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异能闺秀——慕千结
时间:2018-08-04 08:23:56

 
    齐文帝看了他一眼,目光柔和,继而想到了什么,语气有些感叹的说道:“一晃眼,你都已经而立之年了啊!”
 
    大皇子以为齐文帝在说他年纪这般大了,还一事无成,遂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儿臣资质愚钝,虚长了这些年岁。”
 
    “你无需妄自菲薄,”齐文帝挥了挥手,笑问道:“温厚敦和,孝思不匮,敦字如何?还是说孝字更合你心意?”
 
    此言一出,全场目光齐齐投向大皇子。
 
    所有人都听出齐文帝话中的意思,他这是在为大皇子定封号呢?
 
    要知道,齐文帝膝下有封号的皇子,只有已经除名的齐玄宇,和如今的恭郡王齐玄宥。
 
    看来对大皇子的称呼,马上就要改了!
 
    大皇子妃立即明白了齐文帝的意图,心中万分激动,片刻间脸上便泛起了兴奋的红晕。
 
    她忍不住悄悄的看了宁薇一眼,见宁薇此时看着齐文帝,她才惊觉自己有些冒失了。
 
    回过神来,她立刻将头微低,缓缓放平心态。
 
    反观大皇子却是不明所以,他自以为资质愚钝,从来没想过齐文帝会赐封于他,是以根本没有往这方面想,只以为齐文帝的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他稍作思量,便回道:“儿臣以为孝字更佳。”敦厚不就是笨么?
 
    很多人都用敦厚来形容大皇子,所以在他的理解里,敦厚便是笨拙,他不觉得笨拙哪里好。
 
    “孝,孝郡王 ̄”
 
    齐文帝呢喃了一遍,觉得不错,遂点了点头,道:“甚好,从现在起,孝就是你的封号了。”
 
    不等大皇子反应过来,齐文帝朗声道:“传朕旨意,大皇子温厚敦和,孝思不匮,特赐封为孝郡王,授郡王宝印,着令工部扩充其宅院,赐黄金千两,不得有误。”
 
    齐文帝赐封完毕,大皇子妃连忙想要起身谢恩,却发现大皇子呆呆的坐在原处,一副不敢相信的模样。
 
    她连忙在桌子底下拉了拉大皇子的衣袖。
 
    大皇子回过神来,发现所有人都在看着自己,面色微红。
 
    他连忙携大皇子妃走到殿中,下跪谢恩,“儿臣叩谢父皇隆恩,喜得父皇眷顾,儿臣铭感五内。”
 
    齐文帝挥了挥手,示意大皇子夫妇俩回去坐下。
 
    待他们再度坐好,齐文帝似乎想到了什么,一时沉默了下来。
 
    傅皇后看着喜笑颜开的大皇子夫妇,不对,应该改口称孝郡王夫妇,看着孝郡王夫妇的模样,傅皇后心中嫉妒又难掩羡慕。
 
    再看已经微醺的二皇子,他虽极力装作不在意,眼中却也流露出羡慕之意。
 
    只不过,此次齐文帝是不打算赐封于他了。
 
    倒不是说齐文帝对他有何不满,只是想要稍微警告一下傅皇后。
 
    宁薇那日提起大皇子妃之后,齐文帝便遣人去查了大皇子全家的现状。
 
    旁的还好,最令齐文帝生气的是,傅皇后竟然干预皇长孙的学业。
 
    在齐文帝看来,天下迟早是后辈们的,齐家能否稳坐这片江山,后辈是龙是蛇尤为重要。
 
    傅皇后此种行为如同蚕食大齐根基,虽然清楚傅皇后只是想难为大皇子一家,齐文帝还是要给她一个教训。
 
    免得她一错再错!
 
    只可惜傅皇后不明白齐文帝的深意。
 
    她咬了咬唇,站起身朝齐文帝行了一礼,柔声道:“皇上,二皇子…”
 
    齐文帝挥了挥手,打断了傅皇后之话,傅皇后深吸了一口气,不甘心的坐了回去。
 
    齐文帝不做理会。
 
    他看了看坐在宁昌兴后方的宁昌隆,说道:“宁家一门出了三位状元,当真是不可不提。”
 
    听到这话,宁远垂下了眼眸,神情颇为冷硬,只是此时无人注意到他。
 
    “皇上谬赞了。”宁昌兴连忙起身,神态谦逊。
 
    宁昌隆也起身行了礼,只是有宁昌兴回话,他便不用再开口了。
 
    齐文帝示意他们免礼,继续道:“皇长孙勤奋好学,只不过却是不曾拜得良师,平白耽误了许久。”
 
    “素闻昔年状元宁昌隆,乃是白鹿书院夫子,可有此事?”
 
    宁昌兴正欲起身答话,齐文帝便按了按手掌,示意他坐着回答便可。
 
    宁昌兴谢了恩,便出声说道:“回皇上,的确如此,微臣长子宁浩磊学业,便是由微臣二弟教授。”
 
    这话倒是不假,宁浩磊之前也在白鹿书院求学。
 
    他之所以能够考取状元,除了他自身努力用功之外,与宁昌隆的倾囊教授也有很大关系。
 
    听到这话,齐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宁夫子年纪轻轻,便教授出如此出色的学生,当真是不可小觑啊!”
 
    继而看向宁昌隆问道:“朕听闻白鹿书院即将在京城开设分院,是真是假?”
 
    “回皇上,却有此事,此次敝人便是受白鹿书院杨老夫子所托,来京城开设白鹿分院。”宁昌隆起身回道。
 
    齐文帝点点头,笑道:“白鹿书院育人百年有余,成绩斐然,当真是极好。”
 
    “教书育人乃为国培育英才,着实不易,朕身为一国之君,自然应当给予些许助力。”
 
    “皇恩浩荡,白鹿书院与敝人不胜感激。”宁昌隆心中一喜,连忙接话谢恩。
 
    有皇上这句话,白鹿书院在京城设立分院之事,便解决了大半。
 
    齐文帝笑了笑,道:“至于如何相助,再另行商榷。”
 
    他看了看安静坐在大皇子身后的皇长孙,继续说道:“只是不知宁夫子可有收徒之意?”
 
    
 
 第376章 要人
 
    齐文帝有意让宁昌隆收皇长孙为弟子。
 
    若是旁人定是立即应下了,可宁昌隆却是不同,听到齐文帝所言,他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
 
    宁昌隆不想与皇家走得过从亲近,伴君如伴虎,宁昌兴已经避无可避,他若是还与皇家走近,日后有何灾劫,宁家就再无后路了。
 
    就算不理会这一点,宁昌隆本身对收弟子的要求也是颇为严苛的。
 
    天资,心性,品行,一样都不能少。
 
    宁昌隆斟酌了片刻,抬头对齐文帝说道:“回皇上话,若遇可造之材,敝人的确会考虑收徒。”
 
    齐文帝听言,没有意外的挑了挑眉。
 
    这宁昌隆果然还如当年一样,即便在他面前,也丝毫不愿退让。
 
    当年宁昌隆高中状元,齐文帝欲给他封官。
 
    岂料,宁昌隆竟然当着许多人的面,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齐文帝的美意,还道他参加科考,只为清楚自己的实力,未曾有过做官的念头。
 
    齐文帝当时呆愣了许久才回过神来。
 
    一国之君被人当众拒绝,齐文帝自然倍感颜面无光,只是看在宁昌隆是宁老侯爷之子的份上,不曾追究他的罪责。
 
    齐文帝如今再次想起前事,不但未曾动怒,脸上反而浮现出笑意。
 
    仔细想来,宁昌隆的这份性情,可不就是当初宁老侯爷固执之时么!
 
    “多年未见,你还是这副性子,当真是十年如一日啊!”
 
    齐文帝感叹道:“朕的这个长孙,天资心性不差,闲时你校考他一番,收是不收你自行决定,可否?”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宁昌隆自然没有理由再推迟。
 
    他性子虽执拗,却也不是不知变通之人,遂拱手应道:“敝人遵从皇上旨意。”
 
    原本一直低着头的皇长孙,听到宁昌隆应下,这才抬起来头,小心翼翼的看了宁昌隆一眼,眼中雀跃之色十分明显。
 
    这位宁夫子,他也是近些日子才听府中夫子说起的,据说别看他外表严肃,实在教学颇为随性,善于因材施教,从而在白鹿书院众位夫子中脱颖而出。
 
    皇长孙心怀儒慕,暗下决心,一定要拜宁夫子为师。
 
    说完皇长孙之事,齐文帝终于将目光移回了宁薇和齐玄宸身上。
 
    宁薇察觉到他的视线,清楚接下来他肯定是要替赐婚一事了。
 
    前世今生,她与齐玄宸的婚事皆由齐文帝所赐,只是面对赐婚的心情却是大为不同。
 
    前世她极度不情愿,甚至一度婉拒这桩婚事,无奈齐文帝打定了主意,执意而为。
 
    而此时的她既紧张又期待,想到她与齐玄宸的名分即将定下,她的思绪情不自禁飘忽起来,脸上也泛起了绚烂的红晕。
 
    齐文帝正欲开口。
 
    岂料,宁远突然站起。
 
    他走到殿中,单膝朝齐文帝下跪,拱手道:“皇上,本侯有一事相求,还望皇上允准!”
 
    齐文帝微不可查的皱了一下眉头,继而笑着问道:“宁爱卿有何要事,竟选在今日这等场合相求?”
 
    宁远未曾察觉齐文帝不悦,他抬起头面无表情的看了李康年一眼,道:“本侯回京之后,听说长子宁裘为人出头之时,不甚冲撞了李公公,从而获罪。”
 
    “宁裘正值血气方刚之年,难免鲁莽一些,本侯见李公公如今并无大碍,特来请求皇上宽赦宁裘之罪。”
 
    座位较为偏僻的赵宝母子,听到宁远此话,不禁面面相觑,心虚不已。
 
    母子俩默契的低下头,目光盯着桌面上的碗盘,一动不动,生怕引起旁人注意。
 
    他们母子着实多虑了,此刻哪里会有人记得他们?就算记得,也懒得把事情扯到他们身上。
 
    宁远之话让齐文帝笑容微凝,他沉默了片刻,语气淡淡的说道:“宁爱卿可知宁裘在京城公然行凶,是何罪名?”
 
    宁远沉声应道:“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宁裘乃本侯长子,即使有罪也是本侯教养不善之过,请皇上允本侯代子受过。”
 
    齐文帝心中不悦至极,面上却是不显。
 
    宁远好大的胆子,竟然以自身要挟,实在可恼。
 
    只不过,齐文帝清楚前几日,宁远不慎用茶杯砸瞎了侯府小世子的右眼,如今他只剩下宁裘这一个可用的儿子。
 
    若是执意扣住宁裘,宁远难免会心生不满,如今渤海兵权还未收回,实在不应再让边城有所动荡。
 
    宁远手中的兵权,想要收回并非朝夕之事,若宁远为宁裘之事生出异心,实在难以估量后果。
 
    不论怎么看,现在都不是动宁远的好时机,如今的形势,宁远还有他的用处。
 
    至于宁裘,只不过是个小卒,就算放了也并无大碍。
 
    这样想着,齐文帝便有了决定,“宁侯言重了,宁裘跟随你驻守边城多年,想来也有些功劳,既然宁爱卿执意如此,朕便赦免他一次。”
 
    说到这里,齐文帝话锋一转,“宁裘无故伤人,差点闹出人命,如今只是稍作了些许惩罚,你将他领回之后,还需好生看管才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