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后世,英国的胜利有大半都被归结于运气,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运气来了,也是要有实力才能抓得住的。
这场海战中,双方的实力差距绝对没有到后人所说的“天差地别”的程度。
况且结合大炎船队出海时的见闻来看,在这个时空,西班牙的势力,也并没有如穆空青前世那般强横。
至少在美洲大陆上,还没有土地成为外来者的殖/民地。
这样一来,这个时空中的西、英两国的实力差距,甚至是西班牙和其他海洋强国的实力差距,都比穆空青前世所知的要小。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位被群狼环伺的现任霸主,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找盟友了。
穆空青还不确定永兴帝对如今西方诸国的形势究竟了解多少,说话时自然也就收敛了三分。
永兴帝听了穆空青的话后,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道:“穆卿手下能人不少。”
穆空青了然。
他手下可没有这种能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将各国形势摸个大概的能人。
穆空青能知道这些,全靠他记忆力超群,前世学过的东西也没忘干净罢了。
倒是被永兴帝派遣出海的人,那才是真正的人才啊!
穆空青施施然再行一礼,却并没有多说什么。
永兴帝笑道:“既如此,穆卿应当可以明了,粮种之事事关重大,在得朝廷明令之前,穆卿务必管束好家中之人。”
他说这话时,面上虽带着笑意,可说出的话语却十足冷硬,甚至带上了浓浓的警告意味。
穆空青面色不变,恭声应是。
而后,永兴帝又同穆空青浅谈了一番他得到这二者的过程,仿若方才的警告未曾存在过一般。
不多时,便有内侍在外头提醒道:“陛下,时辰不早了。”
永兴帝闻言起身:“三日后,朕欲往皇庄一行。”
这个皇庄,自然就是先前赐给穆空青的那一座了。
本季成熟的番薯和土豆,穆空青特意只让人收获了一部分。
为的便是能让人亲眼见证它们出土,确认它们的产量。
永兴帝之所以不问高产粮种之事的真假,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是真是假届时一看便知,这会儿问得再多也都只是嘴上说说,同穆空青先前跟着土豆一起送进宫的纸条没什么两样。
穆空青觉得,此次永兴帝特意将他召进宫中,比起同他确认高产粮种一事的真假,更多的是在告诉他,此事在朝廷做出做出决断前,必须要保密。
早先永兴帝问起他农人身契时,穆空青便知晓,永兴帝应当是不希望粮种之事过早传出的。
只是那时候,穆空青只想着,若是此时就传出高产粮种的事,那现在这点儿粮种根本没法分。
别说是分给百姓种植了,就是发往各地府衙,令府衙培育良种的量都不够。
届时给谁?不给谁?
从道理上来说,自然是先派发往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用最短的时间种出更多土豆用来育苗,才是最优选择。
可这叫那些生活在偏僻贫瘠之地的百姓怎么想?
他们的生活本就困苦,比起最先得到高产粮种的那些人来说,他们更需要这些粮种来救命。
可是偏偏,偏偏他们要等到最后一批,才能拿到这救命的东西。
不患寡而患不均。
用这种萝卜去吊着那些在生死线上的百姓们,可能有一定安抚民心的效果,但也有可能是会出事的。
但结合永兴帝突然提起与西国结盟一事,穆空青便觉得,事情应当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不让百姓知道,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骚乱是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不想让这个消息,被海外诸国知晓。
大炎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大量人口,这是优势,也是让永兴帝不敢做出某些决策的束缚。
大炎想要不落于人后,必然不能只倚靠少数船只出海,发展海贸势在必行。
然而海贸获利过巨,想要参与海贸的成本也同样不低。
若是不想看到海贸只被少数大商把控,那么朝廷也只能鼓励行商,让更多人拥有出海的资本。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粮食问题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