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道“生病的和残缺的孩子,慈幼堂真的也收吗?”
“那以后孩子生了病,是不是可以直接送到慈幼堂,看好了再回去?”
“你听清楚没,病看好了,领回孩子,要支付诊费和药费的!”
“要是□□还给黍米,那得花多少银子?”
“别是假的吧,是不是有什么大官要童男童女做法?”
“皇上嫡出的公主就坐在那里,还能有假?”
这样的言论处处都有人在说,属官中的剩余几位便分立几处,示意铜锣声响起,让百姓安静下来“静一静,静一静,这些问题我们随时可以解答。”
“孩子送到慈幼堂,只要确认不再领回家,可以送半斗黍米,这个是为了养不起女孩的家庭,不要把女孩溺死!这是皇上和太子殿下的慈悲心,还望各位多多体谅!”
“生病的孩子慈幼堂可以收,公主殿下已经安排了大夫,随时可以治病,以后也会有更多的大夫过来,但若是确实医治不好,也请不要怪责慈幼堂;残缺的孩子慈幼堂也收,同样是半斗黍米。残缺的孩子也一样是皇上的子民,皇上不忍心看着他们孤苦无依!”
“生病的孩子看好了病,如果要领回家,必须支付诊费和药费,这是以防有人故意跑到慈幼堂看病,耽误了其他孩子的病情。”
“慈幼堂由皇后娘娘亲自主持,太子妃娘娘和文惠公主殿下主事,各位若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跟公主殿下说明,殿下一定会为大家做主的!”
有不少人一边听还一边问旁边的读书人,这说的跟那布告上写的,是不是一码事。
听到说确实没骗人,大部分百姓都又惊讶又激动,虽然很多人并没有要将孩子送走的意思,但皇上和太子殿下能这么为下层百姓着想,还是让他们觉得温暖。
很快就有人高喊道“皇上万岁,太子殿下千岁!”
接着越来越多人附和“皇上万岁,太子殿下千岁!”
还有人说“刚才说慈幼堂是皇后娘娘亲自主持呢,皇后娘娘果然慈悲为怀啊!”
然后间杂的呼喊声里,也多了喊“皇后娘娘千岁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爱看热闹,这边的喧闹声越来越响,自然吸引过来瞧新鲜的闲人也越来越多。
有那后来的不知道情况的,自有积极表现的百姓自动给他们解释,倘若遇到刁钻的问题,回答不上来的,就翻着白眼怼一句“等会你自己问上面坐着的官老爷去!”
那不知情况的生怕惹恼了热心群众不给说了,自然也免不了陪着笑低声下气求谅解。
这闹闹哄哄的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又一声铜锣响,这会是温慧亲自站起来,清亮的声音远远传开“还有几件事,希望大家能帮帮忙。”
“第一,大家若有知道家里养不活孩子的,还请多多宣扬一下慈幼堂,本公主亲自管理,慈幼堂绝不会有藏污纳垢之事。慈幼堂任事的官员或大夫,一旦有不端行为,本公主会直接禀报皇上,从严处理。”
“第二,除了京城,其他地方送来的孩子,也一并接收,所有孩子一视同仁。”
“第三,街上的小乞丐,如果愿意来慈幼堂,本公主也不嫌弃,自会给饭吃给衣穿,还会请师傅教手艺。所有孩子如果愿意,都可以学手艺,艺成之后十年之内将挣到的银子返还慈幼堂一半即可。近期本公主会安排人在街上巡逻,若有他人阻拦小乞丐来慈幼堂,直接拉到衙门打板子,之后发配去做苦役一个月,以儆效尤。”
“最后,自今日往前数三年,若有家中夭折了孩子的,可以到慈幼堂报备,每夭折一个孩子,慈幼堂黍米一斗。自家溺毙或丢弃的孩子不在此列。衙门会上门调查核实,若有谎报者,自有大刑伺候。”
温慧说完就坐下来,朝后面隐晦地竖起了两根手指。
萧循坐在隐蔽的角落里,对温慧把他的事情也一并办了,内心一点波动也没有,甚至有点骄傲。
因为有慈幼堂的介入,后面萧循跟调研司商量的结果就是这样,暂时统计自今日往前数,三年间的婴孩夭折率及父母之间的亲属关系。今日之后的婴孩夭折暂时不作处理,以免有人为了一斗黍米比半斗多,而把孩子害死,不肯送去慈幼堂。
这几个月萧循一拨人和温慧一拨人,为了这件事几乎算是绞尽脑汁,什么可能的情况都想到了,生怕出了纰漏,反而害了人。
现在这里,几乎已经没什么漏洞了,再要有人钻空子,就只能重刑伺候了。
而现场的百姓又再一次沸腾了。
有直呼公主殿下英明的“连乞丐都收,可见慈幼堂真是一视同仁。”
有想起自己夭折的孩子的“当年若是有慈幼堂,也不至于孩子重病却无钱医治啊!”毕竟慈幼堂是治好了再收钱的。
还有人两眼放光“慈幼堂的孩子竟然还能免费有师傅教手艺,就算挣了钱要给慈幼堂一半,那也还是赚了啊!”这年头能拜个师傅学手艺,那是很值得羡慕的事,艺成之后给师傅孝敬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有一门手艺,完全可以吃一辈子。
温慧也不着急慈幼堂会无人光顾,条件这么好,那些苦苦支撑的贫寒家庭,只要听到消息,就一定会心动的。
温慧现在发愁的是,后续的资金问题。
一个政策再好,也需要延续性,不然等维持不下去烟消云散,又有多大意义呢?
当天,慈幼堂开张且条件优厚的消息,就随着最先一拨百姓的口口相传,迅速在京城蔓延,甚至京郊的一些地方也有了慈幼堂的传言。
温慧已经回去休息了,而慈幼堂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太子安排的属官,负责接收孩子、给后续慕名而来的百姓解释条款、安排招纳工作人员等等。
这些工作人员包括擅长儿科的大夫、算账的账房、识文断字或有技能的匠人、看护孩子的杂役、煮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的杂工等。
而杂役杂工人员,温慧明确表示,要招收手脚干净的妇人,有一技之长或者识字的优先。
知道这个要求的百姓们倒没多少意见,毕竟要大老爷们去带孩子或者做饭洗衣服,那也不现实。
但萧循知道温慧的意思,提高女性地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她要做的,首先就从提高一部分妇女的经济地位开始。
温慧始终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妇女若是能挣钱了,家庭里若是开始依赖妻子的收入,丈夫挥向妻子的拳头,一定是会变少的。
温慧知道提高女性地位,是一个超级大命题,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她也没打算一口吃成胖子,首先给百姓留下一个印象,女人也是可以挣钱的,这样潜移默化,以后再有什么举措,可能推行的也能顺利些。
慈幼堂还专门辟出一块地方给另一部分,就是萧循的调研司。
第52章 募捐
反正事情要一起做, 萧循干脆在慈幼堂临时做了一个调研司的据点,他和下属官员就在这里办公。
他们的事情也不少,除了接待来汇报夭折婴孩情况的夫妻,还要记录具体情况,之后还要跟这些夫妻的邻里核实,以防有人是骗子。
总而言之, 慈幼堂从开张的第一天起,所有人就都是忙忙碌碌,大门外的街上也是呈现出一片嘈杂景象。
不出温慧和萧循预料, 第一天来投奔慈幼堂的, 都是京城各处街上的小乞丐, 从三四岁到十七八岁都有。
那些十七八岁的乞丐还生怕慈幼堂不收, 跪在地上一个劲磕头“公主殿下大慈大悲, 请收下我吧, 我什么都能干,只要给口饭吃就行!”
最后当然是都接收了, 反正慈幼堂还没招收到足够的杂役杂工, 这些快要成年的乞丐, 正好可以前期先带一下孩子, 后期若是学不会技能的, 也可以转为杂役杂工。
这些十七八岁的乞丐一被接收,城里的乞丐自然都知道了风声。
有那游手好闲的,自然还是继续做乞丐,每日讨得的饭食银子也够吃用了;有那家境衰落不得不做乞丐的, 闻讯就立即往慈幼堂去,想着能靠自己的双手挣碗饭吃,也不算是辱没了祖宗。
慈幼堂几乎是来者不拒,反正人来了,回头大不了把那些年轻力壮的,让武师傅训练一下,去参军也是不错的。
也有刺儿头跑到慈幼堂想混饭吃的,对这种温慧就不客气了,直接让衙役抓住了就打一顿,多打几顿自然就知道厉害了。
刚柔并济,慢慢地自然不敢有人乱来了。
这个时候温慧才发现身为统治阶层的好处。
那就是只要她想实行的规则,谁也不敢来使绊子,毕竟她身后还站着好几尊大佛呢,谁都怕偷鸡不成蚀把米。
当然,其后的日子,朝堂之上为了这个慈幼堂的事,也是有过好几番辩论的,不少迂腐的大臣甚至连“牝鸡司晨”都说出来了。
结果太子冷笑着怼回去,讽刺那些大臣光会嘴上瞎扯,一点实事都不做,岂不是连“牝鸡司晨”都不如,于国于民无益,怎么还好意思觍颜站在朝堂上?
那筹备慈幼堂的,是太子的母亲、妻子和嫡亲的妹妹,花的银子也没从国库出,太子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把那些无辜找茬的官员骂一顿了。
总而言之,慈幼堂自打开张以后,不到几天就上了正轨,不只是慕名送孩子来的,不知凡几,便是招收杂役杂工的地方,也是门庭若市,不少贫家妇人都或主动或被动跑过来应招。毕竟慈幼堂不止管吃饭,还给俸禄。
这让那些提倡女性应该相夫教子的卫道士们频频不满,但这些应招的妇人好些都是家里的男人让来的,这就让那些卫道士们骂不出口了。
家无隔夜之粮,还不让人出去干活挣钱,讲究女人该相夫教子,是想人家一大家子直接饿死吗?
卫道士们也是读过圣贤书的,饿死百姓之类的事,他们自诩慈悲,又怎么可能会干?
到最后,他们也就只敢找个隐蔽的角落,几个人一起发发牢骚罢了。
为什么要找隐蔽的角落?因为在酒楼茶馆之类的地方诋毁慈幼堂,那是会被百姓鄙视吐唾沫的呀!
好容易有了个为百姓着想的善堂,你还要说他的坏话,你是不想要百姓好啊?
慈幼堂慢慢上了正轨,招收的大夫和杂役杂工等也多了起来,送过来的孩子有的刚刚出世,有的却已经十几岁,反正是家里养不起了,不得不送过来。
当然,慈幼堂收的最多的,还是女孩。男孩是非常少的,大部分也是身有缺陷。
但温慧还是觉得欣慰,因为女孩毕竟是被送到慈幼堂来了,而不是养不起就直接掐死溺死,或者送给人家做童养媳,说不定三四岁就开始干活,几年以后就病累而死。
她看着慈幼堂做工的妇女,和被送过来的越来越多的女婴,忍不住热泪盈眶。
无论如何,她也是间接救了好些女孩的性命啊。
半斗黍米就能换一个女孩的性命,温慧觉得很值得。
虽说要提高女性地位,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她也不是一无所获,对不对?
这些日子温慧也算是比较忙了,虽然陈王妃也经常过来帮忙,后来连赵王妃和冯晴、萧露等人也参与了进来,但温慧毕竟月份大了,还是有些吃不消。
半个月以后,事情终于没那么多了,温慧在府里狠狠睡了好几个饱觉,这才觉得缓过来了。
萧循被吓得百忙之中还亲自去请了一会太医,知道温慧只是累了点,才松了口气。
萧循本来还想让温慧注意一下身体,但看着她虽然累,但眼睛却亮晶晶的,精神十分振奋,那些话最后还是没说出口。
罢了,如果为百姓做点事,能让她这么高兴,那就由着她吧。
接下来的日子,温慧发愁的事,就是怎么去搞银子了。
要不然,像现代时候那样,搞个类似的慈善义卖?但她又没什么东西可卖的,想想干脆直接做一回强盗,公开拉赞助算了。
于是过不几日,原本一向低调的皇后,突然召集内外命妇进宫赏花听戏。
京城里的人,哪有傻的?最近慈幼堂搞得红红火火,声势那么大,谁没听说过?都说是皇后牵的头,现在召人进宫赏花听戏是假,只怕是募银子是真吧?
不过这些夫人太太,都想要个慈悲的名声,哪年不开个粥棚施粥,去个寺庙布施的?因此倒也都乐乐呵呵进宫了,还想着看看皇后牵头搞的善堂有什么不一样的。
这一次还真不一样。吃吃喝喝过了,正戏就上了。
皇后自然说起了慈幼堂,说起那些穷苦百姓和乞丐,太子妃也在一旁不时附和几句。
众妃嫔和内外命妇甭管真心假意,都跟着红了眼眶,个个也是闻弦歌知雅意,只说回家给送银子过去云云。
大体上以往哪里受了灾,皇后也都会来这么一遭,大家也都习惯了。但谁也没料到,这一次太子妃和温慧也出面了。
温慧也懒得废话,直接道“本公主晓得往年各位夫人们做了善事,却往往无人所知,虽说做好事不在乎名头的事,那也不能收了银子,还不知道去处吧?那万一被做事的人贪了去了,岂不是一腔善心,却没落到实处吗?今日本公主却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但凡是捐钱捐物的,本公主专门安排一个人记录下来,回头花到哪里了,也有一本账,每个月月底就送到各位夫人府上。如此,各位意下如何?”
嗯,账房先生也找了好几个了,做这些事也是得心应手的。
有那不打算出多少钱的,心里暗暗叫苦,出了多少银子都被记录在案,那要是太少了,被人背后谈论一二,只怕老爷脸上不好看;要多出吧,又舍不得。一时间脸色不好看的大有人在。
有那真心要做善事的,却暗暗点头,觉得这才是个做善事的样子。往年施舍出去的银子,真说不好都用到哪里了。这样想着,同意温慧的做法的也不少。
温慧倒没想到,最先响应的竟然是骆琳琅。
也不知道她怎么这么快就从庄子上回来的。温慧脑子里闪过这么一个疑惑,就见骆琳琅站起来高声笑道“皇后娘娘和太子妃娘娘慈悲,公主殿下大义,臣妾虽然家业小,也愿意出一点绵薄之力,还望两位娘娘和公主殿下不要嫌弃。”
嗯,大仁大义,大义凛然,这还真是骆琳琅干得出的事。
不过这一次温慧可就欣慰多了,反正不管是谁,只要肯出银子赞助慈幼堂,以前那些龃龉,也不是不能暂时放下的。
而且骆琳琅作为女主,她的身份真的十分微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