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她弄丢了什么东西,又或者有什么不理解的,陈奶奶都能够迅速解决。有的时候陈奶奶会解释一下自己的推理过程,通过这些,人物就立了起来。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聪明的老太太!
不过就算是这样,读小说的人们也无法理解...小说的主角是老太太?唔,这还真是...
小说安排主角的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年轻人了,无论古今!男频是年轻男人,女频是年轻女人。一方面是读小说的大多是青年人,更加有代入感。另一方面谁会有兴趣看一个糟老头子、老太太的生活?
如果不是小说属了‘乔琏’的名字,恐怕很多人看了开头就会弃文了。
幸亏是连翘写的,所以大多数的人看了下去,并且吃惊于小说之后的神转折。
小说中,一开始的日常描写过后,来自一个暖洋洋的午后,某个镇子上的公用水井旁发现了一只绣花鞋。有人以为是某个年轻姑娘掉井里去了,立刻喊人来救人。但是有人被吊下去之后发现,井里没有人。
这就奇了怪了,鞋子明明在这里!如果不是有意外,谁会鞋子掉了都不知道吗?
然而即便是奇怪,也没有人说什么,毕竟没有受害者,再多奇怪的事情也就是那样而已...谁知道当时是什么意外,才造成了一只绣花鞋落在这里!
陈奶奶和众人站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那只绣花鞋。这是一只簇新的绣花鞋,看起来是第一次被穿。她从针线的痕迹里看出了一些东西,但她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脸上露出了哀戚的神色。
很快,事情有了结果,小镇上一户姓何的人家,他家的年轻妻子不见了!而且辨认过绣花鞋,确定这是年轻妻子最近做好的一双鞋。
这个时候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人不见了,是自己跑了,还是...死了?如果是跑了,鞋子为什么会留在那里?
也就是这时候,姓何人家的丈夫发现了一封信,是妻子的绝笔书...她是自杀了。
这时候再去下井捞人,不知道是上一次疏忽还是有别的原因,当时没有捞到的人,这次捞到了。
因为这件事,宁静的小镇上传起了各种流言。原本公共的那口水井水很甜,很多家里没有打水井的人家都会来这里打水。但是自从流言传出,就算是住在这附近的居民,也宁愿走远一些打水,也不来这里了。
大家都知道何家夫妻两个关系并不很好,常常争吵,但怎么也不至于年轻妻子自杀。大家有各种传闻,其中包括其实是丈夫害死了妻子。
其实说到底,连翘这个故事挺简单的。就是一对偷情的男女打算私奔,但又怕被人发现、不得安生,所以女方提出了死遁的想法。而与此同时奸夫其实并不想放弃现在安稳的生活带着情人跑路。
只是对方很决绝,如果奸夫不答应,她就要让两人的关系公之于众!就算在这件事上她受到的伤害更大,但她豁得出去!男方就不一定了,在这个风气保守的江南小镇上,一丁点小事也会弄的人尽皆知,他并不想拿自己的名誉去赌,日后终生都生活在他人的指指点点之下。
两人相约私奔,而快乐地奔赴约会的女子不会想到,自己会踏上一条真正的不归路!她之前为了死遁准备的绝笔书帮了大忙,情人也是因为这点,才敢大胆地将其杀害。
其实杀人的地点并不是水井,而是水井不远处的树下,这里有一只水缸,他用水缸里存积的雨水害死了情人——对于一个壮年男子来说,将一个女子的头按在水里,这是很轻松的。
他本打算将情人放到井里面去,伪造出跳井自杀的现场,但是将一个死人拖到井边是需要时间的,更别提还要打扫痕迹!
也就是这里,连翘运用了很巧妙的手法...当然,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并不是特别新颖,但是以此时的人来说,已经足够大呼神奇了。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逃脱陈奶奶那双锐利的眼睛。
最终通过抽丝拨茧一样的手法,锁定了真凶。
说实话,这个故事本身的结构并不难,就是很简单的,塑造一个侦探角色,再弄来一起案件。但是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惊人的,因为里面的破案手法和凶手的技巧。
古代有推理破案的小说吗?这是当然有的,公案小说可有不少呢!大多数就是一个青天大老爷,破获各种大案要案奇案之类。这其中大多数的剧情都是虚构的,只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一个青天大老爷的美好想象。
但是,只要是看过公案小说的就应该知道,公案小说与其说是推理小说,还不如说是刑侦剧——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分别?最大的分别大概是对于作案手法的分析吧。推理小说的核心就是作案手法!解出作案手法疑团是灵魂,如果不够巧妙,推理小说就塌掉了。
当然,后世也有很多不以推理为卖点的推理小说...说实在的,这就是很多老派的推理小说作者,不想认那些小说为推理小说的理由啊!
而对于刑侦剧来说,作案手法倒是可以一笔带过了,也不需要手法有多么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案件中各种东西的较量。往小一点说,可以是个人的人性较量。往大一点说,也可以是几方势力的角逐。再往大一点,弄成时代的大命题,也不是不可以。
回忆一下看过的刑侦剧、警匪剧就知道了,案件本身大多数都是一晃而过了。
当然了,公案小说也会注意写一些比较奇的手法,但是‘奇’的方向不太对,处处充满了文科气质,不严谨。而连翘通过《一只绣花鞋》推出的推理小说,完全是理科气质,看起来非常严谨,而且通过实践,确实也是可以完成的。
对此,很多读者都觉得脊背发凉...嗯,我们是厨了个什么作者啊!在空闲时间里,她就研究这些了吗?怎么杀人可以伪装成自杀?
对此,苏州的先生们很有发言权,王思齐看到《一只绣花鞋》之后就忍不住吐槽:“虽然早就知道她很聪明,而且在《鸳鸯蝴蝶剑》里就已经出现过这种破案的故事了,但还是不一样。这时候更加直接地放在了凶手作案‘技巧’上...”
说到这里,王思齐罕见的愣了愣,半晌才接着道:“她的聪明才智放在这些事上,我有些担心啊...要是有一日,她真的不动声色地对付个把人,该不会这人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吧?”
这当然是玩笑话了,但这也说明了大家对小说的认可。正如丁一新听了后道:“这样的小说也很有意思了,连翘就是喜欢做这些为难的事情。”
说是‘为难’,这没毛病。因为相较而言,公案小说其实更容易一些。在塑造作案手法上只要稍微掌握技巧,那可比推理叫说简单多了!而且,喜欢在小说中掺入‘人情’的公案小说更加对此时读者的口味。
在这个人治社会,大家确实更容易喜欢充满了弹性的公案小说,而不是硬邦邦的推理小说。不过不要紧,有趣的小说受人喜爱,这是颠不破的道理。写的不好,公案小说一样不招人喜欢。写的好的话,即使是推理小说,也能吸引大量的人来看。
第514章
“秋至了。”丁一新感叹,每年天气渐渐凉起来的时候他都有颇多感慨。因为一旦凉起来就意味着冬天会越来越近,等到了初冬,就是他从苏州回益州的日子。一边是自己的家乡,另一边是自己真正工作生活的地方,想起来还真是感慨。
看着渐渐飘落的红叶,王思齐也是摇头:“你倒是要走了...只是不知道你走之前连翘能不能回苏州。”
“应当是能的吧?”旁边的陆心远应了一句:“虽则连小姐没有准信,但也不至于归乡之后不来苏州看看的——若是这个时候不来,今年就来不成了。”
默认的,过年的时候肯定要回老家的。而且这个时候过年时间长,不要说腊月了,从冬月中旬开始就已经有了年节气氛,得早早回去才是呢!
说到这里,陆心远忍不住摇了摇头:“金凤有些等不及了,还想着连小姐还不来苏州,就邀几个朋友,去嘉定拜访她呢!要我说也好,竟是从来没有去连小姐那里拜访过的。”
丁一新听了却觉得不妥:“金凤年纪轻,性子又跳脱,这时候打这个主意也就算了,你怎么也说这个话?你也不想想,连小姐是女子,她在苏州的寓所也就算了,要是嘉定那边家中依旧有许多男子去拜访,到时候恐说出去伤了名声!”
丁一新经历的事情多,又细心,佷容易就注意到了这件事。
陆心远听到这个话,愣了愣,然后笑着摆摆手:“这个道理往常我也是知道的,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说起连小姐的时候就浑忘了。大抵是连小姐平日里与人相处,让人忘记其实她是个女子了罢...”
虽然外界很是吹捧‘乔琏’才貌双全,经常会提起如今这个行内‘女神’级别的人物。但其实,真正和她相处的人并不太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最多就是觉得看到她赏心悦目而已。更有甚者,相处的越久,越会忘记她其实是个异性。
只能说人的注意力是可以被转移的,一个人的注意力如果在别的事情上放的过多,相应的,在另外的事情上就少了!连翘平常与朋友们相处,没有丝毫忸怩,接人待物、谈话做事等等都自有一套章法。
说起来,那些迥异于时下,既不是大众男子所有,同时也不是当世女流的做派。久而久之的,大家喜欢她的风度,也习惯了不去注意她身上女子的身份,于是谈起来就容易犯陆心远这种错误。
王思齐本来只在旁边听着,这个时候也道:“可不是如此么!就说上回的那篇短故事《一只绣花鞋》,多吓人啊!你们说说,别的女子会钻研如何杀人才可以不留痕迹,瞒天过海么?”
说着又叹:“这世上如小说中‘陈奶奶’一样的人物哪里能见到?还不是小说中杜撰的!然而连翘是真能想出那些瞒天过海的计谋...你们说说,若是将来她嫁人了,丈夫不如她的意,她能做什么?”
王思齐大笑起来:“虽说我知道连翘是个光风霁月,心底里头从没有坏心的姑娘,不会故意去害人。但是只要想想也觉得有意思啊,说起来,如今还有那么多的狂蜂浪蝶打连翘的主意么?”
听王思齐这样说,陆心远干笑,丁一新却是难得嗤笑了一声,然后用微微怜悯的眼神看着王思齐:“你知道什么呢?那些狂蜂浪蝶哪里因为这么点事都心里没有念想。你如今已经不懂年轻人的心思了——连小姐这样,那些人只怕会更加贴上来。”
从心理学上来说,有些时候人确实会对‘危险的东西’有更强烈的喜好。如果不是这样,也就不会有大量的极限运动爱好者了。甚至,影视剧里不会出现大量本身就意味着‘麻烦’‘危险’的角色!
是的,靠近他们不安全!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呢,人就是容易被这种危险的气质所俘获啊!
王思齐想了一会儿,啧啧称奇:“现在的年轻人啊...该不会等到连翘嫁人了还是这样罢?”
丁一新点点头,然后颇有些好笑的看着王思齐:“你也是写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人了,难道这也拎不清?按理来说不应该在意礼法上的事情,情之所至啊——反正是没可能娶回家的,嫁了人继续心里爱慕又如何?”
这就像后世的老婆粉,‘老公’结婚了继续当自己的老婆粉这也是佷容易的事情...
“呵呵。”显然是想到了什么,王思齐和陆心远都笑了起来。
而与此同时的许文华家里,宋文静正在和他讨论新书的事情。许文华的《北朝英雄传》连载时间并不长,不过这本来就是一个四十回的长篇,就算许文华每个月连载,这个时候也快要完结了。
真正类似连翘动辄就是大长篇的人还是少,毕竟像她那样保持质量又保持速度的作者算是凤毛麟角了。既然是这样,吊死在一篇小说上,动辄连载个三四年就是很不划算的事情了。毕竟大家职业生涯有限,有些事情还是得想清楚的。
除非是那种一开始就打算做鸿篇巨制,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光添彩的作品,不然一般的作品一开始都只是准备几十回上下。然后再看市场反响,好的话适当延长,坏的就适当缩减内容——虽然做到许文华、连翘这个级别的作者不存在腰斩,但他们自己也会衡量连载的小说还有没有继续下去的价值。
讨论了一会儿许文华的新小说,宋文静忽然念叨起来:“乔琏先生该回苏州了罢?”
许文华本是在低头整理刚才讨论的内容的,听到这个话,抬起头来,似乎想知道宋文静是什么意思。但很快他就知道自己理解错了意思,迅速低下头,低低地应了一声:“嗯。”
“既然是这样,新的小说也该有了...我知道乔琏先生是极为精力充沛的。离京的时候定然是将《李宜主传》的文稿尽数完成了的,就像当初的《鸳鸯蝴蝶剑》一般。如今从京城回乡,又在嘉定徘徊了这些日子,长日无事,新的小说...”、
絮絮叨叨说了半晌,宋文静才算是来到了正题,瞥了一眼低着头不说话的许文华。清了清嗓子,假装是不以为意地道:“乔琏先生的新小说打算在哪儿登载呢?”
其实更直白一些说,就是想问问连翘愿不愿意继续和三吴报馆合作,同时继续让宋文静做她的编辑。其实在此之前他也问过连翘,但是连翘匆匆回复了一封信,语气中语焉不详,似乎没有下定决心。
他又不好连着去催促连翘,他和连翘关系很好,但到底不是许文华这种从微末时就带出来的情分。催促的多了,本来两可之间的,说不定就要偏向另一边了。这个时候拿这个问题来试探许文华却是正好,在他这里,许文华应该是知道连翘的想法的。
许文华与连翘一路一起回苏州就不说了,关键是这段时间连翘不在,许文华的心情也十分之好!这说明了什么,宋文静只要不是傻子,都是很清楚的!
许文华低着头摆弄书案上的一方镇纸,听宋文静说了半晌,这才吞吞吐吐道:“你放心吧,八九不离十,最终还是会选三吴报馆,继续让你做编辑!”
之所以知道这件事,完全是因为最近两人的通信。连翘犹豫要不要继续在三吴报馆的报纸上连载小说,这并不是说她有了新的下家...虽然最近写信拉拢她,甚至登门的报馆工作人员很多,但她并不想要挪窝。
三吴报馆很好,人家已经是苏州最大的几个大报馆之一了,其他的报馆并没有比他更强。至于说给作者的待遇,三吴报馆也很有诚意,并没有借着彼此之间的香火情就压价压待遇,她现在一应都和许文华一样,算是苏州小说作者中的顶配。
或许有的报馆为了让她跳槽还能开的更高一些,来一个超顶配。但连翘对那个没有什么兴趣,到现在为止,这已经是报馆现阶段能给予的最好待遇。如果想要更好,这不是不行,只是这意味着超过了报纸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