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发家致富科举路(上)——九天飞流
时间:2019-11-15 08:53:46

  嗯?顾诚玉有些讶异,难道这钱检讨还认识大师兄?这就有些稀奇了。据他所知钱检讨并不是世家子,大师兄也从未对他说过在翰林院有关系好的官员。不然,怎么也得请人关照他才是。
  不过,他转念一想,他第一日来的时候,钱检讨对他还算热情,恐怕还真有什么关系也不一定。
  “原来钱检讨与本官的大师兄相熟吗?”
  “下官乃是尹大人堂弟的小舅子尹简,与尹大人算是姻亲吧!之前还在姐夫府上见过尹大人两次。”钱检讨笑着说道。
  顾诚玉听了不由得抽了抽嘴角,这关系可够远的,勉强算得上是亲戚吧!原来这钱检讨是打得这个主意。
  常说朝中有人好做官,这是想靠上大师兄?他说的尹师兄的堂弟如今还是一个举人。尹坤并非出身大族,祖上也曾是耕读传家,族中出了尹坤这样的大官,自然会拉拔一下族里。
  他的堂弟虽然是个举人,可也一直在京城读书。钱检讨可能在尹师兄的堂弟那路子没走通,如今这是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想通过他攀上尹坤的高枝儿。
  “原来还有这层关系在,大师兄最近政事繁忙,本官也有好几日未曾见他了,改日见了他,再替你向他问好。”顾诚玉倒是没说谎,他与尹坤还是在上次他行加冠礼见过,后来他也去尹坤府上找过他几次,而尹坤却常不在府中。
  钱检讨听得这话,立刻喜笑颜开,“尹大人乃朝堂重臣,自然是十分忙碌的。顾大人,前面就快要到了。”
  钱检讨不需要顾诚玉现在就替他在尹坤面前美言,这种事当然是循序渐进的。只要顾诚玉在尹坤面前提起他,先混个耳熟就成。等和顾诚玉混熟了,自然多的是在尹坤面前露脸的机会。
  再说,他对顾诚玉热情些,多说上几句好话,又不会吃亏。就算顾诚玉在敷衍他,于他来说也没什么损失。机会不都是争取来的吗?他也是在顾诚玉身上赌一把。
  顾诚玉明显感觉钱检讨比之前更热情了些。对于在尹坤面前提起他,这只是小事一桩,他与尹坤已经很熟了,只是捎带一句,尹坤并不会介意。
  其实钱检讨就是想让顾诚玉为他重新引荐,顾诚玉有些纳闷了,难道那个尹简没为他使力?
  文华阁近在眼前,顾诚玉打量了一下这座上下两层的阁楼。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之处设有暗层,面阔六间,西尽间设楼梯连通上下。
  “顾大人,您请从这儿进去就成。甘典籍已经得了令,在阁内等候了。”钱检讨在路上早已向顾诚玉透了口风,对于接下来的任务,顾诚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还要劳你相送,多谢!”顾诚玉对钱检讨客套了一声,让钱检讨有些受宠若惊。
  “您真是客气了,为大人效劳,是下官的荣幸,那下官现在就去向张大人复命去了。”钱检讨朝顾诚玉恭敬地行了礼,转身向着原路返回。
  顾诚玉从钱检讨身上收回目光,向着文华阁的大门走去。
  钱检讨一路返回,同时心里还对顾诚玉此人作了评价。顾诚玉已经被张大人晾了好几日,可他看顾诚玉好似并不着急,且丝毫没有怨言。
  他觉得顾诚玉性子还算沉稳,他了解张大人。只要顾诚玉这几日沉住气,张大人必然会重新审视这个才高八斗的状元郎。至于夏清与顾诚玉不睦,他有些嗤之以鼻。
  据他观察了几日下来,顾诚玉心性沉稳,且还能把握时机,又有才能,可不是等闲之辈,夏首辅也不一定能拿得住顾诚玉。
  他若是也学着别人讨好夏首辅,给顾诚玉使绊子,到最后非但好处得不到,还会多了个仇敌,何苦来哉?
  再说顾诚玉可是从六品,他再受张大人重用,那也只是从七品,能给顾诚玉使多大的绊子?还不如卖卖人情得好。
第387章 文华阁
  大门是开着的,顾诚玉直接跨步走入阁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书架,顾诚玉只是粗略地扫了一下,这一层约有二十来个书架。
  所有的书籍都排列整齐,不过,顾诚玉没有看到古籍竹简一类,这应该是被另外安置的。
  “敢问您可是翰林院修撰顾大人?下官乃文华阁的典籍甘莫为!”顾诚玉见到这么多的书籍,不禁有些手痒,想上前抽一本来瞧瞧。
  这时,却听见有人在问他话。他转身一看,原来在靠门边有一张书案。这会儿书案前正站着一位形容干瘪的瘦弱老者。
  顾诚玉这才反应过来,这应该算是今日当值的甘典籍了。典籍的职责就是掌本院章奏、文移之事,并管理本院图书。典籍只是从八品,还算不上正式的官员。
  因此若只是个举人,只要有人引荐,那也能成为典籍或侍书、待招一类的官员。可你若是在这样连芝麻绿豆都算不上好的小官面前来找优越感,那你就要做好被同僚或上峰使绊子的觉悟。
  这类人一般都是关系户,不是同僚上峰举荐来的,就是其他官衙的官员引荐进来的,所以这类人也不可轻易得罪。
  “本官正是姓顾,是张大人命本官来整理书籍的,这是本官的牙牌。”顾诚玉将腰间挂着的牙牌递给了甘典籍,让他做个登记。
  甘典籍连忙绕到桌前,恭敬地接过。待看到牙牌上的信息准确无误之后,这才为顾诚玉作了登记。
  “大人,您要整理的书籍在另一间屋子,您请跟我来。”甘典籍将牙牌还给顾诚玉之后,就直截了当地带着顾诚玉向另一间屋子走去。
  顾诚玉随着甘典籍穿过一排排书架,来到一间关了门的屋子前。甘典籍将屋子门一打开,顾诚玉刚想跨进去,却突然被漂浮在半空中的灰尘呛了一口,这一口毫无防备,十分突然。
  “咳!”顾诚玉连忙拿起袖子掩住口鼻,待走到屋内,他定睛一看,随即了然。
  只见眼前的书架与外头刚看到简直是天壤之别,外头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而这里的书架却有些杂乱。这里应该是难得整理,所以屋子一打开,竟然还有些灰尘。
  顾诚玉上前随手拿过一本拍了拍上头的一些浮灰,翻了翻,见还完好无损,就有些讶异。不常打理,竟然还没给虫子蛀了,那可真是万幸了。
  甘典籍刚才听到顾诚玉的咳嗽,还有些不好意思。比起外头,这里确实要乱了些。
  “顾大人,这里都是前朝的一些典籍、史书和实录,还请大人将他们整理好。”
  顾诚玉看着眼前的十来个大书架,有些头疼。这个活计也太繁琐了,难道全靠他来做?再说这些书籍明显是胡乱摆放的,整不整齐先不说,都是没有按照朝代和类别分开放的,这样整理起来,十分费劲。
  他将刚才随意抽出的几本书又放在了书架上,在心里默念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顾大人,您放心,下官会辅助您,将这里彻底整理干净的,并且张大人还拨了两个侍书帮您一起整理。”甘典籍见顾诚玉没有言语,也知道这任务重了些。于是,赶忙将顾诚玉的帮手都说了一遍。
  顾诚玉挑了挑眉,有人帮忙自是好的。其他几人都是低阶官员,总没有让他亲自动手搬书的道理。
  “既然如此,你去将那两位侍书叫过来,咱们这就开始吧!”顾诚玉也不问那两人为何现在还没到,他只要知道那两人会来帮忙就成。
  “是!那两位侍书得的消息晚些,下官这就去知会他们。”
  在他们来之前,顾诚玉也没急着动手,没得让他这个上峰去做,而那些人却姗姗来迟。
  这些书上多少都有些灰尘,顾诚玉想着还是将门窗都开着,让通通风才好。等打开窗户,他就来到了之前的那些书架上,抽出一本翻看了起来。
  这是一本地域志,顾诚玉大致翻看了两页,发现这里面记载得十分详细。他来了兴趣,索性找了个位子坐下,准备详细地翻阅这本书。
  “顾大人!周侍书与汪侍书来了!”
  甘典籍带来了两名年约四十上下的官员,这两人一见顾诚玉,就连忙上前回礼。
  “下官周庆见过顾大人!”
  “下官汪显见过顾大人!”
  顾诚玉见三人已经来了,也不好再看书,只得将这本地域志重新塞回书架上。
  “不必多礼!既然人已经到齐了,那咱们这就开始吧!”顾诚玉望向他们手中的物事,都是些抹布和鸡毛掸子,看来是准备擦书上的灰尘的。
  大家一边干活,顾诚玉还一边听甘典籍解释这里还没规制好的原因。顾诚玉只从他隐晦的三言两语中,听出了大概的意思。
  其实就是大衍朝创建也没几十年,一些重要的前朝书籍都已经安置妥当了,余下的就是这些不受重用的书。这些都是后来整理出来的,暂时放在这里规制。
  宫里可不止这么一个地方有藏书,还有好几处藏书阁,这是几个藏书阁分门别类后筛选下来的,所以一直拖到了今日。再加上近几年翰林院的官员渐少,自然是能拖就拖了,反正这些书籍也是无人问津。
  顾诚玉抽了几本来看,确实如此。这里头都是一些野史书籍,还有一些前朝的宫闱秘史等等。其实,顾诚玉对这些倒挺感兴趣的,这样的书籍往往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
  顾诚玉看着他们将处理干净的书籍堆成了一摞,他叫甘典籍去拿笔墨和浆糊来,上前去将这些书籍在末尾处都贴上了一个标签。这些书多且杂,加了标签,就是不翻书也能让人一目了然。
  “还是大人有办法,这样一来,却是要方便多了。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在其他地方也一样适用。”周侍书见着顾诚玉的动作,只觉得这法子实在是妙。其实法子不难,就是想不到啊!
第388章 前朝历史
  又过了四日,期间顾诚玉沐休了一日,今儿还是在文华阁整理书籍。不过,这些书籍的整理已经接近尾声。
  顾诚玉看着书架上添上标签,分门别类放好的书籍,心中不由得舒了口气,总算结束了。他这几日都是在这里吃灰,可真是够呛人的。不过,幸好也看到了一些珍贵的野史或孤本。
  关于史书的记载,其实有时候官方编撰的史书并不准确,他在一些书籍中寻到了一些蛛丝马迹,恰好就推翻了前头的史书。为了美化皇帝的言行,有些事实的真相就会被掩盖。
  可以这么说,史书一般都是按照皇帝的意愿来编撰的,且顾诚玉还在这些书中,发现了一些记载青朝那位皇帝的生平事迹。
  这种书籍不多,毕竟青朝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这个王朝十分短暂。而有的书籍肯定已经被销毁,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些无关朝堂的生平之事。就算有提及的,那也是占了个边儿。
  但是这几本书无不充分说明了,这位元青兄弟就是穿越过来的同仁。初唐之时,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大唐盛世已然开始。
  可半路冒出个元青,他只是个草根。却拉起了一些人跟着他打江山。他十分骁勇善战,没过上一年,就夺下了许多城池,割地为王,与朝廷彻底对立了起来。无视朝廷的招安,他一心想自己坐上皇位。
  战争导致百姓流连失所,死伤无数,有的地方百姓大多都背井离乡。那些田地无人打理,上面长满了杂草。
  顾诚玉不用想也知道,当时的百姓们肯定是怨声载道。他们本来安宁的日子被打破,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要认为打仗和百姓扯不上关系,那些打仗的粮草和所需银钱从何而来?
  朝廷需要银子和粮草,叛军也需要银子和粮草。他们都是加大了田税和人丁税,才得来了这些。打仗肯定还需要士兵,这又是从每家每户中挑选出来的壮丁。
  壮丁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被拉去打仗,家里一家老小如何过活?再说战争的残酷不消言说,死伤的士兵不知凡几。有些壮丁都是一去不复返,朝廷正值为危乱时刻,根本不会出抚恤银。
  这样的乱世持续了七年,终于被元青胜了,他成功了开创了青朝。刚建立王朝的时候,百废待兴,自然免除了之前的苛捐杂税,让百姓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以前的生活。
  可是百姓心中能不怨愤吗?他们本来的日子过得十分安逸,却被元青发动的战争给破坏了。他们可不管谁做皇帝,只要这皇帝能带他们过上好日子。
  虽然后来朝廷休养生息了好些年,但是百姓的日子依然回不到从前那般丰衣足食。且那些年朝廷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就连边远的小国都插上一脚。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元青竟然也能坐稳皇帝的宝座,顾诚玉对他还是有些佩服的。
  虽然其中隐患肯定不少,可是至少元青在位的三十来年,还能够压制得住。
  从书籍中记载的言行,顾诚玉能发现一些偶尔冒出的现代词汇,还有元青的一些习性,都透着一股浓浓的现代气息。不过,他之前的职业似乎与武术有关,顾诚玉猜是雇佣兵一类,身手很好。
  只可惜对农业或工业上并没有发展,由此可见这些对他来说并不擅长。唯独创建了馆阁体,算是为科举改了革吧!
  元青自身对这些并不懂,可前期的时候,也算知人善用。等坐稳了宝座,就开恩科取士,网罗了不少良才,为他效命。
  当时的读书人莫不欢欣鼓舞,因为考试的人数放得很宽,这是他们鲤鱼跃龙门的最佳时机。
  只可惜后来元青沉迷于女色,以至于身子被掏空了。生了那么多皇子,自然都对皇位虎视眈眈。最后引发了储位之争,却被当时的赵姓世家钻了空子。
  最后,这位穿越同仁创立的王朝,仅仅只有三十二年,就分崩离析了。
  顾诚玉又翻阅了一些书籍,了解了本朝的一些大致隐患。最大的隐患自不用说,那就是国库空虚。原先元青发动战争之时,国库就已经见了底。再后来虽然休养生息,但是国库仍不充盈。
  后来大衍朝建立,一样是百废待兴。再加上守卫边境的士兵需要大量的粮草和银钱,大兴时不时地扣边,太过分的时候,大衍朝只能选择应战。
  内有国库空虚,外有鞑子扣边,简直是内外交困。这还只是国库空虚的问题,慧明帝这些年身子不适,会试改为了三年一次,良才充实得少,再加上夏首辅权倾朝野,朝堂之上就快变成了他的一言堂,这是另一隐患。
  顾诚玉能够猜到皇上的用意,当年先皇推翻青朝之时,那些世家都出了不少力。因此在登基之后,大肆封赏有功之臣,有些爵位不但是世袭罔替,还赐了丹书铁券。
  世家权势日益壮大,先皇驾崩之前给慧明帝留下了这副烂摊子。这些世家只要不是通敌卖国的大罪,根本动不得。可慧明帝若是不动他们,就得被架空皇权。
  既然动不得,那就只能扶持一些新贵与之抗衡,慢慢斩杀世家的党羽,削弱他们的势力。对于会试改为三年一次,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科举的主力军从来不是寒门学子,那些世家子继承不了爵位的,大多都会选择科举入仕。将时间延长,也能有效减少世家后辈充盈朝堂。
  慧明帝的大半辈子都在与那些世家斗,要说为何扶持夏清,那就与夏清的个人能力有关了。夏清若是生在乱世,那就是一位枭雄。他有才干是一个,更有一点是他老师所不具备的,那就是阴险狡诈。
  咳!朝堂之上光用阳谋怎么能成?那得阳谋阴谋一起上。而他老师生性正直,为人光明磊落,自是不屑于这些的,所以只能给夏清让了位。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