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遇到一些质量不错的电影则是礼貌性鼓掌,不会跟这样热烈澎湃,仿佛要将屋顶都炸翻。要知道,电影观众其实都比较冷静跟含蓄,不会跟比赛那样咋咋呼呼的加油或者吹口哨。
能让挑剔的观众们集体鼓掌这么长时间,已经足够让外面蹲守的记者升腾起好奇心。
尽管有一百万个问题在心中,影评人们、记者们以及电影爱好者们都无法找到机会问出来,因为这只是放映场,接下来就需要转移场地去媒体拍照以及采访区才行。
冷冷清清的采访区早早就人满为患,来自各国的媒体记者在电影结束前就已经冲进去占据有利位置。这些观众从放映厅出来之后再过去就晚了一步,只能乌泱泱的站在隔离带外等候主创们出现。
记者们暂时拍不到伊芙、索菲亚跟比尔等人,自然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些观众身上。
“先生,我是《电影周刊》的记者,请问一下你觉得《迷失东京》这部电影怎么样?刚刚听见你们的鼓掌声非常热烈。”
能来参加电影节,自然就不会对记者们陌生,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抬头不见低头见,都已经习惯。
这个头发有些稀疏的中年白人男子用手指推了推鼻梁上的圆框眼镜,感慨地说道:“就我个人而言,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事实上我没想到它会这么优秀,索菲亚的拍摄很朦胧迷幻,剧情很简单,一个中年男子跟一个刚结婚的年轻女性在异国他乡见面,然后孤独的人在一起……”
他这个年纪的人对比尔-默瑞扮演的中年男子其实有很深共鸣,平时跟妻子还有家人的交流沟通都太少了,所以才会把爱好放在电影身上,隔着这么远来参加电影节。
“听起来你对电影的评价非常高,那你觉得电影的两位主演怎么样?”记者用录音笔将影迷的话全部记录下来,然后询问起其余话题。
“不得不承认,我低估了比尔-默瑞的演技。他之前的那部《土拨鼠之日》就非常精彩,而在这部电影里面将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男人演得可信度极高,哪怕他整张脸都不笑,依然会给影片注入几分幽默跟诙谐。”
“事实上,他跟伊芙这两人在电影里面看起来的确有一定的年龄差距,他们一起去东京闲逛,去KTV唱歌,看起来很有情侣的感觉。至于伊芙的表演同样非常精湛,这个女孩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性-感的身体,随后就用演技让我们忘掉了那一切,她从心底自然而然的流淌出一种孤独、寂寥,哪怕表面上在笑,也能清楚看到她笑容背后孤独的灵魂。”
“每次情绪的转变都很顺畅自然,没有任何突兀,最后的告别更是让人红了眼眶,这女演员未来不可限量!”
第392章 征服观众
“坎贝尔小姐, 你在电影里面的表演非常精彩!”理查德对伊芙的表演赞不绝口,这个表演让他看到了伊芙在电影上面野心,并不仅仅是满足于现状, 还在不断扩展自己。
伊芙对于这位中年导演的夸赞非常欣喜,自己当初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看起来大家对夏洛特这个内敛、含蓄的角色很满意。
很多人看演技都比较肤浅, 要有所谓的影后moment, 比如大哭、大笑、大声咆哮质疑之类的外放情绪,这样的确更容易感染到观众, 也更加醒目。
可是润物细无声式表演更加流畅、真实,以及打动人心, 将节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角色的任何一句台词或者动作都不会突兀,真正意义上注入灵魂。
原本理查德并不认为伊芙可以演好平民化的角色,在她比较出名的电影里面几乎都是担任那种大美女, 比如《几近成名》里面迷倒万千影迷的骨肉皮女孩、《律政俏佳人》里一身粉红的哈佛异类、《恋恋笔记本》里上世纪的名媛。
这些角色都被伊芙演绎得很棒, 只是在理查德看起来稍微有些精英阶层,跟普通人生活似乎没有多少接近的地方。换句通俗的话就是不接地气, 太端着了。
而偏偏他接下来的那部电影就是要完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表演, 因此之前才在心里断定伊芙不适合那个角色, 并且伊芙一直都是演年轻女性,能不能演好母亲这个角色还不知道。
《迷失东京》里面的夏洛特就是个结了婚的少妇, 这种家庭跟婚姻的演绎又让伊芙跟以往的表演有些不同。
“谢谢夸奖,这部电影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伊芙面对夸奖并没有太谦虚,这是电影应得的荣誉。
理查德知道现在电影主创应该是非常忙碌的时候,于是长话短说:“我手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剧本,等会儿你可以让经纪人跟我这边联系接触一下。”
他没有说非伊芙不可, 只是接触看看,大家互相选择。
“我经纪人罗伯特就在那边,我现在就找他过来。”伊芙听见有新的剧本之后就双眼放光,连连冲着隐藏在边缘的罗伯特招手。
理查德见过直接的明星,没见过她这样恨不得马上就谈项目的人,看来的确是对自己的新项目有些喜欢。
那边罗伯特看到伊芙跟美国中生代导演中的翘楚闲聊时就带了一点点期望,看见手势之后立马就走了过来。
“下午好,林克莱特先生。”罗伯特心里的着急没有表现在脸上,而是说了一堆有的没的废话,“您的那部电影在整个威尼斯都非常独特,动画跟真人都很有意思,每一个镜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作为经纪人,罗伯特可以说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典范,明明是跟伊芙一起来的威尼斯,根本就没看过理查德的电影,只是瞄了几眼场刊跟影评而已,这会儿就开始吹捧了。
理查德对经纪人的态度自然就没有伊芙那么亲切,直接了当说道:“我有一部电影想要跟坎贝尔小姐合作,剧本等会儿让助理发给你们这边可以吗?”
“当然没问题,我能问问是哪方面的剧本吗?”罗伯特显然不会拒绝,可他必须扮演一个黑脸、难缠的角色,不能让自己的客户为难。
显然伊芙不方便询问这些事情,包括剧本类型、投资规模、拍摄日程等等,这些都是经纪人的工作。
正因为如此,理查德才不喜欢跟经纪人们打交道,因为那群人都非常不好糊弄。
“我打算拍摄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电影,暂定名字叫做十二年,讲诉一个普通的美国小男孩的各种话题,包括他上学、工作、恋爱。”
“听起来还不错,那伊芙在电影里面演什么呢?”
“我想邀请她出演男主角的妈妈奥利维亚,伊森-霍克将出演男主角的父亲。伊芙跟伊桑两个人会在里面扮演离婚夫妻,双方共同陪伴孩子成长。”
罗伯特心里咯噔了一声,现在伊芙风华正茂,出演哈佛大学的律政金发甜心都没有违和感,结果马上就要跑去演一个男孩的妈妈。
这边索菲亚找伊芙演《迷失东京》还只是个刚结婚的少妇,理查德就直接让伊芙变成孩子的母亲,跨度越来越大。
当然,演员肯定要尝试不同角色,让伊芙演母亲也可以拓宽戏路,只是罗伯特觉得让伊芙跟伊桑-霍克两个明星去给素人小男孩当配角有些难受。
《几近成名》就是这样,难道伊芙成功拿到奥斯卡之后还是要演配角吗?
还没等罗伯特反应过来,理查德就接着说道:“电影名字叫做十二年,我们不打算换演员,也不采用特效化妆技术,而是以最真实的状态进行拍摄。不需要多长时间,每年可能只需要拍三五天就行,时间应该比较宽裕。”
通常时间跨度大的影片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处理,要么是青年壮年老年换演员,要么是将化妆技术运用到极限。
年轻演员扮老很容易,老年演员扮年轻就几乎不可能。
理查德的话让罗伯特如同遭遇雷劈一般,一部电影拍12年,这到底是拍纪录片还是拍电影?这些导演的脑子里面都装着什么呢,居然会想出这样的古怪主意。
十二年可不是什么小数字,中间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最最最理想的状况才能让电影上映,任何一个主创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对影片造成伤害。
要是拍了一大半时间,在最后关头没有拍好,所有心血都会付诸东流。
当然,罗伯特也很清楚,如果影片顺利拍摄完成,那的确会是部能纪录演员变化的电影。风险跟收益有些不对等。
“我已经跟伊桑说过了,如果在电影的拍摄途中发生意外,他会接任我的导演位置甚至编剧位置。”理查德也清楚这些经纪人畏首畏尾的特点,“你问问伊芙再给我答复吧。”
罗伯特心情异常沉重地点了点头,依照他对自家艺人的了解,越是这种难度大的拍摄越是感兴趣。
……
新闻发布会现场距离放映厅很近,饶是如此伊芙一路走走停停也花费了近十分钟才抵达。
能容纳数百人的房间已经人满为患,几乎没有任何空地。
伊芙从台上的位置看下去,底下全是密密麻麻的媒体记者以及□□短炮,大家都目光灼灼盯着自己等人,想要从中挖掘出更多内容。
在电影节之类的地方,导演永远是最重要的,因此索菲亚坐在最中间,伊芙跟比尔-默瑞就分别在她的左右两侧。
“索菲亚,为什么会想到把故事背景放在日本呢有考虑过其余城市吗,比如巴黎或者伦敦之类的城市。”
“坎贝尔小姐,能透露一下电影结尾处鲍勃在夏洛特耳畔说了什么内容吗?”这位带着美国口音的记者一脸好奇询问起来。
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凡是在首映礼看完了影片的人都对这个问题充满好奇。原本夏洛特落寞地走在东京街头,整个人心灰意冷,甚至魂不守舍。结果鲍勃乘坐出租车在人群中找到了她,将她揽在自己怀中,默默说了一句话就让夏洛特破涕为笑,并且肉眼可见的释然。
偏偏导演索菲亚在这里采取了默声的处理,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明明大家都是电影相关人士,纷纷认为索菲亚的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级跟充满意蕴,让人回味无穷。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好奇心怎么也都按捺不住。
伊芙作为拍摄者当然知道说了什么,不过她并不会傻乎乎的在这么多人的场合说出去,所以对着麦克风说道:“这里是导演特意准备的留白,留给大家去想象跟思考。你们认为他俩说了什么,那就说了什么,关键在于每个观众自己的想法。”
其实在电影拍摄的时候,比尔-默瑞扮演的鲍勃很深情地说了一段台词,他必须得离开了,但是这段距离并不会让我们分开……
这个问题会变成一桩悬案,同时也会成为吸引观众进入影院的点。有些时候太直白太满反而不好,留有一些余地反而会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价值。
其实记者们在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剧组绝不会回答,大家心里也都有各自的想法。若是以后有唇语高手或者技术人才把那句话找出来,说不定知道真相的观众反而会失望。
“索菲亚,你能评价一下伊芙在电影里面的表演吗?”来自电影周刊的一位女记者看起来比较激动,“在刚刚的电影里面她奉献了非常优秀的演技。”
威尼斯电影节已经开幕很长时间,各个入围主竞赛单元的电影都已经轮番上阵,媒体跟观众们也都有各自的偏好。当《迷失东京》出现之后,大家赫然发现这部电影竟然成了奖项的有力争夺者。
不管是最佳影片金狮奖,还是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两座银狮奖,甚至最佳剧本这个奖项都有机会!
第393章 口碑超神
威尼斯电影节都已经来到了后半程, 只是前面放映的主竞赛单元电影都缺乏一种爆款,品质的确都还行,可是无法让影迷跟媒体乃至网络群众产生非看不可的感觉, 不能让人提起精神。
每年的电影节不光是明星演员导演们的名利场,同样也是三大电影节彼此间的明争暗斗,显然今年的威尼斯落在了下风。
正当组委会一筹莫展的时候, 索菲亚-科波拉的这部《迷失东京》就以一种黑马的姿态强势闯了出来!
说实在的, 当初在审片的时候,没人料想到这样一部讲诉中年好莱坞落魄演员跟年轻少妇之间感情纠葛的故事会得到这么多观众跟影评人的喜欢, 在艺术性上面的确不是最突出的,可关注度却是爆炸的那种。
电影的首映礼以及新闻发布会、拍照环节结束之后, 一个又一个的影评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好评,足以让全世界的电影爱好者跟观众对此产生好奇。
各个电影节的场刊基本上都是每天更新一次,由各个专业媒体以及资深影评人进行打分, 这只是一个参考而已。因为主竞赛单元的各个奖项并非由影评人颁发, 而是由几位专业的评审团给出,所以每年的获奖者都跟场刊有些许出入。
一向严格的《电影手册》竟然都给《迷失东京》给出了四颗星, “索菲亚将电影视角放在一位中年男子身上, 鲍勃跟夏洛特都有着同样的人生困境, 这种困境在异国他乡变得尤为突出。伊芙的表演毋庸置疑,奉献了今年银幕最好的表演之一!”
其实《电影手册》对好莱坞电影一向不怎么感冒, 因为它是根植于法国以及欧洲大地的电影媒体,更加喜欢欧陆的艺术电影,几乎不会给好莱坞电影什么好脸色。
电影有派系,电影媒体同样也有派系。
像《帝国》跟《视与听》杂志就是英国的,但属于好莱坞的影响范围。至于什么《综艺》、《好莱坞报道》、《电影评论》、《娱乐周刊》更不用说, 诞生在美国,完全就是好莱坞电影走向世界的推手。
亚洲地区、拉美地区也都有自己的代表媒体,所以在报道上面肯定会有所偏爱。
威尼斯电影节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欧陆的影评人势力显然是最强的,来自意大利本土、法国、德国、奥地利、挪威、丹麦等地的电影媒体跟影评人都纷纷给出好评。
“电影里面的故事非常简单,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营造一种孤独的氛围,这种安安静静的方式很适合细细品尝。”
“出乎意料的一部电影!演员的表演恰到好处,既有挥之不去的孤独,同时也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喜剧方式,文化冲突在这里被展现得非常到位。”
“很欣赏索菲亚关于男女主角感情的处理,他们完全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没有走向俗套的婚外情发展。两个演员的默契非常到位,仅仅是在电梯里面的偶遇,就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眼神中流淌出来的情绪。”
“今年威尼斯最惊喜的一部电影,剧本、拍摄、演员各方面堪称完美,我们见证了一个演技派新星的快速崛起!伊芙在电影里面的表现完全可以为她赢得一座影后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