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三春景
时间:2020-04-08 08:37:00

 
    没办法,权力作为顶级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些掌握权力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寻租,自然也就不是很稀罕这些保护费了...除非是做到顶级的商人,他们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容易被替代,价值也高一些。
 
    不过,这也不是说这个时代钱就不管用了。恰恰相反,两汉时期钱都是非常有用的东西!其实历朝历代的钱都有用,只不过掌握话语权的人不说而已,毕竟说出来有点儿掉逼格——大家都是读圣贤书的,总是说钱怎么怎么重要,好像不太对吧?嗯,还是‘视金钱如粪土’‘阿堵物’等等说法好得多!
 
    这方面两汉时期相比起后面的朝代稍微实诚一些,他们喜欢钱这一点至少会说出来,不会动不动就要往‘钱’上吐口水,然后踩上一只脚,以显示自己阶级的纯洁性...
 
    这个时代,大家会直截了当的告诉你,钱是能够买官的,叫做‘赀官’!所以觉得东汉末年‘西园卖官’很荒唐的不用嘲讽了,那也算是老刘家祖传的!怎么老祖宗做得,我们后来人就做不得了?
 
    实际上,卖官是在靠后一些的朝代才由正常事情,转变为实际存在,但大家都不说,最后成为人人唾弃的存在的。但这一传统始终没有灭绝,直到清朝末年,捐官依旧是朝廷很重要的财政来源。不过这个时候捐到的官身已经成为一种虚衔,没有实际职位了。
 
    对于有钱的商人和地主乡绅来说,大概等于一个颇有价值的装饰品吧。
 
    这个时代不止能够买官,还可以靠钱开路,免除死刑!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一条人命多少钱呢?虽然随着行情变化有一些波动,但在古代社会,大家都是用的硬通货,贬值比较少,再加上汉代人比较重视信誉,所以大概都是五十万钱上下。
 
    对于穷人来说,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但对于有钱人来说也不是出不起。
 
    另外,类似徭役什么的,都是可以花钱买的!
 
    其实类似花钱避免死刑、徭役,后面的朝代也依旧存在,只不过都转入了地下或者半地下,逐渐成为一种大家似乎很难宣之于口的‘社会黑暗面’。完全不像是汉代,大家觉得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大大咧咧就直接喊出来了!
 
    花钱干这些事并不会比花钱买一匹布、一瓶酒更引人注目了。
 
    另外钱的力量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最典型的一个,读书人应该羞于谈钱,至少表面上要表现出一副不在乎钱的样子吧?其实不然,在汉代,读书人谈钱也没有丝毫压力。而且有钱的鄙视没钱的,这是正常操作!
 
    那些没钱拜师、没钱买书、没钱准备文具、没钱支撑游学...总之就是没钱的读书人,并不会被标以‘宝剑锋从磨砺出’‘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等等正面性的标签,反而从老师到同学,都对他们可以正大光明地鄙视。
 
    只有一种例外,就是这个穷学生是个不折不扣的公认天才。做到这种程度,又不会有人将他们等闲视之了。但这不是因为大家又忽然看得起穷学生了,只是因为天才这个标签压倒了其他标签,成为其他人标定他们位置的评判标准了而已。
 
    话说人们嫌贫爱富并不是一时的,而是从古至今的,现代社会也一样。但即使是高度金钱化的现代社会,大家也会不会直接说‘没钱就该受歧视’这种话(不管心里怎么想,至少表面不会这么表达,如果有人这么表达了,这就是万中无一的奇葩,会被认发布到网络上,然后成为年度沙雕新闻的有力争夺者)。
 
    但是在汉代,这却是真正发生的事情!大家习以为常...
 
    啧,这还真是有钱人的黄金时代——非要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大概就是光有钱还不够,光光只是有钱,佷容易不能保护自己,所以商人阶级这个时候挺倒霉的。这个时期混的好的是贵族商人、地主商人,也就是本身就有政治地位的那些人。
 
    不过对于有钱人来说,这个不好的地方在东汉也被抹除了...东汉开国时借助了地方豪强的力量,所以之后投桃报李,对地方豪强、商人就有了很多优待。甚至有俗语说,宁愿做东汉的卖油郎,也不做西汉的大豪商,也是因为这种地位变化很大吧。
 
    在这么个时代,光光只是有钱或许不算什么,甚至可能成为别人觊觎的对象。但是如果是有个本身就很有身份的人有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陈娇的身份足够,所以当她炫富炫的足够,其他人自然不会多说废话...甚至多说了什么还会被别人当成是说酸话。
 
    那些看陈娇风光就不敢表现出自己的嫉妒,就想等着她落魄,好上前踩上一只脚的家伙也就是这点儿本事了。他们会的是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柿子捡软的捏而已,一切的前提是让他们觉得想要下手的那个人好欺负!
 
    这个时代,即使皇帝都可以被金钱收买,只要钱足够多!这种情况下,一个贵族有足够多的钱,当然也是一种另类的威势!那些人慑于陈娇的这种威势,也就会‘安分守己’了。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陈嫣打定了主意,对陈娇未来的居所要不惜工本!而这一切要从地皮上就体现出来!越稀缺的越好,不稀缺也体现不出‘炫富’的要素啊!
 
    选来选去,最终陈嫣选定了上林苑周边。
 
    这倒不是陈嫣故意的,选地这么久,最后却找了一个皇室色彩这么浓厚的地方。只能说当初选择在上林苑造园的人也不是瞎选的,这一片确实是好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好,而且离皇城也很近!正是得城市便利,而又可以享受郊外安静生活的程度。
 
    上林苑如今还在工程改造当中...一切都是因为几年前刘彻嫌上林苑还不够大,他跑马都不能尽兴。所以他在这里搞了一个大工程,扩大上林苑。只不过问题是,上林苑周边的土地早就被开垦了...没办法,最后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大移民。
 
    规模比后世的拆迁大多了,然而农民并没有拆迁补偿款...这一切得以执行,依靠的就是皇帝的一纸诏书——这对于后世的人来说真是难以想象。
 
    上林苑改造归改造,好消息是不太会扰民,不像后世的建筑工地周围,居民生活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毕竟古代施工用不到一些噪声很大的现代机械,另外古代的住户密度,特别是这种城外的住户密度实在低,隔得远了自然就影响不到了!事实上,别说是新上林苑周边的居民了,施工甚至不会影响到上林苑旧有的设施使用!皇室该来上林苑来玩儿的时候依旧会来。
 
    如果不是这样,岂不是上林苑施工多年,皇室就多年不来玩儿了?
 
    所以陈嫣在周围找地皮也没有什么顾虑,不然还要考虑未来入住的时候会不会受施工影响,那也是够了!
 
    上林苑周边有很多田地,其中一部分属于普通小民,这个时候的土地兼并还不算严重,所以这里还能看到不少自耕农以及小地主(小地主也是会参与劳作的,只是自己耕种不了的多余土地会佃给别人耕种。主要是这个时候农作物收获率不高,土地不够多的话,像是小地主就无法脱产了)。另外,一些已经被贵族和大地主兼并的土地也能看到。
 
    从这两方买到土地各有优劣,前者比较容易,只要开高价就行了,远远高出市场价的价格,即使是再在意土地的也会愿意卖的。得到的钱他们可以在其它地方买更多的土地,反而能够大赚一笔。不过这有一个麻烦,就是陈嫣要修建的是大豪宅,虽然她忍痛放弃了在长安周边搞个大庄园的想法,但大豪宅是最后的底线,标准不能再降低了——而如果要这样的话,一家两家的土地肯定不够,到时候各家去收,讨价还价拼拼凑凑的,说不定还会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波折
 
    这种豪宅占地面积并不会小...只是对于庄园要小不少而已。
 
    找后者搞地皮倒是方便,随便个一家,最多不过两家谈一谈,事情就成了。但问题是,拥有这边土地的人会缺钱吗?为钱卖地对于他们这样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他们不会去想,远高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可以出手了,得到的钱可以去另外买地,或者投资工商业,反正都很划算。他们想的是,工商业pass,至于别的地方买地,去哪里买?
 
    小规模的土地交易是存在的,但是大规模买地就只能找同阶层的人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是不卖地的。
 
    这对于别人来说大概是一个挺棘手的问题,不过让陈嫣来解决倒是很容易...土地难以得到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中,它们是比钱更加稀有的资源。知道这个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只要用更稀有的资源去换,就很容易操作了。
 
    恰好,对于陈嫣来说,调配资源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第290章 采薇(16)
 
    陈嫣来到上林苑附近的城郊, 先看了看最新进展, 然后休息了一晚。等到第二日,她才出门去实地考察。
 
    说实在的,办这件事的人还是非常尽心的,选的地方非常棒!
 
    一眼望过去周围景色很好, 有山林, 当然, 也有田地...如果在这里起宅邸, 取景就比较丰富了。甚至还有活水环绕...可以做的文章就更多了。
 
    “此处是一户许姓人家的田产,翁主想要买下这田产恐怕有些难。”说到这件事,办事的人有些为难。
 
    “许姓人家?长安有哪些许姓人家?”陈嫣在心里复习长安有名有姓的一些家族,梳理了几遍,倒是有几个姓许的, 却不知道这里的主人是不是这些人之一。
 
    办事的人赶紧讨好笑道:“并不是翁主知道的那些, 不过是无名无姓的小人物罢了!只是这家却不知道怎么的, 搭上了盖侯家。这田产,恐怕是无意出售的,若是拿出翁主的名头, 事情倒不难办, 只是如此又是翁主的忌讳...”
 
    “原来是盖侯啊...”陈嫣没有做什么评价, 她也没有什么评价可做。盖侯王信,是如今王太后的哥哥。就如同当年的窦氏一样,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外戚起来也没有什么稀奇的。不过相比起当年的窦氏外戚,王氏外戚就要混的差得多了。
 
    这倒不是刘彻相比起刘启更讨厌外戚,实际上刘彻是最喜欢用外戚,也最会用外戚的皇帝了。这也和这个时代人才获取的途径太窄有关,这种情况下,外戚也是一种资源,能利用肯定也是要利用的。
 
    所以这个时候‘外戚’也是一个很中性的词,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反而皇帝用外戚算是一种传统,即使是再正派孤直的大臣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之所以王氏外戚难混,一个是他们小心思太多,当年窦氏外戚有窦太后这个颇具政治眼光的领头人,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几乎没有犯过错,又总是与皇帝一条心,个人权力的攫取只是在达成前面几项之后顺手取得的而已。
 
    王氏外戚就不同了,王娡做为太后,似乎天赋点都点在了宫廷的一些小谋算上了,搞政治她是真的力有未逮。她竟然由吕太后、薄太后、窦太后得势就得出了当太后就该得势,皇帝也得退让的结论。
 
    这不是玩笑呢!
 
    只看到了结果,却没有看到其中的操作...
 
    在个人权力与儿子的权力之间,王娡那段时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当时包括田蚡在内的一批王氏外戚就是那样被葬送的。当然了,田蚡出局由他自己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但不得不承认,王氏外戚确实因为王娡站位的微妙问题,在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之前就被削了一波。
 
    从此之后就失去了成长为窦氏家族那样政治家族的潜力。
 
    王氏外戚另一个难混的原因在于人才,窦氏外戚的繁荣不仅仅在于窦太后,那只是打开这个家族上升通道的金钥匙而已,之后的表现也有他们自身因素的影响。窦氏外戚人才辈出,由此奠定了之后数十年的鼎盛,甚至在鼎盛期过后,依旧牢牢占据着汉代贵族一个重要位置。
 
    这一支的窦氏,在两汉时期都是真正的望族...完成了暴发户到世家的转变!
 
    至于王氏外戚,即使是当初最有政治潜力,做到了三公的田蚡,其实也很难称得上有才能。之所以他能够做到那个位置,很大程度上是时也命也。正像那个比喻说的,只要在风口上,就算是猪也能吹起来。
 
    当时刘彻要用人,用自己信得过的人,而且还愿意陪他去冒险的人!这可不容易,那时的刘彻初登位,太皇太后老而弥坚,依旧看护着这个王朝在旧有轨道上前进,不肯轻易地放这个天下走向另一条未知的道路。
 
    这个时候田蚡就成为一个很不错的人选。
 
    第一,刘彻信任他,他是王娡的哥哥,与姓窦的一样属于外戚,只是窦氏站在太皇太后身后,而王氏外戚肯定是站在他身后的!这个不用多解释,简单来说,这就是利益驱动!王氏外戚能够一举从原来那种穿粗布麻衣、住低矮漏雨屋子的生活中改变,穿绸衣、食肉食,皆是因为刘家。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