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妤发誓,她真的没想过,把军权掌握在满人手中。当初那种情况下,把这些八旗坏胚子怎么办?从康熙年间就对八旗腐烂而头痛不已,而到了咸丰年,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窘境。
当初八旗已经其实已经毫无战力了,太平军当初若不是玩了一点小阴谋,真的持续的打下去,到时说不得就得真的重新组建新军,把八旗们放在一边。
从京城的权贵开始,慢慢的向全国推广,只要旗籍的,其实也就是军籍,现在国家需要你们回到军中。这并不是全面的推广兵役,而是把闲在家里的那些人别混日子了,去自己养活自己吧!
经过了十年的大浪淘沙,军中的将领慢慢的就都是满官了。谁让现在已经只让八旗子弟入营,而之前慢慢的各营里军官比例就慢慢的就失衡了。
所谓的失衡,也是汉官们这么想。之前八旗军烂了,于是只能指着绿营。而绿营的军官一直都是旗籍的,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现在八旗慢慢的起来了,于是汉官们觉得自己没有军权,于是不安了。也不想想,现在执掌陆军最大的两块,一个是左宗棠,一个是僧格林沁。他们一个汉人,一个蒙古王爷。
“皇上一再说满汉一家,现在不是满官们反对汉官,而是汉官们在反对满官了。”青妤轻笑了一下,长长的叹息了一声,“你也是想多了,我只是觉得不能让那家的女孩子,一辈子就活在那种父亲的阴影之下。”
“其实按着老奴说,人的日子都是自己过出来的。说句大不敬的话,当初进来五位,除了您和丽妃,谁又过下来了。所以,曾大人说得也没错,都是命,自己若强,也不见得过不好。”林嬷嬷看了一下外面,轻轻的说道。
第25章 谁来撑腰
第一更
“哪有那么容易,若是曾姑娘有娘家撑腰,她自是能强硬些。但是娘家都不在意她,她又如何自强?”青妤给了林嬷嬷一个白眼,从进宫她就跟林嬷嬷一块,两人磨合了十年,林嬷嬷真是越发的随意了。
不过她倒是明白了林嬷嬷的话,自己逼曾国藩有什么用,女孩们自己认命那才是要命的。
一个个被老父教得傻了,不过也是,她若是想反抗,总得有地方可安身,有人支持。但是明显的,他们有一个逼她们认命的父亲,还不许同情她的哥哥帮她,她能怎么样?曾国藩也没有给女儿什么嫁妆,在这个年代里,让她能怎么办?
“娘娘可有娘家撑腰?”林嬷嬷可不觉得这个是理由。
“回头我要告诉皇上,你把他跟那个袁什么比。”青妤笑了,自己可是住了一个成熟的灵魂,所以她真的不觉得那些女孩们能跟她一样审时度势,把日子往好了过。
“那奴才也不怕,袁榆生只是个蠢货,而娘娘嫁的是天子,难度可要大得多。”林嬷嬷摆明了,就是百分的瞧不上曾家的家教。
“这话说得对!”咸丰正好回来,就听到一句,不过他是谁,哪怕就一句,他也能猜到八、九不离十了。对着林嬷嬷一竖大拇指。
“就是皇上这样,嬷嬷真是越发的不把臣妾当回事了。”青妤对着咸丰跺起脚来。
“有吗?有吗?不是你自己懒,于是自己巴结着林嬷嬷吗?”咸丰左右看着。
林嬷嬷也知道这是他们夫妇在耍花枪,立即退了出去。
“怎么,今天外头又有啥事?”咸丰洗了脸,看着妻子那脸,也就知道,曾家的事让她越来越不耐烦了。
“曾大人只是把女婿叫过去骂了一顿,就当他已经把教训过了,而我看来,这就是不负责任,他骂了女婿,女婿回去能给女儿好脸?原本就对女儿不理不睬,现在好了,他都被免了官职,袁那啥最后一点脸面都不会要的,只怕曾大姑娘要遭大罪了。”青妤真是牙都要咬碎了。她对曾国藩的恨意也就更深了!
“青妤,那是人家的家事,我可以把曾国藩一撸到底,但是我就算是皇帝,也不能明晃晃的插手他的家事。”咸丰轻轻的拍着青妤,他这些日子听到越多,他也越气,不过,他是成熟的政治人,他知道轻重,曾国藩可是清流领袖,李鸿章和左宗棠可都是他的学生,拿下他,左宗棠就上了请罪折,就差没交回兵权了,这让汉官们怎么想?这不是咸丰所乐见的。
“没事,老七回来,汉官们就会安生了。拿了一个汉官,可是我们也拿了一位王爷。”青妤抿着嘴,但还是跳脚,“那个曾夫人是不是快回来了?”
“想用曾夫人来破局?”咸丰坐下,喝着青妤给他温着的水。想到刚刚林嬷嬷的话,曾家的孩子们若是有青妤的机敏与善良,也许日子不会过得那么差。说曾家不帮她们,但是青妤又何尝有家族的帮助?
“皇上,你说,我们办一个女校好不好?”青妤点点头,曾国藩她不会放过,不过,那些女孩们,是得想法了,而且她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这种女孩可能不止曾家这一家。
“京城有女校,但是汉官们很少乐意把孩子送到学校的,他们认为,那是会教坏小孩子。”咸丰淡淡的打击着青妤
“娘娘!”林嬷嬷也无语了,她不在意办不办女校,但是,把这些女孩招来,难不成让娘娘自己去教不成?她其实想跟娘娘说的是,嫁给咸丰能得到幸福,不是因为咸丰好,而是因为娘娘努力的把咸丰没来得及变坏。或者说,咸丰从来就不算好人,只是他对娘娘真的好罢了。
“行了,行了,你们真是!我就等曾夫人进京就让她带着三个女儿进宫。”青妤又要跳脚了,想想也是,就算是现代,也拿家暴没法子。老公打死老婆都不用赔命,法官们总能找出各种理由来轻判。改变妇女的地位,在二十一世纪都没能改变,在一八六零年,你让他们能如何?
“娘娘,要不,这事,先交给奴才来办吧。您有时太急切了!”林嬷嬷看看咸丰,只能赔笑着无奈的说道。
“不要,你要怎么做?两个小的,想法子让他们退亲,而那个大的,你暗地的想个法子,把那个袁什么治一下,然后让他们好好过日子。说实话,我知道,你法子多,你也能按着当下的情况来做,万不会不让人说我乱插手人家的家务事。对不对?”
青妤坚定的摇头,她知道林嬷嬷一定能按着大清的法子处理好,但是,这并不是她想要的。若是想救那女孩,特别容易,她只要召见那个女孩,没事让她进宫说话,说她有多贤惠。袁某人就得老实,就像舒宁家的那个老公,青妤让林嬷嬷再教那个女孩一点心机,把那个家牢牢的掌住真的一点不难。不过她不要,刚说了,这回,她想试试挑战制度。就算这个人不是曾国藩,是哪位王爷,她也会如此。
“您是娘娘,您若想管,哪有管不了的。不过呢,奴才想的是,若是人家的父母都不急,咱们这些外人管了,只怕还要落不着好。甚至被那些酸儒们说咱们不顾人伦!”
林嬷嬷轻轻叹息了一声,但还是轻轻的抚着青妤的肩头。这些年,她对青妤是越来越好,不是忠心,而不真心的爱戴。
她知道,娘娘才是真的善良,比外头那些所谓的善人要善良得多,不过,外头对她的评价并不高,特别是那些贵妇人们,他们怕青妤,可是心里却还是觉得青妤不是一个合格的贵女,暗地里,也有说,‘毕竟是那小门户里出来的庶女。’
现在她若再跳出来挑战制度,这其实最为难的是皇上。她也看了咸丰一下,希望他能站出来说两句。
咸丰笑了,自己低头专心的喝着水。他只赞同林嬷嬷前半句,青妤是皇后,她就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把她气成这样,早就该死了,还留着过年吗?
第26章 反对制度
第二更
“我不怕,嬷嬷,我真不怕。”青妤都知道,不过她不在意,她常对林嬷嬷说的是,她们谁敢站出来说?他们再瞧不起,也只能跪在地上,谁也不敢抬头看她。想想,回头看着咸丰,“皇上,我闯祸了,您会生气吗?”
“当然不会,谁惹你生气,我才会生气!”咸丰十分正色的说道。
青妤笑了,而林嬷嬷叹息了一声,不过既然皇上都介意了,她也就算了,这回她真的退了出去,由着他们自己来处理。
青妤看室内没人,在咸丰的颊边重重的亲了一下,也不跟他废话,自己坐回书桌前,摊开纸,写起文章来。
她在报上有个小小的专栏,每天她会写点什么上去。她每天都会帮着咸丰处理大量的事务,报上的专栏可以说,是她为咸丰政策的摇旗呐喊,也是一种更家人性话的解图。让每一个素人都能清楚明白咸丰的意思,让地方官们无法欺骗百姓。这回她决定写写女性的地位问题!
她虽说没有答应李鸿章,不在报上骂曾国藩,但是她想想,也觉得点名道姓这么骂人,在现代其实也不对,再说严重一点,人家是可以告她的。所以她也不说那个了,她从杀婴开始说。
一连几天,从杀婴一直到女姓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所要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最可怕的是,很多好不容易长大成人,顺利成婚之后,这些女子竟然也成了新的刽子手,她们甚至参与到迫害同性的屠杀场中,甚至于,她们是叫嚣得最厉害的那群人!
每天两千字的小豆腐块,就挂在一角,这应该是她佚名的专栏里最不受视的文章吧?因为没有朝中重臣的名字,这个引发不了百姓的关注,而那些士大夫们,谁又会真的为女姓说话?
但京中一个小报转载了这些文章,文章后面有数字,证明文章说的那些故事并不是危言耸听,每年就算是京郊杀女婴的现象都屡禁不绝。而后家里就算不杀女婴的,女孩长大了也不许上学,甚至要被卖掉好给家里的男丁花用……
可以说女性的一生,都是历尽了千难万苦,婚前为娘家尽力,婚后为婆家所倾尽全力,但是,又有几人得到了认同?
更多的人,最多想想母亲一生悲苦,却从来不会想自己的妻子其实正在重复着之前母亲的旧路!而他们的女儿,将来也还会走上这条路!所以为母亲念诗的都是伪君子!
青妤大笑,她是中央日报,她的观点不可以偏激,但是这种小报,他们就没有这种压力,他们可以嘻笑怒骂,只要不是诽谤,没点名道姓,就没人能管。
这份文章在士林里就引发了一边倒的反对,就差没把报社给砸了,但是正是这样,报社反而天天把那些士大夫们骂他们的话全登上,一下的反驳,他们报纸的销量一下子飞涨起来。
士林也是的报纸的,对他们来说,不能只有他们一家说话,于是士林开始回击了。这成了全国报纸的一场狂欢。
这就是青妤的目的,越多人讨论,其实也就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千百年来,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低,就快成为男人的财产了,可以随意的处置。这是青妤绝对不可以容忍的!
而这些日子,咸丰也在关注报上的消息,他虽说没有表态,但是他也一直在思索,从争论,到后来的撒泼乱骂,从某种程度上也看出,他们这些年在教育上,还是有所缺失的。
他们这十年一直在发展科技,四书五经变成了国学,成了一个科目。虽说他们没敢改变科举制度,但是国家一些专业部门越来越重视新学的学生,他们不用科举,但是可以应聘。只要他们参加了这些部委的考试,就可以授于低级的官职,然后也有他们自己的升迁通道,这让传统的科举份子们大声的疾呼朝廷这是要亡国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