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圆球两眼一亮,很骄傲地说:“顶梁柱!”
男子汉李小圆球不用李元婴抱了,挣扎着下了地,自己兴冲冲地往里屋里跑,扑到阎氏身边把李元婴的顶梁柱理论跟阎氏复述一遍,高兴得不得了。
李元婴还完李小圆球便去追李二陛下他们,回到宫里,李元婴亦步亦趋地跟着李二陛下去议事堂,一副“我有话我一定要说”的坚定模样。李二陛下便把他和李承乾一起带进了议事堂,问他到底又有什么新主意。
李元婴又拖了个小蒲垫坐到李二陛下身边,和李二陛下说起自己本来的打算,戴亭去了一趟吐蕃,开了条路,后头的人顺着走就成了。所以今年再去,他是准备让戴亭往其他方向走的,好把整个吐蕃都走一遍,知道哪里有好东西可以买卖。
李元婴道:“到时我叫戴亭把走出来的经验整理整理,那我们就可以知道吐蕃都有什么地方好玩、什么东西好吃了。”
李二陛下和李承乾对望一眼,点头说道:“可以。”真要能把吐蕃都走一遍,那就不仅是摸清好吃好玩的东西了,简直连人家的老底都摸透了。
李元婴道:“以前我觉得把所有能逮着的飞禽走兽都养到襄城宫那边去,大家就可以一次性看完所有奇珍异兽了。今天听老李说牦牛只习惯生活在吐蕃、吐谷浑那些地方,我就想到可能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在长安洛阳这边养活,所以,我们可以动员大家多出去走走,走远一些也无妨,尤其是我们李家的子弟,天天在家吃喝玩乐多没趣,也起不到什么用处,不如让他们每年代表我们大唐去走动走动。”
李二陛下瞥他一眼:“你想出去玩了?”
李元婴不上他的套,一脸正色地说:“没有的事,我是记起了当初萧师和我说的赋税之事。您想想,宗室子弟越来越多,全都不事生产让朝廷白养活,朝廷要花的钱越滚越多,他们占走的地也越来越多,百姓怎么供得起?所以身为宗室子弟,总要为大唐尽点责任的。”李元婴哼了一声,“文成能去吐蕃,他们为什么不能去?难道堂堂男儿还比不过一个女孩儿吗?照我看,不仅吐蕃、吐谷浑要派他们去,北边、南边更远的地方也要派他们去去。那些刚考上进士还没什么事可干的官员、年纪还小天天闷头苦读的读书人,都可以把他们塞进使团,让他们都出去看看。您看看您手底下得用的人,哪个不是走南行北、见识过人的?”
李二陛下面带思索。
李元婴麻溜地讲完自己的想法,才兴致勃勃地说出自己的最终目的:“要是您怕别人不愿意,可以先让我去一趟,我保准给您起个好头!”
李二陛下想把他赶出去。
绕这么大一圈,还不是自己想去玩?
李二陛下道:“在家吃喝玩乐是不事生产,出去吃喝玩乐难道就不同了?那还更费钱。”
李元婴道:“当然不一样,在家吃喝玩乐是给自己人做坏榜样,出去吃喝玩乐是彰显大唐气派,再不济,那也是当别人的坏榜样,那不是挺好的吗?叫外头的人也学学吃喝玩乐!”讲到这个,李元婴又要给李二陛下讲《世说新语》里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了。
周处被乡里骗去打虎杀蛟,都以为周处和恶蛟死一块了,都高兴地庆祝。周处这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顿时有了悔改之意。所以,应该把那些个“第三害”预备役都赶出去祸害祸害别人,祸害完了,说不定就能幡然悔悟了!
实在不行,那也没损失,反正也是要白养着的,怎么给钱不是给?不肯履行义务的,得到的封赏自然少点,谁都别怨谁,谁叫你不干事。
李二陛下道:“道理一套一套,说到底,你还是想出去玩。你不是说你要当进士亲王吗?”他瞅着李元婴,“怎么?知道太难,决定不考了?”
李元婴道:“才没有,我才不怕考进士!难道读书就一定要闷在屋里读吗?出去见识见识,白天多走走,晚上再读点书,可能还能学到更多。”
李二陛下未置可否,摆摆手说:“行了,这事我知道了,你们都回去吧。”
李承乾都不知道李元婴和李二陛下还有考进士这一出。出了议事堂,李承乾问李元婴:“幺叔你真打算考进士?”
李元婴道:“皇兄许我考的,不考白不考!”
李承乾点头,说看好李元婴考个榜头。就前两年,李元婴还是所有人口里不学无术的混世小魔王,现在都把该读的书读了个遍,有底气考进士了!要是再学个两年,指不定还真能考个头名!
李元婴很谦虚地说:“进士我肯定是要考的,榜头就太难了,主考不喜欢我的文章我也没辙。”他把自己月考得了末等的事跟李承乾说了,表示自己一定要想法子说服马博士。他觉得自己出去走走,说不定就能想出来了,先去吐蕃看看文成、看看雪山,再跟金胜曼去新罗看看,人家新罗都能让王女当国主了,女孩子肯定都很厉害!
李元婴兴致勃勃地和李承乾勾勒出自己美好的出游计划。
李承乾确定了,刚才那通冠冕堂皇的话全是虚的,这小子是听说那牦牛可能活不了,就想去吐蕃骑当地的凶猛牦牛!
虽然不想泼李元婴冷水,李承乾还是得实话实说:“我觉得父皇可能不会让你去。”就这么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谁放心他往外跑?别说李元婴是李二陛下看着长大的,就算是其他宗室子弟,这个年纪也不可能带着使团去外头玩耍。都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谁家派使者派你这样的半大小子?
李元婴听李承乾这么说,也觉得这事没戏了。他唉声叹气地说:“要是我再大点就好了。”他摸了摸自己还光溜溜的下巴,恨不得自己也一早能和李二陛下一样长出胡子来。
李承乾道:“等你大点了,又会觉得小点好。”
李元婴不认这话,他觉得自己要是大点,能做的事就多了。不过,现在提了建议,哪怕不能马上出去玩耍,往后也许也有机会能去,所以提了不亏!李元婴又高兴起来,和李承乾在回廊尽头分别,跑回去陪柳宝林用膳去了。
柳宝林最近得了许多菜谱,又经常能收到丰泰楼那边的反馈,生活日渐充实起来。李元婴渐渐长大,柳宝林知道儿子守在自己身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所以她妥当地安排着自己的每一天,不让李元婴牵挂自己。
李元婴回来了,柳宝林自然欢喜,边给李元婴尝自己做的新菜边听李元婴说白日里的趣事。
这边母子其乐融融,另一边的李二陛下用过膳后又想起李元婴那个歪主意。
眼下宗室已经挺多了,太上皇儿子有二十个,活下来十几个,除了李元婴都已经就藩;他的儿子也有不少,年长的也都去了封地,只有几个小的留在身边。等将来他这些封了王的兄弟和儿子又会有许多子子孙孙,确实得给他们找点活干。
本来李二陛下是准备让儿子和功臣们世袭刺史之职,世世代代当各地的一把手,但是这个主意遭到魏征和长孙无忌他们的一致反对。他们宁愿自己也不要这份殊荣,也不希望地方上的刺史变成世袭制,毕竟,谁知道那些个后代是不是蠢人?
既然不能让他们世袭刺史这种实职,那么让他们代表大唐出使各国兴许是个不错地主意。他们乃是大唐宗室子弟,代表的是大唐皇室,走到哪别人不得好好招待?
至于危险,危险肯定也是有的,但是李元婴说得有道理,连文成一个女孩都能远嫁吐蕃,难道堂堂大唐皇室后裔连出使外邦的胆气都没有?
每年的贺岁、贺诞、封赐等等都可以派遣使者前往各国稳定邦交,派谁能比派宗室子弟更能代表大唐的重视?
要是能因此锻炼出一批得用的宗室子弟,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了,独木不成林,李家越枝繁叶茂、能人辈出,大唐江山就越稳固。
李二陛下拿定了主意,便叫人让魏征他们进宫商量这桩事。现在就让李元婴去是不可能的,等李元婴再大些、出使各国的章程再完备些,兴许还可以考虑考虑。
魏征等人一到,李二陛下便和他们说了李元婴那个损主意:放最会吃喝玩乐的那批宗室子弟出去祸害祸害别人!
魏征等人听得脸皮直抽。
这对兄弟真是绝了,一个比一个不要脸,这种主意都敢说出口。
李元婴就算了,人家本来就是个混世小魔王,李二陛下你怎么回事?
你堂堂一国之君,一点都不会害臊的吗?
作者有话要说:
李二陛下:我只是转述我弟弟的想法,你们觉得我弟弟这主意怎么样?
小王爷:无耻皇兄!
第112章
李元婴出了个主意就跑,也不管李二陛下答没答应,会到国子监后他又恢复了一贯的好学,天天带着小伙伴们堵夫子。不过最近他多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规划吐蕃出游路线,给每一个地点琢磨一个说法,串联成一个完整又激励人心的故事,好吸引众人前往吐蕃观光旅游。
编故事李元婴是最擅长的,但要编得真实,便要立足于现实。李元婴接下来边搜集资料边整理故事线,偶尔还写信去询问江夏王他们这些送亲使具体细节。
一个多月下来,李元婴把“文成和亲”的故事编了出来,先用汉代公主和亲的种种遭遇作为对比,衬托出和亲的不易,接着便是着重描绘文成的聪慧、大唐的慷慨。
这一段立足于商队带回来的吐蕃风土人情,图文并茂、十分真实:吐蕃的人衣物简陋,大多是皮毛经简单缝制做成,只有实用性,缺乏观赏性,大唐的衣饰华美精致;吐蕃没有精烹细炙的习惯,大多粗吃粗饮,不会烧制精美的餐具;这些还是其次,重要的是吐蕃无人学医,大多信虚无缥缈的巫术,有伤病要么努力熬过去,要么去求助部族里的巫师。
文成带去的工匠、医者、绣娘正在改变着这一切。
吐蕃也有许多值得一玩的东西,凶猛的牦牛,成片的羊马,无边无际的草原,经年不化的雪山。提到玩李元婴可是专业的,他逮着自己想玩的东西吹了一通,最后表示不走一次吐蕃算不得大唐人,不骑一骑吐蕃的马不是好男儿!
李元婴写写画画到六月初,终于把《文成和亲》弄出来了,托人把稿子带去给李淳风,让李淳风帮忙尽快印出来,先分给宗室子弟,然后对外也卖一些,给日后的出游做铺垫。
忙活完自己心心念念的事,李元婴还没来得及快活玩耍,又从媚娘那里看到篇特殊的文章。
这文章的作者是个外地来的读书人,叫张柬之,是襄州人士,今年年方十七。张柬之到长安后一下子被图书馆迷住了,每天几乎都早早在图书馆外排队,馆报更是一期不落地读完了。
后来光是读不够过瘾,张柬之决定自己动手写,内容他早在打腹稿了,下笔洋洋洒洒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张柬之写完,自己检查一遍,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就把文章投到了馆报上。
虽然武媚也进了国子监,但还是会定时收取馆报那边的文章细读,看到张柬之的文章后大受震动,很快把他交到李元婴手里。
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福手”“福足”的事。
隋朝末年,隋炀帝屡征高丽,又搞了许多劳民伤财的大工程,直接导致百姓赋税繁重,日子越发艰难。为了逃避赋税,许多百姓自残手足,以残缺之身示人,表示自己不符合征集条件!
这种事情李元婴以前没听说过。因为不堪赋税之重,百姓宁愿弄残自己的手或者脚,还称它们为“福手”“福足”,这朝廷的赋税得是多可怕啊?
更可怕的是,这隋末兴起的风气,到大唐立国之后仍未根除,比如张柬之家乡就还有人这么做。
张柬之出身寒门,家中累世都没出过官宦人士,独他一人聪明机敏、得了重重举荐,这才有机会到来长安求学。
少年离家,他自是想要闯出一番名堂来的,这文章就是他投出去试探的小石子。
现在看来,这颗小石子扔得很准,至少李元婴读了就觉得张柬之文章写得好,有条有理又发人深省。李元婴道:“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的事。”他抬起自己的手看了看,和魏姝她们感叹,“我手上哪怕破了个小口,都觉得疼得受不了,他们怎么下得了手?”
魏姝道:“不到迫不得已,谁会想伤自己的手脚?这约莫就是苛政猛于虎。”
李元婴也是读过礼记的,自然知道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那讲的是孔子带着弟子路过泰山,遇到个居住在猛虎出没之地的妇人,一问,才知道妇人一家三代男丁都是被老虎咬死的。孔子问妇人为什么不搬离这个地方,妇人说他们更害怕苛刻的暴政。
于是孔子便感慨“苛政猛于虎”。
武媚另有一番见解:“比起隋末,大唐的赋税已经轻了许多,不至于如此。这里头应该有一些人单纯是为了逃避苦差事,宁愿废了自己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当个别人眼里的‘废物’,长此以往,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应该下令禁止这些做法。”
狄仁杰也读完了张柬之的文章,他也赞同武媚的看法。赋税重的时候这么做可以理解,而且很让人同情;赋税轻的时候还这么干,那就太不应该了,不管对朝廷还是对自己都是不好,应该尽量禁绝这种做法。
唐璿道:“圣人应该会有决断。”
李元婴点头。馆报虽然不是什么正经刊物,但是百官之中爱读馆报的人还是有的,肯定会有人把这篇文章呈到李二陛下面前。
当然,坐着等人办事不是李元婴的习惯,他说道:“这张柬之文章写得真好,想法也很好,我要去和老孔说一声,赶紧把人招进国子监来,别摆架子白白将人送到其他地方去了!”
李元婴说干就干,当即带着文章去寻孔颖达。
正巧孔颖达在直舍中,见李元婴来了,眉头跳了跳,问他来做什么。
李元婴把馆报的头版文章给孔颖达看。
孔颖达不明所以,接过文章仔细看完了,心中也有些震动。他虽历经两朝,却是少年成名,没吃过什么苦头,一辈子都在研究经籍,于民生民情不甚了解。
看完这篇稍显稚嫩的文章,孔颖达也觉得作者是个人才。看末尾的小字介绍说作者张柬之年方十七,是入京求学来的,孔颖达便明白了李元婴的意思:“这么多同窗还不够你结交,又想招别人进来陪你玩了?”
李元婴不服气:“什么叫陪我玩,我做的可都是正经事。您看看我进了国子监后什么时候干过坏事了?”
孔颖达回想了一下,李元婴确实乖得不像话。他点头说道:“凭这文章,进国子监是足够的,等他来了我会尽早安排他入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