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庄子里人心惶惶,都怕幻真观从此凋零,自己再无容身之处,人心不稳,这些人便是后悔得厉害,可哪里又敢说这事儿起因在自己身上?
这些人越是心虚,越是暴戾,竟是听到外面的流言,知道外头把罪过归于阿吴身上,他们也就跟着去信,觉得自己挖得那点砖石,不会对药王殿造成那么大的影响。
药王殿倒塌,必然肯定是因为阿吴。
他们反而成了这件事里,最义愤填膺,最积极要给阿吴判罪的人。
人性如此,也是无可奈何。
方若华对幻真观这些细务,实则并不大上心,所以一直到出事之前,也没察觉到里面的暗潮涌动,也是这两天,她不得不派人细查,才查出其中始末。
初一看结果,只感到十分之荒唐可笑。
为了几块儿破转,何至于闹出这等事来,差点害死一条人命!
方若华本能地能感觉到,外面有什么人煽风点火,引导一切。
流言来得这般莫名其妙,她可不信巧合……说到底,还是幻真观树大招风,容易招来魑魅魍魉。
说起来,幻真观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般?才几年,外地人提起京城知名道观,幻真观也属于不能忽视的,最重要的一处圣地!
“哎!”
她叹了口气,看了看时辰,便起身先去给祖师爷上了三炷香,又亲自动手,擦去神像上沾的一点浮尘。
他们观内供奉的祖师爷,乃是长生御灵圣君,又称天华真人。
如今这些崇信道教的信徒要是考据,肯定考据不出来这究竟是哪位道教的仙人。
她根本就是按照商城几位老板的叮咛,供奉的是圣德门她这一门的一位祖师。
方若华要不是想起建这个道观,恐怕还弄不清楚这些事。
当然,就是现在她还是弄不太清楚,但也无所谓,又不影响修行,知道不知道都一样。
可在外人眼里,这应该是极敷衍的行为,供奉的祖师爷又完全没名气,应该是门庭冷落车马稀才正常,偏偏不是那么回事。
幻真观如今在京城勋贵世家里,已经是相当有名。
若不是方若华只一心修行,既不接纳其他同道入观修行,挂单,也不兜揽法事,甚至连百姓前来上香,都不肯提供高香,只一切随心而已,还时不时地关闭大门,闭门谢客。
恐怕这里早就不是跻身京城数一数二的大道观,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方若华都觉得有些奇怪,按理说她这地方应该不会有人常来才对。
她并没有怎么经营幻真观,只是想在京城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庇护自己,更方便她自己生活修行而已。
可方若华越是不上心,她这道观就越是有名,寻常找上来上香的香客就越多。
这客人一多,道观势力就不免变大,麻烦事也就变多……本来很清净的地方,那也就变得不那么清净。
要是她的道观,就是普通大户人家家里供的那种小道观,别说倒塌一座建筑,就是一个月塌个十次八次,也不会有人在意!
第862章 低调
方若华在幻真观里,面对那些被她收容的人,到是端得住架子,气势强大。
她也不能软。
这人都会变,当初她收人时也不是不挑剔,选的都是些并无恶迹,品行良好的。
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当初这些人是好人,也不代表一辈子就不会做恶事,不会给她惹乱子。
瞧瞧这回,不就是如此?
她算是吸取教训,御下需恩威并施,那是半点疲惫软弱也不能流露出来给底下人看。
可私底下和无尘道长等几个好友闲谈时,却不免要抱怨两句。
“我幻真观还不够低调?京城有哪家道观像我们这样,不宣扬名声,不接外面托来的法事,不办道场,不参与论道,平时大家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比千金小姐还金贵,能碍着谁来?还有比我们更清静无为的?”
无尘道长听了笑个不停,半点不觉得奇怪,听她连连抱怨,都维持不了自己高人的架势,一边笑,一边小小地翻了个白眼。
“你觉得幻真观很低调?”
无尘莞尔,“你们不开法会,不参与论道,不怎么和同行打交道,只自己修行,那就是低调了?若是如此,你对低调这个概念的认知还真是与众不同。”
“姿态摆得高高在上的道观有很多,又岂止是你一个幻真观?”
“我无极观也不怎开法会,二十余年不参与论道,可就因为当地百姓信我们,京中贵人也信我们,我们便名列京城道观第一。”
“佛要比金装,神仙还争香火,都是道观,都供三清,谁不想不为衣食发愁,走出去人人高看一眼,别看我不怎么和同道打交道,但京城同道,绝不敢不搭理我们。”
“因为我们能上达天听,太上皇和万岁都喜欢听我说话,于是,我说出口的话,便有份量,我的弟子们走出去就有面子,我们拥有特别的权利,京城那些权贵,就不敢欺辱我无极观。”
“你们幻真观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已经碍了不知多少人的事……都说太上皇好道,多少道人想走太上皇的门路,可太上皇精力也有限,他信你,自然就少信别人,那些勋贵世家,也都看上面的眼色,自然也跟着吹捧你幻真观,你可知道,因为这个,如今有多少人瞧你这幻真观不顺眼?”
“也就是你们门户把持的足够紧,才一直没出什么大事。”
无尘轻叹,“还有你那丹药,更惹人垂涎。”
“几十年下来,我大殷的道观多炼药,为达官贵人提供丹药,更是一大收入来源,为平民百姓提供符水药物,更是招揽民心的一大手段,有民心,就有影响力,朝廷也会尊重,可你呢,你做了什么?”
“你用价值千金的昂贵丹药,笼络住勋贵世家,又拿平价的药粉,哄了老百姓的心,真是要全吃全占的架势,还给不给别人留活路?”
方若华:“……”
那些家伙们拿水银炼药,拿符纸烧水给人治病,闹得那么新鲜,还不许她看不过眼?
说起来,她当初建道观,纯粹只为了方便,毕竟住在道观里,那她一辈子不成亲,也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还更自由些。
又是自己的道观,也不必担心去别的道观,不小心进入什么不干不净的地处。
这完全有可能。
因着皇室崇道的缘故,京城里大大小小的道观一大堆,至于不出家的正一道士就更是数不胜数。
可这些道观,又哪里都是清净的修行地!
不光是道观,那些寺庙,尼姑庵中,也有无数六根不净的出家人。
方若华来到这里也有几个年头,碰见过许多稀奇古怪的事,什么和尚喝酒吃肉也就罢了,毕竟好多和尚习武,吃得不好身体受不了,且一开始佛教徒也是不禁止荤食的。
但他们还蓄养姬妾,置办私人田产,耍各种手段欺诈信徒,甚至谋财害命,简直让人恶心。
再加上庵堂,尼姑庵更是有不少是藏污纳垢的所在,说那些人是出家人,那真是连出家人三个字上都好像染了恶臭。
弄得她对那些庵堂,道观,都有点怕了。
所以,她从没有想过把幻真观发展壮大到什么地步。
不过,无尘道长说得有道理,现在幻真观的丹药,的确是整个大殷有名。
若不是好到这等地步,齐妈他们又何必听了点蛊惑,竟蠢到去挖砖头的地步?
再说,毕竟太上皇和皇太后都要吃她的药丸子。
那有人嫉妒,再正常不过,这些年没有正经大麻烦找上门,大概都不是不想踩她,只是觉得她势大,顾忌太上皇。
但方若华遇见的各种小麻烦,小挑衅,那也是数不胜数,她都快习惯得很。
现在借着出件蠢事,掀起风浪,让她生一生气,给她一点警示,到也不全是坏处。
至少如今,方若华就决定再不对幻真观放任自流,只管自己。
既然当初没有想周全,收容了这些人,那必须要负起责任。
就不为别的,只为她念头通达,只为她心情好,她想,所以便去做了。
前面是方若华自己失误,没立下规矩细节,对底下人的管束不够严格,所以他们犯了错,只轻罚,可以后规矩立起来,众人还要犯,那就什么都不必说,该怎么惩罚就怎么惩罚,便是废掉手腕经脉,毁去喉咙,让其不能说不能写,甚至令其一死,那对方也别怨,怨也没用。
如今这世道,她就入乡随俗一回了。
方若华轻车熟路地把幻真观的各项规矩给立了起来,着人刻在碑石上,分别立在庄子门外,食堂门外,宿舍楼外,还有花园各个角落也遍布。
所有人背熟了这些,能倒背如流者,发米面粮油,小鸡仔十对,生猪肉三十斤。
要是一个月后不能熟练背诵,各项伙食福利全免除,停工停酬。
若这般,干脆自己走人,留下就要饿死了。
登时,四处可以看到拿着个小本子,追着各个识字的同伴学文字的人。
不识字,要全靠死记硬背,那背完这些东西还不得费劲死!
第863章 放心
黛玉坐在自家师姐的小书房,似乎还能隐约听到外头伺候的丫鬟小声背书,不禁笑道:“师姐这法子到好。”
林黛玉自己便极喜欢读书,对爱读书的人自然是颇有好感。
因为方若华难得请托她一次,她心中也自有几分暗藏的激动,做事还是颇为积极。
白日早早起身,陪着方若华一起盘账,准备送去灾区各地的物资药材。
以前丹药总有些捉襟见肘,如今因为那些流言,好些人不追着买,到有了富余,不那么紧张。
真正闹起疫病,快死的灾民们,可不管什么流言,更不管将来会不会受难,连眼前这一关都不知过得去过不去,想什么将来。
幻真观来救济,他们只会心怀感激。
因为这两年幻真观特别推出了一批廉价成药,用得药材都是最便宜的,也就只能治一治常见病。
这些药造价低廉,再穷苦的人家,努力凑一凑,也能攒上些药出来,从廉价药一出,冬日里因得病死去的人,锐减三成。
尤其是,方若华特意制了一批童药,用得都是童药的配方,用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于是,孩子的成活率竟提高了四成左右。
方若华自己的庄子收容的人里,也有一些是孩子,尤其是小女孩儿。
方若华把各种记录都整理好,做成档案,也是想看看各类药物的效果,做个统计,如今统计出来,到是很让人心满意足有成就感。
黛玉连看了三遍,心下之喜悦,简直无法表述,工作的劲头更足,那么纤细的小女孩儿,身体也弱,竟是一丝也不觉得累。
不光白日里她跟着自家师姐盘账,晚上还要抽出一点时间读律书。
方若华给她列了一个大纲,让她和贾宝玉两个人一起读书,再写出一套教材。
要求精准有趣,因为是给好些大字不认识几个的老百姓看的,还需要通俗易懂。
黛玉一开始应承自家师姐时,到没觉得有多么难,但真正一写,就发现写这些东西,并不像他们洋洋洒洒地挥洒诗文,或者写文章一样容易。
实在是太不熟悉。
想写出言之有物的东西,首先自己得先研究透了律书,偏偏林黛玉又是个求全责备的性子,她师姐只是让她把最基本的律法挑选出来,总结一番,写成文字,大体不出错误便好,她偏越写越认真,越写越多,不光自己和贾宝玉一起写,这两日写给她爹的信上面,全是关于律法的问题。
林如海展信阅读,到是有些开怀,认真把能公开的各种案子抄录一番,给自家女儿送了过去。
他的玉儿这般有精神,可见在京城过得不错,他也就放心不少。
事实上,林如海和林黛玉通信很方便,几乎隔三差五地要写个信说说话。
他的玉儿从来报喜不报忧,说得都是些喜悦的事,说贾府姐妹们和她关系好,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说有一表兄贾宝玉,对她十分关照,说外祖母疼爱她得很,要父亲不要挂念。
可夏蕊、桂荷还有王嬷嬷等人的信,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只说贾府规矩松散,贾母虽然疼爱自家小姐,可年老体衰,精力不济,只安坐着享受,管家理事的都是二儿媳妇王氏和孙媳妇王熙凤。
他们家那个表少爷宝玉,就是个纨袴膏粱,到是挺和善,可怎么看怎么都不是那种能顶起门户的。
下人们更是偷奸耍滑的多,而且规矩和林家不同,他们讲究长辈身边的猫猫狗狗也贵重,养得这些下人个个不像话。
就连贾府的伙食也太油腻,自家小姐吃不惯。
反正小报告没少打。
林如海哪里能不担心?
要不是信里面还说,幻真观的方真人很照顾玉儿,时常亲自给玉儿诊脉,调换药方,这个冬日,玉儿的咳嗽都没怎么犯,也就最冷的时候咳了一阵子。
饮食起居,每一样方真人都关心,把玉儿照顾得极好。
林如海也不禁轻叹,叹他家玉儿运气好,投了这位真人的眼缘。
他身在江南,但对京城的诸般消息也不是一无所知,幻真观方真人的名字,他还是听过。
有方真人照顾,他对女儿确实放心很多。
林如海不是不想自己来照顾女儿,黛玉是他第一个留住的孩子,人到中年才得的长女,对这个女儿,他比对小儿子还看重。
但是他身为巡盐御史,在江南责任重大,且最近江南这边情况复杂,他都遭遇了好几次明枪暗箭,有两次甚至差一点就没了性命,要不是当时方老弟正好与他在一起,结果如何,那便不大清楚。
目前的情况,玉儿还是待在京城更安全,至少生命有保障。
就是玉儿的婚事,他还要再思量一二。
敏儿在时,就起过把玉儿嫁去贾家的心思。
说起来,这是敏儿的一点私心,玉儿身子骨不好,敏儿自己也知道,怕是不能等玉儿长大,便想着玉儿嫁到娘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听说宝玉聪慧得很,在家里又得母亲疼爱,玉儿嫁给她,小两口既是夫妻,又是表兄妹,想必玉儿能多得几分包容。
敏儿生在贾府最鼎盛的时候,出嫁前,在家中过得是真正贵族千金的日子,可以说便是公主,怕也没有她自在,她自是觉得自己的娘家,样样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