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峥微微欠身,他见刘渭是事先与忠亲王报备过的,只说去安抚安抚刘大人情绪。
忠亲王自然是以为他是作为胜利者去示威的。
“刘大人看起来受了些刺激,精神不是很好。”元峥微笑着道:“不过小的劝说之后,他已平静了许多。既然会与北蛮人勾结,想来也早该想到这一步了。”
忠亲王呵呵一笑,仿佛他与刘渭没仇一般,“我交代下去了,让牢头给他伺候得舒服一些。”
他说着话题一转,“可见到俞弈了?和刘渭关在一个地方。”
“见到了。”元峥面不改色,恰到好处皱了皱眉,“不过俞将军看起来……”
他欲言又止。
“看起来怎么?”忠亲王笑着轻松问。
“看起来,神智似乎……有些问题。”
“嗯。”忠亲王随意拿起一颗刚剥开的核桃搓着上头的残留的皮,“可惜了,也是个威震西羌的人物,伤到了脑子。”
“确实可惜了。”元峥低叹一口气,垂下头来,“小子认为,以俞将军的为人,定不会是叛国之人。”
他这些话在忠亲王面前说,有些大胆,不过元四本身是仰慕林九渊的人,他这么说,也合乎他目前这个元四的身份。
若是他完全不替俞弈求情,或者不说些愤愤然的话,反而会让忠亲王起疑。
果然忠亲王笑着看他几眼,“你相信用他能引出林九渊来吗?”
元峥有些激动地抬起头来,“林将军若真的没死,一定不会看着俞将军上法场!”
这和他在牢中与刘渭说的话一致。
“你去了幽州,应该比我们更清楚。”忠亲王抿着唇,颇为慈爱地看着元峥,“可能确定林九渊是逃脱了?”
“幽州当时很乱。”元峥道:“听说林家军的人都死了,我还亲眼见过北蛮人将林将军的灵柩送出城。不过。”
他皱了皱眉,“既然俞将军还活着,林将军也不是没可能还活着。”
他这几句话说得看似轻松,实则每一句都前思后想过。
忠亲王问这些定然不是问着玩,从此前他打算八月初将他去衡水开始,就显然是有意而为之,而这些话,更是在试探他和俞弈,和林九渊的瓜葛。
若他露出半丝不正常的地方,恐怕就会惹来忠亲王的怀疑。
不过他的回答,都是真的,当时若北地有忠亲王或朝廷的人,那忠亲王应当知道他所言不虚。
果然,忠亲王神情未动,仍是笑着道:“若是林将军仍活着,倒是我大梁之福了!”
他说着摆摆手,“不说远了,说说你手头的事儿吧,这会儿过来,可是有什么要事?”
元峥自然不能和劝说梁湛一般,直接劝忠亲王晚些动手,一抱拳道:“小的想请王爷,请旨官家,改军制,攻西羌!”
忠亲王手中核桃顿住,沉吟片刻,向萧齐道:“你让外头去请两位师爷都过来。”
元峥深深佩服忠亲王做事的手段,只他这一句话,他就明白他有极重要的事要说,且他所说之事是关乎忠亲王,更关乎朝廷,关乎大梁,并不是什么私密话,所以才果断让萧齐请来师爷。
待两位师爷赶来,元峥抿一口茶,方开始侃侃而谈。
“刘渭已倒,枢密院交到王爷手中,正是改行军制的大好时机……”
他决口不提夺宫,只将昨夜对梁湛所言及的理由更加婉转的说出来,忠亲王若真想守得长久江山,定会明白此时不是起事的好时机,先改制攻坚,安定维稳才是上策。
元峥说了足足有一盏茶的功夫,两个师爷忙着又是记又是点头,萧齐更是圆睁着眼,听得聚精会神。
忠亲王则一改平日温和笑容,略严肃地认真听元峥所言。
第378章 上条陈
元峥将为何此时适合改制,且必须改制的因由一条条细细道来,从大梁的腐肉丛生,无将无兵无马的绝境说起,直说到边境形势,无一不是针针见血。
说到最后,总结道:“……边塞诸族狼子野心已非一日,北蛮与东辽不论谁胜出,下一步皆会是南下中原。若是不改制,以如今的战力,单单从马匹上来说,北蛮人与辽人皆是一兵三马,两匹轮换骑乘,一匹运粮,是以他们能以骑兵远征而不惧粮荒。
“而大梁如今连一兵一马都难以凑得齐全,若不能先改制,占西羌,大梁就算是精兵良将,也难以匹敌!所以,如今迫在眉睫的,就是军中改制,而如今朝中,能挑起改制大梁的,非王爷莫属!能救我大梁的,也非王爷莫属!”
两名师爷听得心头热血涌动,尤其是想到北蛮和东辽若在拼出个胜负后必有一方南下,就不由忧心忡忡。
他们好歹也是跟了忠亲王多年的,知道若大梁的禁卫都是开封府兵员这样的货色,别说和蛮夷打了,就是多来几个江湖小贼都搞不定。
忠亲王自然更明白元峥所言句句不虚,且元峥最后一句已点得很明显,他如今改制,推大梁割腐肉,将来收获的果实,还是他自个儿摘。
改制的好处,于他来说,其一,可以借官家之手,趁机将自己的人推到台前来;其二,铲除异己;其三,树立威信。将来就算夺大宝,在史书上也可说是为大梁改制而起。
好处这么多,他当然得掂量掂量,唯一的不好之处在于,宫里的几块燕子令,暂时是拿不到了。
忠亲王沉吟片刻,半眯着眼看向元峥:“你觉得何时攻西羌好?预计多长时间能攻下来?”
元峥大松一口气,他本来还担心忠亲王急于夺宫称帝,不顾大局,由此看来,他倒是多虑了,忠亲王考虑事情之周到全面,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见忠亲王一开口就是问西羌,就明白忠亲王已经在这须臾间,心底拟定了个时间线,变法——攻西羌——再夺宫。
是以他需要先与元峥确定攻打西羌的时间。
若是能早些打下来,他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整军,起出宝藏,再应付蛮夷的南下。
元峥细细算了算,一抱拳道:“北蛮与东辽最快三月,最迟半年能出胜负,大梁最好在九月秋收之后出兵,趁北地草木衰败,而我中原粮草富足,分三路包抄灵州,再以灵州为据点直捣兴州,将西羌逼退到西北大漠之外。至于何时能攻下西羌,还得看前方将领调度,快则一月,迟则两月,十月后,在兴州城外坚壁清野,西羌人绝对撑不到正月。”
忠亲王是懂战之人,知道元峥这战略可行,秋收之后是大战的最好时机,且表面上大梁与东辽在东线力敌北蛮,西羌自从林九渊没了之后,就日益猖狂起来,偷袭、流窜甘陕可谓家常便饭。
这时候偷袭他们老巢,一来可算作以有备而来的力量对其骄兵,二来也是攻其不备,三来,由大梁军擅长的攻城对上西羌人不擅长的守城,大梁又能多一筹胜算。
元峥继续道:“此次衡水一战中,小的还缴获了一种新式火器,绑在弓箭上飞出,能爆炸燃烧的火雷弹,若将此物研究后做大一些,以投石机发射,则必是攻城良物!”
忠亲王听得坐直了身子,眉眼扬起,“此物可交由兵部研制去了?”
“小的回来后就交过去了。”元峥道:“兵部兵器司若能单分一司出来专门研制火器,会动作更快,最好在九月之前能研制出足够攻城、又能安全运输的火雷弹来。”
忠亲王自然明白火药的威力,听得连连点头,心头早已认可了元峥种种所言,若能先攻下西羌,平稳了西北后方,又有了灵州这样的战马产地之源,大梁再不惧与北蛮或东辽强硬对上!
忠亲王见元峥样样都考虑到了,想是有这打算也不是一两日,面上又堆满笑,乐呵呵问道:“想来你改制的条陈也早就拟好了?”
元峥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厚厚几页纸张递上去。
这是他和元太师这些日子以来商量筹划出的改制之法,他是武官,所提改制内容自然都是针对军制,但却是配合着元太师的变法条陈,一文一武,若能同时改制,可互补缺漏,事半功倍。
师爷接过条陈送到忠亲王手中,忠亲王顺手交给萧齐,眯着眼道:“本王眼睛不好使了,齐儿,你捡紧要的念来听听,若有不懂之处,请四爷解惑。”
萧齐恭敬道:“是。”
随后站起身,来到忠亲王身边接过条陈,一面扫眼,一面总结着念:
“一是改兵制。首先查补空饷,统计禁卫可实战人数,重新编排九州五大卫……,其次从各州厢军、乡兵、藩兵中选设役兵,与禁卫同银饷,免赋税徭役,以增补兵员。”
萧齐一面念,一面感悟于心。
这是将大梁的募兵制混编入了府兵制。
大梁兵制由禁卫、厢军、乡兵、藩兵统一组成,其中禁卫为最精锐部队,多布置在以开封为中心的核心区域,俸禄优厚,由枢密院直接调动。
厢军则是本地征召的武装力量,乡兵、藩兵同理,非正式部队,多是战时从民间招募用作后勤运输等后备军。
元峥此法不但增补了兵员,将吃空饷的白银挤出来给了新增补的厢军藩兵,更是分薄了枢密院的领兵权,让其他三大非正式军种有了与禁卫同等的地位,其当地的领兵之将自然也水涨船高,大大增强了各府州尤其是边境之地大用藩兵的军事战力。
但此法,就不能剩下查补吃空饷的那些银子了,对于以为可以从查空饷里捞上一笔的永宁帝来说,这无疑于是个极其肉痛的事儿!
萧齐暗想,就算是他爹跟官家提出这条陈,官家也不见得乐意接受。
正想着银子的事儿,见元峥第二条就提出了军饷改制。
第379章 动荡将起
萧齐精简着词句往下念。
“二是改军饷俸禄。首先,降三衙俸禄,裁闲散人手,禁卫不再终身制,可退伍分田,以地偿银,特殊区域赏地数量不等。其次是禁卫分效用和军兵两级,每级又分若干等。每支军队中有一定比例的“不入队人”,充辎重、火头等,同时按等级、兵种、编队、实战等差异发放饷银……”
下头列了密密麻麻一大片分等条律和对应的各色待遇。
萧齐粗略一看,基本是分薄了上头的好处,而普通兵士的待遇则有所提高,对于立功、抚恤的赏银提升,不看不知道,一看元峥下头的统计,竟是能每年省下来数十万两银,尤其是若能做到以地偿银,不但边塞有了开荒垦田的人口,更省了养着冗员的好大一笔钱。
萧齐一面将元峥的意思总结给忠亲王听,一面有些激动地看了他一眼。
忠亲王也同样激动,打仗终归要靠银子,买粮买马买兵,哪儿少了钱都不行,元峥这法子不但提升了军中士气,更能解决了目前朝廷最迫切的银钱问题。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条陈基本将枢密院给架空了,不过,趁刘渭倒台,这条甚合他意。
忠亲王笑着揉揉下巴,对萧齐道:“接着往下念。”
“是。”萧齐应声,郎朗道:“三是改调兵权。战时,三衙派将,而将有自主调兵权,归辖于节度使,再由节度使上报三衙……实施将兵法,将固于兵,平时就地训练,战时接受调遣,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统兵官有统制,分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每一级缺漏,皆由上级指示下级替补,使兵员在外,不至无将无律……”
这条在萧齐和忠亲王意料之中,大梁原本是枢密院调度,从官家失陷于北蛮就能看出,枢密院调度的效率实在太低,而将领受气不说,更难自如指挥兵士,如一个手脚不协调的巨人遇上灵活的矮子,好不容易排兵布好阵,矮子早已将巨人砍了好几刀。
但只这三条,就已足在大梁军中掀起一阵惊涛骇浪,原本那些吃空饷,无战绩的冗将,将会第一批遭淘汰,但可以预见,各边塞驻军和节度使,对于这样的条陈可谓喜闻乐见。
“四,设立火器司。”萧齐接着念道:“在兵部设立专责研发火药火器的衙门,以增强战力……”
这条忠亲王听了也连连点头,如今对北地骑兵来说,和他们硬拼箭术怕是拼不过,只能以更加威猛的火器来应对。
大梁本也有不少火器,可惜一来缺银钱,二来朝廷不重视,这些火器大都是摆设,用起来各种不便,比如火铳,射程短,杀伤力小,且放置火药速度慢,操作不便,等等限制,使得使用火铳的士兵还未来得及发射火药弹,对方的弓箭早已飞到跟前。
长此以来,大梁渐渐对火器失了兴趣,加之中原无战事,更加无人重视此事。
可发展火器并不是一月两月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条陈虽好,却只能当做长远法子来看,在当下应付北蛮或东辽的威胁来说,起的作用恐怕不大。
“五、兴边城以御敌,以城为堡,部署军寨网。”萧齐接着道,“兴修大规模的城市防御体系,如林木防御带,水利,渠道等,不仅能形成人工防御,还能帮助驻军屯田、解决军粮问题,也便于战时的粮草运输和储备……”
这条不用细说,从汉时起,边境兴旺,城市发达,其相应地对抗外族入侵的实力也越强大。
“六、迁都洛阳。”萧齐念到此,一顿,看向忠亲王。
忠亲王咧嘴一笑,手指敲在椅把上,看着元峥道:“大梁开国三百年,皆立都于此,这迁都,怕是有些难啊!”
元峥微微一笑,“若无战事,开封府土沃物丰,当有都城之象,然一旦遇战事,北面与东面皆无险可守,实乃大梁之七寸!虽难,却无不可,此条陈可放到收复幽州之后。”
这话也就是说,等忠亲王上位再慢慢倒腾这些不迟。
“先念来听听。”忠亲王示意萧齐。
萧齐朗声道:“自古建都之要,一形胜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备。从地形来看,洛阳坐拥山川之险,重重雄关拱卫,四周群山环绕,背负邙山,面临洛水。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对伊阙,可谓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可以开封为陪都,二城成犄角之势,互辅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