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女学堂——金佶
时间:2018-10-04 08:36:48

  除了看起来尊贵无比之外,他在钱汝君的身上,没有看见任何体统。
  大汉公主都是刁蛮霸道的。
  在他看起来,钱汝君也差不多。
  听说钱汝君还没有出嫁,他差点还想要唠叨几句。
  幸好,由于黄门不是宦官,还要避嫌。
  从边城到长安的轨道交通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因为这个地方不是江婉儿所管理的。江婉儿最喜欢求新求变。
  任何新事物出来,她总是迫不及待的安装上去。
  只要有了使用,就有人发现新的不便之处,然后,新的改革需求就会出来。
  所以轨道交通自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是一个大坑。吸钱的大坑。
  幸好,轨道交通,带动了钱汝君其他的产业,让其他的产业大幅度扩展。
  江婉儿很清楚,必须优待钱汝君的自家厂商。
  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江婉儿轨道系统内,钱汝君的产业,打败四方无敌手。
  即使当地的人奋起对抗,最终的结果还是没有改变。
  刘嫖长公主所管理的轨道交通,却像一副不会改变的风景。
  上次看到是怎么样,现在就是什么样。
  或许她只是不注重外在。
  钱汝君只好这么想。
  刘嫖对于这个产业似乎失去了兴致,只是让这个产业替她捞钱。
  如果有破旧损坏的东西,就更换掉,让这个地方可以继续运行。
  钱汝君觉得这个轨道交通的车站,没有没有任何的改变。
  或许在大汉人眼中,千百年没有改变的地方,很正常,但是在钱汝君眼中,这是不正常的。
  相对于钱汝君在金麦城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感受到的新鲜冲击。
  长安轨道交通,简直是太没有变化了。
  在金麦城的轨道交通上,每次去坐的时候都能够感受到变化,而且所有的变化都是让轨道交通变得更好,每一次她都会有一种新的舒适感,更让她感到轨道交通的欣欣向荣。
  对商人来说,这种欣欣向荣的感觉,会让他敢于把金钱投入进去。
  如今,在金麦城轨道交通经过的地方,居民的生活,也发生很大的改变。
  当改变越多,消费越多,人们发现,他就能够享受更多样的不同服务。
  生活也就变好了。
  现在轨道交通带动起来的商业活动已经非常的兴盛,钱汝君的了解,他们上交给朝廷的税金其实就已经非常多。
  朝廷因为吕后的关系不收商税的结果,终于被金麦城说打破了。
  看着这么多的钱都缴到皇宫大内去,朝廷的官员终于也眼红了。
  他们注意到钱汝君交给皇宫大内的钱就超过了朝廷的税收,朝廷的税收甚至不到对方的一半,钱汝君缴的税收,在这之前,严格算起来,不算是税收,只能说是对皇帝发奉献。
  除了是她个人经营之外,包含金麦城以及金麦城所管辖的区域,都会把钱送给朝廷皇宫大内。
  而收钱的人不是税官,而是钱汝君家里的各种管事。
  还真别说,那些商人不认朝廷的官员,就认钱汝君的家人,心甘情愿的把钱交给他们。
  然后就能安心的在钱汝君划定地盘里经商。
  朝廷很想要拿到这笔钱,所以就开始缴商税,当然开始缴商税,就不能只跟钱汝君出手,也必须对其他商人出手。
  如果说,别的商人有朝廷官员背景,又有谁比的上钱汝君或者皇室那几个核心人员。
  于是,不管是任何官职,不管是公侯伯子男,都必须收税。
  而他们选择的时机,就是皇帝出征草原的时候,借口是皇帝出征要用很多钱粮。
  钱汝君不相信大汉只有她一个人会做生意,光是长安女学堂里面收到的财女和闺女个个都是有钱的。
  有钱的让人家发狂,如果这些有钱人都不缴税,那么她真的要跟朝廷讨个说法。
  对于朝廷开始收税她是乐见其成其成,但是,钱汝君下指令给金麦城和中央水塔区,要他们开始争取贫农家里免税。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赚钱的人,都必须缴税。
  既然朝廷已经开始收商税,那么个人所得税也该开始缴交了。
  官员不必缴税,应该是政府发给他,他的薪水,而薪水以外的收入怎么能够不缴税好呢?
  如果田税不缴纳,可以说这是朝廷恩德,免税也就算了,但是做生意这种事情又不是官商,又不是国营企业理所当然是必须缴税的,绝对不能够轻易放过。
  朝廷开始缴纳商税是钱汝君在银河城开办商业的时候才开始的。
  而且他们要求银河城也要跟着缴税,因为他们说银河城是属于朝廷的势力范围之一,如果不缴税,没有办法对人民交代,所以银河城需要身先士卒。
  对于这点钱汝君完全没有反对的意见,因为她认为一个商人如果不缴税,他获得的利益没有办法跟朝廷分享,地位就不可能提升,他们也就跟能决定利益的最高权利单位产生了鸿沟。
  而朝廷所做的很多事情,商人也往往是最大利益的获得者。
  因为比如说朝廷在修路,平民百姓一天也走不到几次,但是对于这些商人来说他们常常就需要用路。
  所以修路这种事情,商人来说,比对平民百姓来说更有用处。
  当商人缴交更多的税的时候,朝廷就有更多钱可以修路了。
  大汉时期,能够称为道路的路,实在没有几条。
  想要符合后世标准的,更是一条都没有。
  所以商人要缴更多的税,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钱汝君认为,商人更应该捐钱,专款专用,开辟更多条道路。
  让商品能够产生流通,这样,一个人的一生,才能够享受更多的事情。
  “时间,距离”在大汉时代,是比更多商品还像商品的商品。
  对钱汝君来说,她来自于一个商业社会,多多少少知道大部分的商人经营之道,越大的商人,他对于朝廷稳定性的需求就越高。
  如果朝廷不稳定,他又怎么样才能够做好生意呢?
  有些人发的是战争财,靠的吃的是朝廷的血,把国家的物资卖个保密对象。往往也能够得到极多的钱财。
  因为越难拿到的物质,也就越值钱。
  即使,这件物资的造价不高。
  如果他的战争财,吃的是官方的战争财,例如帮忙转卖战利品,钱汝君也不会反对。
  但是如果他的战争财,吃的是吸血的战争财,把大汉所拥有的优势条件的东西都卖出去,让被人学会了自己的本事。
  钱汝君就想要把这些人抓来杀头。
  做普通商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他眼中只有利润,没有国家。
  然而一个人怎么能够没有国家呢?
  如果他到了别的地方去,别人可不会对他特别保护,如果对他特别保护,也是看在他所属的国家的分上,不敢伤害他。
  所以钱汝君觉得商人最应该缴商税,而且必须缴税,而他们缴的税也不能够太高。
  不对,应该要看做的是什么生意。
  不同的生意,利润基础点不同,商税就不能一体化。
  缴税高的,应该是奢侈品,而不是日常用品。
  有些奢侈品,缴的越高,卖得越贵,对民生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国家却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利润。
  但是对于日常用品,商税应该订的极低。
  然后他们卖的钱也必须比较低,如果刻意调高,那么商人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让人民百姓活不下去,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
  因为人民百姓再怎么没有办法提供金钱,但是人民百姓能够提供的人力是国家最后的保障,至少他们可以从军。
  养的军队也必须让他们能够吃饱饭。
  有钱出钱,有力的人出力,是一个国家立国的基础。
  现在朝廷缴纳商税的方式是一刀切,不要说商人,钱汝君都觉得受不了。
  钱汝君自己就经营各种商业,有些行业觉得无所谓,但是有些商业行为会受到冲击。
  最可怕的是,错误的商税会导致民不了生。
  因为,没有商人会做没有任何盈利的事业。包括钱汝君本身。
  除非是国家。
  国家在最求稳定的情况之下,必须做到这点。
  钱汝君认为,她有必要跟现在大汉管理商业的头头们,好好的商量,他们似乎对商业没有足够的了解。
  或许只有商人才能够对,商业有足够了解吧?
  钱汝君突然想到后汉武帝的时代出现的桑弘羊。
  不过桑弘羊现在估计都还没有出生,即使出生,也没有当官的觉悟。
 
 
第七二五章 问话
  长安未央宫内。
  钱汝君看着大汉最辉煌的建筑,掩鼻闻着城市的淡淡臭味,等候皇帝的召唤。
  幸好,没有让钱汝君等太久。
  不管皇帝原本做什么。
  当带着钱汝君回来的黄门,进去通报之后,很快钱汝君就被召唤进去了。
  “辛苦了。”
  皇帝刘恒对着钱汝君说道。
  钱汝君注意到,皇太子刘恒也在一旁,就像是一个乖学生一样,准备聆听皇帝的指示。
  估计,皇帝真在逐渐转交他的权利。
  这非常难得,皇权能够顺利过度,其实,就是要看皇权专交的方式,有没有出问题。
  “这是儿臣该做的。”钱汝君说着样的话,听着语气没有什么起伏。
  没有办法,她才从长安的轨道交通下车,做长安制式的马车就来到皇宫。
  已经舒服习惯了,一下子坐到这么不舒服的车子,让钱汝君很不习惯。
  “你做的比我想象中的还好。”听到钱汝君变得疲累和冷漠的语气,皇帝刘恒有点不习惯。
  钱汝君向来在他面前,都是一副甜甜讨好的样子。
  现在看起来,似乎她心里的怒气不小。
  难道他做错什么?
  皇帝其实是不能有错,有错的只能是别人。
  “儿臣只是尽力想要做到最好。”
  跟皇帝的说话,很别扭,有时候要想很多东西。按理说,钱汝君不笨,甚至比一般人聪明。
  但是这种挖空肚子,把别人的算计,都想的一清二楚的活,钱汝君不太能够做的了。
  钱如君实在很不愿意说话,因为在皇帝面前,现在好像,不是说实话就好。
  等她越了解皇家,越了解皇帝这种生物的时候,她就发现,想要做到这样的事,会把自己的脑门子杀死。
  对皇帝,要说的话不是实话,而是一直皇帝愿意听的结果。
  有很多事只能说不能做。
  皇帝说的话也是如此。
  皇帝永远不会给你正面的答复,至于朝廷高官那种心思,还有玩意儿能够从至于里面抽丝剥茧,想到很多东西,钱如军还没有这个能力。
  她不知道,她这种疲于应付的态度,又给了皇帝刘恒本身不好的联想。
  “这样做草原就真的能够安稳了吗?银河城管得了这么庞大的草原吗?”
  皇帝决定先不去想皇帝究竟想些什么问题。
  而是问他最关心的问题。
  钱汝君做的事情,他和朝臣,以前就没有想过。
  如今在银河城里面的汉人,不到一千个人。
  但是银河城管理的草原人,已经达到五十万人。
  据火头军报告,其中有十万人是听话的草原人。
  而外面的依附者,是听这些草原人的话。
  这种情况,在皇帝眼中,就是危如累卵。
  “管不了。草原的银河城只是初步计划,原本的计划里面还要在建立五个城市,这五个城市分别在距离银河城五百里,然后在五百里外,再继续建立五个城市。这样铺设出去,草原才能够真正的控管住。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城市已经盖好了,剩下的城市基本上就是以六角形的分布向外扩展,不过这种计划在遇到地形的阻碍,基本上就不能够这样进行着。
  这种建设模式,只适合平坦的平原。
  是适合平原的计划,所以如果遇到高山地带还必须因地制宜的减少或增加,或者挪移。这种建设方法,就是要建造一个中地城市。”
  钱汝君,果然,不知不觉,就开始自说自话,也不管皇帝刘恒能不能听懂。
  “什么叫中地城市?”
  皇帝刘恒,果然有听没有懂。
  钱汝君心想,她好像不能说这是以前德国创造出来的一个理论,认为中地城市是最适合发展的一种平均状态的城市。德国现在都还没有产生呢!
  真正的最高级中地,能够供应这个地区所有的需求的东西,昂贵的东西在高级中地城市才能够有,而四周的中低层中地城市,只能提供次级产品。
  最低级的中地城市,更是只能够提供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些每天必备的东西,而根据需求的不同,需求越多的城市可以在距离越遥远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些中地城市其实是有等级的,银河城所要担负起来的就是最高集中地的任务。
  但是这个理论,钱汝君也记不太清楚,甚至在看的时候都有点模糊,但是她却把她在草原上。
  因为她觉得草原这么开阔的地方,地形这么平坦,最适合用中地理论来重新构筑一个城市的体制。
  虽然草原现在没有人,但是她还是认为,只有定居下来的地方,才会比较好管理。
  四处游走的人,心都野了。
  而这种体制在大汉其实不怎么耐用,大汉是一个地形非常复杂的地方。
  太多地方,有高山,有深谷,甚至平地的平原,也不是平均分布,平原上有沼泽,有湖泊太多,远远脱离中地的东西。
  钱汝君知道,不同的东西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因地制宜。
  对于皇帝来说,他不能够理解,这种理念太先进,这个时代,皇帝连赋税都还搞不定,也搞不清楚。
  只能够适应在局部地方,他觉得他没有心情详细跟皇帝解释,因为用在别的地方,其实也不能够用。
  皇帝最重要的心态,其实只是想问钱汝君大草原是不是真的能够安定了。如果真的能够安定了。
  那么,钱汝君就可以滚回家了,但是如果不能够安定,她又觉得不能够把钱汝君放在这个地方。
  也就是说,不管结果如何,钱汝君本人是不能够接近大草原。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