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色生香——莫风流
时间:2017-12-25 15:27:04

 
    “苏姑姑。”吕毅敲了门,苏婉如刚起床,披着头发朦胧着眼睛看着他,“吕叔,天都没亮呢。”
 
    吕毅看着她嘴角掀了掀,将门掩了起来,怕风吹着她,“刘官人托了人捎信来,说还有三天他的船就要到通州了。”
 
    “到了?”苏婉如高兴的跳起来,“真的啊哟到了啊。哎呀,我要去看看铺子去,我要催催工头这三天连夜加工。”
 
    吕毅道:“可有让我做的事?”
 
    “有啊。”苏婉如道:“不过不是今天,等过两天你带着人去一趟大兴,帮我取点东西回来。”
 
    吕毅点头应是。
 
    苏婉如脚不沾地,催着工,将铺子弄好,隔了一日孙官人带着三十几辆牛车回来,跟着他一起来的,还有苗官人。刘康走船,孙官人和苗官人依旧走西域。
 
    但是这一次,他们带回来的东西一样都没有卖,悉数押到了京城。
 
    大家就看到新招的伙计,一箱一箱的往后院搬东西,却不知道搬的是什么。
 
    吕毅去了大兴,跑了两天拉了七八车的东西回来。
 
    十一月初四,刘康到了通州,孙官人亲自去接的人,两船的货,三十几辆车跑了两个来回都没有拉完。
 
    “这都什么东西,够卖几年的了吧。”左右隔壁的看着,好奇心达到了顶点,这一车一车的堆在后院里,这要卖多久呢。
 
    “先去咱们的铺子里看看。”苏婉如领着刘康一起去了铺子,刘康看的目瞪口呆,连一路的辛苦都抛在了脑后,惊愕的道:“姑姑说的没错,无论多少货,我们都能吃的下。”
 
    “是啊。”苏婉如掩面而笑,“所以,今年您和孙官人就留在京中过年,看什么东西卖的紧俏,明年再出去,就能照多拿一些。”
 
    刘康点头应是,这才想起来和苏婉如说行船的事,“姑姑送去的四个人很得用,要不是他们日夜帮我守着船,我怕是回不来了。”
 
    出门在外,尤其是这两船都是钱,其中的危险比他想更大。
 
    “辛苦了。”苏婉如笑着道:“明年再走,你就有经验了。”
 
    刘康笑着应是。
 
    “这里的事您不用管,先回家休息初六我们正式开业!”苏婉如道:“赶在过年前,我们就能清空五之一二的货。”
 
    刘康应是走了几步,又想起什么来,“开业可请人来?”
 
    “请啊。”苏婉如笑着道:“我还请了舞龙舞狮,还买了一整车的鞭炮,还有十几位年轻貌美的少女。”
 
    刘康没站稳打了趔趄,扶着门框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神情尴尬的出了门。
 
    “乔管事。”苏婉如冲着里头喊了一声,一位面白无须三十几岁的男子走了出来,“东家,有什么吩咐。”
 
    乔掌柜半个月前还是乔公公,现在成了这里的掌事。
 
    是她请司三葆派个聪明有头脑的太监来的,说自己没有人用,一点都不客气的让司三葆给她人,司三葆骂了几句就派了乔公公来。
 
    乔公公有没有本事她根本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司三葆高兴不高兴。
 
    还是那句话,不把司三葆养的白白胖胖的,他怎么会护着她一路畅通无阻。
 
    还是那句话,有的事沈湛做不了,赵衍做不了,但司三葆却可以。
 
    但是,让她惊喜的事,乔掌柜很有本事,他家祖上三代都是买卖人,还在战争中倒卖南北货发了一笔小财,只是财发了却没有人用,在他五岁的时候,一家人都死了。
 
    乔公公活下来不容易,后来又机缘巧合做了太监,跟了司三葆
 
    “这两天我们要辛苦点了。”苏婉如笑着道:“我晚上也在这里,咱们把货摆好,初六正午准时开业。”
 
    乔掌柜点着头,他很喜欢这新工作,让他看上去像个男人,“行啊,这点货,一天一夜就能做完了。”
 
    他们忙着,宫里头司三葆抱个匣子去了凤梧宫,刘嬷嬷笑着道:“司大家今儿怎么得空来了。”
 
    “得了一些小玩意,想送给皇后娘娘玩个新鲜。”司三葆笑着道。
 
    如今司三葆的地位,根本不用来巴结皇后,但这些东西是苏婉如送来给他的,送了半箱子,给他做人情。
 
    没说给谁做人情,但他司三葆用得着做人情的,也只有皇后和宫里的贵人们了,再者就是几位王妃了。”
 
    刘嬷嬷去回了,一会儿司三葆进了门,皇后笑看着他,道:“什么好东西,巴巴的特意走一趟给本宫送来。”
 
    “一个荷兰国的东西。”司三葆笑着,将手里的匣子递过去,打开一瞧,便有一股香气扑面,香气从细颈的的玻璃瓶子散出来,皇后闻了闻,笑着道:“我当什么东西呢,和西域来的花露一样吧。”
 
    “这可不一样。”司三葆笑着道:“花露味太浓,这味儿淡,幽幽的山茶香。”
 
    还真是,皇后拿在手里看着,“是好东西。你是从苏氏那边得来的?宫里的人都送过了?”
 
    “还没有,您这里是头一份。”司三葆笑着道:“不过,这香味的香水,只有您这里有,被的宫都是一样的薄荷香。不但宫里,就是全京城,这山茶香也只有三瓶!”
 
    三瓶都在这里了,皇后再看这瓶子就顺眼了许多,含笑道:“闻着是香。”又拿了两块玻璃,挂着金链子的东西出来,“这又是什么?”
 
    “眼镜。”司三葆道:“娘娘试试,待在眼镜上,看可清楚了。”
 
    苏婉如说是老花镜,老了的人眼睛不好的,都能试试。
 
    “是吗。”皇后试了试终于将眼睛戴好,司三葆就忙在一边拿了本小书过来,皇后一瞧顿时笑了起来,“这东西,圣上能用得上。瞧着是清楚了许多。”
 
    “这个买了许多,稍后奴婢也给圣上送一副去。”司三葆笑着道。
 
    送到皇后这里的东西要解释清楚,免得将来皇后觉得不稀奇。
 
    “敢情本宫还是头一份。”皇后轻笑,将东西给了刘嬷嬷,“你试试,改日等苏氏那铺子开业,我们再使钱买一副回来。”
 
    刘嬷嬷戴着舒服,笑问司三葆,“这一副多少钱。”
 
    “苏氏送来的时候说了,这一副要五十两银子,进的不多,早去早得。”司三葆道。
 
    五十两买两块玻璃,就是玻璃再贵也没有这个价的,还有那瓶香水,比花露好闻点,却要比花露贵几倍,一瓶就定价十八两。
 
    司三葆暗暗咋舌,女人的东西,还真是烧钱啊。
 
    难怪那丫头说东西一来,咱们就是盆满钵满。
 
    “什么时候开业。”刘嬷嬷笑着道:“开业那天我也去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新奇的铺子,让全京城的人都翘首期盼。”
 
    司三葆笑着道:“初六正午。”
 
    刘嬷嬷点头,看着皇后,皇后笑着道:“去吧,也将你存的钱花一花,体会一下一掷千金的感觉。”
 
    “是!”刘嬷嬷笑着应是。
 
    初六那日,满城热闹,赶在年前大家都要采购年货,所以,一时间铺子前人山人海,正午快到,苏婉如一个人笑盈盈的走了出来,舞龙舞狮鞭炮声后,她只简短的说了一句话,“今日开业,凡购物银两在五两以上者送应锦绣坊出品的娟帕一块,百两以上者,送挂屏一副!”
 
    要知道,应锦的帕子在市面上也要买一贯钱,挂屏就是小绣娘出的,也要买七八两一块。
 
    众人的好奇打到了顶点,什么铺子,一下子能买百两的东西。
 
    苏婉如拍了拍手,挂在牌匾上的布绸一拉,呼啦一下,众人就看到亮出来的牌匾!
 
    天下百货!
 
    好大的名字,要是换做别人大约会被指指点点,可这事是苏婉如做,众人莫名的就觉得没有什么。
 
    苏瑾的本事,有目共睹。
 
    “苏姑姑快开门吧,我们都等了好久了。”有人喊着道。
 
    苏婉如一笑,颔首道:“开门!”
 
    门打开,众人就看到门口清一色的少女们,穿着统一的粉色褙子,青春的脸上笑容明媚,看着众人动作统一,声音娇俏,“欢迎观临!”
 
    “还有少女啊。”众人嘻嘻哈哈的笑着,那些少女们就已经散开,苏婉如请众人进去。
 
    随即就听到里头一阵阵的惊叹声。
 
    是超市啊,货架一排排的,分着区域码放着东西,一进门没人发一个购物篮,想要什么自取,摆在篮子里出门结账。
 
    日用区的品种数不胜数,食品区的新鲜小吃散着香气,奇货区的百货琳琅满目。
 
    不知道用途的,没见过的,只有导购的少女上来解释。
 
    而最后面的生鲜区,有海鲜,还有新鲜的绿叶菜。
 
    在冬天,绿叶菜啊,多难得一见。
 
    所以,一会儿工夫,堆着的绿叶菜连一根菜叶子都不剩,就连那些动辄十几两的百货,也清空了半架子。
 
    一天下来,苏婉如累的不得了,和乔掌柜在灯下结账,而后院里吕毅正带着人将新鲜的生疏送来。
 
    乔掌柜累了半个月,可今晚却极其的兴奋,散工后他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找了司三葆,“司公公,奴婢来回事。”
 
    “嗯。今儿开业,怎么样?”司三葆很关心这事,但也没有关心到时时惦念的地步,毕竟才开业,要有钱还要再等等。
 
    乔掌柜将今天的流水摆在桌面上,“上面是成本和折算工钱后的成本,旁边则是卖价,再往左边一列则是卖书的数量,再往左边一列则是总价,再往左边则是净利润。”
 
    司三葆扫过去,直接看净利润,上面整整齐齐的写着数字。
 
    五千一百三十四两八钱。
 
    “这是一天的?”就是司三葆也蹭的一下站起来,指着账册,露出不敢置信的样子。
 
    这挖金矿一天也挣不到这么多啊。
 
    “是。”乔掌柜道:“苏姑姑说着是第一天,后面大家兴奋期略差点,营业额会少写,但一天三四千两应该还是有的。”
 
    司三葆想骂人,这个死丫头,难怪一天和他喝来喝去趾高气扬的。
 
    没想到她真有底气。
 
    “不过”乔掌柜道:“苏姑姑刚刚算账时叹气,说要是能行船便利,还能有更多的钱啊,她的生疏都种在济宁,货又是从海外运来的,着实是麻烦。”
 
    “她什么意思。”司三葆知道,苏婉如从来不和他说废话的,开口就是有所求。
 
    乔掌柜也不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道:“漕运!苏姑姑说,让公公您帮她弄一个漕运。老规矩,您指点,她出力出钱。”
 
    漕运可不只是买几条船找百十个人这么简单。
 
    而是要建专门的转运码头,还要设补给押运的人,这牵动的衙门很多,涉及的利益就更大了。
 
    “苏姑姑说,如果能办一条漕运,还能对外租,一条船走一路她打听过了,就是五十辆银子啊,这一天运河上,有多少商船。”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