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秦相国夫人——红姜花
时间:2022-03-22 09:12:26

  说着,她又举起酒器,自行抿了抿。

  “李斯帮助秦国出谋划策,证明他从头至尾只有一个目的,便是助秦灭六国。他去韩国,不论对韩王说什么,肯定是为了帮助秦国找韩国的麻烦。所以,韩王直接拒绝李斯就是。”赵维桢感叹一句:“公子一番长文,逻辑清晰、言辞犀利,又远见卓识,孟隗好佩服。”

  韩非失笑几声。

  赵维桢坐在他对面五分钟,就已经把韩非、乃至韩国的底裤都抖了出来,韩非还有什么可说的?

  “君上才、才是好见识。”韩非无奈道:“通古履行的,是、是君上的主意。”

  “那公子当真觉得有这么可怕么?”赵维桢开口。

  “君上明知故问。”

  韩非静静地看着她,一面整理语言,一面用极慢的语速尽量不断连地阐述:“君上深谙周礼多存一日,就会阻碍秦国一日。世人皆尊周、周天子,所以秦国霸道,便为虎狼。秦王欲做天下的主人,就要从——”

  到这里,韩非的语句开始结巴。

  但他嘴上不利索,脑子却比谁都清楚。青年公子放下酒器,抬手指了指自己的额头,又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从这里,和这里,”他顿了顿说,“认可秦国。”

  该如何认可?

  自然是从思想上改变。

  如果中原的稚子开蒙时用的是秦国的蒙书,那他们就会接受秦国的文化,进而去了解秦法秦律的正当性。长大后,便会拥护秦国的统治。

  所谓大一统思想就是如此,只是历史上的董仲舒尊儒,赵维桢想要天下尊法罢了。

  甚至是按照她的理念,法家也不是做不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百家之长完善自己。

  “君上高瞻远瞩。”韩非道:“合该,该非佩服。”

  “倒也不必。”

  赵维桢莞尔:“其实你那些文章,王上是真的喜欢。”

  韩非闻言,似为郁闷地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只能,能说是,”韩非说,“天不作美,偏偏要我生在,在韩国。”

  “那又如何?”赵维桢直接道。

  韩非猛然抬头,重新直视赵维桢的眼睛。

  赵维桢想了想,也跟着放下酒杯。她极其认真地开口:“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能选择自己走什么路。公子应该知道我今日是来做什么的吧?”

  韩非颔首。

  “本以为君上为、为责难而来,”他回答,“若不责难,则为招揽。”

  “是。”

  赵维桢也不隐瞒自己的想法:“如果公子生性仁厚忠诚,我决计不多言,还不够我浪费口舌的呢。孟隗向来尊重忠君爱国之人,我做不到,只能憧憬其高尚廉洁。但依公子的文章来看,我若这么说你,反而是在骂你。”

  这普天之下,大家还都是想当君子的。

  赵维桢这番话,反倒是说韩非不是个君子。

  这不仅没让韩非生气,他反而是失笑出声,面上的抑郁也挥散几分。

  “君上所言即、即是。”韩非认真道:“非不愿做仁厚之人。”

  “公子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真心实意,”赵维桢继续说,“也不相信人性本善,甚至觉得这普天之下皆为愚民,需要轻罪受重刑作为教化规训。”

  前人为法家做理论与实践基础,而韩非则是将所有法家理论整理概括,不仅是集大成,更是推向了一个极端。

  但这样的极端,偏偏是符合时代发展的。

  “中原都说秦国为虎狼之国,可只有虎狼之国才能明白你的想法,才能实现你的国策。”赵维桢又道:“孟隗看来,眼下公子非的问题,决计不是公子为韩国公室,不可为秦效力。”

  她的话语一停,无比郑重道:“而是只有秦国能实现公子愿景。”

  赵维桢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就是:你要是名赤诚君子,爱国之士,我也不和你费嘴皮子。但你不是,非但不是,还挺寡情。既然你不在乎母国恩情,又为何不来秦国?毕竟只有秦人才真正懂你。

  可是赵维桢滔滔不绝的话语,换来的却是韩非了然的神情。

  他不动摇,也不愤怒,青年公子一张仍残留少年意气的脸上写满平静。要仔细去看,才能看出韩非脸上还有些许黯然。

  “我明白。”韩非说。

  赵维桢猛然蹙眉:“既然公子明白,为何还要为韩抗秦?这是一条不归路啊!”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