标准,瓜菜代”指示,要求少吃肉和细粮,多吃各种瓜类蔬菜,以此代饭。可一般地方有点地就要种粗粮秧红薯,谁还去种虚头巴脑的菜,又不耐储存又不管饱产量还不高。
  所以瓜菜代很快就成为寻找一切代食品,凡是能果腹的都要塞入肚肠中运动。要求书记挂帅,全民动员;食堂为主,工厂为辅;土法为主,洋法为辅;自己动手大力生产代食品。在一些科学家们的研究指导下,出台了一份份代食品研究文件,橡子、庄稼根、杆儿等可以提取用不完的淀粉,号召各地食堂自行提炼解决。
  于是玉米芯、豆荚、秫秸、玉米秸、花生秧、地瓜蔓等等所有庄稼的杆子、根都可以磨成粉,然后掺一点粗粮粉,再掺一些碎干菜直接捏成团,发给社员们吃。
  其结果就是低指标,瓜菜代,得了浮肿胖起来,直接挖坑土里埋。
  本地区的情况倒是没那么糟糕,毕竟从前年开始挨饿,大家有了这两年的经验,不管老人孩子都有很强烈的备荒意识。日常吃饭的时候,能省一口是一口,晒干藏着留深冬和早春吃。
  尤其今年蝗虫肆虐,各公社在农忙之余不再挖井而是忙着抓蝗虫。晒干磨碎,到时候和“淀粉”、粗粮面粉、干菜一起捏成小窝窝头,一人一顿吃上两口,再喝上一碗稀汤。虽然“红薯汤照月亮,大人喝饿得慌,小孩喝光尿炕”,却能保证熬过去饿不死,还不会得浮肿病。
  …………
  就在最困难的时候,红旗公社很多大队都听说先锋大队办了一个砖窑厂!
  别人都吃不起饭,烧不起柴,他们居然还能办砖窑厂!
  人比人真的气死人。
  很快他们又听说砖窑厂对外招供,而且专门招大个子男人,让帮忙打砖坯,用打的砖坯来顶饭钱。
  这消息一传出来,那些吃不饱饭摇摇欲坠的大个子们一下子就沸腾起来,纷纷去先锋大队碰运气,万一被留下,那他们就能吃顿饱饭,保证饿不死。
  周明愈之所以说要收壮劳力,就是因为他们不抗饿倒下得快,而只要吃饱饭,力气也比其他人大干活儿多。
  所以砖窑厂只要壮劳力,不要女人老人孩子,他们吃队里的二三两口粮也饿不死,没必要来抢男人的活儿。
  范会杰,范木匠人,今年三十二岁,一米八的大个子,现在瘦的跟杆儿一样,微微驼背弯着腰,眍䁖着眼眶子,脖子一动就能看到那清晰的大脖筋和喉结,因为太瘦简直和刀片似的锋利。
  他上有老,下有小,在家里有点吃的都顾着老娘和孩子,结果就把自己饿得皮包骨头,却还是一个劲地自责,觉得自己没用。
  好不容易进了砖窑厂帮忙打砖坯,却因为身体不好使不出力气,空看着一个大个子,还不如周培基打得多。
  周培基瞅了他一眼,“我说你从食堂领的饭吃哪里去了?”
  范会杰心里一咯噔,“肚、肚子。”
  周培基嗤笑,刚想说你还能吃脚后跟去?随即却觉得不对劲,冷冷道:“招你来,是让你干活儿赚吃的,不是让你来混日子赚吃的。这是砖窑厂,不是救济院,你们要是觉得不干活就能拿吃的,那还是赶紧走吧,晚上就没你们的饭!”
  几个大个子立刻慌张起来。
  他们看着这里食堂吃的好,一个人一大碗杂粮南瓜粥,还有两个窝窝头,他们就把窝窝头都藏着,想拿回去给家里人吃。
  可打砖坯是重体力活,要是不吃饱根本没力气。
  他们忘记了进来时候的规定,不是让你们白吃饭,是靠打砖坯赚钱吃饭,第一顿饭是赊的,然后打砖坯还上,再根据砖坯数吃第二顿。
  要是一天打不到五百块砖,那就是要被辞退的。
  因为按照砖窑厂的说法,熟练工,一天是要打一千块的!
  范会杰看看自己才打了一百来块就要没力气,那晚上哪里还有饭吃,岂不是要被赶走?
  心里一着急,他就去把自己藏着的几个窝窝头拿出来三下五除二吃掉,又灌了半瓢热水,顿时觉得浑身充满力气。
  一个跟着一个学,其他人也都这样,结果都忙活起来。
  到了晚上周明阅几个会计和记分员负责点数的时候,看了看,差不多能达到四五百块。
  再熟练两天,一千块也不成问题的。
  晚上吃饭的时候,周诚志被周明愈推出去讲话。
  他黑着脸,最适合扮演这种严肃的角色。
  “你们以为把那两口口粮省下给老人孩子?你们也不想想,家里就你们一个男劳力的,要是你们倒下了,那一家子怎么办?你一个人能省多少?你吃饱了一把子力气能挣多少?别傻乎乎的算不过账来!在我们砖窑厂就按照我们规矩来,谁要是觉得俺们不仁道就走,没人强迫你们留下来。留下来的就给我踏实干活,别想有的没的,我们是砖窑厂,不是救济院!”
  被周诚志这么一敲打,那些外聘来的全都老老实实干活,再也不想着偷摸把吃的拿回家去。
  转眼一个月过去,砖窑厂那里堆满青色的手工制砖,一排排码得十分整齐。
  尽管很多大队食堂没粮食,社员们没饭吃,可队里还是有钱的,只不过没地方买粮食。这会儿听说有地方可以买砖,纷纷都动了心思,大队的屋子、仓库也都是土坯房,夏天一连几场大雨,都给冲坏了,一直惦记着要修补呢。
  有钱的就买砖瓦,没钱的就先买瓦片,怎么着也把漏风漏雨的屋顶给堵上。
  县城、公社各单位工厂也都来买砖。
  因为机关单位、工厂是不可能糊土坯房和围墙的,而原有砖窑厂产量不够,现在听说先锋大队开了个砖窑厂他们立刻就派人来考察,看看砖的质量、产量等,觉得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开始下订单。
  这也难免有人眼红,自己穷得过不下去,别人怎么那么有钱?自己连饭都吃不起,他们还去抢砖瓦。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