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侯说道:“我说了,您可以改变圣旨吗?”
嘉和帝冷哼:“老子金口玉言!”
燕侯不再说话。
“怎么又不吭声了?”
燕侯道:“您想知道什么?”
“什么都好!”
燕侯道:“我与恩侯就罢了,林家可是一条命!”
嘉和帝道:“你们也不会罢了,不会让你们白受委屈!”
然后,燕侯兼任领侍卫大臣。
这年,贾赦成为皇宫安全负责人之一。
原本的领侍卫大臣宗令被闲置了。
宗室留守皇宫侍卫处的只有忠靖王。
义忠郡王,忠顺王都被挤出了侍卫处。
陛下这么安排,宗亲们也没有话说。
陛下不严惩,难道不能生气吗?
而且,嘉和帝命三皇子,五皇子,十四皇子闭门思过。
宫廷年宴也划掉了他们的名字。
不仅如此,这几位的年节赏赐也被停了。
而燕侯,荣国府,林家的赏赐都提高了。
燕侯比照王府。
荣府比照公府。
林府比照候府。
年宴上,陛下忽然赐封。
大皇子,四皇子被册封为亲王。
六七八,十三皇子被册封为郡王。
几位皇子的差事也进行了调整。
大皇子协管吏部。
四皇子协管户部,十三皇子协管兵部。
八皇子协管刑部。
之前炒得热乎乎五皇子因小失大败北。
嘉和帝亲简,燕侯的长子水淮,荣府孙少爷贾琏,补为御前四品带刀侍卫。
御前行走。
整个京都文武为之动容。
石梅没想到贾琏提前成为侍卫。
御前侍卫,不算正式官职,不耽搁文武科举。
这一年,贾敏夫妻都没参加宫宴。
林母在石梅与贾敏联手炮制的灵参的护佑下,艰难的熬着天数。
正月初六,燕侯贾赦,再有嘉和帝的使者戴权,前后脚到林府探视。
林如海整个憔悴的不成样子。
初七这日。
燕侯府荣府停止宴客到林府探病。
正月初八。
林母终于熬不住了。
临终,她见了青玉紫玉黛玉。
然后示意把孩子抱走。
林母临终,因为贾敏替她滋养泥丸宫,头脑一直清醒。
临终那一刻,她拉着如海贾敏,拼尽力气说道:“青玉紫玉,别,江,江……”
话没说完,人已经溘然而逝。
但是,贾敏与如海都明白了。
林母怕人再谋害林家子嗣,吩咐青玉紫玉不要再回江南。
燕侯与贾赦再次前来探视,忽闻哭声大作。
然后,燕侯知道了林母临死的遗言。
孙子不回江南。
贾赦留在林家,让赖大回家调派人手。
很快替林家搭好了灵堂。
一边请了钦天监择定吉日。
林家很快给张家荣府发了讣闻。
再有如海恩师,同年,同窗,同僚都发了讣闻。
正月初十开吊。
如海写了奏折丁忧。
嘉和帝准奏。
林如海的情况,就是夺情,他估计也支撑不住。
燕侯第一时间去了皇宫求见嘉和帝:“我在江南的政绩,离不开如海帮扶。
林老太太也是因此受累。
这么不闻不问,儿子心里不安。
以后,谁还肯跟我干?”
嘉和帝招手:“过来看看。”
燕侯一看,却是一纸册封诏书。
嘉和帝赐封林如海一等伯。
追封林父为一等侯,林母超品诰命。
燕侯声音哽咽:“谢陛下!”
嘉和帝道:“你亲自去传旨,着礼部主持葬礼,光禄寺赏赐葬仪千金。准王公以下大臣上门吊唁。”
燕侯这边出宫就吩咐随从:“去告诉恩侯,老夫人的灵牌挽联不忙定制。”
林母得到追封,林家就能按照候府的礼制规格办理葬礼!
这是嘉和帝赏赐林母的死后哀荣!
林如海一直以来憋屈的心情稍微得到舒缓。
一般老人仙逝,若是女性,便由老人嫡亲闺女帮忙装裹换上寿衣。
没有闺女,便由嫡亲孙女承担装裹之责。
男性逝者,则有族里的长亲帮忙沐浴,闺女孙女穿戴。
林母没有闺女,嫡亲的孙女年纪幼小,就只能由儿媳妇承担替婆婆洗浴装裹之责。
不然,就只能花钱请殡葬机构帮忙。
一般来说,只有孤寡老人才会请殡葬机会。
一如义庄。
贾敏幼承庭训,自然不会在这个上面让如海难堪。
贾敏曾经替父亲穿戴过,不过当时贾母病倒,由族亲长者协助。
如海没有族亲长辈。
石梅便出面帮忙,从旁协助贾敏替林母换上了寿衣。
如海得知,向岳母行了跪拜大礼。
这便是膝盖下面埋父母。
这种情分不能用金钱衡量。
三日后,林父按照侯夫人礼仪举办葬礼。
礼部官员上门主持悼唁仪式。
文武百官贵跟如海亲厚者,或看重如海敬重如海者,都上门悼唁。
初十这日,上门悼唁的亲朋故旧同僚,竟多达三百人次。
林家没有族亲,外家张家尚未来人,这
个规模的悼唁仪式,已经相当宏大。
如海带着贾敏青玉在灵前跪拜回礼。
贾赦带着整个荣府的班底在林府帮忙。
巡防营锦衣卫,派人在翰林街附近巡逻警戒,谨防有人扰乱葬礼。
林宅内部则是由荣宁二府的斥候监管。
青玉黛玉年纪太小,如海害怕被宵小所乘,将黛玉紫玉托付给岳母石梅。
石梅只需在林府大祭之时送他们回府参加祭奠则可。
林府初十开悼,十四便是林母头七大祭。
荣宁二府,还有后街八房族人的家主主母,齐齐上门悼唁。
头七这日悼唁者,降至二百人次。
毕竟,林如海得罪之人上至皇子王爷 ,下至将军府。
一般人等不敢轻易战队。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也是人之常情。
十年寒窗,家人的安危,他们不得不选择明哲保身。
二七上门悼唁者再次减少。
却是部分六部官员,见嘉和帝没有派人悼唁,害怕被忠顺王一系打压,退缩了。
燕侯与贾赦为了声援林如海,递奏折请了半月的休沐之期。
至少等林母三七之后再行离开。
原本以为嘉和帝不会允准,或许还会挨骂。
结果,嘉和帝竟准了。
戴权出来传旨,面对贾赦的惊愕悄悄说了一句:“陛下说,兔死狐悲,人之常情!”
所以说,这是陛下允准的理由?
三七,悼唁人数持续减少到一百五人次。
失踪的是那些如海并不亲密的同年同僚。
如海没想到,翰林的同僚也害怕牵连,退缩了。
燕侯得知,心里骂娘。
这些宰相的根苗竟是鼠辈墙头草。
朝廷落在他们手里,一旦民族危急,君王有难,他们会不会首先观望,继而弃之?
可是,这种事情,也不能上门逼迫人家。
燕侯暗搓搓的把这些人员记下了。
有朝一日,切莫落在他手里。
就在燕侯与贾赦跟如海辞别,准备返回江南的时刻。
嘉和帝忽然连发两道圣旨。
燕侯调任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
从一品。
贾赦调任奉圣军将军,从一品。
圣旨一出,京都哗然。
奉圣军是住在西山的卫戍部队。
只有副将,由北静王监管。
九门提督虽然只是正二品。
但是,掌管京都九门与步军统领衙门。
只要九门提督忠于圣上,再多的兵卒也攻不进京都。
奉圣军则是拱卫京都的卫戍部队。
再加上王子腾的巡防营,这三下联合起来,京都就固若金汤。
黑旗军就甭想有异动。
一旦意图不明,调动兵马,即刻受到奉圣军与巡防营的夹击。
北静王监管奉圣军多年,深受信赖。
而今,嘉和帝因他掺合四方当,罚没他七成财产以赎罪。
除夕宫宴取消了北静王出席的资格。
北静王战功累累,一脚踏错,悔恨不已。
因此身上陈年旧伤复发。
北静王蓦然惊醒,看出京都的情势不对。
为保全祖宗留下的家业爵位。
北静王以病休为由,上折子请辞奉圣军代将军之职。
嘉和帝看在他祖上功勋,他自身并无大恶,允准北静王辞呈。
这个将军之职,就落到贾赦头上。
石梅猜到嘉和帝会有所动作,心里只怕贾赦进了锦衣卫。
凡是锦衣卫指挥使,没有一定的根基,大多下场很惨。
如今调任西山将军,算是最好的地界。
奉圣军有神机营,骁骑营,是京都防御的重中之重。
北静王算是激流勇退。
怪得北静郡王能够善终。
由于林如海两个盟友的升迁,林府悼唁之人有所回升。
但是,终究燕侯比不上皇子。
贾赦敌不过王爷。
故而,回心转意再次亲近林如海的人少之有少。
且这些人都有合理的解释。
燕侯贾赦都在心里从小本本上把这些人从黑名单上划掉了。
这一部分人,只要不是生死存亡之时,尚可联盟。
五七之期,林母出殡坐夜。
嘉和帝忽然派遣燕侯代替自己上门吊唁。
消息一出,已经在林府悼唁的宾客暗自欢喜。
嘉和帝终究是明君,不会辜负有功之臣。
然后,这些人也有亲朋故旧,忙着使人告知。
一时之间,嘉和帝看重林如海的消息不胫而走。
霎时间,林府客似云来。
上门悼唁之人高达五百余人。
京都处于观望八公府,清贵门廷,几乎齐齐出动。
曾经退缩的那些人,重新出现。
一直暗中观望之人也如释重负,上门了。
嘉和帝听闻,心中稍稍安慰。
至少眼下,居心叵测之人的号召力,还不足与他这个帝王抗衡。
嘉和帝,可不是好性子。
这些人害怕朋党,证明他们不是为难之际,能够依靠之人。
也不是可以托付朝堂之人。
可怜见的。
林如海这一批的翰林,一时的动摇,意志不坚,注定不会出阁臣了。
五七之后,林母出殡,移灵到城外的家庙停灵。等待满了百日,扶灵返乡。
托嘉和帝的福,林母的送葬队伍十分壮观。
因为林母死于施粥善举。
京郊人家乞丐,落魄之人,京郊贫困之家,凡是受过荣宁二府林府赈济粥米之人,都自动参加了送葬队伍。
百官感叹,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二月中旬,嘉和帝忽然叫大起。
第129章 燕侯的反击
皇帝叫大起, 一般代表朝廷有重大决议。
京都四品以上官员都要按时上早朝。
迟到或者缺席者,或者言语不恭, 或是仪态不端,都会被御史暗中记载参奏。
轻者一顿板子,重者丢官罢职。
上早朝是很受罪的事情。
大臣通常寅时初刻就要起床。
大多数臣子需要穿过大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前集合, 等待卯时早朝。
若是冬天就要顶风冒雪,更加受罪。
这一日,京都所有四品以上的官员聚集在午门等候。
谁都知道今日有大事发生,却是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燕侯与贾赦也在上朝之列。
大臣们时不时把眼光投向他们两人。
百官几乎达成共识:他们知道内情。
就连六部尚书也往两人身上看了几眼。那意思,也觉得他两人知道内情。
贾赦面对众人目光,只觉莫名其妙。
唯有目不斜视。
上朝时,众人忽然发现,被勒令闭门思过的三皇子与五皇子, 也在皇子行列。
就在众人疑惑之时。
总管太监戴权的声音想起:“陛下驾到!”
然后,皇帝落座, 文武大臣三拜九叩。
戴权说道:“有事启奏,无事退班。”
众臣难免疑惑:明明陛下叫大起,如何又说无事退班?
就在此刻,就听有人大声说道:“微臣有事启奏。”
贾赦站在西边武将的行列。
一听声音, 觉得熟悉。
一看之下, 竟然是个熟人,通政司右通政黄彪。
贾赦看向燕侯。
燕侯颔首,表示知道这事儿。
贾赦只知道, 燕侯派人去了西安。
却没想到,黄彪也被说服了。
黄彪要祸祸人,必定万无一失。
估计那几个罪魁祸首,要倒霉了。
皇帝面容肃静,闭口不言,只是一挥手。
戴权便下了龙台,接过奏折,呈送龙案。
嘉和帝拿起奏折,慢慢观看。
大殿落针可闻。
大臣们都想知道折子的内容,又怕知道。
满殿文武,惶恐之极。
有些人因为紧张,身子开始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