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重组家庭——骊偃
时间:2021-03-12 10:06:42

  清新的空气,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曾是她梦寐以求的地方啊!
  “我好喜欢这里。”苏梅仰头看着他笑道,“除了太冷了,洗澡上厕所不方便,其他的在我看来,哪哪都好。”
  赵恪头微微一低,与她额头相抵:“还有房子。”结婚几年了,猛然分开睡,他真有些不习惯。
  “开春了,再建几间屋子。”
  苏梅点点头:“在那之前,先搭个棚子吧,洗衣机粮食都堆在东厢,就留那么一条小道,晚上起夜,很容易磕着碰着。”
  “好,我明天带人进山锯几棵树,跟人换几根檩和几车甸子草。”
  “锯了哪里的树,你记着,来年开春,我们补种上。”
  “嗯。”赵恪抬腕看了看表,到上班时间了,“走吧,我送你回家。”
  把苏梅送回家,赵恪转身进了公安局,随之拿上工具,带着人去给人加固房子了。
  家里几人也没闲着,汪师傅清理了院里的积雪,拿着斧头在劈材。
  顾老带着小瑜儿睡了会儿,起来在给他讲古文。
  因为烧着炕,锅里的热水就没断过,不用保姆嫌浪费,就抱了换下来的脏衣服和床单被罩塞进洗衣机,在门口洗涤了几来。
  一缸水很快就见了底,汪师傅拎着斧头,提起四个桶往推拉洗衣机的四轮架子上一放,推着出了门。
  苏梅不放心,忙跟了上去。
  “哎,小梅,我去……”
  苏梅回头冲保姆摆了摆手:“没事,我心里有数。”
  江边的风好大,无遮无挡的吹得人脸生疼,苏梅重新系了下棉帽的系带,扯起脖子上的围巾往上拉了拉,盖住口鼻。
  汪师傅找到早上取水的地方,拿斧头将又冻上的冰层砸开,刚拎起一个水桶要取水,“啪”一条肥美的鱼儿跃了上来。
  有了早上的惊奇,汪师傅已经适应良好地捡起冰上的鱼儿,往推拉车上一丢,手一晃打了满桶水上来。
  “啪啪……”大大小小的鱼儿,一条接一条地跃出水面,或落了回去,或落在一旁的冰面上。
  苏梅“哦”的一声,瞪大了双眼。
  汪师傅好笑地从大衣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网兜,弯腰将一个个鱼儿捡进去。
  然后又扒开凸起的积雪,捡出十几条冻死的鱼:“这是早上砸开冰层跳出来的。”
  看到的捡走了,这些应该是在他们走后,冰还没结上之前蹦上来的。
  “真是一个好地方!”苏梅忍不住感概道。
  “什么多了都不值钱,早上听他们说,一大车一米来长的大鱼拉到一百多公里外的镇上,还换不来两袋粮食。”
  “一百多公里还没出草甸子呢,人家虽没有一米多长的大鱼,几十斤的便地都是,谁愿意拿粮食换啊。”宋大娘推着架子车过来打水道。
  “宋大娘,”苏梅招呼了一声,问道,“往外运呢?”
  “往哪?冰城吗?冰城离江也近啊。再远,”宋大娘道,“卖的钱还不够路费呢。”
  苏梅想想他们一路过来,那些曲折的土路,还有从前进农场到这儿,冻得僵硬的四肢,默然。
  拉着水回去,经过门口,宋大娘看了眼门口嗡鸣的洗衣机,好奇道:“这是什么机器?”
  “洗衣机,”苏梅解释道,“用来洗衣服的。”
  “还有洗衣服的机器?!”
  苏梅点点头:“你要不要进去看看?”
  “行,看看去。”放下架子车,宋大娘跟苏梅进院,围着转了一圈,待知道要用电,那个心疼啊,“你们这也太费了。”
  “衣服脏了,往雪地里来回那么一甩,擦的那个干净哦,可比这费电费水的玩意儿强。哎!真不会过日子。”
  苏梅跟保姆看着人走远,面面相觑了片刻,噗嗤乐了。
  “行吧,入乡随俗,”保姆笑道,“改天再有脏衣服,我就往雪地里甩甩。”
  “能甩干净吗?”苏梅怀疑道。
  “试试,哪儿不干净了,我再用手搓搓。”
  汪师傅把一桶桶水倒进涤衣物的大盆里,一边往外走,一边道:“还是回头让赵恪装一个电闸吧,用多少电,咱们交。”
  他们现在用的电,是直接从旁边的公安局牵过来的,没电闸,交费是不方便。
  苏梅进屋拎了个竹篓,跟着汪师傅又出了门。如此运了四五趟,一家人换下的衣物等才算清洗干净,水缸里也添满了水。
  还活着的鱼养在土灶旁边的大盆里,死的宰杀后用麻绳串着晾在了柴棚下。
  下午三点,赵恪下班,吃完饭,天就黑了。
  这么早睡觉,一家人还有些不习惯。
  “茶大娘,”苏梅想了想,“冬天咱不能没有一点青菜吃,我看灶前的温度不低,要不咱们用木头钉个盒子,刨些土,种点小青菜。”
  “可以,”保姆说着转身去东厢,找了些香菜、菠菜、韭菜、小白菜种子和一串蒜头,“一样种些,年夜菜里也能多个味儿。”
  两人商量时,汪师傅已取了五斤黄豆、一斤绿豆泡上了:“做块豆腐,生些绿豆芽。”
  来时,汪师傅不舍得他的那些用具,除了垒的烤炉没拿过来,小石磨,各种石锅、铜锅等全带过来了。
  这会儿,大家倒是庆幸,幸好他都带来了,不然,磨个黄豆都得找人借石磨。问题是,还不知道能不能借到,毕竟这儿不种庄稼,没有石磨也很正常。
  苏梅找出工具,让赵恪去院里给她挑了几块1米来长的木头,锯成片,钉成盒子,这一忙碌就到了八九点。
  翌日,苏梅起来,木盒里已经装上土撒上了种子,七点多,对于这里的人来说,已经是半上午了。
  “你们起的真早!”苏梅看着做置物架的汪师傅和纳鞋底的保姆感叹了声。
  保姆放下鞋底,洗了洗手,给她端温在锅里的早饭:“我们五点起来,赵恪拿着饼子出门上班都走一会儿了。”
  “晚上给他做点炒面。”汪师傅道。
  苏梅洗漱后,往脸上拍了层水,又涂了层面霜,探头往东厢看了眼,没人:“叔爷和小瑜儿呢?”
  保姆:“村里有一所小学,顾老带他过去看看。”
  “那哪是学校啊,”汪师傅道,“就两间屋子,一至三年级一间,四到五年级一间。两老师,讲一个班的课,另一个班或两班的学生就得自习。叫我看,还不如让顾老在家教呢。”
  苏梅夹了筷子豆腐,若有所思。
  十点多,顾老带着小瑜儿随赵恪回来,当场宣布道:“我明天去学校教书。”
  汪师傅/保姆:“……”
  苏梅倒不觉得惊讶,别看顾老年纪不小了,因则自小学医,调理得当,身体素质比很多五六十岁的老人都强。
  早年退休那是不愿掺和进家族或是上面的争斗,在南方那五年,是不愿引人注目,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来到这儿就不一样了,远离了纷争又离开了人们的关注,再加上这儿又确实缺人用,可不就闲不住了。
  苏梅:“卫生院不缺人吗?”
  “镇上没有卫生院,倒是有一位赤脚医生。医生姓王,赫哲族人,”赵恪解释道,“叔爷说他医术不错。”
  “治疗个感冒发热,或是外伤感染,完全没有问题。全镇就这么点人,”顾老笑道,“有他一个就够了。”
  赤脚医生有补助,总不能他一来就抢了人家的饭碗吧,“做什么不是做,我在族中也没少教孩子们。”
  “你那学历,知识储备,别说教小学了,大学都没问题,”苏梅笑道,“去吧,让汪师傅每天送你和小瑜儿过去。”
  顾老笑容满面地点了点头。
  小瑜儿掏了把松子给苏梅:“新交的朋友给的,妈,你尝尝。”
  “这边条件艰苦,”苏梅接过松子,揽着小瑜儿道,“你能适应吗?不行的话,妈送你去京市。”
  “不去,”小瑜儿双手一张,抱信她道,“我就要跟你们在一起。”
  “不想见小甜甜啊?”苏梅笑道。
 
 
第218章 
  小瑜儿迟疑了下:“我给她写信。”
  初回南方后,小瑜儿心心念念都是小甜甜。
  见到漂亮的花儿,好吃的糖果点心总想着留一份给她寄去。
  苏梅从不认为孩子不懂事就可以不尊重他们意愿,遂他要寄,她便帮忙填单子。
  如此有来有往几次之后,甜甜的妈妈卢月桂去百货商场遇到什么漂亮的丝巾、毛线,总会多买一份给苏梅寄来。
  渐渐地苏梅便与她发展成了,逢年过节都互寄东西。
  再加上何修竹对赵恪十分崇拜,两家是越走越近,连带着多年过去了,小瑜儿跟甜甜谁也没有忘记谁,有什么好吃好玩的亦会惦记着对方,或多备一份寄过去,或写信告之。
  “写信啊~”苏梅抬头看向赵恪,“有邮局吗?”
  “咱这儿没有,前进农场有,收寄只能到哪儿。”赵恪拿盆兑了些温水,端到门口给顾老洗手,“公安局有一部电话,可以借用。不过,一个月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苏梅捏了几颗松仁喂小瑜儿,自己也捏了一撮吃,道:“你给京市、南方军区,还有舅舅家打电话了吗?”
  “打了。”赵恪就着顾老的洗手水,洗了把脸,拿毛巾擦道,“你看看有什么要寄的没有,准备一下,在大雪封路前,寄出去。”
  “你不是要带人打鱼吗,南方就算了,京市、陕北寄些鱼吧,用冰包好。”这样到了说不定还活着呢。
  茶大娘听出了她的意思,张嘴便道:“那这邮费可不便宜。”
  这儿的鱼,大的一条能有一百多斤,小些的也有几十斤,鱼加冰,份量可不轻。
  赵恪凝了凝眉,东西送到冰城,才能走火车,而冰城的列车员,他不曾打过交道:“寄鱼干吧,这个轻省。还有黑木耳、松子仁,让茶大娘跟你一起去镇子里走走,看谁家多,买些。另外,你爹娘、我爸妈那儿再寄份养老钱。”
  前两句还好,听到最后一条,苏梅忍不住笑道:“往年咱们在南方那么好的条件,每年还收几回妈寄给我们的零花钱呢,现在跑这么远这么偏,反而寄钱回去,你让妈心疼死啊。”
  赵恪想到京市母亲收到钱的表情,勾了勾唇:“那就不给我爸妈寄了。”
  苏梅点点头。
  吃完饭,赵恪带着人继续去帮人加固房子,顾老带着小瑜儿去学校,汪师傅在灶前继续做架子,苏梅和茶大娘各背了一个竹筐,拿上钱票去后面找宋大娘。
  “大娘,”进了屋,苏梅直接道明来意,“我想买点晒干的马哈鱼、黑木耳和松仁,你知道哪家多吗?”
  “我家就有,要多少我给你装,也别说什么买不买的,你要是觉得过意不去,来年晒了按数还我。”
  “大娘,”苏梅笑道,“我家亲戚多,我买了是作年礼寄出去的,要的数量不少,我怕一次给你清光。这么着吧,你家均点给我,我也不提钱了,回去,我拿些南方的东西跟你换,剩下的你带我走几家,挑困难户,一家我买点,你看成吗?”
  这话一说,宋大娘就知道,新来的这一家,年轻的夫妻俩都是实在人,做人做事踏实:“成。”
  晒干的半米多长的马哈鱼,宋大娘给她拿了五条,干木耳两斤,松仁三斤。
  东西送回家,两人跟宋大娘走了五户,其中三户是赫哲族人。
  都特热情,说什么也不要钱票,又大又长的鱼干,成包的黑木耳、榛蘑、山野菜,还有风干的山鸡野兔,硬是往竹筐里塞。
  苏梅撕扯得衣兜都绷线了,手里的钱票硬是一张也没给出去。
  “苏同志,你也别让,”宋大娘劝道,“你们带的粮食要是有多呢,一家送两斤吧。也不拘什么粮,红薯土豆都成。”看着鱼干、木耳给的多,在他们这儿却不值钱,苏同志倒好,一掏就是五元、十元的钞票,大家哪好意思收啊。
  苏梅按南方的市价给的,遂没明白这其中的道道,闻言点点头。
  两只竹筐装不下,赫哲族的两个汉子帮忙挑回来的,茶大娘提起暖瓶刚想给两人冲碗麦乳精,两人放下东西一溜烟跑了。
  苏梅跟茶大娘放好东西,一家给舀了十斤玉米面,一块早上做的豆腐,半斤红糖,一瓶麦乳精。
  “够吗?”苏梅看着那近四百斤的鱼干,还有十几只风干的鸡兔,几十斤黑木耳、二十多斤松仁、十几斤山野菜,心里有点没底。
  茶大娘想了想又给添了两斤大米,宋大娘家没给米,而是给了一小罐米酒。
  “成了,先送这么多吧,咱们刚来,送多了打眼。”茶大娘说着唤上汪师傅,挨家给送了过去。
  宋大娘看着送来的东西,出去打听了一圈,知道另五家,家家都一样,她家可能是因为昨天提来了五斤大米,遂今儿没给米,给了一罐米酒。
  舒心地笑了,这事办得敝亮大方。
  “宋大娘,”王铁牛不安地搓了搓手,“给的多了,晚上我给退回去吧?”
  “安心地收着,”宋大娘笑道,“他们一家刚来,人生地不熟的,日后咱们多帮趁着。”
  王铁牛想了想:“成,明儿下网,捞了大家伙,我给送去两条。”
  王大娘笑着点点头,其他四家见此,对视一眼,又将提出来的东西放回家了。
  晚上这几家舀了些玉米面,贴了一圈饼子,豆腐冻上没舍得吃,给孩子们冲了碗红糖水解馋。
  宋大娘给丈夫温了酒。
  老局长刺溜刺溜一连喝了三杯,才不舍地放下杯子,让老妻把酒收起来,留着过年喝。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