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天灾:打工女孩的囤货日常/天灾囤货:社恐女孩独自生活——时移【完结+番外】
时间:2024-10-30 14:43:35

  虽然空间里面存的东西挺让人安心的,但文浅每天尽量给自己安排多一些的事情,以免坐吃山空。
  文浅有些悲观,空间是突然出现的,说不定也会突然消失,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自己的生存能力。
  只要她学会如何生存,即使后面没有空间她也能支撑起自己的生活。
  空间是一个定心丸,是她的一个秘密,同时也是阻碍她与别人交心的存在。
  不过好在文浅以前也是独来独往的一个人,大多数时间他都是不合群的,她总觉得人群是吵闹的。
  在灾难环境下,人们可以和靠得住的家人朋友一起生存,这样会提高生存率。
  可是但凡里面有一个带着自己的小心思,那比一个人生存还要困难,会担心被背刺。
  文浅更倾向于一个人。
  晚饭后,文浅去平房顶上,在凉床上铺被褥,今天晚上她打算就在外面睡觉。
  之前买的支撑型的蚊帐,直接放在上面,在墙边边上点一盘蚊香,把睡觉的地方弄好了文浅就下去洗漱了。
  从8月开始,天气预报气温一直居高不下,回到老家也没有下过雨,文浅倒是不担心自己晚上会被雨淋到。
  洗好之后文浅就关好门窗上楼,钻进蚊帐里躺下,平房顶上很凉快。
  担心手机的亮光引来了飞虫,文浅设置好时间,在手机上播放音乐。
  像小时候一样,看着天上的星星,给它们连线、描图案,散发想象力。
  偶尔风吹过的时候,近处和远处的树林发出“簌簌”的声响。
  一切都回到了以前熟悉的夜晚,那个时候她不是一个人。
  乡村的昼夜温差比较大,晚上会比较冷,露气也很重。
  所以文钱给自己盖了薄被子,安安稳稳睡到了天亮。
  早上6点,手机闹钟响了,今天要去赶集,只能早不能晚,不然搭不到车就要腿着去了。
  文浅立刻起床,把自己凉床上的东西都收进去,然后掏出之前自己在学校女寝捡到的比较干净的被褥 出来晾晒。
  凉床上面多铺几床,这样既晒到了被子也不会晒坏凉床,周围的栏杆也搭上。
  等太阳出来暴晒一轮,因为是捡的别人的东西,所以文浅要把这些多晒几个太阳。
  到时候送去街上打棉花的店里,重新翻新成厚实的大尺寸的被子。
  以前家里的棉花被子就是这么更新换代的,一样松软。
  弹棉花可是个技术活儿,文浅早点把被子这类东西先预备着,以后就不用自己学做这个了。
  文浅弄完这些就下楼洗漱一番,背上一个斜挎包,带上手机、钥匙和钱包,锁好门就去找陈婶儿了。
  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文浅过去的时候6:30,陈婶家的灯亮着,大门也开着。
  陈叔正在走廊上拿着鳝鱼篓子在倒鳝鱼,传统的鳝鱼篓子是用竹篾做的,不过现在的人有了更加简单的方法。
  用一个喝完的大号橙汁名字,剪掉底部,买一个圆锥底子缝上去,这样鳝鱼进去就出不来。
  在瓶身瓶盖处烫小洞透气,一个简易的鳝鱼篓子就做好了。
  每天下午四五点,夹上蚯蚓放进篓子里,下进有水的田沟,做好记号,第二天清晨去收。
  街上有人收这些东西,价格很高,当然,卖到城里的餐桌上就更高了。
  陈婶儿喂完鸡,正在厨房煮猪食,架好柴就出来了。
  “我还准备喊你呢,你就来了,走吧。”说着就走到窗台前提起篮子和丈夫打了声招呼就准备走。
  文浅和她并排走在路上,明显陈婶儿上街衣服都捯饬了一下,看着干净整洁,以前她奶奶也是这样。
  陈婶儿问她去街上买什么,文浅说要买的多了,连卫生纸都要买。
  “看来是要把街买回来了。”陈婶儿说起自己要买的东西,她准备买条大家鱼,再买点饼干之类的东西,家里的盐和调料都要买一些了。
  在当地,家鱼主要指白鲢,也是价格最便宜的鱼了。
  两人说着说着就到了打谷场,这里原本是村子里公用的打谷场,现在也没什么人用了,水泥路从这里路过,其他地面都长草了。
  文浅从家走到这里,鞋子上沾满了露水,早上还有点冷她搭了一件薄外套。
  在早晨的阳光下,陈婶儿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塑料袋,对着水泥路边的草就开始拔。
  “这是什么?”文浅看着地上沿路长了很多,趴在地上长,自己以前从未注意过。
  “不知道呢,你陈叔叫弯弯草,他在收药材的那里看到有人收就回来和我说,活的七块钱一斤,要是晒干的就十几二十块了。”
  乡村的植物多得很,很多都叫不上来名字或者随便叫的。
  文浅掏出手机拍照扫图识别,原来学名叫地锦草,是一味药。
  陈婶儿看文浅从手机上查出来名字,也很好奇,问她是怎么弄出来的。
  于是文浅给她手机下载一个软件,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就拍张照识别,多数是能辨别出名字的。
  陈婶儿的手机虽然是智能的,目前为止她会使用的就是打电话发短信和微信语音了。
  他儿子给她开了无限流量之后她就学会看视频了,但是同样的,手机里面也积攒了很多无意中下载的垃圾软件。
  文浅给她下载之后教她如何使用,接着就一直给她删软件,清内存。
  文浅以前听同事吐槽过父母的手机清理简直是个大工程,现在算是体会到了。
  就在文浅把手机还给陈婶儿的时候,车来了。
第25章 赶集去了
  来的是一辆蓝色的半封闭的长三轮,前面驾驶位置是有门窗,后面就是敞着的车厢。
  陈婶儿给车里打个招呼就爬上车用蛇皮袋子垫在上面坐下,文浅分了一半位置。
  坐好之后陈婶儿挥挥手示意好了,对方就开车了。
  因为是敞开的车厢,大家坐在上面吹着风,文浅想着以后天冷了还是走去三岔口坐面包车吧,把人吹感冒就不好了。
  上面还有三个人,两女一男,都是看起来六十多的岁数,因为三轮开起来声音不小,他们在风中大声说话。
  “这是你闺女?”其中一个穿花褂子的老人家看着文浅问陈婶儿。
  “不是,是圆凹的女娃。”陈婶儿也大着声音回应道。
  “哦哦。”对方的表情出现夸张的恍然大悟,“圆凹,就是你们上头那个独家儿的?文老头儿老婆婆儿捡的?”
  “不是说老头儿死的时候,女娃就跑了哩!听说是出去打工跑了哩!不回来!”中途插话进来的耳背老头还点着烟。
  文浅在心里翻了个白眼,真是一点都不顾及当事人在这里。
  什么跑不跑的,不是媳妇跑了就是姑娘跑了,没见着人就说跑了。
  “哎嗨嗨,这都是哪里听的话啊?老婆婆走的时候小文送的终嘞!”陈婶儿在心里暗骂这老家伙不会说话,“女娃儿考上大学,回来的少。”
  对面几个人纷纷“哦哦”表示自己明白了。
  一个婆婆说道:“上大学肯定在大城市上,难不成还在村里上?村里上个啥,黄泥巴大学!扁担倒地上,横着知道是个一,竖着就不晓得了!”
  众人哈哈大笑。
  文浅直接问陈婶儿:“这几位都是谁呀?哪里人?”
  陈婶儿一一给她介绍,这个是哪个村的,这个是哪里的。
  这里人住的零散,除了这里附近的四五个山坳的人她脸熟以外,其他人都不认识。
  只有一个她认识的,其余两个不是附近山坳的,所以文浅不认识也很正常。
  三轮上坡又下坡,路过三岔路口又上来一个人,之后就载着他们一路往街上去了。
  十几分钟后到了街头就把人放下了,约定九点前回去。
  之后文浅就和陈婶儿分开了。
  文浅并没有明确要买什么,只能说边看边买。
  一条河划界,两边归不同的镇管辖。
  桥对面是个镇叫丰乐镇,桥这边就是个村叫柳河村,他们所说的上街也就一条街,从对面镇上的车站沿马路过桥到这边的街头拐角。
  文浅就是柳河村这边的人,管辖柳河村的是平河镇,从他们村子去自己镇上坐车都要四十分钟,车费都要十块,麻烦得很。
  附近的人除非上学、住院、办证,不然不会轻易去的,他们离丰乐镇近就在这边赶集存钱啥的,反正镇上超市和银行都有。
  所有的摊子都集中在这一条街,两边的居民楼一楼也都成了商铺,开了各种各样的店。
  文浅过了桥,在一家卖发面粑粑的摊子前停下来,她好久没吃了,有点想念。
  在文浅家乡这边方言叫发面粑粑,面粉加水加酵母粉,两次醒发之后沾点水贴在锅上,在锅底留一点水,蒸熟。
  和馍馍或者馒头不一样,有一面是硬的脆的,另一面则是松软的。
  有的地方叫粑粑的是用大米粉做的,也不一样。
  文浅在安市的时候基本没有见过卖这个早餐的。
  摊子前面等了不少人,一个大锅一个小锅,都是带轮子的大转锅,盖着圆锥形的锅盖。
  小锅好了,开始收钱给粑粑。
  小的一块五,大的三块,于是文浅直接和店主说订十个一会儿来拿,对方同意之后文浅手机支付就走了。
  文浅买了两包盐,去一个猪肉铺上买了三根排骨外加一块五花肉。
  肉铺老板认识文浅,问她现在在做什么,文浅说自己是文员最近离职了,对方就没有再问。
  老板的孩子和自己曾经是小学初中同学,在文浅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同学已经结婚了。
  之后在摆摊的篾匠老爷爷那里买了一个竹筛,一个背篓和一个提篓,因为之前问过陈婶儿,知道大概价钱,对方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年轻人就宰人。
  文浅问他是不是一直在这个地方摆摊,他点点头,说自己占的这块地方后面是儿子的门面,所以一直在这里。
  文浅觉得自己以后可能还会来买,所以问问,量多可不可以讲价,对方笑着说可以,显然是不觉得她会买多少。
  文浅拿着东西进了街边的巷子,这边镇上巷子挺多的。
  她去了原来打棉花被子的位置,发现一层半的房子屋顶的瓦片都塌下去了。
  看着周围没人,文浅在角落里把手里的东西都放进了空间,只拎着一个提篓,走到有人的地方她问了一下原来是搬地方了。
  文浅是去问价钱的,用他们家的棉花或者丝绵多少钱一斤,工费多少,问清楚之后就去拿粑粑了。
  文浅在转身回去拿粑粑的路上见到卖鱼的,鲢鱼四块五一斤,于是拿了个大的。
  回去的时候粑粑一斤打包好了,文浅放进提篓里,鱼单独拎着。
  她在街上大致看了一些都卖的些什么,似乎没有什么是急着买的,于是就准备去街头等车了。
  到地方的时候陈婶儿也在,看着文浅买的粑粑惊讶道:“你怎么买这么多?还都是大的?”
  “我放冷冻慢慢吃。”文浅拿着里面的小袋子给陈婶儿装了两个,“这给你和陈叔。”
  陈婶儿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她只是偶尔上街买点粑粑油条,一般都是回家吃早饭的。
  文浅没让她拒绝,直接就把东西塞进她的篮子里。
  之后她拜托陈婶儿给自己看一下东西,她要去桥头的商店买纸和香,这点忙陈婶儿自然乐意帮。
  文浅注意到镇上有快递驿站,还有商店有送菜平台的接收点。
  商店老板告诉她,这里的快递只能送镇上,地址要写丰乐镇不能写柳河村,不然快递会被送到平河镇了。
  文浅于是想这样自己以后买东西也方便多了,于是在老板这里又多称了一些零食。
  拿着东西回去,刚好遇上三轮开过来了,陈婶儿正把东西往上搬。
  开三轮的人叫陈林,快四十岁了,住在大陈洼,他认识文浅,还问她在老家待多久。
第26章 死后的名声
  几乎见到文浅的每一个人都觉得她不可能在乡村待太久,在他们看来乡村是养老、落叶归根的地方。
  像她这种年轻人,就算是结婚生子,也是会在镇上或者市里生活的,而不是回这么一个独门独户的偏僻山村生活。
  这里太安静太无聊,也没有赚钱的路子,只有日复一日的劳作,重复叙说的家常。
  文浅对陈林说不确定什么时候走。
  陈林以为今年下半年她就待在老家,于是说:“在家玩一玩也没什么,就当休长假了,等过完年再找工作也不迟。”
  不过他觉得年轻人应该待不住这么久,中间肯定要去镇上市里玩一玩的,毕竟村里太无聊了。
  陈林原来是在外面打工的,因为家里老人年纪大了需要经常回来帮着做活,孩子还在镇上读书,于是干脆在老家养羊养牛。
  不过他放牛羊的地方不在大陈洼,而是更远的山坳,所以早上车上载的人当中有文浅不认识的。
  在聊天过程中陈林还给她展示了自己家的牛羊,手机上正是他家棚子里的监控录像。
  有了这个他不管在哪里都能看他家的牛羊,文浅这才问他村里通网了?
  陈林摇头,除了柳河村人多一点牵网线方便一点,其他山坳要牵进来很费劲,需要五户人家一起办才行。
  这就难了,一个山坳都没五家人,这也太费线了。
  陈林用的是自己手机的网。
  文浅的手机套餐不贵,流量超过一定数量之后也不要钱,只不过会降速,这对文浅来说没什么影响。
  驾驶室有两个位子,副驾坐的是陈林同村的婶子,见到文浅还问她有没有找婆家。
  文浅摇头,之后就开始询问她找婆家什么要求,文浅说不着。
  然后这位婶子就开始一副“我懂,你害羞了”的眼神看她。
  陈林打岔问婶子膏药买没买,婶子记起来连忙去买了。
  “年轻人不愿意待在村里,一个是不好玩,另一个就是老人家问长问短。”陈林笑着说。
  陈婶儿也说:“是啊,我家里之前一问就给你个后脑勺看,问多了反而不讨人喜欢。”
  陈林:“现在年轻人结婚都晚,以前十七八就相看,二十五就说年龄拖大了。现在二十五才开始,三十岁结都正常的很。”
  陈婶儿:“我们那时候十八都结了,结婚请人唱皮影儿,时代不一样啦。”
  这两位很明确的知道一代与一代不同了,所以说话做事都没有那么武断,也很能适应时代。
  文浅则在一旁继续帮陈婶儿清理手机,时不时插一下话,话题从结婚年龄讨论到最近小孩子的教育。
  陈婶儿的儿子结婚但还没孩子,她提前了解一些现在养孩子的难处,怕到时候跟不上时代,讨年轻人的嫌。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