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风向不佳,船只行进速度慢了不少。
穆空青与杨思典带上船的书都看得差不多了,两人也不好见天地待在屋里,便时不时出来甲板上看看沿路的风光。
此时正是乡试时,南下求学的北方学子也都纷纷返程,穆空青他们所处的这艘船上,便有几位同样是要返乡参加乡试的学子。
先前这些学子们大多都关在屋里埋头苦读,少有碰面的时候。
这几日约莫着大伙儿带来的书都看完了,船上这样偶有晃动的地方,也实在不适合动用笔墨,便常有人来甲板上透风。
这么一来二去的,穆空青也就同他们熟悉了起来。
这其中有一人,该说不说地,同穆空青还当真有些渊源。
当初穆空青在周秀才的私塾中,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从丙班升到了甲班。
私塾中不服的人不少,但光明正大地提出了质疑的,却只有那一人。
那人名叫王启敬。
当初周秀才在公布升班考校的成绩时,王启敬曾当众提出想要看看穆空青的答卷的要求。
在看完答卷后,王启敬也毫不犹豫地向穆空青道了歉。
若非今日王启敬主动提及此事,穆空青都快忘了还有这一遭了。
“王兄此番回清江府,可也是为了乡试?”穆空青好奇道。
他若是没记错的话,当年他离开清江府时,王启敬还在乙班呢。
王启敬的话语中带着感慨:“当年托贤弟的福,我才能沉下心来专心学问,一举过了院试。”
也不知是穆空青在永嘉书院见得多了,还是自己的学问精进了的缘故,他现在再去看清江府院试,只觉得都是考验基本功的东西。
不过能在短短几年内,从甲班都够不上的水准到直接过了院试,可见王启敬中间下了多大的功夫。
与王启敬同行的,还有他在书院的几位同窗。
因着都是清江府人,所以几人都还挺聊得来。
熟悉之后,众人又开始交换起随身携带的书籍。
杨思典表明自己的注释本不大方便外借,就未曾参与进去。
这倒是叫穆空青更加好奇,这注释究竟是何人所作。
毕竟当初穆空青询问他可否换书时,杨思典还曾说过,将这书借予他,其实也并非全是因着他们俩的交情。
只是穆空青在继续问下去时,杨思典却只说此事他也不好开口,旁的就什么都不肯说了。
船到清江码头时,甚至还不到午时。
去府城官署报了名后,穆空青算了一下时间,便同几人告别。
若是这会儿他能抓紧时间赶路,说不准还能在宵禁前赶到清水镇。
其他人有要在府城中暂住一晚的,便结伴而行。
有同穆空青一样的,便也各自离去。
杨思典家就在府城,自然无法与穆空青同行。
而王启敬根本不会骑马,此行就预备直接在府城住下。
最后便只余穆空青一个人,顶着烈日在官道上赶路。
好在这马儿不晕船,即便是在船上待了半个月,下来吃些新鲜草料,也能立时精神抖擞,载着穆空青一路飞驰。
赶路时的风吹走了不少暑气,即便是在八月里也不至于叫人觉得难熬。
穆空青赶到清水镇时,天色已经见暗,城门也即将关闭。
好在他运气不错,将将卡着点进了镇。
穆空青给家中递了信,家里只知晓他会回清江府参加乡试,却不知晓穆空青具体何时能到。
所以当孙氏听见敲门声时,还警惕地将五丫关在了屋里,这才叫上穆老二去答话。
穆老二靠近门边,高声问了句:“是谁?”
穆空青听出了穆老二的声音,当即眉目舒展,应了声:“爹,是我!”
穆老二听见这声爹,硬了愣了许久,方才反应过来,与孙氏两人手忙脚乱地开了门。
门外站着的,是一个身量挺拔的俊逸少年郎。
穆空青已有四年未曾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