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谁当刀使还说不准呢,大家不过是各取所需。
“别说这些没意思的了,”见苏弘毅又要书生意气地吹胡子瞪眼,表达自己的不满,杨平立刻岔开话题,她相信刘好好能够处理好这些事,“上次说的书初稿已经出来了,有人想和你聊一聊。”
“谁?”刘好好有些好奇,她甚至都没反应过来杨平说的是哪本书,她在闲聊的时候和他们谈过很多关于新书的计划,大大激发了两位老人的创作激情,她也不明白他们现在着手写的是哪本书。
“少儿出版社的一个编辑,你之前说的那套历史书他不仅是责编,也是作者之一,他听说那套书是你的主意之后,就对你很感兴趣,想和你聊一聊,不仅征求你的意见,也想听听你对儿童书籍的想法。”
“好啊。”刘好好毫不犹豫地点头,只要和孩子们相关的事情,她都愿意尽力去做,身处京城暗流中的她,格外想念故乡那些纯真的孩子,现在想想在南省的那段日子真是又单纯又温暖。
苏弘毅进书房拿了一叠书稿出来,“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先带回去看,给一些意见,这可是你姥姥的心血,很不容易啊。”
“书是姥姥姥爷亲自动笔写的?”刘好好有些惊讶,记得他们之前讨论的时候,杨平还有所顾虑,自己的文笔太学术,孩子们不一定会喜欢。
“主要是你姥姥写的,我没出多大力,她为了这套书,不知道有多少个晚上没睡好。”苏弘毅心疼地看着妻子。
“净胡说,”杨平白了苏弘毅一眼,有些赧然,“一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儿童文学作者,所以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动笔了,不过后期改动很大,都要感谢那位编辑,他做了很多年的童书编辑,很了解孩子们,所以他付出了很多心血,把我们的学术腔尽量改成了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故事叙述,真的多亏他了。”
第四百一十三章 书
杨平所说的少儿图书编辑名叫曹峰,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大概是经常和儿童书籍打交道的原因,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平和的笑意,属于那种很讨孩子喜欢的大人。
他看着眼前这个清瘦的女孩子,觉得她十分特别,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美女,可是腰杆挺得笔直,显得很有教养,有一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毕竟是苏弘毅和杨平这两位大学问家十分看重的晚辈,以他们俩的挑剔,能看重的人绝不可能是泛泛之辈。
当他看到那一叠和手稿差不多厚的文稿时,整个人都惊呆了,她为了不破坏他们的手稿,甚至还重新誊抄了一份有她修改建议的文稿,而且提出了密密麻麻许多意见。
曹峰看了看杨平,“这初稿不是七天前才给您的吗?”
这份修改后的初稿到杨平手上只有七天,就算她马上给了刘好好,到刘好好手上的时间也不可能超过七天,这意味着她在七天之内不仅看完了这些初稿,还提出了这么多修改意见,这效率也太高了吧!
杨平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些修改意见,同样难掩震惊,她看着刘好好泛青的眼眶,觉得十分愧疚,“你这孩子也太认真了,大概看看就行了,你平时要上课,又要做这么多事情,从哪里挤出来的时间提这些意见的?晚上又熬夜了?”
刘好好笑了笑,“时间嘛,挤一挤总是有的。”
学校宿舍晚上十点就熄灯了,反正她也睡不着,就打着手电在被窝里把稿子看完了,等天一亮就出门找个地方把建议写出来,尽量不占用自己平时的学习、排练时间,虽然这几天的确有些疲劳,但她就喜欢这种充实忙碌的感觉,一想起这套书能够尽快出版,心里就充满了干劲。
“就算年轻,也不能这么不注意身体,黑眼圈都熬出来,长此以往,你身体怎么受得了?”曹峰认真地看着刘好好提出的意见,杨平却一脸心疼。
“也就偶尔为之,回头我好好睡几晚就补回来了,而且大家都是这么拼的,我们宿舍几个同学每晚都在床上咬着手电读书呢。”
京大熄灯的时间很早,大家学习的劲头又特别足,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的,常常打了手电筒在被窝里读书学习,刘好好平时早睡早起,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稿子,还舍不得打手电筒呢。
“小刘同志,你改后的稿子故事性又变强了,看来你比我这个少儿编辑还了解孩子。”曹峰粗粗看了几页,觉得被她改后的稿子又变得通俗易懂了许多,还增添了不少趣味,连他在读的时候都看入了迷。
“我过去在我们生产队的小学教孩子们读书,常给他们讲故事,在改这些稿子的时候,我眼前常常会浮现他们的模样,会去考虑以他们的理解能力,读到哪里的时候会不理解,会不喜欢,就好像当面和他们讲故事一样,加了很多口语化的表述,也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给孩子们看的书肯定是越浅显越好,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做惯了书面文章,常常会忽略了孩子们的需求,你给我们都提了个醒,我也听杨老和苏老提过,你曾经是个很优秀的小学老师,所以这次我也是特地来征求你的意见,对这套书还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一是插图,二是注音。孩子们对图画比较敏感,如果能够在书里多加入一些插图,更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加深他们的印象,还有就是注音,很多孩子的识字量不大,如果能够出注音版的书,能够帮助他们进行阅读。”
曹峰点点头,很满意刘好好说话的风格,她这样单刀直入,直接切入要害,比绕圈子玩虚的有效率得多,“插图方面我们也考虑到了,正在物色优秀的画家,社里非常重视这套书,把这套书列为我们今年的重点项目,争取明年之前正式问世,但是关于注音,如果采取整套书都注音的方案,排版上就不是那么美观了,而且还会增加成本。”
“要不就对一些生僻字进行注音和注释?”
“我也是这么考虑的,尤其是对一些人名和官职。”曹峰点点头,“你的意见我会拿回去好好研究的,如果可能的话,后面的内容可能也需要你帮忙作修改,等到修改达到一定的量会在作者那一栏署上你的名字。”
“署不署名真的无所谓,我只盼着这套书能够尽快出版,孩子们太需要这样的书籍啦。”刘好好笑道,“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带动整个少儿图书行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少儿教育。”
“你说的对,这也是我们出版社的想法,接下来我们准备出一系列少儿书籍,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那可真是太好了,除了历史的少儿图书之外,还有科普书籍也是孩子们非常需要的,别看孩子们年纪小,他们对科学也是很感兴趣的……”她把当年李际远办科学讲座的事情说给曹峰听,“李老师的科学讲座每一次都是座无虚席,孩子们非常喜欢,而且接受得非常快,还学会了举一反三,有好几次我都看见孩子们就地取材,在简陋的条件下复制了李老师的科学小实验,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真是超过我们这些大人的想象,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太可惜了。”
“没想到你们一个小山村把这些小学阶段的教学搞得如此有声有色!”曹峰大为惊异,“不愧是我们京大的小师妹啊,就是了不起。”
杨平这才笑着解释道,“曹峰也是咱们京大毕业的学生,已经毕业十几年啦,说起来还真是你的大师兄。”
“我虽然是学中文的,但是对历史很感兴趣,当初没少去蹭苏老师和杨老师的课听,久而久之他们也就认识我了。”曹峰也笑了起来,“我对你说的那位李际远老师很感兴趣,照你这么说他是H大的教授?”
第四百一十四章 了解
“对,他之前下放到我们生产队,现在已经回到工作岗位上了,他是一位很有水平的教授,大家都说他能在我们生产队是我们大家的福分。”
“大教授很多,但是愿意俯下身子带着孩子们玩的却不多,他还能够让那么多农村孩子们喜欢他,接受他的科学教育,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得想办法去拜访他,争取他的帮助,出一套孩子们喜欢的科普书籍。”曹峰连忙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李际远的信息。
“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曹峰迫不及待地问道。
“贪多嚼不烂,又是历史丛书,又是科普丛书的,你们出版社人手也有限,根本没办法做这么多事儿。”杨平理智地劝道。
“有些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我们出版社一家就能做成的,我就是想要从小刘这里多了解一些情况,知道哪些是孩子们最需要最缺少的,回去和领导报告,或者在合适的机会让大家一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曹峰认真地说。
“师兄说的对,这些事虽然靠几个人一时半会儿做不成,但是如果发动大家一起来关注帮忙,在社会上形成氛围,一定能够改善孩子们的阅读环境。”刘好好顿了顿,“师兄在出版社工作,知不知道哪家出版社出版过关于教育学的书籍?”
“教育学?”曹峰愣了一下,“没有关注过,要不我回去打听一下,你今后打算学教育学?”
“这倒不是,是我过去的同事,他们也一直想要提升自己,但在我们那里勉强能找到孩子们看的书,如何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这一类的书籍却比较少,他们常常和我说,不知道该怎么让孩子们真心地信任他们,亲近他们,我答应他们到京城来找找有没有什么教育心理学之类的书籍,让他们能够学会和孩子们沟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这事儿就包在我身上了。”曹峰毫不犹豫地点头,“我一定会想办法帮你打听,你们那儿虽然是小地方,但是对教育这么重视,真是不容易,你们学校的学生真是幸运。”
“说幸运还真算不上,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远远比不上城里的孩子,每年的辍学率都很高,幸好恢复了高考,又有一部分孩子能够重新回到校园,但是这些孩子背负了全家人的期望,全家节衣缩食能够让他们读上书就很不容易了,别提读这些课外书了。人家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成天困在小山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了解外面世界最便捷的渠道就是读书,但是大部分的农村孩子根本买不起书,又不像城里有图书馆、少年宫,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一辈子所见到的就是家乡的天、家乡的山,根本就不知道工厂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是什么样子的……”
“是啊,像你这样能够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出来的肯定是少数,”曹峰点点头,“咱们其实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了,书本的定价尽量往低了定,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看得起书。”
“是啊,这一点我们也知道,大家都在尽力,只不过农村的孩子连学都上不起,能拿出买课本的钱都很不容易了,何况是买课外书,而且就算他们想买也没地方买去啊。别说是乡镇了,就连县城都没有书店,买一本书得跋山涉水地到城市里买,进城一趟不容易,很多孩子长那么大了,都没有去过省城,更别说是去书店了。”
“所以你才办了农家书屋,就是想让你们那儿的孩子读到书,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杨平慈爱地看着她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好好,我最欣赏的就是你这一点。”
刘好好的笑容很勉强,“农家书屋只是一个尝试,这件事也是刚刚开始做,我现在又一直在京城,具体的操作都是由咱们小学的校长和老师,具体效果怎么样,短期内还不好说。说实在,这件事虽然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我不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
“农家书屋?”曹峰很感兴趣地追问,得到刘好好的简单解释后,更觉得好奇了,“我觉得这个主意挺好的啊,如果能在每一个乡镇村落推行,能够大大地节约教育成本啊。”
“每个乡镇村落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强行推行,就会沦为摆设,甚至是政绩工程,别说在现阶段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情,就算放在几十年后,也未必能有什么好效果。”她批判起前世的自己也是毫不留情,“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人。”
“怎么说?”
“我在我们大目小学搞这个农家书屋,一来是平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对书里的世界感兴趣,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二来是有两位负责任的好帮手,也是大目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他们真心地爱孩子,愿意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做好,这两者缺了其一,这个书屋都不可能办下去……”
“你还漏了一点,其三是有你这么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就算不再教他们了,还时时刻刻关注着他们,为他们采购书籍,督促我们这些老骨头写书,如果没有你,这个农家书屋也不可能存在。”苏弘毅笑眯眯地补充道。
刘好好想了想,毫不谦虚地点了点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这件事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每个地方的状况都不一样,不可能要求所有地方的老师都能有这样的素质和爱心,所以就短期而言,农家书屋的经验不可复制。”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曹峰有些失望,现在的人都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都想为国家做一些贡献,没有听刘好好提起那些农村的情况还好,既然听说了这么大的城乡差别,却又找不到缩小的办法,是一件很让人沮丧的事情,他相信这个聪明的小姑娘一定能想出办法的。
第四百一十五章 钱
“仓禀实而知礼节,换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的当务之急,恐怕还是发展经济,等大家全都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手里有余钱了,才会回过头思考精神层面的缺失,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读书的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才能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