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财人生[综](三)——林木儿
时间:2019-05-01 09:28:16

  “这?”林雨桐挑挑眉,“这是啥营生啊?”
  “啥营生?”英子摇头,“编席子卖呢。”
  如今这人嘛,能自己动手的,绝不花钱买。只要勤快,随便找个水沟都能割来苇子,晚上抽空就编出来了。谁买这玩意?
  反正是生意不怎么好,这一车已经连着拉回来三次了,一共就卖了俩。卖了不到两毛钱。
  那么一大摊子芦苇地,咋就只能照到这点营生了?
  过了几天,跟四爷下黄河滩看那片千里靶场地的时候,路过了那好似看不到边的芦苇地。她就笑:“这地方养鸭子,简直得天独厚。”
  四爷摇头,“太懒了!”他指了指里面,“那深处,他是不敢去。你是不知道人家一样被分到这里的是怎么赚钱的?人家结成伙,夜里去深处打野鸭子……捞野鱼……”
  野鸭子是野味,在城里十分吃香。野鱼没什么大鱼,都是野生的鲫鱼,巴掌大小,但城里人也爱用着玩意炖汤喝。只要新鲜,拉到县城都能卖好价钱。
  所以,不管啥地方,只要肯吃苦,只要动脑子,他就能找到一碗饭吃。
  这都半年了,人家为啥不带着他们两口子呢。
  说到底,还是不会做人。
  到了地方,林雨桐都吓了一跳,一千亩的地,地里全都是半人高的玉米,“还长的不错!”
  “一水肥三年。”四爷蹲下来把土抓在手里细细的搓的尘装,“还是有些沙化了……”
  林雨桐也看,“这地方要是种花生,种黄花菜,都不错。”
  只这两种,经济效益还是太低。而且,需要的人工太大。尤其是黄花菜。
  黄花菜这东西得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采摘,摘那种没开的,稍微晚了,就完蛋了,开了的就没法卖了。不等长成摘也行,那就是产量肯定会降低。所以又要叫长的饱满又要刚好没开的,这个度可得把握好。一个一个摘回去,然后放在锅上蒸,蒸的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蒸好之后要太阳暴晒。要是赶上天不好,又完蛋,肯定会有点发霉的,将来晒出来的就会发黑。不及那种琥珀色的又亮又黄的颜色价钱高。
  所以地头种一点留着自家吃的,有!
  但大面积种,真没有。
  等以后有了烘干机之类的工具,这个作物倒是可以发展的。
  其他大部分都种的是花生。而四爷这边的地,头一年种,种好侍弄的,都种了玉米。
  也好!饲料厂的原材料,啥时候的都缺的。
  林雨桐在学校也听其他专业的课,“这种土质,首选还得是梨树。梨树根系发达,耐旱,也耐涝,浸泡一两个月不死树、不落叶,能正常生长。其次是桃树。桃树根系浅且发达,需要通气性好的土壤,沙地正适合。第三是葡萄。葡萄耐涝,土壤持水量达百分之百的时候也能正常生长。如果能稍微将土壤改良一下,水利设施能跟上的话,柿、李、杏、枣、苹果、樱桃、山楂、核桃、板栗……这些都能种。”
  四爷点头,“面积大了,得抽空进去看看,细细分哪里能种什么……”
  两人粗略的带了点土质的样本出来,想等开学接实习生的时候,拿去学校,叫哪个实验室帮着验验看。
  等两人回程的时候,林雨桐又看着那么一大片湿地叹气:“这地方就该保护下来的。别等着现在开始慢慢的糟践了,三十年之后再来想办法重造湿地……”
  四爷回去后,拿出纸笔,提笔就写下一行字:水土流失与环境保护我之浅见。
  这是当做课题来做的。
  林雨桐进去给他送瓜的时候,瞄了一眼就悄悄的退出来了。
  出来的时候,清宁推着家里的自行车往出走。
  “干嘛去?”林雨桐急忙问了一声。
  “学车啊!”清宁头都不回的应了一声。
  学什么车啊?推车都费劲。
  这自行车跟人家的自行车还不一样,是那种邮局用的老车子,比买来的车子还重一些。她推的看着特别费劲。
  林雨桐吓的赶紧跟出去,结果发现巷子里,不光自家姑娘推着车子要学,清平也正推着呢,比清宁看着还吃力。她没清宁高,感觉跟垫着脚尖推车一样。
  这边还正担心自家这俩孩子呢。却不想那边刘成家的抱养来的闺女刘燕儿人家瘦瘦小小的却一脚踩着车的脚蹬,助蹬了记下,另一条腿就从车梁下掏过去了。就这样半圈半圈的蹬,但确实是会骑了。
  不过看那胳膊肘上还有膝盖上已经干了的血痂,就知道,这肯定是没少摔啊。
  林雨桐哄自家的孩子,“都别学,等回头给你们买了轻便的车子,咱再骑行不行。”轻便自行车,也就是女士自行车,前面没有横梁,车轻便不说了,也低的多,好骑的多。城里骑这车的不少,但农村却少。农村这自行车走亲戚的时候要带一家好几口的。平时也当运输的车辆,去地里采棉花,几百斤的驮上就骑回来了。所以,不会买那种又贵又不实用的车型。
  林雨桐本身就会骑自行车,再加上个子高,腿长,骑大车子不会有障碍。还真没想过弄一辆轻便的自行车去。
  如今看自家闺女这样,是不弄真不行了。就那小身板,那么大又棱角分明的自行车砸到孩子身上怎么办?
  好说歹说,总算是把孩子哄好了。
  那边忍冬就出来,“你也太小心了,叫孩子学呗。小孩子摔不坏。”
  你咋不叫你家刘敏儿去碰自行车呢。
  说的好不轻巧。
  林雨桐只道:“我家这俩,没你家燕儿利索。”
  那燕儿高兴的笑:“一点都不难学……一块学吧……”
  最后谁都没学,几个小姑娘跑自己院子里来玩了。
  然后第二天,林雨桐发现,自家闺女那凉鞋不对劲。本来好好的凉鞋,不好好穿,把后面的鞋带全都翻下去,绑在鞋底下面。于是凉鞋就成拖鞋了。
  世面上很少见到卖孩子的拖鞋的。可孩子们大概见大人脚上的拖鞋是个很棒的东西,于是自我创造,也不知道都是谁先发起的。反正就是好好的鞋不穿,愣是折成拖鞋了。
  如今孩子脚上的凉鞋都是塑料的,穿着并不怎么舒服。
  穿上一夏,那鞋好些地方就断了。家长比较俭省的,就用烧的通红的铁棍把那断的地方重新给烧上,塑料的嘛,一见高温就化了,重新塑形就黏住了。能穿是能穿,不过重新焊过的那一片全都变成黑的了。十分影响美观。
  刘燕儿脚上的一双就是那样的。这姑娘可能好动,不管是脚面上的带子还是脚后跟的鞋带,都是重新焊过的。如今焊过的又断了,她干脆把后面脚跟处的剪了,就彻底成了拖鞋的样子。
  然后清平大概觉得那个好看,把好好的凉鞋,后面也给剪了,然后把剪子递给清宁,“给你……会不会?不会我给你剪……”
  清宁摆摆手,蹭蹭蹭的跑回房间。
  林雨桐就看她把她自己脚上的鞋给踢掉了,瘦瘦小小的脚丫子搁在自己那三八的大拖鞋里出去了。
  踢踏踢踏的,每走一下都怕她摔了。
  孩子大概真觉得找到好玩的事了。林雨桐发现她的鞋是彻底遭殃了。
  尤其是高跟鞋啊,可能是带着鞋往自己的鞋里塞了,然后不是后脚跟的地方压的变了形,就是鞋里面带进了泥。
  林雨桐跟四爷说的时候,把他笑的不行。
  这是其他孩子身上没有发现的现象。也可能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吧。反正两人就是发现了不一样的乐趣。
  也不去阻止,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等着丫头臭美的把她妈妈的短袖拿出来套在身上,还用一根丝带给缠在腰上当腰带的时候,林雨桐还没怎么着了,四爷就说:“给孩子做裙子吧。有什么好看的都给做。”
  他觉得这是孩子物质匮乏的缘故。有一屋子好看的新衣服了,是不是就不会这样了。
  可林雨桐却觉得,小女孩小时候想穿妈妈的衣服这是很正常的事啊。
  好吧!不就是给孩子做衣服吗?
  暑假里,也没事,给清宁做了一件又一件的小旗袍,还有绣花鞋。
  这天晚上,做好一双,叫孩子试着穿。浅口的偏带鞋,鹅黄的鞋面上简单的修了两只柳条,趁的本来就白嫩的脚丫子更好看了。
  清宁喜欢的不得了,伸过去放在她爸腿上叫他爸看。
  他爸把清远挪开,不叫遮挡视线,细细的看了,才连连点头,说好看。
  林雨桐正看这父女俩呢,猛地鼻尖有什么味道划过。她使劲的吸吸鼻子。
  清宁不满的喊:“妈!我洗脚了,不臭!”
  不是臭!
  “怎么像是什么着了?”林雨桐放下手里的针线,朝窗户外看了一眼。
  四爷把孩子放在炕上,“我出去看看……”不该是家里啊。
  清宁跳下去穿着新鞋跟她爸出去了,林雨桐抱着孩子也跟着出去。就怕是电线或是哪里出了问题。
  结果出去一看,吓了人一大跳。
  正北边浓烟滚滚的,飘了过去。
  “这是啥着了?”林雨桐垫着脚尖看。那个方向该是三村的庄稼地的方向才对。按理说不该就着起来了吧。
  四爷面色一变,“怕是原来的麦场着火了……”
  麦场后来都分成宅基地了。有些人盖了住进去了,有些人没盖,村上的人就都堆着小麦的秸秆在那里。
  这要是着起来……
  老大和老三可都在那一片……
 
 
第1026章 悠悠岁月(43)三合一
  黑烟是从西边冒出来的。
  老三和老大家的方向,都在西边。说远也远,路不是直线的距离。平时走着去,肯定是不近的。但火不会按照路的方向烧,中间隔着两道沟梁,都在一个方向上。老大家那边是麦场。老三家是原来的饲养场。饲养场周围的空地被划分了宅基地,但很多都是空院子,还没盖起房子。人家不会叫地白空着,当做自家的场院晒晒东西,这是很正常的事。但农村有啥可晒的?小麦的秸秆,玉米的秸秆,棉花秆,花生秧子、红薯秧子……大部分其实都能当牲口的饲料的。所以这都是宝贝的很,除了一些用来引火之外,都小心的存着呢。
  场院里堆着高高的垛。远远看去,跟蘑菇造型似的。下面细上面粗,顶上还跟草帽似的带着飞檐。有那高的草垛,能堆十多米高。每年夏天,往上搭草垛的时候,都有恰好赶在雷雨天被雷击死在草垛上的人。但就是这样,依旧每年家家户户都在堆草垛。这玩意对农家来说太重要了。没有干柴,火就升不起来,饭就做不熟。没有干柴,冬天就得挨冻。因此,草垛子对家家户户都是要紧的存在。场院里堆着大垛,院子里堆着小垛。用完了再从场院里往家里拉。这种玩意遭贼的不多,借用一点的情况有,谁也不会真较真。但一下子给人偷了,这真没有。一是偷起来费事,二是你偷来藏哪?那么一大堆的!
  要是急着用,或是有些欠缺了,看谁家有多余的,一句话的事,因此,都放心的在场院堆着呢。
  这种垛,下面是圆柱形的,一层一层的,得码的整整齐齐,结结实实的。到了最上面,向外挑出去一点,封顶的时候,用从小麦麦粒上脱下俩的稃,在上面铺上厚厚的一层。要是再细致的人,和泥往上面一抹,那就更完美了。
  下雨淋不透,刮风吹不倒。就算是被雨漂湿了,也是外围的一点点,将那点拨开,里面还是一样干燥的。
  两口子看那火,正愣神了。
  清宁‘哎呦’了一声:“不好了……刘燕儿她们在场院躲猫猫呢。”
  这种躲猫猫,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怎么玩呢?就是把这种草垛从中间抽空,从这头抽到那头,就跟几十年后随处可见的那种滑梯似的,钻的洞进去,然后从洞里出来从滑梯上滑下去。这种草垛也可以这么玩,把里面抽空,抽出一个能容一个小孩子爬进爬出的洞口,把抽出来的秸秆堆在两边的洞口,小麦的秸秆本来就滑顺,顺着就下来了。就是下不来,朝下一滚就行。反正那么厚,轻软轻软的,怎么摔都不疼。
  也因此,一到假期,那地方就成了孩子的乐园了。
  如今这孩子,大人不会看着说,这里不能去那里不能去。四五岁大的,跟着大孩子到处就野去了。大家没觉得担心,说把孩子丢了咋办。也没考虑过说是不是有啥危险。
  这地方没什么机动车辆,又不是山沟沟或是到处都是水的地方。几乎是不需要太担心的。
  夏天嘛,孩子们在外面玩的晚,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
  说实话,也就是自家管孩子管的严,清宁才没跟着去。而清平呢,是本来就不爱动。所以,这会子两口子庆幸的事,自家的孩子都在家。
  但着火了,不能当没看见啊。
  小老太出来了,打发两人:“你们去看看,孩子有我呢……”
  两人一人拎着个水桶过去了。
  出门家门才看见巷子里都是急匆匆拿着桶和盆往出跑的人。
  刘保边跑边骂:“死丫头,跑出去就不知道回来……”她家最小的那个是个闺女,算算年龄都十二三岁了,怕是也在外面玩呢。这会子嘴上骂的再狠,可那心里的着急是骗不了人。
  巷子口刘成急着跑,忍冬大着肚子撵出来,“你慢点,燕儿都多大了,还不知道跑?”
  事实上,还真是。
  孩子们没一个笨蛋,都躲开了。只是这火却越发的旺了。
  饲养场老三家的房子还有边上的两三家,都被波及了。
  老三家的厨房,是后来何小婉自己盖的草房,这玩意一间火星子,瞬间就着了。
  里面的东西也顾不上了,赶紧扑火吧。别再这正房给引着了。
  结果是不幸中的万幸,只烧了厨房。
  但其他几家就不行了,不是谁都有老二这么大的面子,一声吆喝就有这么多人赶来救火的。赶不及的,都烧的差不多了。
  然后,问题来了。
  这火是这么烧起来的?
  是自燃的?还是这些孩子们玩火了?都有谁家的孩子,家里是不是应该负责人啊?
  毕竟盖个房子,哪怕是两间厦房,都不是容易的事。差不多家家都是借债盖起来的。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