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他们这些人强横,但在自家乡梓真是最讲究脸面不过了!而地方乡老更是人人尊敬,哪怕是装样子,他们也得装成是再尊重不过。
事实上,就算修渠之事对他们个人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只要提出来了,他们也得破财一次。找地方上的大户化缘,再少不了这种事。
更何况县尊大人的意思只不过是不会偏向大户,修渠之事他只会按照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来做,而不是考虑到这里有张三的田地,那里有李四王五的田地。也就是说,他们还是有好处的,只是不知道这好处会落到谁的头上。
更进一步说,这种事地方豪强内部也难以形成统一。有的人和县尊别苗头别上了,不愿意服软,有的人却是不愿意多事的,愿意出这个钱。好歹这钱也是花在乡梓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此时的乡梓观念甚重,有这种念头是很正常的事情。
小僮仆自然不会懂这些事,当下也是懵懵懂懂的。不过这本就不用他操心,他向来是个忘性大的,立刻将此事抛到了脑后。想起明日就可以归家,笑着道:“这下可好了,可以归家了...阿梅姐姐、阿朱姐姐在家一定牵挂着!”
他念叨起回家的好处来,不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自家就是比外头舒服。光是说到衣食住行这些,家里有十分精细的阿梅阿珠打理,可不是比乡间两三妇人照管强得多?
而且小僮仆虽然年纪小,但打小见的事多,对很多事情早就懂了——在他看来,自家公子光风霁月一样的人物,他是不懂的。他在一旁却看的分明,那些乡野村妇总在偷窥自家公子呢!
第219章 淇奥(2)
梅雨时节刚过, 天空放晴, 天气逐渐热起来,但又不到太热的时候。
“这等小事翁主交给下面人去做就是,何苦亲自来一趟呢?”陶孺儿手上扇风, 她面前正放了一个冰盆, 这样扇过去的风都是凉的。
官道再平坦、四轮马车再舒适, 这终究是公元前的水平,乘坐起来依旧颠簸。最多就是把碰碰车级别的颠簸改善到了摇摇车级别而已, 坐久了依旧不舒服。
“也不光光为了此事, 更多是无事可做, 出来散心罢了...如今家里忙的很, 我且偷得浮生半日闲!听说琅玡郡那边景色秀丽、人文荟萃, 去度夏玩耍也好!”
说这话的是一名穿着杏黄罗掐牙半臂袒领襦、一条浅碧色褶裙的年轻女郎。女郎正微微拉着窗帘,只是外面阳光正烈, 才拉起窗帘, 立刻又被放下了。有些光斑从缝隙中流泻出来,一块菱形光斑正好落在女郎额心。
女郎皮肤雪白,阳光下细细的绒毛还闪着光...雪白皮肤下,眉毛比翠羽颜色还要深。与时下流行的将眉毛剃掉再画不同,女郎天生一双蛾眉, 细细长长,妩媚又风流。
陶孺儿只看了一眼便怔住了。
她过去学写字的时候也看过几篇诗赋, 常有写美人的, 只是诗赋中写的那样神迷目眩, 她都觉得夸张了。人都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再美又能美到哪里去呢?不过是文人好夸张,美好想象一番罢了。
近身侍奉翁主了才知道,这世上确实有那般美人。
这女郎正是十七岁的陈嫣,按照时下算虚岁的算法其实应该是十八岁,不过她习惯了算实岁,也就这么算了。反正她身边的人都听她的,难道还因为这个驳她?
从当初逃离长安,又过去了两年。两年时间,看似并不常,但足够她经历更多的事情,也足够她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姑娘了——高中生和初中生还是有去别的鸭!
这两年的时间里她做了不少事,不过她最得意的经历就是下了一趟南洋,甚至跑到了天竺...这也算是这个时代普通人能够到达的极限了。
不过当初之所以跑这一趟,倒不是她有多向往外面的广阔天地。她本来就是有点儿宅的性格,虽然处在公元前的时代,有意思的事情太少,能够走的远一些,也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
但这个时候出远门实在是太不安全了,比如说出海吧,就算出海一百次只出一次事,那也是百分之一的几率!万一落到她头上了呢?哭都没地方哭去!
鉴于这一点,她虽然对推动建立东西方海上交往之路十分有兴趣,但对于自己亲自跑来跑去兴趣不大。
之所以跑了这一趟,只能说是半推半就。她在会稽停留地太久了,被长安那边发现了。收到消息之后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上了一艘自家海船,直接往南越去了!
下了南洋,顺便又坐船去了天竺,敲定了在天竺建港口的事情——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大汉在南越还算是有影响力,在那里建港口、做生意什么的,南越都要给几分薄面。
可是天竺就不一样了,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西北方向,隔着高大的山脉还有一个强大的国假,大汉对他们没有威慑力。
而且就算有威慑力,在这个时期恐怕也不太管用——所谓天竺其实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更接近一个地理概念。这就像是后来的印度,一开始指的也不是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就是南亚次大陆那块地!
印度这个国家是英国殖民时才捏合在一起的...这也是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印度中央力量依旧不强,本来就是外力作用下凑在一起的。
此时的天竺刚刚结束了显赫一时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实际上也没有完全统一南亚次大陆这块土地,但大体上统一这个说法是没有问题的,这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势力都向孔雀家族低头。
但此时,孔雀王朝刚刚崩溃几十年,南亚次大陆迎来了外族入侵与内部大小势力林立的时期。这也是最混乱的时期,就连基本同意南亚次大陆北部的贵霜帝国都没有建立。
打比方的话,这就是外族入侵、军阀割据时期!这种时期的国家往往没什么保障,做事情也不讲究。具体参考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华夏就可以了,那个时候正经做生意是很危险的事情。
但陈嫣还是尽力促成此事...这需要安排足够可靠、聪明的人手在这里才行。这个人得看得清楚天竺的局势,绝不会选边站!无论哪个势力再有优势,也不会转向这一方。
始终保持中立,谁能控制港口所在的区域,就和谁做生意!
陈嫣也有底气这么安排,毕竟就算没有混战,大汉也比这个时期的天竺富裕很多(并不是比较金银之类的东西,而是考虑到人口、生产力这些)。而考虑到混战,大汉的优势就更强了!
走海路运来的大汉货物,可以在天竺赚到大钱!最受欢迎的就是丝绸了,在没有瓷器的时代,丝绸就是全世界的硬通货,也是最受欢迎的国际大宗商品!陈嫣不会安排人在天竺分销,也做不到,所以货物出了港口就会卖给天竺人。
掌握了港口周边的势力就是二道贩子,过一道手而已就能赚的盆满钵满,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呢?真的让陈嫣没办法做生意了,他们也得不了好处!甚至其他地区也会失去大汉商品。
如此一操作,租借的、专属于陈嫣的天竺港口就扎根了下来。看着是在暴风骤雨中驾驶一叶扁舟,十分凶险,实际上十分稳定。
借着这个机会,陈嫣还引进了许多印度的植物...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不过不要紧,哪怕能够成功一样也是好的——比如陈嫣就在印度发现了茉莉花!当地人也很喜爱。
其他人无动于衷,这不过是一种异邦花朵而已,在他们看来和其他的花没什么不同。因为气候、地理条件等大异的关系,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花草树木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天竺的各种花草不要太多!
但陈嫣就是一眼看中了茉莉,让人带了回去,细心栽培!
她看重茉莉的原因很简单,在后世足够出名——这至少说明了茉莉花符合华夏人的喜好,这样才能在众多花卉中脱颖而出,成为普及极广的人气花。用后世的说法,这叫做经过了市场检验。
而且她打算研究香水,而香水这种东西,她虽然曾经手制过。但在考虑现在的工艺条件,以及她所了解的几种工艺,最终还是觉得‘脂吸法’最有可行性。而适于脂吸法的几种花草中,最老少咸宜、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茉莉花了。
除了茉莉,印度之行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收获,每一样都让陈嫣感到惊喜。果然,总在大汉的一亩三分地上打转是不够的,这片土地上虽然还有很多人没发现的好东西,但到底已经开发了数千年了。不比外面的土地,入目所及,好多新东西!
陈嫣就这样在海上漂了一年,也不只是在印度、南越徘徊,她还监督了各处港口的建造,每到一处都会巡视一番。还有南方那些产业,过去没机会看,这次也去看了看,也显示确实有她这么个老板在。
最重要的是蓬莱岛的建设,她可没忘记她是把这里当成最后一条退路的!她对这里十分上心,也趁此机会去看了。
此时建设工作才刚刚开始,也就是建立了几个聚居点。其中蓬莱岛偏北边,最初登陆的一个点,因为本身就是极好的天然港口,首先被占下作为重点建设‘城市’。和大汉此时的城市没得比,连县城也不够格,但确实是按照城市的规格来的。
这里的定位是港口城市,为了推动这里发展,陈嫣在这里建了一个造船厂——造船厂需要大量工人,不少人迁移了过来,也是为这里增添了不少人气。
然后陈嫣又在灾荒地区买了不少人,都是一户一户地买的。此时的地主灾区买人都喜欢要青壮年男女,这样才能做事,至于老弱病残,趁着灾荒时饿死就是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买人都要在灾荒发生中期,此时老弱病残死完了,青壮年也被逼到了绝路,方便压价。
陈嫣答应一户一户地买,这些人便同意来蓬莱岛这么个海外之地。不到绝境,谁又愿意抛弃自己的家人呢?
这些人在港口城市周围的庄园里工作,陈嫣也没想过让他们当奴隶。所以最开始就许诺了的,做满一定的年份,只要没有犯错,就恢复他们良民的身份,并且给他们分土地——反正蓬莱岛上的土地就放在那里,也不用花陈嫣的本钱。
这份许诺也是让这些人答应来海外的原因之一。
到底是海外呢,即使是卖身,大家也想选个好的,而海外岛屿这么个地方,绝对不是大家优先考虑的。
这座‘城市’被命名为‘先登’,以纪念这里是第一个登陆点。
虽然已经开了个头了,但蓬莱岛的情况还早着呢,陈嫣就算想做些什么,那也太早了。所以陈嫣也没有在蓬莱岛呆太久,只不过安排了下一步工作,就离开了。
就这样,逛了一圈回来,人也累了,现代旅行都是一件很疲惫的事情,更别说在古代了。之后近一年的功夫她就窝在了不夜县,根本不带动窝的——这一年时间在外晃荡,长安找她的风头也算是避了过去。但她还是有些不安,不动窝是因为疲乏,也是因为想隐藏自己。
她就安安分分呆在不夜县,平常根本不出门的,除了栌山庄园自己的人,其他外人甚至不知道这里头住了个主人,只当是和以前一样,主人不在家呢!
最近她实在有些呆不住了,就把一应事务甩锅给了桑弘羊等人,自己随便找了个借口跑了出来。
其实也没有跑多远,就是跑到了琅玡郡而已。
她在琅玡郡也有一个庄园,那还是数年前置下的。不过这个庄园并不是为了住人地,而是为了搞生产的...不过就算没打算住这里,当初买下的时候本来也有主人住的宅院。
说起来当初这份产业还是托她身边的婢女置办的呢...就是婢女清。
“说起来与清也有数年未见了。”陈嫣说起这件事还颇为感慨呢。
一盘在给陈嫣剥干果的陶少儿眨了眨眼睛:“婢听府中人说过,清是从小侍奉翁主的...后来嫁了出去,夫君姓华,是齐地海商。”
陈嫣嗯了一声,车上除了她之外还有一对双胞胎婢女陶孺儿陶少儿...自从她回栌山庄园呆着之后,长安那边就陆陆续续送人过来。栌山庄园这边虽也有奴仆婢女,到底不如长安那边的好,这些人正是傅母益和朱孟担心她过的不好送过来侍奉的。
陈嫣真没想到,当初一时好心救下的双胞胎姐妹如今已经成为最受信重的‘大丫鬟’了。派人过来的时候,第一批就是她们。
“琅玡海商华氏,名气也算是很大了,她夫君是华氏的庶出。父亲死后兄长当家,便分了出来,如此算是自立门户了。”陈嫣回忆着自己知道的情况。
说起来也算是缘分了,当初自己在栌山庄园里研究了一些新鲜东西,华家那个就是个贩货的,偶尔来栌山庄园收些庄园产出罢了。当初她知道对方是海商人家出身,还想见一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