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该考虑分家的事了——”
众人心里顿时心思各异,但都很疑惑老太太怎么这时候提出要分家。
“小明已经娶了媳妇儿,长庚这两年也要定亲,儿孙都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没道理再拖。我和老头子年纪大了,半截身子已经入土,还不知道哪天就没了呢。所以今儿个趁小明媳妇儿也在,把财产的事给分清楚了,其他的还是照旧,你们同不同意?”
没什么好不同意的,别说大房无所畏惧,就是何氏也觉得分开挺好。反正她两个侄子带来的那些好处她从来没敢指望,怎么着家里还有个酒楼,老太太看在二房人丁稀薄的份上不会亏待他们家,她只希望和大房保持好关系,以后她的幼清能沾点侄子的光,那她就不愁了。
“既然都没意见,那我就直说了。现在公中一共有八十亩地,一座酒楼,老宅六间,牛一头,银两——四百五十六两。”
众人听了都有些心惊,这可真不是一笔小数目,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
“怎么分我心里有数,不过也想听听你们二房的意见,大房先说。”
第67章 王复
小李氏有点犹豫, 她是想要酒楼的, 至于其他的都不要紧, 就是不知道二房同不同意。
“我和大山的想法是只要酒楼,其他的就不要了,以后爹娘由咱们大房赡养,二房啥也不用出。”小李氏和方大山对视了眼,意见是一致的。
何氏心一沉,家里其他财产都是死的,唯独酒楼有源源不断的进账,她怎么会不想要?可是这酒楼一半的店面本就归大房所有, 只有另一半才是公中买的, 不给大房给二房也说不过去。而且酒楼开到现在, 她因为当时怀了幼清, 后来又要带孩子,还真没有花多少精力在这上面, 现在生意能这么好多亏了大房。这么一想, 她还真不好意思开口争了。
可转念又想到大房两个儿子一个生意越做越大, 一个书读得那么好,名下已经有那么多田地和铺子,她心里顿时有些不平衡——一座酒楼对大房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吃点亏让给他们又怎么了?没必要这么斤斤计较吧?
这话也就在心里想想,说却是不敢说的, 生怕把和大房的关系闹僵。
“娘, 既然大哥大嫂都有想法了, 那我和二山也不好说什么,还是您拿主意吧。”她现在可放聪明了,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要是老李氏要偏心大房她也没办法,还不如一开始就示弱,没准老李氏不忍心,能偏向二房多点呢。
至于方二山,从来对老李氏的决定没有任何异议,说什么是什么,从心底里服从,何氏再是恨铁不成钢,也只能认命了,谁让她嫁给这么一个愣头青呢,这辈子算是没有出头之日了。
老李氏点点头,十分耐心地缓缓道:“我对你们大房和二房,从来都是尽量一碗水端平,不忍心看到我任何一个儿子过得不好——”
何氏顿时有些忐忑,果然听老李氏继续道:“当初开这个酒楼,是大房提的意见,主动把长庚名下的宅子拿出来,希望家里日子能过得好点儿。但说到底是为了让谁过得好,二房的心里应该拎得清楚。不然就公中这点钱,能干啥?后来挣了钱,才又买了隔壁铺子,把酒楼做大。当然,咱们做的是地道生意,也就是个大点儿的饭馆,挣得不多,大家都有功劳。不过这功劳也分大小,酒楼不能一刀切成两半,哪房功劳大,酒楼就归哪房。”
何氏早就料到这个结果,但要说老李氏偏心,也算不上,随便村里找个人请人家评价,也会觉得这笔账没算错。
一时间没人说话,就等老李氏继续。
“二房也不要觉得委屈,这开酒楼啊没那么简单,上下都要打理,平日都是我和大房管,这才没出错。要是交给你们,多半要亏,反而没什么好处。”
这话算是戳到何氏痛处了,老李氏还真没说错,她和二山脑瓜子远比不上大房的活,真要把酒楼交给他们,她还真觉得棘手。
心里最后一点不甘也消散了,何氏耷拉着眼皮,默默点下头。
“既然酒楼这个大头归大房,那二房也不能受委屈。除了祖宅一房一半,这田地、牛还有家里的银两都给二房,公中买的那一半店面也算二房的,不过我做个主,大房出点银子向二房把那一半店面买下来,那就清楚明白了。”
小李氏喜上眉梢:“我也是这么想的,价钱好商量,总之不会亏待二弟和弟妹的。”
何氏原来有些不大高兴,不过转念想到自己手里现在有足足四百多两,还有八十亩田,也激动起来。仔细想想这样分也挺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这么多银子到手,一辈子都不用愁吃穿,比开什么酒楼可不是好百倍!
她脸上不禁露出像占了什么便宜似的笑,看得小李氏暗笑不已。
一旁从头听到尾的刘嘉兰心里对这位二婶摇了摇头,但越发对自己婆婆满意。这两人谁聪明谁愚钝一目了然,她当然喜欢聪明人了。
分家分得两厢欢喜,谁都没有怨言,反倒让两房之间暗中争斗比较的心彻底淡了,相处起来更加轻松。
刘嘉兰便私底下找小李氏,请她和方大山去县城里住,也方便照顾酒楼的生意。
谁知小李氏在这点上固执己见,就是不愿搬到他们的宅子去,最后刘嘉兰只好让步,说与方启明会经常去酒楼或是村里看望她们,才让小李氏高兴起来。
这事一结束,方长庚就打算去山庄了,唯恐再不拿起书本,以前学的东西可就要还给老师们了。
而因徐闻止和沈霖马上就要出发去京城,五人最后又聚了一次,为他们践行。
如今周其琛天天在家陪他夫人,看得出来,如今周其琛身上已经完全没有以前那种阴冷的气场了,就像个普通的即将迎来全新小生命的年轻准父亲,充满了人情味儿。
而徐闻止和沈霖身上则带着锋芒毕露的锐意,显然对明年的会试充满了信心。
“你们两个这是打算留在京城不回来了?”方长庚笑问道。
徐闻止笑着摇头:“若是没考上,那是万万不可能回来的,咱们两个就在京城等你们,到时候一起再考。若是有幸得中,还不知道发配到哪个犄角疙瘩做个县令,那可就说不准了。”
方长庚状似不屑地说:“就凭你们俩的相貌,就是朝考考了倒数第一,都有人愿意让你们进翰林,哪里轮得到你们去做小小的县令,实在是世风日下!”
沈霖哈哈大笑,摸摸自己的脸,颇为自得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长得好也是一门本事,那是真正的老天赏饭吃,怎么能说是世风日下呢?”
众人都忍不住朝他翻了个白眼。
最后,不去参加会试的三人纷纷叮嘱他们路上小心,毕竟路途遥远,时间也挺赶的,不小心就容易染病,大意不得。
结束了聚会,方长庚就要回家住最后一晚,没想到居然在半途遇到了三年未见的王复!
第68章 买地
两人迎头遇上, 王复起初还不敢认, 只因方长庚三年前还是个形容稚嫩的小少年, 如今却大变样,渐渐形成青年的体魄与风范了。
相比之下,王复变得不多,只是又长高了不少,身材更为结实有力,五官坚毅沉稳,不像一个普通的十八岁少年,看来在京城成长了许多。
“长, 长庚?”王复带着怀疑有些犹豫地开口, 眼神还在上下打量方长庚。
方长庚刻意冷下脸, 凉道:“说好的两年内就回来看咱们, 食言不说,这会儿连人都不认识了?”
王复先是一愣, 随即立刻大笑起来, 神情自然, 显然这三年并未在他们之间形成任何隔阂,默契的感觉依旧。
他颇为感慨地上前,走到方长庚身边与他并行, 十分认真地解释道:“怎么会不认识?实在是你变化太大,我一下子不敢认了。至于回家这件事可不是刻意瞒你们, 我昨天才到的, 今天早上就让家里的下人去找你, 结果回来说你没在。我就想自己四处走走,没想到反而碰上你了。”
说完还怕方长庚不相信,急忙补充道:“不信你回家去问你家人,他们总能证明我说的是真的!”
方长庚笑了:“没怀疑你,只是不凑巧,我和沅君还有其琛他们刚聚完,明天我就要去府城了,你来得实在不是时候。”
王复顿时露出遗憾的神情:“你是不知道,我在路上足足花了两个月,要不是确实有些事,不然就真的不回来了,太折腾。”
方长庚也不好直接问是什么事,只询问他这三年的状况,才知道去年王复已经是武举人,只是还没来得及在信里头说。
近年来昭武帝大力倡导武举选拔将才,民间习武渐成风气,如今朝廷有关武举的规定也越发严密,与文举类似。武考生要先成为武举人,然后经过会试和殿试,中武进士后才能选官,今年还在京城参加了文举,可惜连副榜也没上。不过他倒是无所谓,原来也只是去碰碰运气,不中也在意料之中,而他也是才知道方长庚中举的事,两人互相恭喜了一番,又觉得好笑似的大笑起来。
“那你何时要回去?”方长庚也有些不舍,这一分别,至少又是两年不能得见了。
王复道:“我就在这儿待半个月吧,其实这次是回来和我爹商量些事,之前不是与你说过的,今年我要迎娶我表妹,以后必定就留在京城,我打算在京城买座宅子,还有——”
他声音突然低下来,眼睛亮亮地看着方长庚:“你知不知道,朝廷土地例放宽了百姓买园宅地的限制,如今良民每三口人便能购三亩地,听说为了把京城里的荒地和废地都利用起来,朝廷还允许每户购二十亩以内的荒地,还不征税。”
方长庚心一动,与他对视:“你想买地?”
他早就研究过本朝的土地政策,显而易见的是,不论是本朝或是前朝,皇帝都严格分配每户百姓宅基地的数量,不允许百姓大量购入宅基地,进行房产开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至于炒房更行不通——因为“找房款”制度。这就是说,一旦你从别人手里买了房子,之后再出售时发现房价涨了,原始房主就能回头问你要增值的那部分,而你一点好处都没有。既然无利可图,自然没人愿意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
既然允许买这么多荒地,房屋出租就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要是能买地建商铺或是住宅租出去,到时候坐收房租,不要太爽。
王复垂下眼点点头,又有些烦恼:“但是我爹让我少动这些歪脑筋,我手里只有我娘偷偷塞给我的一千两,要想买地还差一半,我正为这个发愁呢。”
说着他又把目光投向方长庚,开玩笑似的说:“你现在可是举人老爷了,手里头田地铺子不少吧?都交给你娘了?”
方长庚却笑出声,拖长了音调:“那些东西我能自己做主意,明人不说暗话,咱们从小一起长大的,信得过彼此。我提供一部分银子,你去买地建房。但我到底不在京城,不能帮你一起干,以后赚了钱,大头是你的,具体怎么分,咱们再商量,你同不同意?”
王复眼睛一亮,笑得龇牙咧嘴:“还是你知道我,说实话,我也懒得和我爹那个老古董掰扯,要是咱俩能合作,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我敢拍着胸脯跟你担保,这生意是稳赚不赔。你恐怕不知道,我未来岳父前一阵升了户部侍郎,这个消息还是他透露给我的,估计过不了多久就全京城皆知,所以是越快越好。到时候咱俩签个红契,去官府印押,亲兄弟还明算帐呢,该有的都要有。”
方长庚当然信他,不过将来会发生谁也说不准,还是有红契保险一点,因此没有拒绝。
回家以后,方长庚就和小李氏以及方大山商量了这件事,其实他心里还有些忐忑,小李氏虽然向来支持他的决定,但一千两不是小数目,又远在京城,就是他自己也不能完全放心。然而风险与成功总是并存的,为了以后能在京城有容身之地,他还是得早做打算才行。
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小李氏这回追问了许久,始终觉得这事儿还是不掺和为好,方大山也在一旁附和,但显然是因为顺着小李氏,他心底里并没什么主意。
方长庚就与他们解释了其中的利弊,这一千两大概需要卖掉一百亩地,如果不够还要卖掉一座宅子,这些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对他们的生活并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可若是能成功,益处却是无穷的。更何况,他相信王复的话以及为人,再不济,还有红契在手,不至于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