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秦相国夫人——红姜花
时间:2022-03-22 09:12:26

  荡威仔细一想,也是。

  不是孟隗夫人巧思,谁能想到犁地可以不用牛也很省力气,谁又能想到连推磨都可以不用人力与牲畜?

  他顿时期待道:“夫人可是有什么新法子?”

  赵维桢浅笑吟吟:“也不是什么有玄机的东西,还请诸位来看看。”

  说着她一抬手,把几位技术人员请到工坊内。

  魏兴早就把她事先画出来的帛书铺在了工作台上。

  要说搬出现代的播种机和收割机不现实,但借用一下“未来”的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总还是可以的!

  为了今日与农家子弟会面,赵维桢可是趴在长案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才把穿越之前在博物馆里见过的旧农具都根据记忆画了出来。

  劳动人民聪明的很,他们也许不如世家儒生们有文化,但也知道该借用什么样的工具,去省下力气。

  说播种?

  种植水道有秧马,不过是个简单的小凳子,却可以让农民插秧拔秧时不用弯腰受累,连苏轼都为此做过诗歌。

  即使是旱地也不怕,西汉赵过发明耧车,麦子、豆子乃至高粱,都可借此播种。一台耧车,借用牲畜前拉,一次性能种下三排种子,就相当于人力的三倍。

  再说收割,还有麦钐、麦绰和麦笼三件套,在元代《农书》中已有记载。三件套于收割、聚拢与盛装一气呵成,可比用镰刀慢慢去收割要快了不知道多少。

  重点是这些工具,从制作技术上并不麻烦,大多数都是木制或者藤编,用至金属的零件都少用到。

  问题在于,赵维桢虽然记性非常好,但也做不到看一眼就能把所有工具的打造与编织方法都记下来。

  这就需要工匠与农人一起帮忙钻研调试了。

  而当荡威拿起帛书一看,他猛然亮起的双眼就告诉赵维桢,找他来是对的。

  即使北地很少种植水稻,可荡威看到赵维桢绘制的秧马时,仍然是激动地一拍脑门。

  “是啊!”

  荡威扬起声音:“插秧时费时费力,特别是得弯下腰,多少农人因此劳苦一辈子,到了中年身体就受不了。站着废腰,坐着不就行了么!”

  赵维桢笑着附和道:“可不是?我平时在学堂教课,光是附身去指点学童课业都受不了,就别说下地干活一整天。”

  “夫人真是心善仁慈。”

  荡威乐得合不拢嘴,称赞起赵维桢来更是不遗余力:“能如此心系百姓,说夫人是天上派来下来的仙女我都信了!”

  说完他继续往后看。

  剩下的诸如耧车、麦钐一类,一眼看不懂如何使用的,在赵维桢的介绍下,荡威凭借自己对务农的丰富经验,也是很快就理解。

  几名农家子弟,喜得恨不得原地蹦高。

  “秦央。”荡威催促道:“你可得抓紧把这些农具做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好生调试修改呀!”

  秦央哭笑不得:“你再着急,我也得用手用脚给你做出来不是?而且——”

  荡威:“可有麻烦?”

  秦央看也不看着急上火的农家子弟,转而拿起耧车的图纸。

  “孟隗夫人。”秦央指着耧车的一处关节:“这里可是故意反着来的?”

  “呃……”

  赵维桢不由得心虚:她也记不清了!

  只是看博物馆时记下来,赵维桢对机械和物理方面一窍不通,更不知道如何制造。

  如果秦央看出来是反了,那八成是她画反了。

  “钜子若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先根据过往经验来。”赵维桢说:“我只是根据想法囵吞着画,只能做提示用,千万别事事参考。而且也不止这一处呢,还有好几处,我都拿不准。”

  “劳烦夫人为我指出来。”

  “好。”

  赵维桢当即抬手,指向帛书中的几个位置:“这里、这里,还有那边,我都是画了个大概。”

  秦央赶忙记下:“我知道了,这就——”

  后面的话,随着秦央的视线触及赵维桢袖中露出的金镯时戛然而止。

  秦央呼吸一顿:“夫人你这镯子……”

  赵维桢一愣:“镯子怎么了,可是有问题?”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