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旺挂念着家里,却没办法回去。
一个是工作忙,另一个是为了省钱。拿田老汉的话说:“大老远的,跑回来做甚?不如把钱省下来,给娃娃们买吃的……”
孙梅英也脱不开身。
粮店里事务繁杂,各种票券发下去,又回收上来。一笔一笔核对后,再送到印刷厂销毁,几乎天天加班。赶到“春节”前,副食品到货了,柜台前排起了长队,更是忙得焦头烂额。
这一忙,夜校补习也顾不上去了。
孙梅英下班回来,就往沙发上一歪,不想动弹。田小苗也不催促,还宽慰着:“娘,先省省力气,过了这一段再说。”
营养不够,要少活动。
夜校补习,田大旺也搁下了。
可吃了饭,心里不踏实,还是跟梅英一起拿起了课本。
他们在卧室里自学,不敢打搅小苗。
小苗念高三了,时间宝贵。
田小苗忙着复习,也顾不上给爹娘补习了。自打放假,就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五一也不敢乱跑乱动了,要节省体力。三子在托儿所,一回来就找吃的。
“姐姐,吃糖……”
田小苗取出糖罐,用小勺子挖一勺红糖,倒在纸上。
三子用小手托着,一点一点舔着吃。
五一也有一份,分量跟三子一样。
这是去年攒下的,一天吃一点,增加营养。孙梅英把权力下放给了小苗,让小苗掌管着。田小苗为了显示公平,都是等三子回来了,一起吃。
存货一天天减少,早晚会吃光的。
田大旺和孙梅英想了不少办法。
先是种菜,把阳台利用起来。韭菜、蒜苗、辣椒栽在盆子里,摆了一溜。看到家属院里有一块空地,种着花花草草,就觉得可惜。孙梅英想偷着撒一把菠菜种子,被田大旺拦住了。
“梅英,那是公家的地……”
言外之意,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孙梅英只好作罢。
院里人多眼杂,不能给大旺找事儿。可看到地闲着,不种点菜就着急。
要说,沪上气候湿润,种啥长啥。
不像老家那边,天寒地冻的,干旱少雨,啥都不好好长。
*
冬子和梅子放假了,也不怎么出门。
上高中后,冬子很用功,画画也停了。他把小苗当成榜样,使劲儿追赶。就像小苗在生日贺卡上写的那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梅子上初三了,时间也抓得很紧。
跟小苗写信少了,可到了生日前夕,还是会收到贺卡。
冬子十六周岁,个子蹿到了一米七五,细条条的,像个竹竿子。饭量也特别大,一顿要吃三碗米饭。可油水少,饿得特别快,也不敢打篮球了,怕身子骨撑不住。
梅子也不拉手风琴了。那是个体力活儿,一通拉下来,累得两眼发黑。
这是缺乏营养。
按照口粮标准,高中生每月二十九斤,初中生二十六斤,比机关人员还要高。这是国家照顾,怕影响学生们的生长发育。
柳进原笑道:“冬子,敞开肚子吃,爹那一份均给你!”
冬子呲牙笑笑。
他早就超标了,把父亲和梅子的口粮都给吃了。
年关临近,军事学院也放假了。
柳进原本想回趟老家,柳老汉说啥也不答应。
“进原,娃娃还小,路上受罪,就不要来回跑了……”
柳进原怕给爹娘增加负担,只好打消了念头。
小梅快两岁了,还没见过爷爷奶奶呢。
苏红霞笑着说:“进原,等天暖和了,咱再回去……”
“好,那把这几个罐头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