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财人生[综](四)——林木儿
时间:2019-05-01 09:30:45

  空里盘旋着的,已经是一条青龙了。它不停的翻滚着,昂扬着,身体在每一次翻滚和昂扬之后,就会大上一圈。
  而距离不远的地方,天空中红光闪耀。一条红色的锦鲤直上云霄,那天边仿佛幻化出一道门,它就那么轻轻一跃,鲤鱼化龙,腾云驾雾,朝这边飞了过来。
  一青一赤两条巨龙,龙吟清啸,声传万里。
  小青怔怔的看着一对含笑站立的夫妻,头一点一点的,像是在行礼。
  而那对夫妻就这么在她的眼前,一点一点的变淡,最后化为一片虚无。
  然后天地之间,突然灵气奔涌,然后一场清凌凌的雨无声而下。
  小青和小鲤在天上看着,不知道多少精怪妖魔,在这灵雨之中,或是化为原形,或是一步飞升。小青明白,凡是为恶的,都得了恶果,身迟早会陨落,道在这一刻,算是化为无形。
  而为善的,修行够的,飞升而起。修行不够的,从畜生道入了人道,转生必为人。
  她又看向姐姐白蛇,她一会儿抬头看看天上,一会儿低头看看躺在地上的许宣,再不然,就是看向钱塘的方向,这是放不下她的儿子许士林。
  小青有些着急,但却又无奈。姐姐心里有放不下的,所以,她走不了了。
  很快的,白蛇在地上翻滚着,浑身疼痛,像是有什么东西生生的从她的身上被夺走了一般。等这种痛苦过去,白娘子知道,她现在真的完完全全是一个人了。不光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最最普通不过的人。
  法海盘腿坐着,他身上的黑气早已经被洗涤一空,他疲惫的睁开眼,才发现一双手连拿起金钵的力气都没有。
  “阿弥陀佛。”大和尚的声音像是从天边传来:“还执迷不悟吗?”
  法海起身,看着转瞬就道眼前的大和尚:“大师兄!”
  大和尚叹了一声:“好自为之吧。”他收了禅杖和金钵,抬脚就走。
  “师兄?”法海伸着手。
  大和尚却再没有回头,他奔着京都而去。
  天子高坐庙堂之上,看着这大和尚:“大师所言是真?”
  “是!”此后,再不会有妖魔精怪,天地清平。大和尚满脸的悲悯:“那一对贤伉俪舍生取义,可保我大宋江山三百年。”
  天子感念其恩德,册两位为天君天后,塑像建庙供奉。
  而林家被赐予金牌一块,保其一家富贵无双。
  即便是伺候过两人的下人,也都赐予了民爵田亩钱财,让其衣食无忧。
  小青朝抱着许宣的白娘子点点头,然后跟小鲤一起,腾云而上,消失在云雾里。
  从此,钱塘多了一对最普通的夫妻。
  保和堂的许相公又娶了守寡的许白氏,许白氏的弟弟据说是送完了姐姐就回了老家,老家有些远,来往并不方便。
  不过这许白氏很有些经商的头脑,做起了生药的生意。保和堂里请着大夫,在里面坐堂问诊。而这位保和堂的东家许宣,却不在自家的药铺里,而是去了善堂。无偿的为人看诊。善堂有善堂的规矩,来善堂看病的人,便是那种真的没钱治病的人。善堂会免费,偶尔许相公也会在善堂药材接济不上的时候,叫病人拿着他的方子去保和堂拿药。哪怕是这样的情况不多,但这每年,至少得把收入的一半补贴出去。
  不过,这家的娘子心善贤淑,从不在这些事上斤斤计较。
  而这位许相公,也对继子爱如己出。两人膝下只这一个儿子。这孩子聪慧异常,几乎是过目不忘,父母对其爱若珍宝。
  白许氏不曾娇惯儿子,从读书起,便叫孩子跟着姑爹李公甫习武,日日不断。
  孩子读书习武辛苦,于是孩子娘就给孩子顿顿的进补,鸡鸭鱼肉,顿顿都不离。
  孩子爹就说:“娘子不是要茹素?”
  白许氏摇头轻笑:“以后不用了,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吧。”见官人不明白,她也不解释。
  从此之后,没有妖没有魔,没有精没有怪,自然神佛也就远离了。
  她看向丈夫,眼里有几分歉意:神佛都远离了,不管几世的善人,也都成不了仙了。
  但她依然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所以,她由着男人去行善,她相信若是有福报,必然报在儿子的身上。
  果不其然,十八年之后,钱塘鼎鼎有名的大善人许家的独子许士林考中了状元。
  本来,是跟着孩子的姑姑家的表妹是指腹为婚的。却不想,两个孩子一起长大,只有兄妹之情,绝无男女之思。
  李公甫早因为当年为两位贵人鞍前马后过,脱了吏的皮,换了武官的身份。
  只是他这个武官,就是虚职。领着不少的俸禄,还不用上战场。得闲了,带了几个徒弟。闺女跟其中一个爱徒倒是有些好感,这爱徒家中兄弟十多个,李家说招赘,这孩子家立马乐意。于是,这婚事就成了。
  而新科状元许士林,却也得了一门好亲事。那便是陈伦和林二娘的女儿,林家这种顶级豪门的外孙女,又有岳父陈伦已经官居吏部尚书。
  这亲结的,彼此都颇为满意。
  自从儿子成亲为官之后,白娘子将家中产业的收入,只留够家中的开销之后,剩下的都由着许宣往出施舍。
  那一年,白娘子和许宣,带着家里的孙子孙女好几个,在西湖故地转悠。
  孩子们打闹嬉戏,夫妻两人彼此搀扶着,跟在后面。白娘子的视线追着孩子,嚷着这个别跑,那个小心。而许宣淡淡的笑着:“有下人跟着呢。”
  正说着呢,就听‘哎呦’一声,小孙子摔了个屁股蹲坐上了。
  孩子没哭,直抬眼朝撞到的人看去,眼里看到的只有竹杖芒鞋。
  “阿弥陀佛。”一声佛号,将正急着看孙子的夫妻两人给唤住了。
  白娘子和许宣看着眼前的和尚,不由的叫了出来:“法海?”
  当年不算老的和尚,已经成了真真正正的老和尚了,他一脸的沧桑,一副苦行僧的打扮,对白娘子和许宣微微颔首,然后从旁边走过。
  白娘子没有转身,却问了一句:“大师可曾后悔?”
  法海没有回答,只反问了一句:“许夫人可曾后悔?”
  白娘子往天上看去,好像那对夫妻还如神明一般站在那里。可是,不知怎么的,她突然就想到那两人紧紧的牵在一起的手,然后她笑了,轻轻的吐了两个字:“不悔!”
  许宣看着白娘子笑,欢欣的如同一个孩子。
  白娘子笑的清浅,其实,她不知道她跟官人之间,算不算是爱。但她想,这滚滚红尘,在世间轮回中,总会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情……
 
 
第1323章 重归来路(1)三合一
  有点想吐。
  林雨桐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的。
  想吐,特别的想吐。然后就真的吐了。
  这一吐,哪里有醒不了的道理?
  就听外面有人问呢:“小妹,觉得怎么样?”
  “嗯。”林雨桐含混的应了一声,自己给自己按住穴位,才把这股子汹涌上来的想要呕吐的感觉给压下来。
  她勉强的睁开眼,稍微一感受就知道,这是在狂奔的马车上。坐榻的边上放着一个小木桶,吐出来的物秽基本都吐到小木桶里去了。
  她伸手将马车里放着的炭盆里的炭灰用边上的小铲子铲起来,盖在那秽物之上,然后将小木桶的盖子给盖住。
  马车走的飞快,路况也不好。马车瞧着并不光线,里面的内饰也都陈旧了。但是配置却不错。不是谁家的马车上都能有固定炭盆和小木桶的地方的。
  固定炭盆的地方原来就是炭盆的地方,上面的支架还能固定茶壶。
  而固定小木桶的地方原来是不应该放小木桶的,那是放食盒的地方才对。
  她浑身无力的撑着身子坐起来,一起身,身后嘤咛了一声。林雨桐这才发现,马车的坐榻里面,还睡着个姑娘。
  或者,这不叫睡,而叫晕。
  颠簸的彻底的给晕过去了一般。
  林雨桐朝榻上的人看去,那是个年岁应该在十四五岁姑娘,等坐起身来,她才发现,对方梳着妇人的发髻。
  这是个已经成亲的年轻姑娘。
  长相嘛,鹅蛋脸,杏眼,鼻子不算高挺,嘴唇倒丰润,容色中上,观之可亲。
  她起身,一手拉着马车里的扶手,一手赶紧将头发整理了整理,抬头见林雨桐看她,就笑道:“小妹先醒了?我这一觉倒是睡的沉了。可是又想吐了?”说着,就忙看向小木桶,好似为没有照顾到她很是懊恼一样。
  林雨桐笑了笑,也没在意。只是从这称呼上看,心里有了几分猜测。
  之前外面有清朗的男声,叫自己为小妹。
  如今这个年岁不到的小妇人,也称呼自己为小妹。
  而且看这小妇人的样子,对自己很是客气。亲近倒是微微有些不足的。
  那么,是原身姐姐的可能性就排除了,只怕这是嫂子吧。
  她试探着叫了一声:“嫂子?”
  这女子就抬起头来,‘嗯’了一声:“可是有哪里不舒服?要不然叫你哥哥……”
  话没说完,外面的男声就传来:“小妹,稍微忍一忍。如今,时间就是命,咱们早一步得了消息,就能早一步离开。稍微耽搁上半日,我怕后面的流民就追了上来了。”
  流民?
  林雨桐应了一声:“我无碍,哥哥只管赶路便是。”
  然后男声就道:“你顾着点小妹。”
  是说给这小妇人听的。
  这女子就应了一声,她起身坐到一边:“小妹躺上去歇着点去,路还长呢。要不,嘴里含上酸梅试试?”
  林雨桐摇摇头:“躺着还不如坐着舒服,嫂子只管坐着吧。我靠在这里缓缓就好。”
  这女子到底是递了一个酸梅过来:“压着些心里的恶心味儿吧。”
  林雨桐接过来含在嘴里,靠在马车上只管‘闭目养神’去了。其实,这会子脑子放空,将原主的记忆都释放进来。
  原主这小姑娘,记忆简单的很。记忆里,就是一个两进的小宅院。前院她都鲜少踏足,大多时候都是在内宅的。
  而这内宅里,除了她,还有一个照看她的老嬷嬷,和老嬷嬷的两个外孙女。别的,谁也没有。
  家里的亲人,唯一一个就是年长三岁的兄长。
  这俩孩子算是苦命人,幼年丧母。这姑娘余桐三四岁上,母亲便病死了。跟兄长余梁被父亲放在老宅养着。老宅就兄妹两人,带着几个下人。积年的老嬷嬷两人,剩下的人来来去去的,从小到大不知道换了几茬。
  这俩孩子的父亲,是戍边的将领,不过不是主将。参将副将的,轮换着做,也不知道如今做到什么级别了。
  那边不来信,老家这边,余梁被送回来的时候也才六七岁,哪里知道跟那边来往。这么一来一去,余桐的脑子里竟是没有跟父亲那边来往的信息。
  那边也真当就没有这兄妹俩一般,反正老家有百十亩地,养活俩孩子是足足够了的。
  不过这余梁倒也没长歪了,跟着的他的老嬷嬷据说是生母的奶嬷嬷,正正经经的为了这孩子考虑。一边帮着照管那些田地,佃出去给什么人,租子收几成,等等等等,在余梁没长成之前,一直是这嬷嬷帮衬着。省吃俭用的下来,拿家里剩下不多的银子送余梁去私塾念书,好歹认识几个字。再后来,余梁十三岁上,嬷嬷过世了。但好歹,余梁也能立住事了。家事就是余梁一手操持的。
  而余桐相比起余梁来,家里就没什么条件给太多大小姐的生活了。跟着嬷嬷学女红。打五岁开始穿针引线,到现在十三岁,拿了八年的针线,近两年刚开始能做点绣活往外卖了。至于读书,倒是也读了。就是启蒙的那些课本,余梁学了回来教给妹妹的,真真的不做睁眼瞎就罢了。至于字迹,只能说勉强够看。家里压根就没有多余的钱多买一份笔墨纸砚。
  记忆里,关于父亲的那边的消息,也是从嬷嬷那里偶尔得来的。林雨桐将散碎的信息拼凑起来,如果嬷嬷的话里没带偏颇的评价的话。大致就是,余鉴这个人,不是个东西。本来就不待见原配,如今原配死了刚刚好,把嫡子嫡女送回老家,这对于他的提拔是有利的。
  这一点上,林雨桐比较认同。戍边的将领,一般家人是不能跟着的。没有父母妻儿在老家,朝廷犯不上相信你。所以,没有父母,妻子又死了,把嫡子嫡女送回来,是表忠心的一个做法。至于他本人嘛,不管是再娶的续弦还是再生下的子女,礼法上,是不及嫡子嫡女尊贵的。
  嬷嬷的话大致上应该不算是错。那边也应该是另外娶妻也另有子女了。
  对这边只当是在废物利用。
  余梁十三岁开始支应门户,学肯定就上不成了。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种没爹妈的孩子,自己跌跌撞撞的,也就大了。他常在外面走动,人又活泛,小小年纪,倒也把家勉强的支应起来了。
  家里除了田庄的收入,没别的。他呢,仗着年纪小,腿勤快,肯下苦功夫,开始给人家的生意牵线搭桥,做起了中人的生意,赚点润手费。
  得了银子,也不在老家添置田地铺子,反倒是托了相熟的客商,捎带的从南边带点南货,到这边哪怕是三五十两银子的利润,别人瞧不上,他瞧的上。这对于兄妹二人,可不是一笔小钱了。
  可这钱不能动,余梁跟妹妹是这么说的:“……咱们在老家,这么些年了没人管。但再过两年,觉得咱们有用处了,那边是铁定要管的。所以,得早做筹谋才是。”
  怎么个筹谋,余梁也没说,余桐又是个大门都没出过的姑娘,自然是也没问。一直是哥哥说什么那便是什么。
  本来这样慢慢积攒着,再有个一两年的,许是就按余梁说的,他把退路就准备好了。
  可就是这么不巧,当地今年是大旱,田地绝收。从开年到秋收,愣是一滴雨都没落下。余梁呢,家里的粮食不少,这个时候,他只留够家里用的,就找了粮店,高价把家里的粮食卖了,却也低价把家里的田亩庄子给卖了。得了银子,回来就拾掇着,悄悄的准备走人。
  结果这还没走了,一家只听过却从来没见过的老亲找来了。
  是余家祖父的一个表妹,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孙女来了,也是糟了灾了,找过来就是为了找个活路的。说是早些年,跟余家的老太太说好的,两家做亲。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