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本地人, 也不是旅客。
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上海都是黎觉予出生长大的地方
望着前面的熟悉又陌生的宽敞街道,万国建筑一字排开, 行人就像两股相反的潮水般拥来拥去,繁忙拥堵得赛若一条堤岸,见过巴黎塞纳河岸风光的人,都懂这种熟悉的感觉。
深深吸嗅一口,是白玉兰的味道。
黎母将墨镜摘下,恍如隔世地望向外滩,说:“就按我们船上说的, 另外去找住处吧。让我这一把老脸回黎公馆,我是万万不可的,他黎福柯也配?”
黎福柯, 就是黎觉予的父亲。
四年过去了, 黎母就像一个平平无奇的海绵, 看似若无其事地呆在水里,实际早已吸收两个国家文化的精髓。吸收一点“女性独立”,吸收一点“女性力量”, 再吸收一点知识和金钱,现在的黎母,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被小三赶出门,唯唯诺诺的黎母了。
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回上海后不要叫妈,叫我丁小姐。大个女了不要妨碍我找男人…”
丁小姐,丁香,就是黎母出家前的名字。
不得不说,这种称呼的改变,反而拉近“母女俩“的距离。
虽然时间过去四年,但黎觉予每次喊黎母妈妈,都觉得非常诡异,非常不安。
所以对方提出叫丁小姐后,黎觉予举双手赞成:“丁小姐,那我们新房子买哪里呢?”
“反正远离愚园路就可以了。”黎母斜瞄黎觉予一眼,说:“愚园路1130弄,还记得吗?”
愚园路1130弄,便是黎公馆的现居址,据说是黎觉予的祖父就任过上海交通部部长,所以获得的赏赐,从大门开车到居所,居然要走足足十五分钟。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位不懂谦虚的祖父才被联勤总部的同僚穿小鞋,没多久便下岗了。
再后来,黎福柯转行做会所生意,赚足150年租金,才得以保留黎公馆。
不过在黎觉予看来,这种行为太蠢了,没必要一家人小气吧啦地守着一栋大房子不放,就算保留府邸又如何?人和人的阶层从来不是房子决定的。
不过…因为这个房子,黎觉予忽然想起前世的事情。
前世黎觉予的本家在愚园路,因为房子老旧设施老化等历史原因,并没有在本家居住过,久而久之也忘了那么一回事。这样回忆她才意识到——前世本家,就是近代的黎公馆。
这就让黎觉予有些郁闷了,难道她这个穿越者和被穿越者之间,还有亲戚渊源?
然后没有人可以作答。
黎母,不对,应该是丁小姐率先走出港口,像之前的黎觉予那样,让人力车夫帮忙搬运行李房的东西。
民国时期,出行都由人力车夫为主,无论住在上海何处,大门外胡同口总有几辆人力车停在那里,坐上再说目的地,拉起就跑,按照时价给钱,非常方便。
面对车夫,她一口上海话说得极其标准,完全不给人留有占便宜的余地,高傲不失礼貌:“侬到行李房里一把搬场家什脱我拿来,慢交到搿搭转弯角子浪去旅店…”
本来想坑外国旅客的车夫都懵了,回复:“夫人是上海额,扮相真有噱头个。”
“哼。”黎母傲娇地戴上墨镜。
这样做起来,居然比香榭丽舍那帮贵妇还高贵…看来回国后,会让人不知不觉心态放松。
黎觉予被黎母这样小孩子的改变给逗笑了,便立刻迅速转换成不谙世事的大小姐模样,满足黎母的趣味,喊道:“丁小姐等等我…”
刚踏出两步,她忽然愣住了。
等等,黎母刚刚为什么要强调黎公馆的地址?难道她知道了什么?
***
同一个港口,邮轮无数,来来往往。
作为华夏对外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总会迎来各种国家的旅客,商人,包括但不限于日法美英。特别是三号太平洋公司的船坞,白人含量超过百分之五十,站台已无立锥之地,周围挤满旅客和商人,手上都拎着巨大的包。
有邮轮侍者轻敲一等舱房门,询问:“先生,请问你起来了吗?上海到了。”
“请稍等。”里头传出来的,是平静到几乎毫无情绪的声音。
门外侍者被语气震慑到了,相互间对视一眼,悄悄退场。
没过多久,这位一等舱客人终于出来了。
他低着头快步出来,速度太快,侍者们只能看到对方额头的粉色伤疤,看不清长相面貌。
他下楼后,立刻就有同行的仆人上前,尊敬地接过行李,无言肃静地紧紧跟在后面。
一行人浩浩荡荡,朝邮轮外走出,走进这座与他格格不入的上海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