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安安还有工作要做,还有故事要写,还有饭要吃,还有钱要赚,还有很大的世界要看,以及很多的书要看。三天,已经是我能给这种自我怀疑的感伤最多的时间了。
现在心情平复,眼睛消肿,饿感爆棚……再回头去看,也许有人会说,这三天的折腾真是浪费精力和时间,但我倒是觉得,留给感伤三天时间,很难得,很值得。
哭,就哭个痛快。
想,就想个透彻。
然后,该写写,该吃吃,该喝喝。
随着人的成长,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样的三天,很幼稚,也很奢侈。
但是我认为,留给积郁三天时间,留给眼泪三天时间,留给感伤三天时间,留给思考和反省三天时间,是必要的。因为这就是留给自己的情绪三天时间,留给自己,三天时间。
试问现代人,一辈子敢于留给自己消化情绪、沉迷哲思的时间,又有多少呢?想哭就哭的时间,是不是只有一去不返的小时候才有呢?那么这种“幼稚”是不是也是弥足珍贵的呢?
都说要保持“童心”才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什么是童心?好奇心是童心,真性情也是童心。想哭就掘地三尺也要找时间去哭,这就是童心啊。
一个作者,如果不具备童心,何谈想象力?这种童心,虽然不利于眼前的商业化、商品化世界,但是有益于作者,有益于作品。
思维就像迷宫,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就会经常进入大脑里的迷宫。迷宫不是两点一线,而是充满死胡同的。经常走大脑迷宫的人,一定也会经常走入思维的死胡同,然后与自己,纠缠不休。
不过,是迷宫就会有入口和出口。死胡同走多了,早晚能走出来。毕竟,童心不是精神疾病。
这个迷宫的出口,就是恕人恕己,海阔天空。
……
说到宽恕和包容,其实这就是《列国》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或者核心价值观。所以,女主名“恕”,男主名“容”。看到后面,一定会慢慢体会到。
之前有读者问,你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家国情怀?是忧国忧民?是家仇国恨中的儿女情长?
家国情怀也有,忧国忧民也有,儿女情长也有,但重点是“忧人”。至于仇恨,多如牛毛,拔都拔不完,但是仔细想想,拔它干嘛?仇恨也是用来衬托美好的。
家国情怀,源于背井离乡多年之后的怀恋。忧国忧民,源于文化冲击之后的自省。儿女情长,源于生为人的本能。
所谓“忧人”,是对当今社会很多人所崇尚的观念的担忧。
在“复仇、虐渣、打脸”盛行的时代,宣扬宽恕和包容,也许会遭到白眼,也许会被说成退缩和懦弱……可是,这也要看是什么仇,什么渣,什么脸。
比如《琅琊榜》,被贴上复仇者故事的标签,其实并不准确。那是一个“雪冤”的故事,是为了讨回清白,找回自我,创造清明。复仇、虐渣、打脸,只是顺手为之,根本不是主题。
至于《列国》,这不是一个雪冤耻、证清白的故事,也没有复仇、虐渣和打脸,因为这本书里——仇太多,复不完;渣太精,虐不到;脸太帅,不忍打。
那么有人会问了,你说宽恕、包容,就是仇太多,复不完就不复了?渣太精,虐不到就不管了?脸太帅,犯错误也不打了?这不是懦弱退缩是什么?这不是三观不正是什么?
哈哈,首先,这本书里的仇,有些仇,的确是复仇者自己动手复的,但还有些仇,没等复仇者动手,仇就已经以一些其他方式被复了。这个时候,复仇者无计可施,无处发泄,只能选择恕人恕己,放下恩怨。更有甚者,就是有些仇,复仇者不忍去复,因为复了仇,自己也不会更开心。相比于世人的褒奖,复仇者更在意自己的内心。为什么人就不能挣脱世人口水的束缚呢?世人永远是对的吗?世界究竟是在世人眼里的,还是在自己心中的呢?
其次,渣,到底是不是渣,真的要在不同角度去看,甚至要在不同的时间点看。想虐却虐不到,就先包容了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君子虐渣,下卷不晚。到得下卷,或许峰回路转,发现不渣了,那就一笑不怕酒窝深吧。
最后,脸太帅,到底打是不打?我去,这么帅,看着就欠揍!我去,长得帅也是错?我去,长得帅不是错,到处耍帅就是你的不对了!我去,你别打我,我自己打!我去,这人疯了,自己打自己,我才懒得打疯子!
咳咳,以上对话,就是这本书中“打脸”的粗略意境了。没错,就是自己打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站在不同的时间点看问题,有时候,需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脸虽然帅,但自己的脸才是最该打的那张脸!道所以这里的“自己打自己的脸”,其实是“迷途知返”,是“三省吾身”,是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承担自己的过失。
要想“忧人”,请先“律己”。
比武力复仇更强大的,是不动一兵一卒,樯橹灰飞烟灭。
比复仇更强大的,是令别人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来祈求你的原谅和宽恕。而后,可以原谅的就宽恕了吧,恕人,亦是恕己。不能原谅的,可以弥补和赎罪吗?赎罪也算是节能减排的环保举措了,废物再利用。不能弥补也不能赎罪?那就让他自裁吧。
比原谅和宽恕更强大的,是包容,是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自己理智地消除仇恨感,理解别人的做法,化敌为友,共商大计,有钱一起赚,何必对着干?
……
好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复更。
第三百二十三章 以命相诱(下)
恕儿伸手抚平了刘紧蹙的眉头,说:“我觉得戎族人在蜀国是占不到太多便宜的。蜀国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蜀国人从国君到百姓,都比陈国人尚武。说不定,蜀军是故意撤兵归蜀,将戎族人引入蜀国的呢?”
刘摇头,担忧道:“若是蜀军故意引戎人入蜀,不可能以三万蜀军的性命做诱饵。蜀国人虽然尚武,可是自巴蜀一统,蜀地已经百年无战事,蜀军凭借地势优越,平日里疏于训练,尽讲些如何利用天堑险阻退人之兵的投机取巧之法,殊不知真的打起仗来,不是每一仗都能依靠天时地利。按照蜀军之中盛行多年的取巧兵法,蜀国如今必然奇缺领兵良将。”
恕儿道:“赵国仅凭一座芜城就能挡戎族狼师两月之久,蜀国有那么多天堑险阻,又有比赵国多至少两倍的精兵……我还是觉得,戎族人进了蜀国,一定会吃亏。”遂又展颜一笑,“说不定,蜀王会活捉了戎族汗王,把他放在笼子里,抬到懿斓宫的青石台上,再放他出来,陪蜀王练剑。”
刘拉起了恕儿的手,两人继续在白玉宫中缓缓走着。刘想着义父的灭蜀之论,沉默不语。
恕儿见刘不笑也不答,于是撒娇般地摇了摇他的手,说:“齐王殿下难道也想领兵援蜀?”
刘不知该不该将义父说的话告诉恕儿。他不想陷义父于不义,但是他心中明白,借戎族人之手灭陈,此事,肯定与义父脱不了干系。至于灭蜀,义父当时的语气极其淡然,淡然到令人觉得根本是在纸上谈兵,淡然到他从未相信。可是现在想来,那种淡然,其实是志在必得的自信。义父的自信,究竟从何而来?
义父说,蜀国不过是靠着地势险峻……
如果,蜀国没有了地势险峻的优势,以蜀军之中无良将的情形,说不定,戎人灭蜀会比灭陈还要快。
地势……
刘突然想到一事,喃喃自语道:“《五国重城布防图鉴》,《九州风物志》……”
这两本书,是不是早已被送到了戎族人的手上?
否则,陈国不是一马平川之地,为何会倾覆的如此之快?否则,义父的灭蜀言论,为何会如此自信满满?
义父说,机关算尽、屠戮四方的事,他早已替我做了……
义父!这就是你替我做的事吗?这就是你要我一统天下而让天下为我付出的代价吗?
刘停下了脚步,怔然立于永泰殿前。
冷风吹雪,夜幕蔽空,宫人点亮了永泰殿里的红烛。红烛摇曳间,恕儿拉着刘走进了他们的寝殿。
刘走到卧榻前,俯身从枕下拿出了用红布包着的三件物事,双手捧着,示意恕儿将红布打开。
恕儿打开红布,不出所料,正是他们二人在蜀国紫川懿斓宫成婚时的信物金刚墨玉镌梅钗、夜光齐白玉环和一枚红色蜀绣荷包,荷包中是他们二人缠绕相叠的两缕青丝,青丝用一根红棉绳打了死结。
刘温和道:“恕儿,你拿着。”
恕儿双手捧过红布上的三件信物,刘先将墨玉钗插到了恕儿系着蜀绣红丝带的发髻中,又将红色蜀绣荷包放入了自己的怀中,最后将夜光齐白玉环戴到了恕儿的左腕上。
刘牵起恕儿的手,说:“我若领兵援蜀,你可否替我坐镇齐国?不要让义父借道齐国领兵入蜀。卫国人,义父的人,还有义父本人,一个也不能去蜀国。”
恕儿疑惑不解地看着刘,还没开口问,只听刘继续道:“小莫是义父的亲信,他不能留在这里。明日我找几件诸葛家的生意事,遣他回璇玑孤岛去,免得他在这里与义父里应外合,放卫国人去蜀国。”
恕儿问道:“其一,我为何不能与你同去蜀国?你领兵援赵时,我也不在齐国为你坐镇,齐国不是也相安无事?其二,你义父为何不能派兵去蜀国助你?”
刘答道:“蜀国此役与芜城之战大不相同。蜀国地势多变,很多地方不能骑马行军,其中艰辛劳苦,我岂舍得让你去受?就算我舍得,你虽在岛上速速学了百家剑法,武功招式精妙,但论体力,你肯定是比不得我们这些军旅男人的。所以,你就先乖乖留在白玉宫里,免去我的后顾之忧。至于我为何不让义父去蜀国……”
恕儿见刘犹豫不答,于是道:“无论你与义父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争执,他对你的养育之恩是不可磨灭的。你理应敬他、重他。你们的事,你若不愿与我说,就大可不必与我说。我只是随口一问而已。我不评判你与义父究竟谁对谁错,因为我是你的妻,我只站在你这边。我会尽力阻拦卫军入齐,你大可放心去蜀国。”
刘将恕儿揽入怀中,柔声低语:“恕儿,主公,王后……等我凯旋归来,从蜀宫长缘殿里取回咱们留在那的,坠了一百颗红珊瑚垂珠的发冠,便立即为你举行封后仪典。从此以后,生生世世,你我二人,生同心,死同冢。”
恕儿道:“我等你。从‘冬有大雪如玉絮’,等到‘夏有繁星点苍穹’。等到你与蜀王、宋王一起将戎族人驱赶出晋阳关,我就做你的王后。”
——
宋军借道楚国入蜀之后,以道路不熟、水土不服为由,行军缓慢而分散。
蜀国虽有地势屏障,但在西境战场败绩连连,戎人狼师便趁势打进了西岭。
齐王刘领三万齐军借道楚国入蜀,轻车熟路,直奔西岭而去。途径紫川之时,刘本打算上懿斓山拜见蜀王乌邪,没想到蜀王早已不在懿斓山顶理政,而是搬到了山下的小隐棋社之中,方便及时接到西岭军报。
刘走入小隐棋社,对蜀王行礼道:“殿下……”
话音未落,乌邪早已跃到了刘身前,拍着他的肩膀道:“齐王贤侄!你路远而来,却让你看到本贤王如此落魄丢脸!幸亏你义父没有与你同来!”
乌邪正说着话,一蜀国小卒匆匆来报:“启禀殿下,戎人于西岭南峰一带设伏,斩杀我蜀军五千人……宋王亲自领宋军去救,也被戎人打得四处逃窜。”
不等蜀王说话,刘看向那小卒,确认道:“戎人在西岭设伏?”
第三百二十四章 绝世峰巅(上)
从西岭赶来的蜀国小卒并不认识齐王刘,当下也不拘礼,急促道:“戎族人的的确确是在西岭设了埋伏!我的亲哥哥就在的襄虎军中当百夫长,襄虎军的陈将军战死了,我哥哥拼了性命逃出西岭,只为亲自来紫川报信。我正好在城门当值,他一入城,我便看见了他。我哥哥身受重伤,将这事告诉我以后,昏厥了过去。我让旁人送他去医馆,我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跑来报信。我哥哥绝对不会骗我的。是埋伏,真的是埋伏!”
蜀王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道:“戎族人竟然能在老子的蜀国设埋伏?”
刘道:“殿下,我去过几次西岭,也亲手将西岭的道路画在了义父与我一起整理的《九州风物志》上。我对西岭的地形十分熟悉,可速带齐军去援蜀宋两军。”
蜀王横眉怒目:“你对西岭的地形‘十分熟悉’?那戎族人对我蜀国西岭的道路,就已经是‘了如指掌’!他们居然能设伏将我五千襄虎军一举歼灭,简直他奶奶的不可思议!”
刘不愿对蜀王提及其中缘由,况且他自己也只是揣测,并未证实是义父勾结了戎族人,出卖了陈蜀两国。刘抱拳道:“殿下,请速让我带兵去西岭。”
蜀王挑眉看着齐王,正在犹豫是否应当亲自上阵,随他一起去西岭,又在犹豫是否应该缓一缓,让戎族人先杀了宋王,只听刘继续道:“戎人狼师极为勇猛,又掌握了西岭的地形,此战非同小可,切不能让他们抢占先机。而且宋王也在西岭里……
想必殿下已经听闻了我的身世,宋王与我,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戎族人不知如何掌握了西岭的地形,而宋王对西岭是绝不熟悉的。齐卫复国,虽与宋国结怨,但齐卫复国是大义,驱戎人出关也是大义,我们没有错,宋王刘也没有错,他不该死在戎族人刀下。齐卫两国不是他灭的,他能亲自领兵去打戎人,便证明了他从未与戎族人勾结。此时列国应当一心对敌,不该彼此算计,落井下石。”
蜀王侠义,听完刘的一席话,当即拍手大赞道:“齐王贤侄,你说的极好!不论咱们以前与宋国是什么关系,现在蜀国有难,宋王效仿齐王援赵之举,亲自入西岭督军作战,既然他想洗刷莫须有的罪名,咱们也该给他一次机会。他也的确不该死在戎族人的刀下。”
刘道:“我领兵去西岭相助宋王,殿下请安心留在紫川。如若西岭失守,紫川起码还有一座懿斓山为屏障,切不可让戎族人深入我九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