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童老实巴交地摇了摇头,“不清楚。”
江澄急得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再去打听打听,怎么可能是平局?”
小书童奉命出去打听,不多时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来禀报道:“公子,打听清楚,共十一个夫子参加评选,乘风书院和凌云书院各有四个,还有三个是别家书院的。”
江澄诧异道:“十一个,那怎么会是平局?除非……”
“除非有人弃权……”柳七忍不住抢先答道。
小书童点点头,“对对对,就是有一位夫子弃权了。”
江澄有些烦躁地抓了抓头发,“这位夫子好好的弃什么权呐?真是墙头草两边倒!不行我要去把我的银子要回来。”
望着他风风火火离开的背影,柳七摇摇头看向杜蘅道:“杜兄,你别介意,平心而论,我还是觉得你的文章更胜一筹。”
杜蘅一脸平静地摇了摇头,走过去拿起桌上的考卷看了看,最终得出一句中肯的评价。
“若真上了考场,我的倒未必更好。”
这科举考试很多时候也是要碰运气的,除了身体状况、突发事件这些因素外,还有很多时候也取决于考官的喜恶。
转眼到了二月,自古以来民间便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千家万户使耕牛”的说法。
随着一天天暖和起来,村子里人们也开始筹备春耕的事情了。
白水村就只有里正家有一头大黄牛,家家户户都排着队等着借牛耕地。
杜家的地不算多,倒也不急于一时。
孟氏扛着锄头去了自家小河沟边上的地里锄地,宋宁和杜乐娘也过去帮忙。
娘仨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拔除地里的荒草,把土刨松,往地里种了些毛豆、茼蒿这类耐寒的蔬菜。
等地里的活儿干得差不多了,娘仨挽起袖子去小河沟边上洗手。
“娘,有鱼!”杜乐娘挽起裤腿,脱下鞋袜,说着就要下水去捞。
孟氏伸手拽住她的胳膊,“你这个孩子,如今才几月呀?这么冷的水踩下去,回头染了风寒还得了。”
杜乐娘撇撇嘴嘟囔道:“我身子骨强健,哪有那么容易病呐?”
宋宁也蹲下身仔细往那水里瞧了瞧,河水清澈见底,河底水草葱绿,还真能看见不少小鱼在绿油油的水草间游动。
“这鱼还真多,就是太小了,等长大了再抓也不迟。”宋宁提议道。
她站起身来望向小河沟边上的一片宽阔的滩涂,忽然眼睛一亮。
“娘,您说咱们买几十只鸭子养怎么样?”
孟氏还没反应过来,又听她道:“您看,这条小河沟里有小鱼小虾,那边的滩涂也适合小鸭子嬉戏活动。正好咱们后院还有块儿空地,可以收拾干净搭个鸭圈。您觉得怎么样?”
孟氏望着不远处的河滩,提出自己的担忧。
“这当然是好事儿,只是那对面两块儿地,一块儿是你方婶子家的,倒也好说话,但这另外一块儿是王二家的。他们家可不是好相与的……”
宋宁点点头,王二家?的确是个不好说话的。
她要是没记错的话,当时王二媳妇还想讹上他们来着。
宋宁摇了摇头,这种人还是少打交道的好,不过为了这点困难让她放弃,又觉得有些可惜。
杜乐娘穿好鞋,拍了拍身上的草屑道:“怕他们做什么?咱们只要管好自己家的鸭子,不从他们家地里过,他们就是想赖也赖不上咱们。”
宋宁苦笑一声,话虽这么说,可这鸭子有脚有翅膀,难免有人注意不到的时候。
不过她仔细看了看河滩边上的这几块儿地,地势低洼只要碰上个暴雨,河沟里的水位上涨、河水倒灌,地里的庄稼也容易涝死。
再看看王家地里齐膝高的杂草就知道这块儿地不好种。
她左思右想,想到了一个法子。
“娘,要不咱们看看能不能把小河沟边上的那两块儿地买下来或是租下来?”
要说有哪种作物既不容易被路过的小鸭子祸祸,又能扛得住水淹,她首先想到的是高粱。
高粱杆子长而坚硬,根系又发达不怕水淹,正适合种在这样的地方。
他们这个地方的人种粟米和小麦的人多,种高粱的人少,大概是因为高粱作为主食在市面的价格不如前两者高。
不过她已经想好了,等他们家高粱收成了可以用来酿酒。
孟氏听完她的想法也没什么意见了,至于杜乐娘,嘴上虽然不说,心里还是很赞成的。
她打小就喜欢养小鸡、小鸭,小时候她爹编竹筐,她就坐在小马扎上看,搭鸭圈这样的事儿她最擅长。
娘仨商量好了,先去找了方氏,方氏一听也笑道:“我是没什么意见的。那块地呀,往年也就用来种些豆子,还动不动就被水淹。今年栓子他爹都懒得去耕地了,你们要是觉得不亏就拿去。”
方氏做人敞亮,宋宁婆媳两个都觉得不能让人家吃亏。
“娘,我打听过了如今乡下一亩良田的价格大概要五、六两银子,等方婶子家的人量完地,咱们就按这个价格算怎么样?”
孟氏点点头,“好,你做主就是。”
从前他们家进项少,需要处处精打细算,恨不得一个钱掰做两个花。
如今他们家做买卖了,也算攒了点钱在手上,给杜蘅考试花的那笔钱她自然是不会动的,但剩下的那部分她觉得花了也就花了,早晚还能赚回来的。
她想到王家那边不好办,忍不住担忧道:“三娘啊,你还有那么多银子吗?不够的话,娘这还有。”
宋宁掂了掂荷包里的碎银子,笑道:“娘,我还有。”
年初她回娘家帮爹娘建红糖作坊,回来的时候她娘又偷偷给她塞了六两银子,再加上这两个月做酱菜赚的钱,她手上统共还有七、八两银子。
河滩上那两块儿地加起来也就一亩左右,这样她还能留几个余钱买鸭子。
--------------------
第24章 探望
=====================
至于王家那边,王二媳妇小张氏一看见她们婆媳就想起自家儿子被她家闺女揍的事儿,偏偏她是个斤斤计较的人,谁要是得罪了她,她这人能记一辈子。
婆媳两个都快走到眼皮子底下了,她才漫不经心地抬头盯着她们冷笑道:“哟,真是稀客,什么风把你们婆媳两个吹到我家来了?”
孟氏心平气和地朝她笑笑,客客气气地问道:“大妹子,张大娘在家吗?”
小张氏撇撇嘴角,正要敷衍两句说不在,谁知这话偏偏被缩在屋子里烤火的老婆子听见了。
老张氏拄着拐棍儿颤颤巍巍地从屋子里出来,“谁呀?找我老婆子什么事儿啊?”
孟氏带着宋宁上前,走到老婆子跟前,抬高声音道:“张大娘,是我,我们来找您有事儿商量。”
老张氏眯起眼睛盯着孟氏仔细端详,费了好大的劲才终于把人给对上号了。
“哦,原来是杜家媳妇儿过来了,你们找我老婆子什么事儿呀?”
孟氏笑着把儿媳妇想买他们家河滩上的那块地的事儿说了一遍。
小张氏一听还没等婆婆开口,便忍不住插嘴道:“这事儿你们想都别想,我家那块地还要留着种菜呢。”
宋宁在心里默默朝她翻了个白眼儿,她们又不瞎,王家要是真打算种菜,那地里杂草又是怎么回事?
孟氏也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耐着性子等老太太发话。
老太太眯了眯眼睛,慢慢吞吞地道:“你们是说,要花银子买我家河滩上的那块儿地?”
宋宁点点头,伸出五个手指头,一字一顿地道:“张婆婆,我们打算按五两银子一亩地的价格买您家的那块儿地,您看成吗?”
听到银子两个字,老太太眼前一亮,脑子一下子就活泛起来了。
“五两银子?你们该不会是在我哄老婆子上了年纪眼盲耳瞎吧?”
宋宁忙解释道:“张婆婆,我和娘绝对不敢诓您,只要您点了头,量了地,我们两家人就一块儿去里正面前过契书,一手交银子一手交地。”
小张氏见婆婆有些动摇了,忙凑过去在老婆子耳朵边上嘀咕道:“娘,您别听她们的。天底下哪有掉馅饼的好事?我看这婆媳两个就是合起伙来诓您呢。”
谁知老婆子听了冷笑一声,手里的拐棍儿重重拄在地上。
“你真当我老婆子是老糊涂了吗?我和你杜家媳妇儿说话,哪里轮得上你这个婆娘来插嘴?去,把你男人叫回来,让他跟着走一趟。”
小张氏悻悻地闭了嘴,免不了又去自家男人面前搬弄是非。
等到王二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他听了自家婆娘的话本来还不怎么想答应,但听到听杜家出的价钱,又忍不住动了心。
毕竟那样一块地能卖到这样好的价钱,凭谁都不会觉得亏。
他犹豫再三,还是答应了下来。
等到事情谈妥了,三家人欢欢喜喜地到里正面前过契书,只有小张氏全程垮着一张脸,跟谁抢了她家地似的。
罗里正当着三家人的面儿念完契书上的文字,还忍不住好意提醒道:“你们可都想清楚了?这手印儿一按下去就没有反悔的余地了。”
宋宁有些无奈地笑了笑,总觉得罗里正这话主要是对她们婆媳两个说的,毕竟五两银子在他们村里都能买上一块儿上好的良田了,是个人都会觉得是她们家比较吃亏。
按手印前,宋宁又回头看了一眼婆婆孟氏。
孟氏朝她点了点头,宋宁十分肯定地道:“罗叔,谢谢您的好意,日后是赚是亏我们家都认,不后悔。”
方氏见丈夫刘全愣头愣脑地杵在原地,忍不住用胳膊肘捅了一下他道:“人家三娘都按了手印了,你个大男人还磨叽什么?”
刘全挠挠头,嘿嘿笑道:“我这不是等你发话吗?”
方氏嗔怪地瞪了他一眼。
刘全抓了抓脑袋,也乐呵呵地按了手印。
王家的人倒是将那契书捧在手里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别的他们也看不懂,只知道上面写的银子数目对得上,便也点头按了手印。
罗里正见他们都没意见也就无话可说了,他之所以这么谨慎也是有原因的。
按照本朝的律法,土地转让经过买卖双方协商一致,签订契书还只是第一步,须得他这个里正拿着契书到官府去办理转让手续,加盖公章,登记在册才能正式生效。
三日后,宋宁终于拿到了加盖官府公章的契书。
初六宋宁和婆婆要去镇上送酱菜,随便把鸭子和高粱种子买回来,杜乐娘主动留下来看家。
孟氏记挂儿子,一早起来蒸了米糕准备给他带过去。
婆媳两个先去九香居交完酱菜,免不了又听朱掌柜唠叨了几句。
“三娘,你是不知道,那个知味居和老蒲记为了拉客,竟然把价格生生压下去两成。哼,你说他们这样不是胡搞吗?谁不知道咱们这酱菜买卖本就是薄利多销,这么搞下去迟早要完。”
宋宁想了想,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我赞成您的看法,他们越是这样就越说明他们没有自己的特色,只能靠打价格战来抢占市场。这时候,咱们就需要沉得住气,让他们争他们的去,咱们守好自己的本心,在品质和味道上把好关。虽然短时间内,咱们看起来会吃亏,会损失一部分贪便宜的客源……”
朱掌柜身子往前凑了凑,等着她说出那个但是。
宋宁蜷起手指敲了敲桌面,清了清嗓子道:“但咱们都心知肚明,若是想要低价售出,要么倒贴钱卖出去,要么就得压缩花在原料和工费上的成本。若是前者,他们撑不了多久;若是后者,他们做出的酱菜只会越来越差……”
朱掌柜盘着手腕上的珠子,哈哈笑道:“人都说我朱某是只老狐狸,我看三娘你更胜一筹,你能这么想正合我意。”
宋宁有些赧然地笑道:“您过誉了。不瞒您说,我还打算等天气回暖,地里的菜长出来了,再做些新的品种。”
朱掌柜一听登时也来了兴趣,不知不觉又聊了一个多时辰。
婆媳两个从九香居出来已经快临近晌午了,匆匆赶去集市上挑了二十只鸭子,又买了高粱种子,正要往回走才突然想起给杜蘅的米糕还在包袱里。
孟氏望着手里的两筐小鸭子,不由得苦笑道:“瞧我,都忙糊涂了。三娘,要不你去一趟书院街把米糕给大郎带过去,娘在这儿等你。”
宋宁有些窘迫地抓了抓头发。
“娘,都怪我跟朱掌柜一聊起来就忘了时辰。那好,您去那边茶摊儿上坐着等我,我去去就回。”
孟氏点点头,宋宁背着小包袱径直去了书院。
她赶到书院门口时,正好碰见一群穿着学子服的少年从里面出来了。
想到杜蘅有可能就在这些人里面,她心里莫名地升起一丝紧张,还夹杂着一丝小小的期待。
不过她立站门口的树下等了许久并没有看到杜蘅从里面出来,转念一想,又觉得学院里应该有伙房,他大概是不会出来了。
可惜此时学生们都走光了,书院门口只剩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伯佝偻着腰在打扫地上的树叶。
宋宁整了整身上的衣裳,走过去对那老伯道:“请问这位老伯伯,能否帮我带个东西进去。”
老伯抬头瞥了她一眼,继续低下头去扫地,“带个东西?给谁呀?”
宋宁想了想道:“杜蘅,天字甲班的杜蘅。”
老伯好似没有听清,竖起耳朵又问了一遍,“谁?”
宋宁有些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抬高声音道:“杜……蘅,我找杜蘅!”
“请问姑娘是何人?找杜师兄有何事?”
宋宁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着杏色绫袄、模样秀丽的姑娘立在身后,那姑娘也在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她。
宋宁十分客气地朝她笑了笑,“姑娘,你认识杜蘅吗?”
扫地的老伯看到那姑娘却是停下扫帚,和蔼可亲地笑道:“玉茹姑娘,今日又是来找陈夫子讨教学问的吗?”
陈玉茹带着婢女上前,也微微颔首同他打过招呼,然后看向宋宁道:“姑娘是杜师兄的妹妹?”
宋宁没有解释,只道:“那个,我有东西要交给他。姑娘若是能进去,可否为我将东西递进去,就说是家母亲手做的米糕,趁早吃。”
陈玉茹点了点头,示意身后的芸香接过宋宁的包袱。
“姑娘既然是杜师兄的妹妹,何不跟我一同进去把东西当面交给他。”
宋宁忙摇头道:“不用,哦……我是说书院里都是男子,我一个姑娘家进去不大方便。”
陈玉茹自觉失语,笑道:“姑娘说得对,是玉茹考虑不周了。”
宋宁担心婆婆等太久,再次同她道过谢也没再逗留。
陈玉茹目送着她离开,然后带着芸香进了书院,找到杜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