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里的炮灰女配——番茄菜菜
时间:2021-05-01 09:45:49

  “不要。”阮文一下子就拒绝了石磊的提议。
  这拒绝来的太快,石磊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你别急,我知道你的想法,你是觉得那些研究所和军工厂占地面积大,如果挪过去把现在的地让出来,中间卖这地皮赚的钱不仅能盖起新的厂房还能有结余,对吧?”
  石磊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他觉得电话里说不清楚。
  自己去找阮文也不合适,说不定还得把阮文拉过来,索性一开始就让阮文过来。
  “那你有没有想过,日后上海发展起来,浦西的地皮或许会更值钱呢?到时候悔得肠子怕是都要青了。”
  石磊想过,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他觉得先弄钱比较合适。
  “还有,这些军工厂和研究所里那么多人,浦东那边现在学校商场都没有,过去后怎么让孩子读书,让家里怎么过活?”
  “这些问题可以再协商解决嘛。”石磊的底气不太足。
  阮文笑了起来,“行啦,你就别再跟我遮遮掩掩了,你是想要我拿钱来浦东搞工厂?”
  石磊又不是毛头小子,考虑问题时怎么可能这么顾头不顾腚?
  肯定是还有别的主意,但不好自己开口。
  “我就是在想,上海肯定会发展的,如今既然是市场经济,上海有港口,而且当年也是能够跟东京一较高低的大城市,怎么也会被做成国家名片,不可能瘸着腿发展,你说咱们能不能在浦东赌一把?”
  虽然很冒险,但这值得赌一把啊。
  或许是跟阮文认识久了,石磊觉得自己都变成了一个喜欢冒险的人。
  “行呀。”阮文笑了起来,“赌呗,不过你打算赌多大?”
  石磊没想到阮文答应的这么快,他愣了一下,连忙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个本子,上面写写画画的有些乱。
  第一页纸上面写着日用品三个大字。
  “你的那个卫生巾纸尿裤一直在出口,我在思考要不要直接从上海出口,我们这边的港口吞吐量也可以啊,而且市里头最近在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还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石磊拿出一张报纸来,“这里,你看。”
  报纸上白纸黑字写的清楚。
  “浦东那边农田多,我在思考你在老家搞的那个合作社不错,要不咱们也在那边搞一下?这样原材料也有了,而且上海这边铁路建设也还不错,就算是江西运原材料过来也方便。”
  第二张纸上是合作社三个大字。
  阮文点了点头,“还有吗?”
  “就我听说小谢你的那个同学梁晓在东北搞的那个牛奶厂挺好的,要不咱们也弄个?”
  他又拿出一张报纸来,上面是一则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杯奶的新闻。
  第三张纸上面写的是牛奶两个大字。
  “现在上海的奶制品就两个大企业,市场空间还很大。而且,奶粉市场很大。”
  送入千家万户的牛奶不能直接给婴儿喝,现在几乎不用票证了,不用那么费心去弄券,但想要搞到婴儿奶粉也不容易,国内的产量有限而且又不是那么深受信赖。
  石磊既然敢把阮文喊来,自然是做了十分仔细的调查。
  从日化到合作社再到牛奶,甚至连纺织厂都有。
  石磊大大小小丢给了阮文七个项目,这让阮文下意识地看向了谢蓟生,“你真不知道?”
  小谢同志表示自己真的很无辜,他是真不知情。
  “别别别,这是我的问题,和小谢没什么关系。”
  行吧。
  阮文不再计较这个问题,但新的问题出来了。
  “你有做预算吗?”
  七个项目,刨除合作社需要的本金少,其他或多或少都想要做建设,日化品场需要,纺织厂自然也少不了。
  厂房建设,还有生产设备的引入,这些都需要钱。
  “而且,这些需要用多少地,你算了吗?”
  这么大片的土地,向市里做报备,能申请的下来吗?
  当然,如今的浦东地价不要太便宜,这或许花不了多少钱,可需要跟政府那边打交道。
  “有。”
  石磊拿来了一张地图,这是最新的上海地图。
  一条黄浦江,将整个上海一分为二。
  浦东浦西,泾渭分明。
  地图上面有红笔标注起来的一个个小圈圈。
  这些圈圈相距很近,一看就知道,石磊的意思是做一个现代化的大工业区,把几个工厂放到一块去。
  工厂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商业区,饭店、商场和电影院学校都会接踵而至。
  “我跟薛梅那边打听了一下,问了她关于工厂建设的事情,这是日化厂、纺织厂和奶厂的建设成本。”
  这个成本有点高,让石磊有些心虚,他都不敢看阮文。
  一个工厂建设自然花不了多少钱。
  可当五六个工厂堆到一起的时候,这钱可就多了去了。
  “薛梅那边的建筑公司扩大了生产,至于建材原料这边跟那些军工厂打声招呼,差不多能比市场上便宜些,不过也差不多需要……”
  石磊轻咳了一声,“四千万。”
  四千万不是个小数目,整个上海现在才多少万元户呀?
  何况你就算是找到这四千个万元户,人家也不见得会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给你不是?
  “比我想象中少多了,我还以为会过亿呢。”
  “没有没有。”石磊连连摆手,他哪敢这么狠啊。
  真要是过亿了,也不会找阮文了。
  “主要是这边的生产设备好解决,我之前跟明所长打听了下,他们厂现在差不多转型成功,那个卫生巾生产线就不用了。”
  明所长那边带来了几条生产线,这是不花钱的,石磊还跟其他研究所商量了下,反正能免费要的东西都尽可能要过来。
  贵的主要是纺织厂的生产线。
  “我看现在上海的牛仔布料就卖的很不错,好像是受到香港那边影响还挺大的。”
  “嗯,我让程佳宁去欧洲那边蹲时装周和秀场,去找设计师合作了。”阮文笑了笑,“如果是上海生产倒也不错,总比小县城的名声响亮些。”
  “对对对,这就是品牌效应嘛。”石磊瞧着阮文还算平静,他轻咳了下,“你觉得怎么样?”
  阮文认真的打量石磊,“你怎么没去跟市里协商,如果拉动市里投资的话……”
  她没继续往下说,如果有政府部门的参与,或许还能省下不少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市里头也没那么多的余粮啊。”石磊叹了口气,“我之前有打听过,一个项目倒是没问题,但是不可能赞助这么多,市里的意思是让我去拉外商合作。可我干嘛要跟外商合作,找你不更好吗?”
  阮文有着很是成熟或者说更为系统的经营经验。
  找她来做合作者是最合适的了。
  “你是觉得我扶贫有经验是吧?”
  “扶贫?”石磊觉得这个词新鲜,但又格外的合适,不过他连连摆手,“哪能呀,我是那样的人吗?再说咱们这是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
  阮文琢磨着这个词,看向了谢蓟生,“小谢老师,你觉得呢?”
  谢蓟生神色一直挺凝重的,目光一直在石磊的预算上纠缠着,听到阮文问他,这才拿起一支红色圆珠笔,“奶牛养殖的话可以找梁晓,请他派人过来指点,另外小牛犊可以从那边引进。上海的环境不适合养牛,不如把牧场设置在内蒙或者东北那边。”
  他忽的站起身来,走到墙边,红笔在墙上的地图上圈了下,“这边,铁路直达,运输还算方便,可以做备选牧场。”
  那是我刚买的新地图啊。
  石磊心里头哀叹了一声,想起自己要找阮文要四千万,最终还是没有反驳。
  比起四千万来,那一块钱一张的地图又算得了什么呢。
  “奶粉厂不用建的那么复杂,当然你如果想的话可以先把这块地给圈出来。”说这话时,谢蓟生看向了阮文。
  “要是在外地畜牧的话,用不着吧?”
  “用得着。”阮文和谢蓟生夫唱妇随,“万一日后扩大生产规模呢,先建设两个车间,剩下的地方空着就空着,扩大生产时省得再去弄地皮,麻烦。”
  石磊闻言连连点头,“这也行,那还有吗?”
  他自诩周全的安排,一下子就被谢蓟生找出了漏洞,这多少让石磊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倒是想过找梁晓帮忙,但没考虑在内蒙那边设立畜牧场。
  谢蓟生不慌不忙的把奶厂的预算打了个折扣,紧接着又把笔尖落在了那纺织厂上,“这个纺织厂的话,生产线是不是能从国内引进?”
  四千万的预算,绝大部分都是花在了生产线上,想要从国外引进生产线,实在是花费颇多。
  一条生产线就将近五百万,而三条生产线引进来,这开支就足以盖两个日化厂了。
  “牛仔布料是舶来品,咱们国内没有生产线吧?”
  任凭石磊说,谢蓟生的目光依旧落在阮文脸上。
  “有的。”阮文露出一个笑容,“之前是没有,不过现在倒是有了。”
 
 
第310章 310预算两千万
  “什么意思?”石磊诧异,“你是说梁晓的那个机床厂也能搞吗?真的假的?”
  “骗你干什么?”阮文很是认真,“厂房建设需要时间,不过在布局上可以参考我在安平的那个厂房,至于生产线,早前我有请梁晓去安平考察,就是想要他复刻牛仔布的生产线。”
  还有这事?
  石磊是真不知道。
  “那他……”
  “嗯。”阮文点了点头,“年前就在实验了,本来我是想要扩大生产,在边疆那边直接搞一个纺织厂的。”
  没想到,石磊又提供了新思路。
  “那太好了,这样的话我们的预算又能省下来了。”
  卫生巾的生产线去找其他研究所要,基本上不花钱,顶多就是个运输费用。
  纸尿片和纺织厂的生产线可以交托给梁晓,这么一来生产线上的预算至少能省下来一千多万。
  一千万啊。
  有这个钱,干什么不行?
  甚至还可以再把日化品和纺织厂的生产规模再扩大。
  谢蓟生继续修改石磊的预算方案,到最后四千万变成了两千万出头。
  直接打了个对折,看的石磊眼皮子一抽。
  “你在家不会也这么搞吧?”
  谢蓟生莞尔,“我不会花大钱。”
  石磊:“……”我这是花大钱将来挣大钱好吗?
  阮文看着新的预算表,觉得顺眼多了。
  不过她还是修改了一些内容,“你是说浦东那边多是农田对吧?”
  “是啊,要不怎么会被叫乡下人呢?”
  “嗯,你是打算辞职了吗?”
  阮文这个问题谢蓟生还真不意外。
  这么大的项目,两千多万的资金,不可能交给外人去做。
  石磊做了那么多工作,总不能打算把这功劳白手送人吧。
  离开国安系统,或许就是石磊的计划之一。
  “嗯,干了那么多年,总觉得该换个生活方式,你觉得我来管这个怎么样?”
  “行呀,不过还是先交给你一个任务。”阮文倒也不觉得意外,石磊就算辞了职人脉关系都还在,办起事来一样方便,还真不用怕什么。
  何况他大舅哥也在政府部门工作,自然不会委屈这个妹夫。
  “什么?”
  “关于土地的事情,一次性买断的话价钱高,你综合一下,跟政府还有那些被征地的农民商量下,土地是买断,不过工厂成立后,会优先考虑这些人去工厂里上班。”
  阮文本来还有一个想法,是给这些被征地的农民分红。
  可最后她还是觉得这个法子不见得多好,真要是每年再给钱,这些人还会安安分分的上班吗?
  她既然开工厂,自然是想着要有盈利,不是养祖宗。
  “另外我们会统一建设居民楼。”阮文又给预算增加了五百万,“征用了农田的,符合规定的我们会分给房子。”
  石磊愣了下,“这样……”
  “六十平左右的二居,不是那种大开间,差不多跟我家那样。”阮文算了算工厂的规模,“你回头跟土地局那边问一下,反正浦东的地皮便宜,盖居民楼也花不了多少钱。不过地皮是肯定要买断的,这个是关键。”
  阮文可不想等到十几二十年后再因为这事打官司。
  浦东的发展势在必行,征地也是必然的。
  阮文手再松一点,大可以采取分红模式,可她又有顾虑,担心这么一来将来再闹起来。
  反倒是不如买断省事。
  到时候再补偿也不是什么麻烦事,总比回头再闹官司强。
  阮文习惯性的掌控全局,做一个主动者。
  ……
  晚饭是谢蓟生下厨做的。
  石家老爷子去乡下看望家乡的亲戚了。
  原本石磊也要过去的,但阮文忽然间过来他走不开,就让孩子带着老爷子和他太太过了去。
  石磊把阮文和谢蓟生接到家里来,讨论了大半下午,五点钟乡下来了电话,说老爷子和老兄弟喝多了,等明天再回来。
  石磊一下子傻了眼,这大过年的家里保姆也回去了。
  谁做饭呀?
  他倒是能做,但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怕做的饭菜不和阮文胃口。
  “要不我们出去吃?”
  上海还是有大饭店的,去那边吃倒也不是不行。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