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去学校登记报道,让我爸看看,我到底是不是自作多情吧。”
说着,苏秋月抬头对苏有粮笑了笑,说道:“爸,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咱们去学校报道吧,反正不管怎么样,哥哥昨天也都已经去了学校,有他在的话,我在学校里也能自在一些。”
被苏秋月笑得有些心虚的苏有粮也顾不得在意闺女话里话外中对林七的在意,点头道:“那,我现在去叫你妈,咱们现在就出发。”
但在苏有粮去喊田凤娟过来之前,苏秋月却又喊住了他,问:“不过爸,要是学校里的人像省城那样该怎么办啊?”
苏有粮想了想:“应该不会吧,读书人总是要比省城那些小报记者有素质,不会做出围追堵截的事情……不过闺女你放心,他们真要是这样的话,爸一定去学校给你办走读!”
苏秋月微笑道:“那,就这么说定了。”
……
报道的流程其实很简单,尤其是对于住在首都附近的学生而言,不需要经过漫长的旅途,也不用在火车站等待、听从负责接待新生的老师的安排,只需要直接去庆大,在门口同负责登记的老师面前拿出自己的录取通知书给对方看一看,确定身份以后,签字登记,就可以直接去分配的宿舍收拾,等着过几天开学了。
林七是在报道的第一天就过来学校的。
几天的时间,足够林七在学校的招生登记办事处里混得风生水起,颇得老师们的欣赏,与初来乍到的新生们的信任。
甚至还有不少新生都受到了林七的鼓励与感染,在忙活完自己入学的事情,收拾好宿舍以后,都跟着一起自愿加入到了这个以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引导他们登记、找宿舍、还有一些贫困生在校寻找打工机会的群体中。
实际上,在阔别了十年以后,再一次迎接新生的时候,不管是学校里的老师,还是千里迢迢来到学校报道的学生们,内心都是极为忐忑不安,有些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
人们的心中充满了对重新开始的大学生活的向往,也有着曾经动荡十年所遗留的痛苦。
——这是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是让人有些手足无措的事情。
因此,在关于庆大,或者说所有的大学的入学报道的安排中,各个学校负责这一项工作的老师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最简单的方法。
先由学校里的老师倒班,轮流去到首都的各个车站处,拉个显眼的横幅,好让外地的新生能一下车就知道过来这边等,再等攒够了一批新生以后,负责这一批的老师在下一批轮班的老师过来以后,就带着这些学生回学校,互相帮忙拿个行李,再顺便认认路。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耗时耗力的事情。
很多老师吃不消,早抵达车站却要等着后来的学生才能一起走的新生们也吃不消。
而在察觉到这个情况以后,林七作为一个走过南,闯过北,干过黑市,见过世面的人,对于这种开学接新生、入学登记的事情,不敢说是小菜一碟,毕竟他没了解过也没有什么经验,但相比较因为十年“臭老九”这个讽刺称号而显得沉默又苦闷,一直遭受打压而不敢大展身手的老师们,和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也没啥社会实际经验的新生们,林七就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对此,林七便在完成了自己的登记报道以后,拉着跟自己一块收拾好宿舍的新生们,走上了属于他的舞台。
“首先,我们可以先自制一些地图手册出来,再联系车站的工作人员在车站用小喇叭广播,让同一批车次的学生聚集去到车站领取手册自行来到学校,毕竟我们庆大离车站也不算远,又处于繁华地段,作为能够在几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人,也不应该单纯依赖学校的帮助,而是拥有独立能力,借助地图手册,再加上路上询问行人来到学校,又能减轻学校的负担,和早到新生却要等待晚来同学的抱怨,也能锻炼他们的能力。”
“其次,在学生以及陪同家长们来到学校以后,可以安排一些亲和的同学们来负责接待,也可以做一些指示牌,让大家能明白在进入到学校以后应该去哪里登记,又去哪里领书本教材,还有男女生宿舍的方向。
“最后,我建议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进行登记,以分流减轻登记处的压力。同时还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在等级的时候为专业同学进行讲解,了解咱们学校,和各专业的情况,帮助大家更好的适应大学的生活与学习。”
啥叫一语惊醒梦中人。
林七这就叫。
他的这番话一说出来,是直接折服了在场的学生,赢得了老师的赞许与肯定,并将新生接待,与入学登记的事情,全权交给了林七。
林七:“……性格好,脾气好,形象好的同学不论男女都负责新生入校后的引导工作;文科专业,或者是写字好,会画画的其他专业同学负责绘制地图手册;力气大的男同学一定要发挥奉献精神,帮忙负责那些行李太多,自己拿不动的新生搬运行李;还有不同专业的同学们都出来两个人负责去食堂那里借一些板凳过来,运到各自专业登记处那里……”
新生们:“好的!”
……
就这样,在林七的带领下,同为入学新生,有的人还在等待帮助,有的人却已经学会了如何帮助别人。
而在这样条理清楚,目的明确,分工合理的互帮互助下,越来越多的新生介入到了这个组织中。
从前,人们管这个叫“学生自治会”,是曾经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以行动带动了积极作用的群众组织,目的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现在,这群学生管这个叫“学生会”,是作为如今阔别十年高考后,他们这第一批考入大学的学生的群体,目的则成了服务学生,彼此照顾、帮助。
而在庆大,林七只花费了几天的时间,就已经隐隐成为了被众多新生认同、信赖的,可以担任学生会领袖的人。
像是此刻,在苏有粮和田凤娟的陪同下,终于过来庆大准备入学报道的苏秋月,就见识到了林七在学校里的号召力……
第106章
作为恢复高考以后第一届被录取的大学生, 许多人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学生,需要坐火车辗转多地才能抵达自己被录取的学校。
尤其是这一届大学生中有许多都是以知青身份考上大学的,这就需要他们先从下乡插队的地点回到城里, 再将户口迁到学校这边,还有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 也同样是需要停薪留职。
总之, 不管是学生、知青、还是社会人士, 只要是考上大学,需要来学校报道的同志, 就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以将自己的生活打点好了以后, 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来到学校进行学习。尤其是那种已经结了婚的人,不光是需要花时间迁户口、换粮票啥的,他们需要做的, 还有安顿家人。
所以,各大高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 便在通知书上面同这群学子们明确了报道时间与范围,平均下来每所高校的报道时间都有一周左右,可以说是非常体贴, 也体恤这些散布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学生们, 不远千里来报道时所面临的时间问题, 以避免有新生因时间问题而无法按时报道的情况。
但哪怕是这样,也还是很难解决新生太多,迎新队伍太少, 根本接应不过来, 耗时耗力却效率低下的情况。这让许多学校不得不延长报道时间,以保证新生不会错过报道时间,无法入学入档案的事情发生。
而这个时候, 庆大作为华国数一数二的学校,也是开辟专业科目最多,新生也多的大学却没有出现这样手忙脚乱的事情。
因为相比较其他学校中有经验的学生不愿意参与,没经验的学生又跟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的行为,庆大的学生虽也同样骄傲,也同样来自五湖四海,同样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却都在林七的带领下,将各自的力量凝结成了一份不容小觑的力量,并在校方的肯定与支持下,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组成了阔别十年后的,第一个由学生自发聚集起来的学生会。
这些明明在刚到学校报道登记的时候还是对大学校园充满了未知的新生在几天时间的锻炼下,已经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老油条”。
他们积极迎接新生,帮助他们顺利报道的同时,还会不遗余力地向他们介绍学校的环境,各专业的情况,以及他们所处的,这个还在完善,却已经有了许多人加入的学生会组织。
“林哥,今天过来登记说想要加入咱们学生会的人一共有37个,资料都在这儿呢,小何那还在继续登记呢,就先拿过来这些,给你瞅瞅。”说这话的人叫许志强,是首都本地人,和林七一样,都是机械制造系的,和林七还是一个宿舍的室友,是个性格有点欢脱,但也没啥心眼儿的人。
“嗯,强子你先把东西放在这儿吧,我的去校门口一趟。”作为如今学生会里默认也是公认会长的林七,在今天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的,只说了一句话后,便拿起桌子上的登记表,起身准备离开会议室,去校门口了。
许志强愣了愣,说道:“林哥,今天都已经是报道最后一天了,就差下午半天你现在去校门口干啥啊,名单上面都都没几个人没签到了,门口有斌子他们几个就行了。”
“对了,名单上面还差一个‘名人’!”许志强一手手握拳敲在另一只手掌上,崇拜又期待地说道,“还差那位在这次高考中考了全国第一,还上了报纸的天才!”
然而,他这番话没能被林七听到。
因为在许志强刚说了一个开头的时候,林七便甩下一句话“我去接人”这样言简意赅的话,直接从办公室里匆匆跑出去了。
看着林七这毛头小子兴冲冲的样子,许志强更觉得好奇了。
他心想,林哥这是要去接谁啊,不会是去接对象吧?
这个念头一出来,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了起来。
看着林七说话间就跑远的背影,许志强忍不住感慨道:“我就说这几天来学校报道的新生里头有那么多女同学对林哥暗送秋波都没能搭上一句话这种事太离谱,原来是他早就心有所属了啊!不行,我得去跟上去看看嫂子长啥样……不是,得去跟嫂子打声招呼!”说着,他就止不住好奇地小跑着跟了上去。
许志强这鬼鬼祟祟跟上去不要紧,问题是他作为林七身边最得力的帮手,这样的举动是成功引起了校园里不少认识他和林七的人的好奇。
大伙儿不知道这俩人一前一后朝着校门口跑去是要干啥,越不知道就越好奇,越好奇就越心痒痒,越刺挠也就都不免学着许志强的样子,跟着一起尾随着跟了上去。
随着尾随队伍的壮大,也让学校里不少已经加入学生会,或者是想要加入还没能成功的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中。
一直等到林七在校门口等来等去,终于把苏秋月等来的时候,蹲在校门口树木、草丛、栏杆……等各个地方躲起来想一探究竟的人就已经有百十来个了……
“这人是谁啊?长得可真好看。”
“我觉得这肯定是林同学的对象!”
“可她怎么把登记表拿起来了?”
“难道她不是林同学的对象,也是咱们学校的新生?”
“不是对象的话,那林同学笑得这么灿烂干啥,看上人家了?”
“哪光是笑得灿烂啊,你没看他都把人行李那起来了嘛,一看就是认识的。”
“……”
一群人鬼鬼祟祟地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看到的情况,对林七和这位报道的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无数种猜测与遐想。
而就在一群人边好奇边害怕暴露的时候,又一波人的出现缓解了他们当下随时可能被林七看到的窘况,也增加了他们的疑惑。
“诶诶诶,你们快看,那边又来了一个……新生?咋看起来是一家三口啊。”
“我估计也是新生,可能是那种参加工作,结了婚以后考上大学的人,拖家带口来上学的那种。”
“那咱们只要看看林哥管不管他们登记报道就知道他跟那女同学到底是凑巧还是认识的了。”
“帮了帮了,林哥也给他们说登记报道的事儿呢。但那女同学一家也没走,都跟着站着呢。”
“这到底是啥情况啊,许志强呢?他可是最先跟过来的人,得出来解释解释啊,蹲得我腿都麻了。”
所以,这一家三口到底是谁呢?
……
赵和平是H省人,同时也是被分配到H省,稻谷县,麦穗公社,稻花生产大队里的一名知青。
他在六几年的时候就下乡的高中生,至今已经在农村插队了十多年的老知青。
曾经,赵和平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只能留在农村搞建设,无望再回到城里,也不可能再继续念书了,便在下乡的第七年,也就是他26岁那年娶了当地的一个叫李梅花的农村姑娘当老婆,在生下闺女以后,赵和平又在稻花生产大队里当上了记分员,日子过得虽有些艰苦,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也让他知足。
但谁也不曾想到,在自己儿子都已经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国家竟然恢复了高考,连自己这样已经在插队的农村结婚生子的老知青也能参加。而作为这些年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学习的赵和平更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能一举考上庆大。
赵和平还记得自己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不敢置信,和老婆闺女虽不安却也支持自己,为自己高兴的样子。这也是叫他毫不犹豫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来庆大的原因。
“我上大学有补贴不说,毕业以后还能给我分配工作,户口也能留在首都。”赵和平在考上大学以后,对担忧自己会像大队里头那些在考上大学以后就舍家弃子回城的知青一样的妻子说道,“这些年咱两口子也攒了不少钱,我再跟我爸妈他们那儿借点,怎么也能够咱们在首都生活的。到时候咱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咱妞妞也能在首都上小学,这日子从前咋样过,等到了首都咱三口就继续这样过下去。”
于是,揣着庆大的录取通知书和两千块钱,赵和平就这样带着老婆李梅花和闺女赵妞妞一起,坐上了去往首都的火车。
但因为是第一回 坐火车,赵和平买成了需要倒车的火车票,中间耽误了不少工夫,走了不少冤路,紧赶慢赶的,才赶在报名登记的最后一天抵达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