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宝扇记得早上李嬷嬷说要往正殿去见杨氏,兴许是为了这事,她随着小喜来到李嬷嬷的屋里,果然见她老人家已经整理好账册,她看到谢宝扇,说道,“我要往正殿去,你随我一道。”
谢宝扇道是,她问过李嬷嬷,收拾好要带的账册,便随她一起来到坤安宫的正殿。
彼时嫔妃们刚散,严氏看完账本,愁眉不展的说道,“处处都在要银子,本宫只恨没有那点石成金的本领。”
今年艰难,几个庄子都要欠收,除去每月定例的银子,杨氏还要月月贴补东宫,李嬷嬷迟疑片刻,说道,“娘娘,老奴和扇丫头商议了几回,今年的收成怕是不用指望了,得想法子自救呀。”
严氏看着谢宝扇,近来李嬷嬷来正殿回话,都会把她带上,只是她不常说话,只有问到她时,她才会开口说几句。
“你们有甚么法子。”严氏问道。
她正问着,外头的小太监喊道,“皇上驾到——”
圣驾已到坤安宫,严氏连忙起身整理衣冠,她扶着宫女的手出门迎驾,李嬷嬷和谢宝扇跟在身后,到了殿外,李商已从御辇上走下来,杨氏行礼说道,“皇上,臣妾迎驾来迟。”
李商扶起杨氏,说道,“不必拘礼,朕批折子乏了,想着有些日子没来瞧你,便带着人过来了。”
帝后携手进了殿内,宫女太监陆续送上热茶,李商坐下,他见李嬷嬷和谢宝扇都在,炕桌上放着一叠账册,于是随手翻看几页,对杨氏说道,“皇后也在烦恼庄子上减产的事。”
杨氏愁眉不展,她道,“臣妾正与李嬷嬷和宝扇商量自救的法子呢。”
李商饶有兴致的看着谢宝扇,说道,“哦,你们这是有法子了?说来与朕听听,朕也参详参详。”
这些日子,从各处呈送上来的折子,倒有一半是在诉苦,朝臣们说起救灾,给出的法子永远是减免赋税,这于百姓而言的确大有益处,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何况赋税乃是国之大计,并不能轻易减免。
他特意问谢宝扇,那谢宝扇看了李嬷嬷一眼,李嬷嬷只朝她微微颔首,谢宝扇便道,“这些只是我和嬷嬷自己私下合计的,尚且不知能不能见效。”
杨氏微笑着说道,“你就主意就尽管说来,即便说错了,本宫和皇上也不会与你见怪。”
谢宝扇便道,“臣女先前看农书,说是雨水一多,就得提防虫害,再过不久就是夏季,恐怕还有冰雹,如今看来,南边庄子上减产是必然的,不如多圈养些家畜家禽,田地里改种蔬菜,蔬菜季节短,收获容易,收上来的蔬菜可往外卖,卖不掉的还能喂畜生,这好歹能挽回一些损失。”
她悄悄看了帝后二人一眼,见他俩皆在静静倾听,接着说道,“再一则,娘娘去年在燕州置了大片庄园,据臣女所知,燕州去年冬日虽遭了雪灾,可北边的雨水一向有限,况且大雪冻死害虫,也就不怕再遭虫灾,趁着这个时候,再种一季耐旱的作物,也能有些补救。”
北边人少,未开垦的土地要多少有多少,地方上的官员们巴不得有人来垦荒,一来得几个税收的银子,二来招徕人气,因此头三年,开垦荒地的税银收得极低。
这回杨氏置的大片田地都是荒地,依着原先的打算,得两三年才能垦好,若是下一番苦工夫,多招些人去垦地,还能抢着种上一季的主食。
李商听完谢宝扇这话,赞叹道,“真不愧是信国公的女儿,你若是个男儿身,朕这朝堂上的官职任凭你挑选。”
杨氏见他这般认可谢宝扇,连这话都说出口,脸上的笑容险些挂不住,谢宝扇连忙说道,“臣女惶恐,臣女见识浅薄,刚才所言皆是纸上谈兵,请皇上和娘娘不要当真。”
李商看着谢宝扇,说道,“你肯用心,敢大胆革新,这比有些固步自封的朝臣们还要强上几分。”
说罢,他问杨氏,“皇后以为如何呢?”
杨氏说道,“好是好,就是这大好的田地,不种主粮,拿来种蔬菜,佃户们一时只怕不能接受,今年粮食减产,粮价恐怕要涨,我只替种田的农户们心焦。”
粮价是李商该操心的事,李商似是也想到这一点,他叹气说道,“宝扇丫头的主意能及时止损,可惜不能推广到全国。”
庄户人家有自己的田地,都是紧着种主粮,有些佃户家贫,遇着灾年,连一家人的温饱都堪忧,更不提有闲钱养家畜家禽,至于蔬菜一类的经济作物,就是收获容易,那也填不饱肚子。
杨氏衡量半日,说道,“臣妾就怕把管事们的心养野了。”
庄子的管事们可不比佃户,他们吃喝不愁,今年开了先例,往后只管说年成不好,养些家畜种些蔬果来糊弄,他们净得好处,最后还要伸手要银子补贴,这纵然是有座金山也不够糟蹋。
李商看出严氏的犹豫,他笑了笑,说道,“朕名下那几个庄子,就吩咐人照着宝扇丫头的法子去做,横竖今年的收成保不住,让他们先试试,所幸去年丰收,就算今年减产,朕想着佃户们的日子还能挺过去。”
帝后二人庄子上的管事佃户,就算年成再不好,总归饿不死,外面的老百姓却不同,李商想起犹如雪花般飞来的折子,心头忍不住有些沉重。
杨氏见李商沉思不语,亲手给他倒了一杯热茶,说道,“皇上日夜为国事操劳,今日既然来到臣妾的坤安宫,就暂时放下朝堂上的事,好生松乏片刻吧。”
李商接过杨氏递来的热茶,他叫着谢宝扇的名字,温声问道,“你从小养在闺阁里,这些想法都是从哪里听来的?”
谢宝扇轻声说道,“这些都是李嬷嬷教的。”
一旁的李嬷嬷笑了笑,对李商说道,“老奴可不敢居功,这孩子心细,又肯花心思学习,平日见到庄子上的把头们,有不懂的问题,也愿意向他们请教。”
李商问谢宝扇,“庄上的把头们大多粗俗鄙陋,你一个姑娘家,与他们打交道已是不容易,怎么还想到要向他们请教问题。”
谢宝扇回道,“臣女私心想着,把头们常年待在庄子里,庄子上的事再没比他们熟悉的,难得他们看在李嬷嬷的面子上也肯教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