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点头,解释道,“好,昨夜李刑归来时已是日落时分,来不及知会李大人,今早本想与您说一声,还没得着机会,金大人便到了。”
左相沉默了片刻忽然笑了,“这几日郑笃初那么折腾,也是因为您的缘故吧?”
三爷没有否认,只是道,“小王有些事要问他,所以派人暗中盯着。这三日,小王的人拦下了两顿含毒的饭菜。”
是什么人要杀郑笃初?封江兆和袁天成已死,再说与他们相关的事儿,郑笃初早就交代清楚了。若是排除了这两边的人……左相目光幽深地看着羊汤上飘着的绿油油的葱花,又问道,“十一月二十六那晚,京城各处离奇死了几十人,程无介府里就有五个,这是王爷的手笔?”
三爷摇头,“不是,小王只是依此推测了出了一些事情,所以才要找郑笃初问明白。”
“三爷问出的趣事,可否给奚然讲讲?”左相笑呵呵问道。
三爷摇头,“暂时还不能。”
左相又抬手舀了一碗羊汤,笑得更加灿烂了,“三爷有事要与程相谈?他可是个老狐狸,可要奚然帮忙添几把火?”
你比他也强不到哪里去,不过有他帮忙,自己确实会顺利许多,三爷问起他添火的条件,“李大人想要什么柴?”
“李刑。”左相回答得异常干脆,这个人,他是真的喜欢。
第八四七章 青信的名字
,最快更新掌家小农女最新章节!
“若是这根柴,房顶都要被烧没了,用不到这么旺的火。”木刑是舅父给三爷的奇才,看出小暖对木刑的才能很是中意,三爷都没舍得给她,更何况是左相。
左相夸张地摇头又叹气,在三爷面前,他是越发地轻松如常了,“这样的柴,不放在大理寺或刑部,着实可惜了。”
“待机会合适,总有他发热的时候。”木刑喜欢审案,三爷也没想埋没了他,不过近几年不是合适的时机。
左相见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消息,便与三爷话起家常,“小暖姑娘走了有些时日了,她离开时说去巡查铺子,现在应已查完回乡了吧?”
三爷摇头,“她刚送了信来,还在扬州。”
看来木刑是跟着小暖去做事了,李奚然笑得一脸怀念,“扬州繁华,奚然年轻时去过一次,至今仍记得在杨柳岸边登船时,路边有歌女清唱广陵曲,这些年来,奚然再未听到那般犹如天籁的曲子了……”
待到两人拎着包子回了天章阁,庄立坤和卢正岐美滋滋地去了二楼吃包子。右相见没他的份,一脸不悦地与三爷道,“王爷如此,倒叫下官不解了。”
程无介与晟王说话的语气,颇耐李奚然寻味,心中又期待着两人接下来的一场交锋。
三爷依旧是满脸冰霜,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后,才冷冰冰地开口了,“本王今晚在摘星苑摆宴,不知程相是否得闲?”
右相的眉头微微蹙起,左相则缓缓地笑了。晟王还是那个晟王,从不拖泥带水,这是要与程无介摊牌比大小了,他更期待了。
这一晚,三爷与程无介去摘星苑饮宴,快到子时才离开。左相派去盯梢的人送回的消息是:晟王出来时依旧一张冰脸,程无介依旧是气不顺。
左相一边写字,一边琢磨着这两人的胜负。待到第二日天章阁内,左相仔细观察了一阵程无介,发现他看晟王的目光里多了一丝戒备。与程无介斗了十几年的左相立刻明白了,昨夜那场鸿门宴,晟王胜了。
柴严晟,倒真是越来越让他刮目相看了,左相真想去大理寺的地牢审一审郑笃初,好弄明白柴严晟究竟握住了程无介的什么把柄,他也好拿来用一用。不过,想必他从郑笃初那里,已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消息了。
夜里,三爷拿出用郑笃初的口供,从程无介那里换回来的母妃与杨润青的定亲文书,凝神细看。这份文书虽还没有坪溪衙门的章,但若是呈上去,也足以要了母妃的命!
若非程无介与郑钧锋偷贩私盐的买卖等事也足以要了程无介的命,程无介才不会拿出来与三爷交换。但是这种文书应该有两份,男女方各持一份,这只是其中之一,那另外一份在哪里?三爷问过母妃,母妃却说当时她为了兄长造人诬陷的事儿浑浑噩噩,未关心过婚书的下落,想必已经被烧了。
三爷不敢大意,又提笔写信,打算问一问舅父。待写到杨润青的名字时,三爷望着刚刚落于纸上的“青”字,心中忽然有了一个推测。
杨润青,青,青信?
待第二日天章阁不忙时,三爷去慈宁宫陪太后说了一会子话,便去重华宫给母妃请安。进了重华宫,郑美人见了他,与前几次大相径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便移开眼继续赏雪,手还不经意地扶着小腹,招呼也没跟三爷打一个。建隆帝连着几日召郑美人侍寝,她应是自觉身份不同了。三爷懒得理会这没脑袋的,径直去了正殿。
与往日不同,母妃脸上挂着未去的笑意,“小草送了信来,你看。”
三爷接过书信,眉头舒展了,“小草的字越写越好,已有几分母妃的神韵。”
“这孩子聪慧,只仿照着我写给她的书,便将我的字学去了四成。”华嫔对小草,从来不吝赞赏。
三爷点头看信,第一页讲了她和娘亲回去后如何思念京里的华嫔娘娘,还讲了她姐姐不在家,家中大事儿需要她和娘亲一起做,没有很多空闲画画、练字云云,很骄傲的语气。
第二页开始,便是小草的最新画作了。第一幅画正中是一个站在山长茶宿门口,抱着一捆柴的小和尚。这小和尚脑袋上戴了个帽子,笑得极为幸福,他身后半开的门内露着半个端茶小厮的侧影,右边的墙上贴着卖书得银多少的账目,左边墙上靠着个将双手抄在衣袖里的胖子,这胖子正在与小草说什么有趣的事儿,露着一口的牙。
小草这幅画里,重点突出了小和尚脑袋上的帽子、脸上的泥和韩二胖的牙,生动而有趣,便是满怀心事的三爷见了,也忍不住露出笑意。
难怪建隆帝会在宜寿宫常备一摞小草的画,心烦气闷时便拿出来笑一阵。三爷觉得建隆帝的身体康健如此快速,除了对症下药外,或许与他日日看小草的画,心情畅爽有关。
“这就是安人与人在秦家村合建的山长茶宿,云清先生就住在这里,天下书生聚集于此。旁边这人是秦家村的村民韩二胖,颇有几分侠气。这面墙上贴的是陈祖谟的书赚来的钱,这些钱还清了他欠秦日爰的债后,都冲做了五更书舍的书资……”三爷耐心地给母亲讲着画上的人和事。
华嫔指着韩二胖的牙,笑道,“这个二胖伯我听小草提起过,他的牙极好,多硬的核桃都能咬开。”
难怪小草刻意强调了韩二胖的牙,三爷仔细看了看,也笑了,“母妃看,他的门牙缺了一小块,或许便是咬核桃磕掉的。”
华玉忍不住笑出声,青信嘴角也压不住地往上挑。华嫔倾身看了,也笑得不行,“应是如此。还有,小和尚脑袋上的帽子,应是秦安人做的。不知他脸上的泥,是不是跟小草玩泥巴时弄上去的。”
“这样的帽子,儿臣记得小暖也有一顶。”
“那或许……”华嫔美眸含笑。
“这就是小暖那一顶!”母子二人同时道,然后又笑了起来。
这样与母妃相处的融洽场面,也只有在收到小草的信时才会有,三爷很喜欢这样,“小暖长大后,帽子已戴不得,所以安人便将这帽子送给了圆通。安人定是觉得他头上无发,吹山间地北风会冷得厉害。”
很有道理,华嫔又笑了起来,她还是第一次见和尚戴帽子呢,“秦安人心善,应会如此。”
看完了剩下的一大摞画后,笑得脸颊发酸的华嫔吩咐华玉上茶,青信也有眼力地退到外殿,三爷才问起正事,“青信的名字,是您给他取的?”
第八四八章 临江老翁
除了华玉外,母妃还有一个叫“小成”的丫鬟,这两人跟着母妃一起入宫,小成几年前“失足”落入宫中的湖里淹死了。
小玉、双成都是神话中西王母的侍女,青鸟是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所以三爷才觉得青信的名字应是母妃给他取的。
华嫔却摇了头,“不是,他到我面前时,就叫这个名字。”
华玉端着茶进来了,三爷没有再开口,又坐了一会儿就出了重华宫。在去往天章阁的路上,三爷见德喜慢悠悠地走过来。
前晚又下了大雪,虽然积雪已经被太监们清扫干净,但太阳晒不到的青石板上凝结了厚厚的霜气,走路需得小心翼翼的。
德喜见了三爷,恭敬停在一旁,待三爷走进了行礼问安。
三爷停住,问道,“公公何处去?”
德喜笑道,“听说小草姑娘的信送到了,圣上命小人拿过去瞧瞧。”
三爷不动声色地问道,“都取走?”
晟王与华嫔娘娘母子之间的感情,似乎变好了。德喜笑得更浓了,“小人将新来的信取走,前几封信待会儿再连同画一起送回来,交于娘娘品评、回信。”
三爷点头,“公公考虑周全,有劳了。”
“这是老奴的本分,不敢当王爷夸奖。”德喜见他果然讨了晟王的欢心,笑得如同雪中绽放梅花的老树皮。
腊月,各处进京朝贺、纳贡的使臣非常多,三爷忙着天章阁的事儿之余,还要帮着二哥跑接待使节的差事,正忙得不可开交之际,临江的来信到了。
与信一起来的,还有一个白发老翁。
这老翁乃是与母妃定亲的燕鸟山杨家的老奴,杨伯。当年杨家人自坪溪回燕鸟山途中覆船,杨伯自燕鸟山前来办丧,扶着主人一家的尸体回乡安葬后,便由同去的华远怀将其安顿回老家养老。
华远怀接了外甥的信,仔细回想青信这个人的模样。他在六公主夭折时进宫,曾见过青信一次,他确信自己之前并未见过此人。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华远怀派人去潮州燕鸟山接了杨伯,将他送到京城,让他帮忙辨认妹妹身边的大太监青信是否是杨家什么人。
“绝不会是我家少爷,少爷是老奴亲手安葬的。翻船后两日,老奴在江下游找到少爷的尸体时,虽然被水泡胀了,但老奴还是认得出我家少爷的模样。少爷背上的刀伤,有这么长啊……”虽然已过去了二十多年,但说起当年事,杨伯依旧是难掩悲怆。杨家人死得,实在是冤屈。
三爷点头,又问了杨家是否有四十岁上下的男丁,并形容了青信的样貌。
杨家在燕鸟山也算大户,同族人不少,杨伯只根据这些描述也说不出什么。三爷便命人安顿他住下,吩咐人给青信画像,然后才认真看舅父的来信,信上详细讲述了当年事。若非三爷问起,华远怀必定不会提及,因为当年的憋屈,他不想让外甥知道。
看过后,三爷额头的青筋都冒了起来。
外祖父当时在县里虽然做个不大不小的文官,但文声卓著,母妃和舅父也颇有才名。当年三月三,十五岁的母妃受知县之女的邀请前去游玩踏青,这种女儿家的聚会在当时并不少见,所以谁也没提起警觉。
谁知,游船竟遇上了秘密出巡的建隆帝,自此改变了华杨两家人的命运。
华远怀在信中写道,他事后调查才知,当地官员是为了讨建隆帝欢心,才将各家女儿集中在一起,任建隆帝挑选。
建隆帝一眼就挑中了其中最出色的、已经定亲的母妃。
当地官员见逼迫母妃的父母不成,不只暗杀了杨家人,还陷害外祖父贪墨,陷害舅父私通海盗,这样样都是要掉头的死罪。母妃知道了家中的难处,主动站出来随着建隆帝去了,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外祖父觉得自己无能,心中积郁,几年便与外祖母先后撒手人寰;舅父也因此满怀愧疚,踏上了报仇之路。
舅父言道,“该杀的仇人都杀了,晟儿无须费心。那潮州刺史辗转与右相程无介有些关联,当年程无介便是你父皇南巡时的随行小官。你当警惕此人,他或许也是知情者。若是需要动手,一定要慎之又慎。当年的两份婚书,匆忙间我也不知其去向,这些年也未寻到。想必都被那些人藏了或者销毁,这两者所为何故,晟儿当能明白。”
烧了,是为了销毁证据;留着,是为了有朝一日他们想用母妃做事时,以此要挟她!
深谙建隆帝喜好的程无介,可能是这件事的直接推手,否则婚书也不能最终落在他的手中;否则他也不会平步青云,由翰林院的小官,十几年的时间便升为宰相!
他是建隆帝的走狗,比右相更甚,更无良知!
三爷满眼杀意,嘴角竟微微翘起,勾出嗜血的弧度。
三爷这样嗜血的笑,玄散已经多月未见了,他立刻放下手中的刚刚制成的毛笔,站起身等候三爷下令。
三爷吩咐道,“将程家的买卖、店铺、田庄列个单子,交给秦中天,让他集秦记之力,将程家的生意逐个压垮,断了他们的财路!”
“是!”玄散响亮应了。
这还是三爷第一次用秦记做跟赚钱无关的事儿,玄散倒要看看已经拽上天的秦中天,到底有几斤几两。如果他斤两不够瞧,干脆让位,让秦日爰出任秦记的大东家。
若是姑娘掌管秦记,击垮程家的生意不过是动动手指头的事儿!
待到青信的画像送到杨伯面前,杨伯仔细辨认了半天,也不太敢确定,“老奴看着他的眉眼确实有几分熟悉,可若说他是哪个,老奴一时还想不起来……”
看来青信的确与杨家有关系了,有必要让青信与杨伯见个面,好确认他的身份。
三爷径直去了二哥那里,过两日便是圣上出宫去皇陵祭祖的日子,太后和皇后都会随行,他想跟二哥商量商量,让母妃跟着一起去。母妃出宫,青信必定要跟着,到时让杨伯仔细辨认一番,若是此人真有嫌疑,直接在宫外将他处理了就是。
母凭子贵,三爷现在是最得圣心的皇子,安排母妃随着建隆帝出行也不是难事。
太后知道了虽然不高兴,但也只能忍着。严晟虽然是她亲手带大的,但华嫔是他的亲生母亲,给华嫔颜面就是给严晟颜面,太后也无可奈何。
华嫔得了消息虽然意外,但儿子说是想让她出去散散心,虽然她不觉得去皇陵有什么好去的,但还是开心地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