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发家致富科举路(上)——九天飞流
时间:2019-11-15 08:53:46

  “老太太,您多吃点吧?”一个粗嘎着声音的婆子端着一碗百合莲子羹,劝着躺在炕上的妇人。
  “哑婆婆!你说小宝都一年多不曾回来了,也不知今年还能不能回了。”说话的正是顾诚玉的母亲吕氏。
  哑婆婆当年被毒哑,还是顾诚玉给了她解药。只可惜时日太久了,就算治好了,那嗓子也受了损伤,再不复之前清脆的嗓门,如今说话,声音就有些粗嘎。
  吕氏望着屋里后添的名贵摆件,两眼无神。自从小宝去了京城,她每日都是牵肠挂肚。京城离上岭村太远了,具体有多远,她也不晓得,她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省城。
  总是这么一年半载的才见到最亲的小儿子,让她有些后悔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她此刻宁愿小宝不考那状元了,能常伴她左右就成。
  哑婆婆叹了口气,自从二姑奶奶出嫁跟着去了京城之后,这府里越发的没人气了。大房早就搬出了老宅,去村里挑了块地,另盖了一座院子。
  而二房在三年前,将家里的银子都折了之后,手头银子不宽裕,倒还是在老宅住着。
  现在娶了那王月娘,日子也不消停。二老爷似乎是在女色上放开了,在身子调养得好些后,竟然还纳了个妾。
  “殿试的日子已经过了,若是五爷考中了进士,那公文和捷报这几日应该要到靖原府了,老太太您就等着好消息吧!”
  哑婆婆知道吕氏这是又想五爷了,这几日她瞧着吕氏对去京城的事上心了。
  “但愿吧!”吕氏的兴致不高,她的眼神没了焦距,不知在想什么。
  突然又道:“老三和他婆娘如今是有子万事足,月儿待在我这里不是挺好?竟然还叫回去帮着看弟弟,回去了就要被使唤地团团转。老四也不回来了,整日守着他那药铺,都不回来看我这个娘了,我都好久没见我两个乖孙了。”
  她这么躺着有些难受,翻了个身,继续数落起家里的儿女。
  “婉姐儿的小包子我都没见过,早就过了一周了,正是好玩的年纪。还好小宝给我画了张图,不然就是见了也不认识了哩!”
  最近吕氏常说起这些,哑婆婆知道那是老太太觉得孤独了。不过,要说三爷和四爷不回来看她,那是不能的。前儿没几日才来过,虽然来得不勤,可一个月也至少来五次。
第374章 激动的三叔公
  吕氏这么说,哑婆婆当然知道原因,还不就是想去京城吗?只可惜老太爷不同意,他说得在家里看着二房。
  “等您外孙女大了,二姑奶奶自然就能回来了。如今还小呢!娃可经不起长途跋涉。”
  顾老爹在田地间转了个圈,如今地里也不需要他去忙活了。自有下人和长工,他只需转转地头就成,只是他闲不住,总要亲眼看着他们忙活,心里才放心。
  顾老爹抬头看了眼头顶上的太阳,发现差不多要到吃晌午饭的时辰了。于是,他抬腿朝着顾家老宅走去,途经了顾诚玉三年前刚起的宅子。
  那宅子刚建成时,顾诚玉就住了约莫一个月,而后就去了京城读书。后来每次回来,只住过几晚,就这么放着,顾老爹就觉得十分浪费。
  “老太爷,您今儿出来转地头啊?可要进屋里来看看?”此时从门里走出来一个三十多的汉子,长得是高大威猛,这是专门看宅子的。
  “啊!是啊!”顾老爹回了一句,回绝了汉子,这才往老宅走去。
  那宅子这么常空着,让村里人羡慕眼红得很,那个大的宅子,竟然不住人,那不是浪费是什么?
  顾老爹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几个从地里干活回来的村民,在对方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下,慢悠悠地背着手回了家。
  村口的大榕树下,村里的几个年纪大些的老人和正在树下胡天侃地。
  “哎?你说这顾家可真是发达了,住那么大的宅子,顾家老五还去了京城,不是说还考了个什么会元吗?那会元是个啥呀?”
  “顾家可全靠这老五啊!难怪当年有大师给顾家批命,说顾家要改换门庭了。呐!这不三叔公在吗?这会儿得闲,让三叔公与咱说说。”
  坐在大石头上的三叔公闻言,脸上不免露出了得色,他少年时也是读过两年书,对这些当然懂。
  就在三叔公准备开口为大家讲解什么是会元的时候,突然传来有一阵阵的马蹄声,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敲锣打鼓声,向着村口席卷而来。
  “哎?这是咋回事儿?这阵仗咋的比上回那会元还大哩?这又是咋了?不会又是去顾家的吧?”
  三叔公虽然年事已高,却照样耳聪目明。等那些人走近了些,三叔公一拍大腿,迅速拄着拐杖站起,那速度简直一点也不像是行将朽木的老人,倒将一旁坐着的人吓了一跳。
  “快,去通知长青家,有大喜啊!”
  他朝着旁边一个顾氏族人激动地喊道,手指着顾家的方向,一个劲儿地颤抖。
  那族人有些发懵,随即又联想到了什么,转身快速地朝着顾家老宅走去。
  “三叔公,您这是咋了?您可别激动啊!”
  旁边的乡邻见三叔公如此兴奋,就怕他一个不小心撅过去,那可是天大的事儿啊!
  三叔公是村里最长寿的了,今年高寿八十有二,难得的是还耳朵好着呢!身子骨也健朗,那拐杖整天挥得虎虎生风。
  要真出了什么事,顾家人可不会善罢甘休啊!
  三叔公拍着大腿,“我顾家出了进士啦!顾家真正地改换门庭喽!”
  三叔公是看到这阵仗才知道的,那上头的状元俩字他倒是没看清楚。以为顾诚玉中了进士,要做官了,心里怎地不高兴?
  榕树下的村人一听,不由得羡慕万分。就连那在地里摘菜回来的妇人,也停下脚步,朝着村口张望着。
  锣鼓声更近了,三叔公立马让人搀扶着他迎上去。待得近了,一看那板上的状元俩字,差点兴奋地一口气没提上来。
  如今的清河县知县已经换人了,新知县姓李。对于一接手就有这样大的喜事,自然高兴不已。
  府城的公文下来的时候,他还有点不敢置信。靖原府今年竟然有三人中了进士,三人就有两人是清河县的。其中一人还是状元郎,这可都是他的政绩啊!这不是天上掉馅儿饼是什么?
  信使来上岭村报喜,他自然是要跟着来的。这不,一到村口,他就撩开车帘子朝村里望去。发现有许多人围在大榕树下,向他们看过来。
  三叔公颤颤巍巍地走向队伍,准备向知县老爷磕头。
  要说这李知县,他还真不认得,可那官服他认得啊!
  李知县一看,连忙叫车夫停下,下了马车,亲自将要跪下的三叔公扶了起来,这么大的年纪他也不忍心叫人家下跪。
  “老人家快请起,不必多礼!”
  顾老爹正头疼地听着吕氏抱怨,他难道不想小宝吗?纵然故土难离,可他也想去京城看看,这辈子也不算白活,可他真的放心不下老二啊!
  若是他们一走,老二又出什么幺蛾子,带累了小宝的名声可怎么好?且小宝不在家,要是老二借着小宝的名头,在外头乱来,可没人帮着收拾烂摊子,最后还不是要连累小宝?
  “哼!你就守着你那老二过日子吧!你这辈子就这么个宝贝儿子,其他都是捡来的。”
  吕氏气急,连捡来的这话也说了出来。
  “你看你,这是说的啥话?唉!”
  顾老爹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可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前儿有一回他发现在县城读书的二郎,借着小宝的名头狐假虎威。
  二郎和他私塾的同窗吹嘘说,自家小叔在京城读书,已经是会元了,那进士肯定是没跑的,说不得那状元还能想一想呢!那些人当然信了,二郎收了人家不少好处,说日后为那些人在小宝面前美言几句。
  二郎和他同窗都是读书人,当然晓得成了会元后,只要参加了殿试,若是运气好,成了一甲前三,那可是能直接被授官的。私塾的学生有的家里是商贾,不缺银子,就缺人脉。
  再加上小宝的名声,在府城已经传遍了,所以大家自然相信这些。若是有顾万江牵线,那说不定日后去了京城,还能请这个顾会元关照关照呢!
  二郎就因着这名头,在县城离混得如鱼得水。
第375章 大喜事
  要问顾老爹怎么知晓的,那还是因为县城回春堂的刘掌柜给老四说的。老四常去回春堂进药材,刘掌柜夫人的娘家侄子就在二郎的私塾读书。其实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
  顾老爹知道后,连忙乘了马车,去了二郎的私塾,将二郎叫了出来。劈头盖脸地将他骂了一顿,并问他收了人家多少好处,二郎起先还不肯说。
  被顾老爹拉了二郎,去了二郎在县城买的宅子。在宅子里发现了二千多两银子并一些名贵的首饰和摆件,将顾老爹气得够呛。
  二房现在一年的花用可不小,老二也没之前节省了。去年的肥皂分红才填完杨家的窟窿,剩下点银子过日子,二郎哪能存得下这么多银子?后来还是他逼着二郎将银子都还了,不还就去县衙告他去。
  二郎收了那么多好处,谁知道他给别人许了什么承诺?人家也不是傻子,没点好处能答应他?只是他问了二郎,二郎却不肯说,他甚至为此还打了二郎一个耳光,为此二郎就恨上了他。
  最后他带着二郎去了那送礼的那两家,送了价值对等的东西,并给人家赔礼道歉,人家也还算大度,没有责怪。还好这事儿发现得早,不然二郎肯定要闯祸。
  刘掌柜可是说了,小宝日后要当官的,要是被人家拿了把柄,不是让小宝为人家办事,就是被人参上一本。他们这些顾氏族人,帮不上小宝不说,可千万不能给小宝添乱。
  不过,这事儿他也没和吕氏说,说了吕氏想不出好法子,指不定要着急上火。等解决了,那就更没有说的必要了。
  顾氏族人匆匆忙忙地去了顾家,发现顾家院子里没人,他往院子里头走去,随后听到顾老爹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顾三哥,快!你家有大喜事啦!快出来迎接官差。”他在院子里就大呼小叫起来,接着就往正房奔去。
  顾老爹正回想着之前的事,吕氏望着炕上的绣绷子,气呼呼地不说话了。突然院子里传来村里李四的声音,顾老爹一听,说的是大喜事。啥大喜事?顾老爹有些懵。
  吕氏也被那一声喊吸引了心神,她家能有啥喜事儿?难道是小宝回来了?她连忙从炕上下来,趿拉着鞋子,就要往院子里去。
  李四也顾不上吕氏还在屋里,进了屋子看见顾老爹,拉着顾老爹就往外走。
  “快,那些官差来了,比上次来的阵仗还大呢!上次县太爷可没来,今儿咱瞧着一个穿官服的就像是新来的知县。”
  “啥?”顾老爹一听也激动起来,望着身上的衣裳一眼,见是平日里转地头的棉布衣裳,转身就要换一件。
  “我得换件衣裳,这衣裳可不好见知县老爷啊!”
  两人正说着,就听到那锣鼓声儿近了,隐约还听到有人高呼,“……顾诚玉中了……”
  声音被锣鼓声盖住了,听得不真切。顾老爹一听,这可不是跟上次说的差不多吗?难道是小宝考上进士了?
  “哎?顾三哥,你这是干啥?人家都快到门口了,你还换啥衣裳啊?就这么的吧!顾三嫂,你也快着些。”李四对顾老爹还惦记着换衣裳有些无语,连忙催促道。
  那县太爷是能怠慢的?赶快出去迎接了才是正经。
  顾老爹被这么一催,也就没再换衣裳了。哑婆婆在自个儿屋里听到了声音,也连忙进了正屋,给吕氏抿了抿头发,将身上的衣裳整了整,两人就这么出去迎接县太爷了。
  县太爷这会儿可不会放过这么个维护名声的好机会,问了几句村民田地里的庄稼后,他才随着三叔公的带路,跟着信使来到了顾家院门前。村里人都跟在县太爷的后面,准备到顾家凑个热闹。
  “这说的啥?中状元了?顾家老五是中状元啦?哎哟!了不得嘞!”
  “这不是说的状元吗?我可听的真真儿的。”王婶子也来凑热闹来了,她一听敲锣打鼓,首先想到的就是顾家又有喜事了。果不其然,是顾家小宝中状元啦!
  她看着前头的县太爷,十分艳羡,这顾家真是几辈子烧了高香了,这小宝怎地这般有出息哩?
  顾老爹和吕氏一出院子,果真看见他家门前围了老些人。那领头的都是穿着官服,手里还拿着公文的。
  那穿着青袍,绣溪敕袍子的不就是县太爷吗?顾老爹原先见过陆知县,当时陆知县就穿这身衣裳,所以顾老爹万分确定这就是新来的县太爷了。
  他连忙拉着吕氏要给县太爷他们跪下,“草民顾长青见过县太爷!”
  “民妇见过县太爷!”
  李知县一见,赶忙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搀扶住已经下跪到一半的两人。这可是状元郎的爹娘,如今顾诚玉可是从六品的官职,且还在京城翰林院任职,比他这个毫无根基的七品知县强多了。
  要不了两年,说不定顾诚玉的娘就能请封敕命了。到时候,这妇人就比他这县太爷品级还高了,他还能让这两人下跪?那不是打状元郎的脸吗?
  “两位快莫要多礼,本官是和京城来的信使为顾家报喜来的,咱们先请信使进去再说。”李知县看这在大门外也不像话,就提醒顾老爹他们先进院子再说。
  “哎!多谢县太爷!多谢各位官老爷,诸位辛苦了。从京城千里迢迢而来,一路舟车劳顿,快进来喝碗茶。”
  顾老爹好歹也算是见过世面了,场面话也说得很溜。知道这样大的喜事儿,肯定要给那两个信使一个大红封,他向身旁的吕氏使了个眼色。
  吕氏之前当然见识过,哑婆婆对这些懂得很,连忙转身看向哑婆婆。如今家里的银钱她也不把在手里了,哑婆婆替她管着呢!
  哑婆婆带着身后的两个丫头,从地上爬起,转身进了屋子,去拿红封去了。
  “不忙,不忙。还是先将正事儿办了再说。”信使先是进了靖原府,又马不停蹄地去了县衙,其实已经疲惫不堪了。
  不过,等正事儿办完了,再休息也不迟。
  顾大伯收到消息,急急忙忙地赶到顾家,发现县太爷和信使已经到了顾家的院子。他气喘吁吁地整理了着装,挤开人群,跨进院子。
  他是顾氏的族长,长青有许多规矩都不懂,他得照应着才是。
第376章 红封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慧明三十年四月二十一日,延策天下贡生顾诚玉等四百零三名。故兹诰示:第一甲第一名顾诚玉,赐进士及第。”
  顾老爹和在外头的村民听得是一知半解,这是考了第一名的意思?吕氏更不用说了,她也犯了迷糊。
  在屋里准备红封的哑婆婆闻言,连忙将手中装有五十两银票的荷包,再次打了开来。狠了狠心,将一百两的塞了进去。
  顾老爹他们不明白,顾大伯却知晓,只见他立刻笑逐颜开,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嘴里还念叨着;“了不得,了不得了。”
  “恭喜贵府老爷顾诚玉高中状元,京报连登黄甲。”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