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其实更偏向是实验经验型的研究员,他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都是在自己的实验中不断牢固的。也就是说,他给祝陶讲课的时候,也没有完全按照一般书本上讲解理论知识的顺序来讲解。
别看祝陶看着好像是个野生派搞研究的,但她的学习是很学院派很传统的那种。不说上辈子在学校里读了多少年的书,就是当初研究化肥的时候,她也是在空间看成文书自学的。
也就是说,其实所有的只是在祝陶这里首先应该是一个体系,然后才会上升到内容这部分。
而现在梁光是直接把内容给了祝陶,要祝陶自己形成体系。
其实这也不难,就按照梁光做的那样,也自己亲手实验一番,然后就可以在实践当中抽茧剥丝,把基础一个一个填充到现在现有的知识点当中。
但这的确是梁光在讲的过程中祝陶无法做到的。
祝陶没有办法,问梁光,“梁老师,你这边有没有比较基础的书籍,我觉得我得先了解一番,这样才能跟上你的节奏。”
是的,祝陶就是这么自信,只需要有一本书,她就相信自己迟早能跟上梁光的步伐——
谁让她有空间这个作弊器呢?
到时候直接跑到空间里悬梁刺股学习,还怕自己会学不会吗?
梁光一旦抛去偏见之后,那是看祝陶是怎么看都很顺眼。比如说这次祝陶要求给一本书让她自学,他就认为这年轻人很不错,对学习很有自己的节奏,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愧是自学能学进研究院的人。
所以他很好说话地给了祝陶一本书,还嘱咐,“我们研究院虽然可以藏书,但也很低调,你平时也不要太高调,离开了研究院之后就不要拿出来看了。”
祝陶点点头,知道事情的利害之处——她经过第一次被祝宝枝提醒了之后,就一直都很谨慎,哪怕是在研究院这种随处可以看到书本的地方也会放松警惕,现在更是。
她准备拿到书就放进空间。
农学其实在广义上的定义范围很广,不仅仅只是作物、还有环境、作物经济、畜牧、林业等等都可以归类为农学,而这些学科有的时候也是互相贯通的。
当然,无论是梁光还是祝陶的学习目标,都是专精于作物。
就是祝陶拿到了书之后,看都看了,就连着这些内容也一起看了,之后更是明白什么叫“融会贯通”,对作物生长以及粮食产量规律了解得更是透彻了一些。
多亏了她有【过目不忘】这个金手指,不然这么多内容,她还真的融会不起来呢。
祝陶这边在不断补充着基础知识,而时间也在飞速流逝而过。
第85章 .我在年代文学种田26“我怎么没有想……
工农兵大学只需要读两年,特殊时期也正好在两年后结束。
两年之后,祝宝枝顺利毕业,她的成绩不算优异,但也过得去。主要是运气好,一毕业就刚好碰上恢复高考,省城许多学校也就重新办起来了。
学校一多,需要的教师也多。工农兵大学出来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很有水分,但也都是正经大学毕业的,祝宝枝就被这样分配到了省城的一家小学做语文老师。
现在的小学的学生都比较好管教,他们可不像后世的小学生一个个主意都很大的那种,而是很顺从。他们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在九年义务教育法还没有颁布的时候,能来上学的学生都是很愿意学习的学生。
这时的工作环境也比较单纯,而且老师这个职业的名声才处于刚刚恢复的阶段,根本还没有后世那一套评优评级的制度,自然就不会有勾心斗角。现在大家都是领着一样的工资干着一样的工作过着没有多少差距的生活,不会有怨天尤人,就不会有排挤。
经济全面开放之后,祝向明直接给祝宝枝在省城买了一套房子,所以现在吃住祝宝枝都不用愁,每天需要想的就是要怎么教导自己的学生,怎么带领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学习。
其实祝宝枝本身智商是不可能有问题的,只是从前她很多时候都习惯依赖别人,依赖成了习惯,所以懒得自己动脑子,脑力没有得到锻炼,所以才学不好。
在大学,她试着自己独立起来,现在已经很有成效了,连带着她的学习能力也不断在变强。
而祝月香,就跟书中的发展一样,在恢复高考第一年,就毅然决然参加了高考——哪怕她现在在工厂已经因为突出的表现进入了宣传部,现在已经是宣传组织的一把手了。
跟书里唯一有出入的地方是,祝月香没有就读经济系,而是选择了新闻系。
她这些年在工厂宣传一线待着,也算是待出了些感情。再加上,可能是受到祝陶所作所为的激励,祝月香也想要为社会做些什么。
后世的新闻发展其实还不如这个时候,许多新闻媒体都逐渐有了失德的趋向,很多报道都开始失实,祝月香不想要自己以后也接触这样的媒体。
其实现在的各大报纸也说不上多好,大家愿意刊登的都是好事,不愿意刊登不好的事情。但在祝月香看来,这些报纸无论怎么说,至少不刊登假新闻。
这说明现在的媒体还是有救的。
祝月香通过祝陶,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说是微弱的,但是通过一个人的力量可以不断影响到周围的人,这样聚在一起的人们的力量就是巨大的了。
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