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凤荣在与家里通了一年多信后终于在深圳见到了年迈的老娘,刘兴国见到了自己的叔叔和舅舅。
年迈的老人抱着闺女哭了很久,“谁承想你这一走就是三十多年啊!想死娘了!”
老人哭,众人跟着一起哭。
刘兴国先给爷爷奶奶的遗像磕了三个头,随后又磕了三个头,“这是兆新一直念叨的,临走他还说要是自己不能给爹娘磕头就让儿子替他磕了”董凤荣道。
“造化弄人啊!谁能想到你们这一走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音信皆无,爹娘都是念叨着儿子走的,他们死不瞑目啊”刘家人看到侄子心酸又欣慰。
第337章 生在眷村 18
总算看到人了, 董凤荣陪着老娘待了十天才回来。老家日子刚刚温饱,董凤荣心疼老娘,更心疼老家的人。
老家缺什么?一问才知道老家什么都缺,物资匮乏, 就是老娘的衣服还是来的时候特意做了一身新的,里面的却打着补丁。这还幸亏他们给老家捎去了钱,董凤荣一看又落泪了,给老娘从里到外全换新的, 老娘看上的都买下来。各家算算人口, 给什么?
“给他们买一些布吧,你不知道我们这一来将家里的布票全花了, 你给的钱舍不得花, 想将家里的破房子翻盖翻盖。你要是富裕就给你侄子他们买几双胶鞋,孩子穿鞋费, 大冬天的脚趾头都露在外面”老娘跟闺女聊天后知道闺女日子过得不错,就帮儿子孙子要点东西。
这算啥?董凤荣让儿子回香港买了不少布料、衣服和胶鞋、袜子。她发现老娘的袜子都是用布做的。没想到老家的日子这么难。
刘兴国用美元换了两万块钱人民币,一边一万, 回家盖盖房子,添置添置。对他们来说钱比什么都重要。董凤荣单独给老娘两千块,人老了, 自己不能在跟前尽孝, 手里有钱了做什么方便。
董凤荣见到家人了, 心里少了一份牵挂.没见到亲人的坐不住, 有找上门的董凤荣都不知道怎么帮, 不帮不忍心,尤其丈夫关系很好的几个老乡。
最后还是李庭瑄出了主意:“内地我帮不了,要是到香港我或许可以,等我们的船出去了就跟船走,在船上打杂,到香港就留下。回头我报一个暴毙就行”
这主意好,但是每条船每次只能走三五个。不能每次出去就暴毙好几个吧,出海的遇到风浪是有落海的,但是那只是极个别。不过对于李庭瑄来说应该很好摆平。加上钟正雄那边的船,倒是可以安排一些人。极个别的跟着走私船直接可以到广东沿海,但那只能是秘密的做着。
大老李和孙老头先走了,那边的妻儿等着他们呢!
宋达带着自己多年的积蓄也走了,他要去看看自己的家,给爹娘上柱香,磕三个头。再不去他怕再也去不了了,他的身体快到极限了。多年的伤痛折磨去了半条命,他要留一口气去看看老家,将自己埋入祖坟。
一个人想家可能没人注意,十个人想家没多大的影响,那么百万人都想家是什么概念?
一个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的组织成立了!直接挑战国民党权威,他们举办座谈会,进行集会。老兵们穿着白衬衫,正面写着“想家”后面写着“妈妈我想你!”
对家,对母亲的呼唤想念一发不可收拾,孩子不管多坚强伟大,他们对母亲的感情亘古不变。
每次集会响应者甚多,往往哭声一片。想用各种办法回去的更是举不胜举。
钟正雄同样去见了自己的亲人,唯一遗憾的是自己父母的骨灰不能回去。
87年12月1日,《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终于实施了,种地的老兵将锄头扔了,做手工的老兵颤抖着站起来,随后跪下痛哭,等待死亡的残疾人扑倒在地:“终于可以回家了!”
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公布第二日凌晨就人山人海,他们都是听到消息就来的,有的已经来了一整夜还多。红十字会大门几乎要被挤破,十万分表格很快被索取一空。
第一批登上大陆的返乡人奔向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家乡。
钟正雄命人连夜给那些做工的人结账,他们等着拿钱去买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东西回家!
“我看针对那些困难的老兵再给一份补助吧”冰兰道。
“都听你的,咱们也准备一下去香港,然后转到回家”他们这样的家属想通过正当渠道过去还要等着。等不了就通过其他途径走。
“好,带着爹娘的骨灰”冰兰知道这一天早晚要来,只是等待太久。
厂子照做,阿昌和文浩已经能独当一面。钟正雄也有意将这里的事脱手,他想更多的陪妻子孩子。
董凤荣早就准备好要动身的行李,文艺青年刘忆青带着照相机是一定要跟着的,秀妍连续生了三胎,最小的还太小没办法跟着走。李庭瑄出了一笔钱算是替妻子尽尽心意。刘家人集体出发了。
刘兆新的老家和钟正雄的老家都在山东的青岛,但是在不同地方。钟正雄要先去安葬他的父母,众人在中途分开了。
经过最初的改革,农村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温饱是解决了,除了基础设施没太改善,百姓的精神面貌已经不同往日。街道上能听到港台歌曲,随处能看到传喇叭裤花衬衫带着大蛤蟆镜的小青年。
两个孩子感觉什么都新鲜,就是钟正雄一样一直往外看。他们这些特殊人以来就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记者和有关领导热情招待,跟着进村的就是一大群人。
小汽车进村又引来村里一群人围观。钟正雄与家里前几年就有了联系,村里人一听就知道了。老钟家的孙子回来了,带着儿子儿媳骨灰回来了!
钟家已经建起了新房,一排新房。男女老少簇拥着一位老人出来迎接。钟正雄见到老人知道那就是自己的爷爷。一家人上去先给老人跪下,没等磕头就被泣不成声的老人抱住:“孩子,我可怜的孩子,终于回来了”
钟正雄一样泪如雨下,将抱着的骨灰紧了紧:“爷爷”
老人随后将目光落到孙子怀里的两个骨灰盒上,抚摸着盒子,就如抚摸着自己的孩子,呜咽着念着儿子的名字。
后面跟来的将冰兰等人扶起来,众人劝说着老爷子簇拥着进宅子。
钟正雄带领妻儿郑重地给老人呢磕头,给死去的奶奶上香后一家人这才能好好坐下来说话。
这一天钟家开了流水席,一直热闹到晚上才散去。
一路劳顿疲疲惫的一家人休息一晚后才正是与家人好好说话。
夫妻两的骨灰要入祖坟,这是大事。找日子入土一忙又是几天过去。
剩下的就是实质性的谈话,老爷子希望孙子能带着家人和村民过上好日子,不都说从海外回来的都有钱吗?国家也在招商引资什么的。这是县里领导过来跟他们说的,孙子本事,一定能让家乡的父老富裕起来。
钟正雄将县里和村里的人聚在一起,先问问他们什么意见。
“我们需要支柱型企业,以前的设备太老化了,都应该更新设备,钟先生不管选择什么,我们都会支持配合”
临来钟正雄与冰兰大致构想了一下“修路修桥和支持教育事业是我们首选,但是县里村里没工厂企业发展会受到限制。这样吧,我们选一家纺织厂进行联营,我们负责更新设备。乡里我们根据此地资源和条件会建一座机床厂,设备还是我们负责引进世界最先进的。
这样村上年轻人就可以去上班了,村上我们支持养殖和果树种植。我尝过村里的水果味道很甜。果苗引进优良品种,以后走出口,针对我们对面的韩国。这是我们初步打算,要是你们觉得合适,咱们就坐下来谈细节”
众人没想到能收到这么大的意外惊喜,太意外!细节、合同、文件一系列谈下后又过了一个月。村里给他们批了一块地建房,以后来了有地方住,这里也有他们的家了。
最先动工的就是村里的小学,孩子还在破房子里读书,桌椅板凳残破不全。剩余的除了设备都有人去做,他们只需要拿钱。
刘兴国账上的钱几乎全部带来了,那些只够修路和建学校,建厂房的。大头购买设备的钱还是要动他们的全部家当。即使全部怕是都不够,他们要的是最先进的设备,美国人英国人都不会给。还是要从德国意大利进。
“后不后悔?我们又变成穷光蛋了”钟正雄问冰兰。
“没什么后悔的,大不了我们从头开始,何况我们赚了厂子。”
“是,我只恨自己太穷了,能做的事太少”
“去看看姥姥吧,还有上海的姥姥”这边的姥姥是冰兰的,上海钟正雄姥姥家也要去看。他们到董凤荣那边的时候刘兴国已经走了,刘忆青带着表弟跑出去拍照了。
夫妻拜访了冰兰父亲那边和姥姥那边。刘兴国和董凤荣手里没那么多钱,也办不了那么多事。还是二姑爷给的一笔钱。董凤荣以刘兆新的名义给村里修了一条路和盖一所小学。董凤荣留下陪老娘,老娘已经到了风烛残年,能陪就多陪陪。
上海的姥姥家还在弄堂住,钟正雄给的钱只是让他们住房稍微得到改善。
为啥不去浦东住?以后那边才是发展重点啊,但是老上海人觉得他们这边才是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那边就是郊区。一家人在上海留了没几天就要离开,他们要带着纺织厂的技术人员去德国订购织布机、印染提花机等。
好在不是全款付清,这给两人一个喘息的时间。台湾厂子的收益几乎全部投入到青岛这边。像他们一样做的并不少。签下合同的很多,虽然最后落到实处的只占很少一部分,总之有人在做。
只要做,就是一大进步。刘忆青写的大陆见闻游记很快被报刊连载,内容很丰富,不但有风土人情,更有自然风景,地方饮食特色。很多对内地一点不了的台湾人和还没过来的外省人开始对对面的大陆关注起来。
冰兰也在写东西,因为她看到有些人将国外淘汰下来的设备卖到国内(买进国内),有的将旧的设备重新翻新卖到国内,不管什么时候,总有利益熏心道德败坏的人。如果不重视,买方不但遭受重大损失,卖方更伤了国人的心。摸索前进的中国伤不起。
她将调查到的资料都交给有关部门,能做的她尽力了。
两人的工厂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才全部投入生产创造价值。挣来的钱大部分投入基础建设和新厂中,没有路,收获的果实都没办法运出来。
随后又建了一座工艺品对外贸易公司,很简单,中国人口多,能工巧匠更多,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更具有艺术特色。
即使他们给了很高的工资,相较台湾,依然很省钱,这就是所谓的廉价劳动力。台湾的工厂没有再扩张,利润足够养活他们所有人。现在他们钟正雄将全部股份分给了当初的那些人,他们依旧是一个团体,不凝聚就等着被瓜分,或者慢慢消失。
这个组织需要存在,为了活着也要存在,还要不断更新壮大。只是钟正雄将权利慢慢转移给了阿昌,他不再过问里面的事,大多时间陪着媳妇孩子飘在外面。
董凤荣送走老娘后又回到台湾,她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只是眷村的人逐渐减少着,很多人搬了出来,有的回国定居,剩下的就是贫困的和没有成家的孤寡老人。即使她住进别墅,偶尔还是会过来看看,看看那个曾经的家,一直到某天那个家没了,村子被高耸的楼房取代。
忆青结婚后跟董凤荣住在一起,他经常跑在外面,只能让媳妇陪老娘。董凤荣的麻将桌又摆了出来,每天总有过来玩玩的。无聊了开始在几个儿女间转悠,最爱去的是国内老家,大女儿在那边,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在那边。
最不想去的是二女儿家,姑爷将家弄得像一个大笼子,去哪儿都有人。里面再好空气都不自由。秀妍的生活平静无波,李庭瑄牢固控制着自己的势力范围。董凤荣觉得几个孩子的生活最不自在的就是秀妍的。如果嫁一个普通人是不是更好一些?
冰兰夫妻等两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后,向政府买地建了一片海边别墅区,卖完别墅自己也定居下来。董凤荣年老的时候又回到这里,一直跟着冰兰走完她人生最后岁月。
第338章 过继的侄女 1
十二岁的冰兰每天必须做的事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照顾自己的叔叔婶子的生活, 因为他们的盲人,全盲。
叔叔刘立仁55年出生,是天生失明。如果是解放前,他最好的出路就是做一名算命先生或跟着某一位艺人学唱大鼓书拉二胡等等。
因为冰兰老家在北方农村, 他们能接触到的就是这些人。那还是得看孩子的运气,如果不被看中,往往就那么混上多少年埋没黄土。父母在还好,父母不在的就要看自己的兄弟子侄了。大多命运都很悲惨。
好在解放了, 解放后刘家不但不用再给地主做长工, 失明的儿子有了另一个出路——学中医推拿按摩。这只能说刘家的这个小儿子赶上的时代好。就在刘立仁出生那年,国家卫生部、内务部和中国盲人福利会为战争致盲的200多名伤残军人举办了盲人按摩培训班, 进行系统的中医按摩理论和临床技术培训。
这200多名盲人按摩师, 几乎构成了中国盲人按摩的基础,他们有的进了医院, 有的自己开了按摩所,有的去了按摩学校。而刘家的一位拐弯的亲戚上大学的时候没事就跑隔壁的一所按摩学了推拿按摩,加上他本身就学中医的, 所以学的很好。
事有凑巧,两边过年串门在同一家亲戚偶然遇到,那位医生检查完失明的小刘立仁后告诉刘家, 孩子将来大了可以去找他学学按摩, 有一技之长傍身总不会饿死。
愁白了头发的夫妻这才感觉又有了希望。可是好景不长, 三年困难的时候老娘张云秀没了。刘立仁被老爹和哥嫂子们拉扯到十五岁就被亲戚带走学按摩了。
刘立仁二十一岁那年刘福春得了一场大病, 刘立仁结束学习回来孝敬老爹。自己给村里人治个腰酸腿疼, 抻胳膊掉手腕的赚点小钱或东西。眼看着自己养活不了自己,更别说照顾老爹,就想着去县城或集市上用手艺赚点钱。
这样过了两年,远近的倒是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手艺不错的刘大夫了,大家腰腿有点小毛病都喜欢找他。这年县医院增设了中医理疗按摩物理治疗室,刘立仁通过自己建立起来的人脉进去县医院工作。
刘福春感觉自己没两年活头了,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小儿子,儿子有工作了,也该成家了。介绍的对象一堆,不是有残疾的就是人实在太差的,或者冲着他儿子每月赚的钱来的。儿子这样,媳妇选不好将来就是一大患。
选来选去都没合适的,还是刘立仁的一位患者给他介绍了一个叫李青的姑娘。姑娘在残疾人工厂上班,一样是全盲。李青以前是健全人,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不幸的是前两年一次意外,一家人就剩下她自己,眼睛也是在那次意外中失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