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南梁现在一副元气大伤的样子,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突然暴起,想从大燕身上撕一块肉下来。
上回南梁北伐,叶清瞻苦心经营的涵州几乎被打成一片废墟,已算是损失重大了。若再叫南梁偷过一次空子,且不论他的脸面还往哪搁,单是皇帝便不可能饶过他。
什么傻人才在一个坑里摔两次的!
舒兰与自忖算是一位贤内助,此刻自然要如秦皇后要求一般,劝诫丈夫多提防。
可不想她一回到王府,还没唤人研墨备纸,便先收到了叶清瞻从泽州发来的信。
叶清瞻还是蛮爱写信的——不管是什么事儿,只要他觉得有必要跟舒兰与商量一二,就会写一封信来。而今日的这封信,更是将信封都塞得鼓胀起来,显然内容充实。
一看就晓得不是情书。
舒兰与心中暗自念叨着,打开信封一瞧:果然是正事儿呢。
同去年一样,南梁的收成又扑街了。去年是黄锈病,今年还是黄锈病,收成不及好年份的一成,可朝廷的赋税却是一个银毫子也不能少。
非但没有减税,反倒加征了军饷……
想想也知晓,燕国固然担心梁国狗急跳墙北上抢粮,梁国也会很担心燕国趁他病要他命啊。
这种忧虑或许比燕国更深,因此明知百姓生计无着,梁国皇帝还是选择先顾军队。
毕竟他的江山是要靠军队保着呢,百姓饿死多少也总能再生回去,可若是燕军南下,却没有军队保他的皇位,他的脑袋怕就要搬家了。
真是容易理解却又值得鄙夷的选择。
叶清瞻在家信里对南梁百姓的生活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描写:有些人还能从湖沼里捕鱼来吃,有些人只好靠挖莲藕荸荠果腹,更惨一点的人连挖藕都没有力气,那便只能掘一些草根来吃了。
不过现下还没有大批饿死人……舒兰与不得不感叹一句,到底南方是富庶呢,靠野生动植物也能保命!
若是换做大燕颗粒无收整整两年,情况一定不会如此乐观。
叶清瞻还再次提到了不知所踪的鹿鸣——大燕的百姓能吃饱肚子,鹿鸣可谓是功不可没。若不是他找出了土豆,至少四州的百姓们一半儿的田地里都会种稻米。若是南边儿的黄锈病传过来,百姓们少了一半儿收成,又如何生存?
待他两厢对比完,却又发了感叹:便是伪帝缺德,招惹上天,降下灾祸,百姓又有何辜?交不上赋税的是百姓,饿着肚皮的是百姓,今后万一打起仗来上阵,送命的还是百姓。
他真不忍心看着南梁的百姓活活饿死啊,好想给他们卖一些粮食啊!他们可以用特色农产品来换嘛,反正现在麻也好、棉也好、油籽也好、柑橘也好……什么都抵不上能够塞饱肚皮的粮食重要!
只是粮食这东西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作为亲王,不敢擅做决定,只好写信给皇帝,请求大佬批示——皇帝答应了!
舒兰与皱着眉头默默放下了信笺,她总觉得他们的举动别有用心,叶清瞻也便罢了,皇帝可是一个狡诈之人啊!
他会看着敌国的百姓饿肚皮便心生不忍吗?鬼才信!他们会做这种事情,不是为了拉拢人心,便是因为另有奸计!
舒兰与对自家丈夫和大伯的奸诈挺有信心……
第124章
如果不死不休的对手说要救你,那么,他提出的条件里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陷阱等着你。
这大约是为人的常识,南梁君臣也不可能不知晓,因此他们高度警惕起来,拒绝了燕国的建议。
一副“我们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你们居心叵测的粮食”的态度。
倒也难怪他们硬气,南梁北伐的大军在涵州城外集体食物中毒的事儿,他们可还没忘呢。那一回眼皮子底下的凯旋变成铩羽而归,丢下了数千条士兵的人命不说,连主持北伐的将军都不得不拉出来砍了,好叫燕国收兵。
万一燕国在和他们交易的粮食中也下了毒可怎么办?全国百姓一齐中毒,那岂不是要亡国了么!
相比这么可怕的结果,让百姓多饿死几个,于庙堂之上的大人们而言,反倒不是什么大事儿了。
这个消息并不是叶清瞻告诉舒兰与的,而是她自己从户部的文牍中发现的。原本户部都做好了准备,要往南梁运送一批用以换取经济作物的粮食,可南梁朝廷拒绝了交易,于是户部只好将这批粮食分卖给了粮商……
粮商们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的资金来,于是先将粮食运走,再用经济作物来抵顶粮价。
这不是舒兰与管辖的银海司干的事儿,但这个操作,她实感眼熟。
多半是叶清瞻在背后指使的!
南梁朝廷不要燕国的粮食,可百姓们在饿肚子,市场上的粮价一路走高,这么大的需求缺口,不是假装看不见就真会消失的呀。
朝廷不买燕国粮,粮商可以买啊。现下南梁经济作物价格不高,他们用茶叶、棉花、油菜籽这样的东西和燕国换米麦,能赚一笔,再将粮食加价卖出去,又能赚一笔。
至于官府管不管?笑话,官府若是能管得了这些粮商,军队至于要越界抢粮才能填肚子么?
舒兰与手边的内部资料记明了从南梁收到各样农产品若干,她虽不懂制造业,不知道这些东西加工之后到底能创造出多少产值来,但只看那动辄数十上百万石的计量单位,便暗暗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