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旁的吴十瞪大眼睛看着墨雍和墨大哥,最终什么也没有说。
而三人都沉默的态度让所有人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他们说的都是真的,吴粮跑去打劫墨雍他们两个孩子,吴十看不过去就去制止,结果兄弟两个发生争执打了起来,吴十不小心下手重了导致吴粮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众人脑补以后觉得其实是说的过去的,毕竟墨雍和墨大哥那瘦小的身板相比吴粮还真差的挺远,是很可能被打劫成功的,更别说他们还拿了那么值钱的东西。
第218章 体弱多病软饭渣男VS彪悍暴力病娇女(十九)
几句话功夫所有人都觉得他们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吴十这边的人多势众又觉得自己占理,顿时就开始声讨吴粮父母。
也怪吴粮父母平常为人处世过于苛责别人,以至于儿子出了这样的事情,自家兄弟都不出头露面,仅仅吴粮父母两人身单力薄,原本想着自家儿子都成这样了,对方就算人多也因为心虚对他们忍让几分,可没想到自家儿子才是不占理的那一方,成了这个样子还被对方说成报应,心中酸涩的同时也有些气短,没了一开始的气势。
好在吴十几个叔伯和伯母们也不是尖酸刻薄的,当然他们也不是乐意让别人占便宜的,所以两家很快说好吴粮的看诊费由吴十他们家出,他们再给一两银子让吴粮补充营养,多的就再没有了,并且吴十家还要吴粮家保证再不能因为这件事找他们家的麻烦,甚至以后也不能提这件事。
吴粮家倒是有些犹豫,他儿子还没醒他心中虽然认同了墨雍他们的说法,可总要问问自家儿子,毕竟他们儿子一贯精明,不像是做这么鲁莽事情的人。
墨雍直接告诉吴粮家要不是吴十他们家要求,自己和大哥两个肯定是要去告吴粮拦路抢劫的,如果吴粮家不同意,正好可以让吴粮去牢里反省反省。
墨雍这么强硬的说下来,吴粮家很快同意了,并且心中觉得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毕竟自家的儿子犯了这样的事,吴十就是把儿子打了他们也不占理,再说儿子也到了说亲事的年龄,这样的事情宣扬出去对他们儿子的名声那是大大的损害,好人家的姑娘恐怕想着这一点也不愿意嫁给儿子。
于是吴粮家咬了咬牙答应了,墨雍趁机提出自己会写字正好给两家写个契约,也好彻底了断这件事情。
很快两家当家都在契约上签了字按了手印,这件事在吴家大部分人的见证下完结了,至于之后吴粮醒来跟自家父母说的“真相”,墨雍表示已经无所谓了,吴粮父母也是个聪明人,应该懂得与其让吴家所有人都知道自家儿子对吴十的恶毒算计彻底撕破脸,倒不如就这么相安无事,当然之后的事情只能证明墨雍低估了吴粮家人的贪婪。
在现在的墨雍看来这两种结果都是没差的,毕竟吴十必然会将真实的情况告知自己的父母,然后依照吴家几兄弟关系亲密的程度,吴家这十几号人早晚都会知道,那个时候虽然可能大家不会选择明目张胆的说出来,但关系肯定不会跟以往一样。
事情已经完结了,墨雍和墨大哥就准备回去了,他们在镇上耽误的时间也有点长了,不过可能是墨雍他们之前的理由目前还没有被揭穿,吴家长辈担心墨雍他们再次倒霉催的遇上打劫的,决定直接送他们回家。
即使墨雍和墨大哥一再推辞,对方依然坚持,所以墨雍他们两人是被吴十和吴十的父亲一起送回家的,然后没等墨母出来让他们进去喝口水或者吃些东西,两人就飞快的跟墨雍两人告别离开。
临走的时候吴十慎重的跟墨雍说了谢谢,墨雍和墨大哥都明白他的意思,吴粮一看就是那种心思不正的人,他既然对吴十做了这样的事情,从一开始对吴十就没有什么兄弟情义,今天如果墨雍选择直接说出事情的真相,吴粮父母必然会死不承认然后攀咬上吴家大房这一枝,不仅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麻烦,还可能让吴十从此以后多了一个危险隐患,要么吴粮威胁吴十,吴十迫于名声继续帮着他为虎作伥,要么吴十不理会,吴粮为了报复选择将今天的事情宣扬出去,吴十和他父母甚至叔伯彻底臭名远扬。
墨雍不用清晰其中的利害关系都知道吴十肯定有无尽的麻烦,反而是现在这样的处理方式最好,毕竟吴粮不管说什么除了他的父母都不会再有人相信,真的撕破脸这张字据还能作为证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隔绝了吴粮这一家对吴家大房这一枝的攀附和贪婪。
这件事对墨雍和墨大哥来说也是一个教训,他们一个平头老百姓身边都是朴实的村民,以至于他们慢慢忽视了这可是治安紊乱的古代社会,人的愚昧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如果寄希望于对方懂法、会计较得失然后不伤害你,那必然是很快会被现实啪啪打脸。
但墨家二房还真的就是人丁单薄,连个主事的成年男人都没有,更别说保护他们不被成年男性抢劫。
一时之间墨雍和墨大哥都有点发愁,并且两人还不敢让墨母他们知道,这个家的女人由于之前的经历导致她们成了惊弓之鸟,根本经不起任何风雨飘摇,两人看着她们因为日子慢慢变好而充满希望的笑容,是一句话都不敢透漏出去。
最后墨雍决定出钱雇佣村里强壮的男丁专门护送他们,虽然这个方法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来的人多了护送的人多半是要自己跑路的,别跟他们讲什么契约精神,他们只需要知道你不是他家亲戚就够了,再比如他们两个这样长期村里、镇上往来,其实很容易让别人摸清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再有一两个心思不好的动了坏心思直接监守自盗也不是没可能的,墨雍从来不会将现代的道德观套到古代人身上,毕竟享受了义务教育的现代人都免不了一时冲动或者一时昏了头,更别说从没被开化过的古人。
墨雍和墨大哥两人一般去书斋是每隔三天去一次,这一次领的东西比较多就说好了十天以后去,这天墨雍下了课回到家中的时候天还挺早的,两人决定直接去镇上。
巧的是他们拿东西出门的时候碰到了不远处站着的吴十,看到两人吴十犹豫了一下,最终走了过来。
墨雍两人这才知道吴十是专门过来跟他们道谢的,原来吴粮在第二天醒来后就毫不犹豫的告诉了父母发生的事情经过,吴粮的父母觉得儿子吃了亏直接闹上吴十的家门,又是吵又是闹,反正摆明了之前的契约不算数,吴十要赔偿他们家的损失,并且吴粮家还狮子大张口要十五两银子。
吴十当时在家一听吴粮家的要求就又怒又慌,准备冲出去和吴粮家打一架算了,好在吴十的父亲心中有所成算,并且通过儿子的讲解也早一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明白了墨雍的用意,于是他带着夫人出门一口咬定吴粮是恼羞成怒所以才给他们儿子泼脏水,不然人家受害者难道还会帮他们儿子,真是笑话。
紧跟着吴家几个收到消息的兄弟也带着儿子过来了,这一次他们的态度和上次是完全不一样的,毕竟吴家老大早就跟所有兄弟说过了,他们认定的事实只有墨雍他们说的那个,其他的都是污蔑,是欺负他们吴家大房,既然如此他们一定要好好的教训教训这胆敢欺上门的坏亲戚。
于是吴家兄弟几个一上来对着吴粮和吴粮父亲就是一顿胖揍,只要不打死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揍完了吴粮父子他们又去二房那边放了狠话,这才浩浩荡荡的回了自家。
那个时候吴十才真正明白墨雍之前那样说的用意,心中对墨雍感恩的同时也升起了一股子敬佩之情,明明墨雍比他还小那么多,但却懂得那么多的东西,考虑事情还那么周全。
吴十心中认定墨雍是父亲说的那种难得一见的聪明人,这让吴十本来低落的心情多了几分喜悦,他之前愿意听吴粮的话未尝没有吴粮聪明的原因,但吴粮心思不好这一点让吴十决定以后一定要远离吴粮,能不跟他说话就不说。
可墨雍不一样,墨雍年纪小却这么聪明,明明是他抢劫墨雍,墨雍却还帮着他,由此可见他的人品也好,那吴十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和墨雍一起玩啊,或许跟着墨雍时间长了他也会变聪明,再说就算墨雍有和吴粮一样让他帮着做事情的习惯也没事,总归墨雍不会让他做什么要坐牢的事情。
为此吴十决定要来墨雍家告诉墨雍他以后就跟着墨雍了。
而墨雍听完吴十的话以后眼神丝毫没有变化,吴十的心思实在浅显的连墨大哥都有看出来,而且这还是个执着的孩子。
墨雍觉得吴十这样的玩伴对他们现在来说也挺好的,他可以帮着吴十学习一些人情理道,吴十用自己的身强体壮优势帮他们阻拦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也算是两全其美。
于是墨雍和墨大哥放心的拿着自己手上抄完的书籍与吴十一起去了镇上,很快顺利交了工,又领了新的书籍和纸张,这一次墨雍敏感的察觉到从他们一开始进了镇上就有人偷偷跟着他们,一直到他们从书斋出来还跟着,后来可能是看吴十出了镇子以后还和他们一起,明显是要送他们回村子,对方这才没有跟了。
第219章 体弱多病软饭渣男VS彪悍暴力病娇女(二十)
对此墨雍很容易就猜到是吴粮的手笔,毕竟在镇上、还知道他们以往和书斋的来往时间、在这个时间段盯着他们的也就吴粮一个人能解释通了。
对此墨雍心中暗暗警惕起来,吴粮在他们手上吃了这么大的亏竟然还没有放弃,甚至之后可能决定要的并不仅仅是这些钱财而是更多的其他方面,比如狠狠报复他们这些算计了他的人。
不过墨雍虽然对此有些提防却也没有太过紧张,毕竟他和大哥这样每天拿着书和纸的人在书斋中不是少数,即使他们看上去可欺了一些,可吴粮一心一意专注在他们身上的行为也完全表明了他的眼界之低,还有结交的同伙必然没有什么真正有权势的。
所以他们能依仗的只有蛮力和人多,这样浅显的墨雍能解决的办法也不少,不过墨雍眼中闪过若有所思,与其千日防贼,倒不如主动出击,只是不知道这个时候吴粮有没有什么可以打击的把柄?
吴十一直护送他们到家,然后才一个人慢慢走回去,墨雍倒是想到吴十的年龄有些于心不忍,但他们家房子太小,女眷还不少,吴十住下来是肯定不合适的。
第二天墨雍上学堂的时候就发现吴十过来他们学堂读书了,他是如何让石先生同意以及他来学堂到底是为了读书还是别的什么,墨雍都没有问,墨雍只知道吴十的到来虽然算是个意外,但也不是不能容忍的,更别说吴十自己不喜欢读书,但也不会打扰墨雍和石林读书,他似乎只是单纯的没有同龄伙伴,所以即使他们说着他听不懂的话,吴十也津津有味的听着。
当然更重要的是吴十是瑾瑜的堂兄,墨雍和他相交对将来娶瑾瑜多了几分便利,墨雍也就当自己多了一个安静的小跟班,甚至在相伴回墨雍家的路上墨雍还会给吴十说一说今天碰到的同窗以及他们说话时候的心态和其中蕴含的意思。
墨雍明白吴十最不能理解的其实就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墨雍虽然也不一定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教导吴十这样的愣头青还是足够的,吴十在这方面的情商算得上非常低,墨雍经常讲时间长了他总会有所收益,就算不能自己理解,也能在遇到的时候想起墨雍说的例子,从而慢慢理解对方的心思。
时间飞快的流逝,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墨雍满打满算读书已经四年时间了,石先生之前就叫了他们几个过来告诉他们可以下场试试了。
墨雍同样重视这次下场,磨炼了四年,墨雍自信自己现在的基础比当年更盛,唯一欠缺的是所看过的这个时代的书籍还不够多,对这个时代的人文和历史还不够了解,不过这些和现在的考秀才没太大关系,毕竟墨雍完全可以等到有了功名再拜访名师,借阅他们的藏书。
这一年墨雍其实不过九岁的年龄,如果真的考中绝对算得上同龄人以及更大年龄人中的佼佼者,墨雍之所以这么急迫的想要下场,一来是家里的土地虽然不过五亩,但他们也是分家出来的单独一户,更别说大哥现在已经十六岁,一旦朝廷要征徭役,大哥很可能被列入其中。
古代的徭役可不是开玩笑的,每年死的人数至少一两成,就是这个村子去二十个人能回来十五个都是好的,墨雍怎么可能放任这点隐患,当然徭役也能用钱财打点,可一个村子要去的人数是有最低限额的,他们家在村子里势单力薄又没有亲属看护,成为炮灰的可能性太大。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墨雍的三个姐姐,她们现在的年纪很快墨母就要操心她们的婚事了,墨雍倒是想让几个姐姐都等到他考中进士再嫁出去,可一来就算他中了进士他们家也是寒门出生,有出息的不过就他一个,所谓齐大非偶,墨雍不能保证自己当了十年村姑的姐姐们是否能够消受得起高门大户的规矩和算计。
二来墨母恐怕也不会愿意女儿一直等下去,他们家大姐现在已经十四了,因为他们家确实穷、大姐她们名声也不显,再加上残疾的父亲、没有成年的兄弟,但凡条件好一些的人家都不会考虑大姐成为他们家的儿媳妇,而条件不好的比如特别穷或者本身有残疾或者是出名的二流子、混混以及老光棍等等倒是想要娶他们大姐,可惜被墨雍和墨大哥联手打了出去。
墨雍更是让墨母放出风声比他们家条件差的就别想了,以至于流传出他们家要用女儿攀高枝的传言,时间久了也就没有人打听他的姐姐们,导致大姐成了隐隐的剩女。
别怀疑,这个年代尤其是村子里面,十二三岁就定亲,十五六成亲的绝对是大潮流,过了十五还没定亲的已经剩了,更别说大姐等墨雍可能要到十七八岁,墨母作为一个并没有读过书的女人,根本不会意识到将来墨雍中举大女儿能攀上的门第,而是一心害怕女儿剩了嫁不出去或者只能做人家的继室。
其实墨母原本也没这么心急,主要是有一个处处爱显摆、时时不忘刺激墨母的大伯母存在,前几天墨母遇到回村的大伯母,对方不仅嘲笑墨雍跟着村子里的老秀才将来连童生都考不上,还跟着讽刺墨母心思太多连带几个女儿跟着有样学样,将来肯定嫁不出去或者只能嫁给老光棍、鳏夫。
墨母知道大嫂这样说的原因无外乎是因为年前公婆意外的叫了自家去吃饭,饭桌上提出让自家的大闺女去给县上的钱员外做小妾被自己果断拒绝,就连公婆用孝道压制都没有让自己松口,公婆觉得自己不识抬举以及不孝顺,可自己紧紧抓住父母之命他们也没办法,自己怕他们趁着自己外出起了坏心思直接生米煮成熟饭,甚至还在村里闹了一场,让族长发话公婆、大伯一家不能插手自己女儿的婚事,否则她就去县城告状,反正她儿子也读书会写状子。
总之各种方法用尽墨母总算让公婆他们意识到但凡他们敢动大女儿那就是鱼死网破,最终他们放弃了这个打算,两家也再没有任何可以和好的可能。
墨母听着大嫂说她娘家侄女进了钱家如何锦衣玉食、如何奴仆成群、就连给她儿子这次考试侄女都要出钱资助,墨母心中并没有任何动摇或者羡慕。
在她看来墨大嫂娘家属于卖女求荣,将好好的良家女儿硬生生弄成了贱籍,是他们自甘下贱,他们家可不干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