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了!再穷苦的人家,在闺女出嫁的时候,如果有可能,也会给闺女买一块这样的布来。出自贵人之手,希望女儿从今往后一生顺遂。
“他们织布用的原料,棉啊、线的,需要多少,叫她们交布的时候按时领取。卖了布之后所赚利润必然不少,你将次银钱全部用在采购布料,制作军被服上。若有不擅长织布纺织的,也不能强人所难,帮着做做军服军被军鞋,也是可以的……”
说到这里和敬不知道想到了什么,顿时就哈哈大笑起来,而且,越笑声音就越大,越是不可遏制。
这孩子,“笑什么呢?”
和敬靠在林雨桐肩头,“皇祖母,您才是最最促狭的!要是这么着,以后谁家舍得把闺女送进宫去?以后连送闺女做妾人家和想做妾的姑娘都少了……”这是送给大妇一个整治小妾的绝妙法子,而且光明正大,冠冕堂皇。就是登记每月上缴布匹的多少,也只会记谁家的夫人送来多少布,不会记上某某姨娘做了多少多少,“况且,嫁到哪里都少不了要干活,人家为何要去做妾?”除非往商户人家去?可去商户人家做妾,又哪里比的上做个小官小吏的正室。
林雨桐也不由的笑:“偏你这个时候还能想起这个。”
和敬就道:“就是想着宫里怕是都要恨死皇后了……”
林雨桐拍了她一下,“对继母没人心里会舒坦,你就是不舒坦,也得搁在心里。今儿这事,也是让你给皇后示好呢。不许办砸了!”
和敬点头,“孙女知道好歹。”也算是对之前自己所作所为的一个补偿吧。
正如林雨桐所料,乾隆发了好大的脾气,和敬进宫的时候,乾隆才从皇后那里出来。真没见过这种转圈丢人的。
一听和敬来了,乾隆压下脾气,想着是从庄子上过来了,就赶紧叫见了,怕是那边给传话了。结果和敬把利弊跟弘历说了,“也不能叫天下人看了笑话。况且,皇后本意确实是好的。皇祖母说的对,得叫天下百姓知道,皇阿玛知道他们的不易。更得叫戍边的将士知道,皇阿玛始终挂怀他们,他们身上的一丝一缕,都是皇家女眷一针一线换来的……您的爱民之心,必将为百姓将士所感。古话说,与民同乐。可叫女儿说,与民同乐不算什么,能与民同甘,敢与民共苦之君,才是古来君王第一人。”
这话说的好!说的提气!说到人心眼里去了。
乾隆真有种老怀大慰之感。瞧瞧和敬,到底是固伦公主,这悟性就是好。她皇祖父只稍微点拨,她皇祖母在边上稍微引导,就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怎么能不叫人欣慰?不管是今儿做的事,还是说的话,都妥帖极了,“你皇额娘若是知道她的和敬是如今这个样子,不知道多欣慰。我儿说的好,这事就这么办。”
能做多少军被军服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个行为所代表的意思:朕这个帝王,不仅要与民同乐,还要与民同甘共苦。
四爷晚上回来才知道这事的,他得改造些小的织布机,叫人赶紧给赶制出来。弘晖却早早的回院子,小书房里,如今挤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今儿讨论的问题,仍然是弘晖扔出来了,他跟大家共享宫里的消息以及最新的动向,“……好名者,为名所累,为名所困……”
好些人默默的补了一句:最终,因名所诱,因名而为别人所用。
如今所用的地方是于朝廷有利的,那假如诱惑这样的君王做不利天下的事呢?
因此,什么是为君的本分?什么是为臣的本分?
大家你一言无一语,并不顾忌。弘晖又说了一句:“人皆有七情六欲,君王也是人,谁无不能例外。只要有七情六欲,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诱惑。也因此,古来君王,有贤有愚有昏,更有半生贤半生昏者。面对君王出现不可控情况的时候,由着天下被一人所左右,对否?”
这个问题就有点大,也有点危险了,一时间,谁都没有说话。
弘晖好像也没有再叫大家讨论的意思,紧跟着就说起了别的事情。扔了一个大雷之后,他只说小事,叫大家轻松轻松,“今年书院给咱们每个人的田地都有半亩,说说,打算种什么呀?要不要大家合伙?”
一个人多没意思,合伙合伙!必须合伙!
“种什么呀?”弘晖就道,“都想想。”
“种菜吧!老娘娘之前种的那个番茄就很好吃,以前没人敢吃,现在吃了滋味还不错,就那个了。那个现在外面种的还是少,一准能卖个好价钱。”
“种瓜!一到夏天,京城的瓜可不好找。”
“快拉到吧。瓜卖起来也没那么容易,你看那些卖瓜的,有几个是卖的?好似都是小贩子以瓜换物,单人种上一亩半亩的,这还行,大不了这么多人一人分一个,也都处理完了。这要种的多了,不得坏地里也。”
“我看啊!今年种别的都未必好,但种棉一定差不了。”富察明亮就在边上道,“实在不行,直接给宫里送好了……”
“这主意好!”
“你能想到,大家都能想到,别是一水的都是棉花。”
“那有什么呀!随着大溜未必就是坏的,不是什么时候都非得特立独行。”
……
争论开了,差点没嚷起来。
弘晖只在边上看着笑,弘晨提醒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弘晖在道:“来来来!老规矩,举手表决!赞同的举手——”
“好的……”他数了一下,“十三人!”
“反对的举手……”他又数了一下,“十四人!”
后面那谁喊:“端爷,你还没投呢!”
“那也是少数服从多数!”
弘晖哈哈一笑,“我赞成!”
然后反对票的就唉声叹气,因为弘晖一票顶两票,且有最终的一票否决权。
于是,大家合一块,决定种棉花。
弘晖就又道:“不过之前其他人的意见有重要。这么着,拿出一成种菜蔬,一成种瓜果,剩下都种棉花。这一回有没有反对的?”
大家嘻嘻哈哈,弘晨举手:“我——我反对!”
弘晖也笑:“说说你的反对理由?”
“作物不同,灌溉频率就不同。为单独一点地开垄灌溉不划算,所以我反对。”
“反对有理!”弘晖看其他人,“有没有解决方案?”
“换地!”海兰察站起来道,“找选择种菜的那拨人,想法子跟他们置换田地。”
弘晖举手:“我觉得可行!”
然后刷刷刷举起很多。
“好的!就这么办。”他放下手,又问,“谁去办?有没有自荐的?若没有,大家推举……”
“我!”后头站起来一个小个子,是寒门出身一孩子,“这事我去办。”
弘晖举手:“我同意。”
然后举起很多手,他又点头,“大家都同意,那就你去。”
富察明亮这是第二次参与这种读书会,第一次也有过一次表决,那是决定大家休沐的时候到底是去京城聚餐吃大馆子,还是在书院里小聚餐的事。当时他不太在意,反正都是小事,举起手来赞成的多随着多数走便是了。可今儿,又见了一次表决。
同样,是一件不怎么重要的小事。可往往最怕的就是这种小事,它会让人养成一种习惯。当大家都把这种习惯养成了,那么,也就算是把大家给宠坏了。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每个人的意见都会被重视。哪怕大多数人都同意的,也会在允许的范围内,兼顾小群体的利益。如此以来……就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为君的本分是什么?
从君权至上,到保障君权而兼顾个人利益,这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了,而是哪种更符合多数人的利益。
最可怕的不是某个人要造反,而是一批人,一个大的你撼动不了的群体要造反……试问,谁能阻拦。
端贝勒应该是被老圣人影响最深的一个人。但其他人没有受影响吗?
他不由的想起几天前的亲耕礼。
万岁爷祭天回来,带着朝臣直奔庄子上,而那时候,老圣人带着书院的学生正在平整土地。地头除了书院的学生,还有许多被老圣人请来的庄稼把式,告诉大家这地该怎么种,翻整到哪种程度就是好的。之前气氛很好,老农在地头讲,学生听着,老圣人拿着锄头见到杂草就直接清理了。并没有人觉得哪里有问题,好像不知不觉间,大家习惯了如此的相处。
突然万岁爷来了,率领朝政,要给老圣人见礼的。可老圣人一把就给拦了,“地头都是土,就这么着吧。”老圣人招呼万岁爷和后面的几个大臣,“你们过来看看……”
今年用的是新犁,由兵械厂少量出产的,因为冶炼基础的提升,这种深耕犁明显更好用了。
老圣人蹲下去将手往土地里插,“你们试试深度。”
刘统勋是擅长治水的,他倒是对这方面接触的多些,也学着往里伸,然后出来用双手比划了一下,“能深这么多……”他就问边上的老农,“老丈,若是如此深耕,以你的经验,这能提产多少?”
老农看了一眼老圣人才敢说话,“少说也有一两成吧。”
乾隆大喜,“这就得马上着人去办!传至各州府,督办此事。”
经院的朱珪是最年轻的,出身也不算多高,就是一般的书香人家。这家伙说话属于比较直的,大家也都习惯于他这种风格。结果这会子了,当着万岁爷的面,他直接堵了一句:“这怕是不成。”
这话一出,吴书来脸都变了:“大胆!”哪里有这么直接顶撞皇上的。皇上说这么办,你说不行。那是听谁的?听你的还是听皇上的?不要命了!
朱珪还委屈了,他这会子还没反应过来他哪里说错了。
刘墉赶紧使眼色,朱珪迟钝了一下但总算反应过来了,一脸的迷茫看乾隆,张口便叫‘先生’,毕竟名义上他们都是万岁爷的学生,这才道:“这节实践课,不能发言?”
把今儿这事说成是实践课,把顶撞说成是自由发言。
乾隆哈哈大笑,被一句‘先生’给取悦了,他马上道:“能!当然能发言。”
朱珪这才克制的道:“第一,锻造技术牵扯到兵械改造,不能传之四方皆知。该由统一的衙门统一管理制造,技术做到保密,若是泄露技术,等同于造反谋逆。第二铁矿官职虽属朝廷,但一旦对下开了农具锻造的口子,只怕浑水摸鱼者多。不成熟的开采技术,指挥造成浪费。这于子孙后代来说,都是罪过。”
这里面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司衙门。要是按照以往的划分,这都该给工部来管辖的。
工部尚书当然高兴,这意味着工部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就道:“工部设一监理司……”
“大清地缘广阔,矿产何其丰富,只交由工部一监理司处置,怕是不行!”
“怎么就不行了?”
这就是利益冲突了!旧有的体系想充实自己,新起之秀不愿意受人辖制。
当然了,这现在只是矛盾初露端倪。
而真正可怕的在于,争吵起来之后,万岁爷制止了,他说:“都别吵吵。”语气不好!
这语气一不好,工部老尚书就马上跪地请罪:“臣失仪。”
朱珪愣在当场,然后他缓缓的跪下去了。
本来没事的,跪——本也是应该的。可等真跪下去了,才发现自从正式入了书院,膝盖就没弯过。老圣人在大家眼里就是先生,他们都属于能经常去那边蹭饭的,从开始不拘礼叫大家免礼,到后来大家自觉的免礼,然后就这么习惯了不下跪。
一个人跪下了,身后那么多学生哗啦啦的都跪下了。万岁爷很满意,他可以平易近人,但不意味着大家能随便触犯他的威严。在他看来,应该规矩不能丢,威严不能丢。等都跪下去了,他才和气的勉励了几句,道:“跪着做什么?起来!起来说话。”
富察明亮至今记得那天书院里的气氛,那种气氛古怪的叫人觉得窒息。
是的!站习惯了,没人会喜欢跪着。
老圣人做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为了大清,为了天下,可以说也是为了龙椅上的皇上。可总在细微上,一点一点的,影响着人心。而这些影响,对龙椅上那位,却都不是多友好的。
也许,叔父说的是对的。未来如何,且难说呢。
很多人都说,宫里的皇后要是生养了嫡皇子,与富察家而言是大大的坏事。以前也许是,以后,随便吧。皇后生什么一点也不重要了!
早前的时候,是皇后的有孕叫叔父下定决定让自己投靠了如今这位小主子。可真的跟了这位小主子,他又觉得,这些该能影响富察家下一步的动向。那就是后宫里那一套,可以撤了。不就是嫡皇子吗?爱谁谁!
皇后的话没搁在空里,叫她隐隐抽痛的肚子稍微有些好转。只是被皇上骂了,而不是丢人了,对外没失了面子,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她是真没预料到,结果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但来来回回的,好像每次都没有踩到点上,这叫人难免颓丧。心情不好,当天夜里就发作了,第二天一早,生下了十二阿哥。
这个皇子的出生,除了皇后的人,估计再少有高兴的。
乾隆倒是看起来很高兴,很快给这个孩子取名‘永璂’。(璂,念qi,二声,跟琪同音。)
这么快给取了名字,看起来是挺高兴的吧。
“娘娘您看,万岁爷还赏了这么多东西给咱们十二阿哥。”容嬷嬷是这么说的。
皇后看着襁褓里的孩子,终于是放心的笑了,“到底是亲骨肉,哪有不疼爱的?”
容嬷嬷点头:“是啊!这个一个小小的肉团子,只想想就能叫人疼到骨子里。”
这边的话音还没落呢,皇上那边又赏东西了,是赏给五阿哥永琪的。说五阿哥纯孝,诸子中无出其右。除了赏了五阿哥更多更好的东西之外,还特别恩赏赐五阿哥,可以去书院旁听就学。而且,不用在书院住,可在园子和书院之间每日间往返。更是专门调拨了车马随时恭候阿哥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