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约的是早晨六点,结束后顺便吃了顿早饭,回到宿舍,分析群里的文件果然已经上新了。详情里齐齐整整地写着“于思和”的名字,但全是原始资料或精彩剪辑,没有系统性的分析报告。
看来于思和在军校生里的名气并不大,没有分析群可以蹭。
好在资料分类得还挺得当,乘风一一点击下载,准备自己归纳。顺便扫一眼群里的留言。
“同志们,偷袭是不是一种天赋啊?我抱着找茬的心态去看于思和的视频,结果他出手的时机我一个都没猜对。【好家伙】”
“这种浑然天成的自然表演,已经是一门专业的战术,于思和的副业指不定是搞魔术的,视线诱导十分优秀。”
“他的态度过于一板一眼,我总觉得他不会骗人,是我太天真。”
“于思和的切装速度也很快。力拔那么胖,给他驾驶起来还有一点点灵活。他的肌肉控制能力肯定很强。”
“胖?重装机甲的每一块‘肉’都是实打实的力量!随便掏一把出来都能狙掉对手的铁头!”
乘风扫到两个关键词:肌肉控制、视线诱导,随即若有所思地回去建自己的模型。
与此同时,各校教研组以及专业内的学生都在保持观望。
虽然各类书面的分析报告从不同方面给予了肯定态度,但众人还是更希望看见实践的落成。毕竟那帮大佬的专业水准和对战经验,本身就是一种不现实的外挂。绝大多数的考生排除在他们的壁垒之外。
众人更想知道乘风的分析类打法是否具有普适应。在面对没有训练经验的对手,仅凭短期的数据分析,还能否发挥出像江临夏那一场次里的优秀表现。
基础的单兵分析对选手的实力增幅会有多少?发展空间会有多大?传感类机甲手又应该如何应对?
所有的疑问都尚缺少有效的证明,无数双眼睛盯着乘风跟于思和的比赛,想要从中寻找答案。
但诚心来说,大多数人并没有报太乐观的想法。
从名单公布到正式比赛仅有两天半的时间。想在这段时间里完成数据分析、战略反制,并在实际操作中养成针对性的条件反射,其难度跟要学生在两天内适应手操技改一样不切实际。
不知道乘风会如何调整。
老孔给了乘风一些机甲配件上的建议,并为她整理出相应的代码。他不敢过多干涉乘风的想法,让她随心所欲地发挥。
毕竟还年轻嘛,对乘风来说,试错也有极高的价值。
手操专业里还有另外几个需要参赛的考生,虽然不是他带的学生,他同样要协助教研组给予全力的支持。
正式比赛当天,老孔大概是想开了,破天荒地没有去考场目送乘风上机,而是抱着光脑跑到了指挥系的办公室,无理霸占老罗的工位,让他陪自己一起看比赛。
老罗就是年纪大了,爱好养生,不然摘下眼镜,怎么也要送这男人两拳。
老孔一点都没体会到他的宽仁,还在一旁不停叭叭,严重影响他的观赛体验。
一会儿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是人类的行为我觉得还是可以共通的。毕竟大家都是用的同一套教材,习惯和特点会被传承下去,对吧?”
一会儿又臭不要脸地道:“老实讲,其实我很早就想跟你们指挥系的人做深入交流了。大家都是敲代码的,本质其实是一家,对吧?”
“不对。”老罗有理有据地道,“沈澹证明,我们不是一家。”
老孔咋舌:“这世上只有一个沈澹!是意外!”
他还要再说,老罗抬手向下一压,打断道:“先看比赛。”
老罗这里的观赛设备是他们指挥系自制的。放大的屏幕上一共有五个视角。
最中心是三夭的上帝视角。
左侧上下是乘风的数据面板及作战视角。
右侧则是于思和的对应镜头。
老孔本来想夸赞一下,他们指挥系的人原来是有三只眼睛,左中右安排得妥妥帖帖,还搞雨露均沾。觑一眼老罗的表情,识趣地闭嘴了。
光色流动中,乘风已经组好配件。
画面跳转。
本场比赛的开场要平和许多。
重装机甲没法儿跑,所以于思和直挺挺地杵在刷新点,等待乘风过来。
乘风透过放大的视角,看到对手放松的站姿,觉得就第一眼的感觉来说,确实是挺乖巧的。难怪能让人放松警惕。
于思和见她出现,给她发了条招呼的信息。
“你好,这一带挺空的,我们要不要换个适合发挥的场地?”
他说着礼貌性地抬了下手。
乘风骤然减速,左肩已经开锁的炮筒随着惯性瞬间滑至射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