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妃既不想得罪皇贵妃,也不愿踩了德妃的面子,坐在两个人中间,只能尽力把一碗水端平,左边聊几句,右边谈几句,哪怕皇贵妃冷傲话少,不如德妃说话贴心通透,她也尽量不偏不倚。
与之相反的是对面,宜妃坐在贵妃和荣妃中间,一个是她的好姐妹,一个是她的牌搭子,能聊的那可太多了,偏她又得太后喜欢,既要顾着与两个姐姐聊天,又要时不时答太后的话,忙得不亦乐乎。
唯二的两个皇子福晋,也都坐在各自母妃后面,虽是妯娌,却遥遥相望,压根说不上话。
不止在太后的慈宁宫里如此,平时妯娌俩也很少有碰面的机会,宝音刚刚嫁进来,便从乾西五所搬去了北五所,不住在一处不说,两个人的夫君也并非是什么亲密无间的好兄弟,相反还彼此有嫌隙,兄弟之间都处不好了,妯娌之间又何必交往过多。
不过作为彼此目前唯一的一个妯娌,两个人没法不在意对方。
宝音还没嫁进来之前,额娘便嘱咐她一切都听阿哥的,阿哥若是没有嘱托,那便学大福晋。
大福晋与大阿哥感情甚笃,此事宫里宫外都传遍了,无论是出嫁前还是出嫁后,宝音都是听说过的,只能说嫁进来后知道的细节更多了。
若不是三哥一再跟她强调,女子生育过早会有损身体,频繁生育也对身体不好,她大概也会和众人一样,认为大福晋是掉进福窝里了。
可三哥的话历历在耳,又有三哥身体力行做表率,宝音如今再看挺着肚子的大福晋,便不觉得对方是掉进福窝里了。
连她这个不懂医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身怀六甲的大福晋如今看上去并不好,脸上涂得粉白,几乎看不到原本的肤色,肚子虽大可四肢却纤细,刚刚行礼时站起来的动作都比大伙慢了一拍,瞧着怪让人心疼的。
大福晋同样有留心观察对面的三弟妹,三弟后院空空,这在宫里头也不是什么秘密,与三弟妹感情好就更不是什么秘密了。
她刚刚瞧着三弟妹虽然没有碰旁边的酒水,但吃了好几块山楂糕,看来是还没有喜信儿。
大福晋想着前几日太医的诊断,即便是在过年这样喜庆的日子里,也很难高兴起来。
这第三胎又是个女儿,都说先开花后结果,可到了她这里花开了又开,却迟迟不见有果子结出来,大阿哥比别的皇阿哥成婚早那么多,大好的局面,却生生被她拖成如今这般。
以往她还庆幸大阿哥一心盼着生下嫡子,为了避免庶长子生在前头,从不碰后院里的那几个格格。
可最近这段时间,她倒是希望大阿哥别那么执着要生一个嫡长子做皇长孙了,她可能是没这个福分生皇长孙,也不知道对面看着还一团孩子气的三福晋有没有这个福分。
这些阿哥们较起劲来,她们做福晋的也只能跟着一起较劲。
高位妃嫔坐在上头陪皇太后说说笑笑,放松的很,就连没有正式行过册封礼的平妃今年也不像往年那样低调了,毕竟也是身怀六甲的人,而且据说怀的是个皇子。
皇上看重子嗣,这有孩子的妃嫔和没有孩子的妃嫔差的可远着呢。
别的不说,庶妃王氏入宫这也差不多有五年了,恩宠就没断过,如今也是皇上每个月翻牌子最多的人,可就是福薄,至今也没能为皇上生下个一儿半女。
皇上呢,这期间看在八阿哥聪颖好学的份上,把早已失宠的良贵人提拔为良嫔,却不肯给正当宠的王氏册封一个正经的品级,还让人做庶妃。
平妃这一胎若是能顺利生下来,怕是离正式行妃位的册封礼就不远了。
而不是像如今这般,只能在面上享受妃位待遇,并没有被正式册封,哪怕出生赫舍里氏,是太子爷的姨母,但在这宫里头也要比其他四妃低一头,贵妃也好,四妃也罢,平日里都不带着这位平妃娘娘玩的。
如今平妃母凭子贵,可比只做太子姨母那会儿的腰杆子硬多了。
第43章 一更
从上书房结业后,胤祉便不怎么喜欢过年了,过年在他这就意味着要不停的跪呀跪,且不说膝盖能不能受得住,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恐怕都没有办法适应这么繁琐的礼仪。
宝音这还是头一次在宫里头过年,不过装备却是很齐全,特意在膝盖处加厚的棉裤,膝下温热的蒲团,回去后还要用艾草生姜包泡脚,这些都是胤祉往年总结出来的拜年经验,不过如今差不多都已经在宫里头传开了。
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这两天,整个北五所一到晚上便凝漫着一股浓浓的生姜艾草味,到了大年初二,该上朝的上朝,该上学的上学,新的一年便又开始了。
大朝会上,康熙再提节俭之事,要求官员们厉行节俭,还让大学士们将明代宫中的开支列出来,与如今宫中的开支做对比。
这个简单,数据都是现成的,户部和工部皆有存档。
明代光禄寺每年用木柴两千多万斤,用炭一千两百多万斤,但如今光禄寺用柴仅七百万斤,每年的用炭量也只有百余万斤。
明代后宫所用的床帐、花毯每年要花去将近三万两,如今后宫里头这些却是不用的。
明晃晃的数据摆在眼前,皇上都以身作则倡导节俭了,以此来要求官员们也合情合理。
这并非是皇上第一次提倡节俭,只是这一次皇上刚刚开了个口子,以皇家为例立了个模范,紧跟着便有御史出来打脸。
弹劾三阿哥奢靡无度,在皇庄上用昂贵的玻璃建起数百间房子,更是弹劾三阿哥在户部有中饱私囊的嫌疑,否则何以有如此巨资支撑奢靡生活。
本朝曾经禁止风闻言事,即便是御史弹劾朝臣,也必须有确凿的证据才可,这让许多御史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弹劾,这也让许多官员变得有恃无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