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六零甜丫头——爱小说的宅叶子
时间:2018-06-27 08:14:24

  “哈哈哈哈哈,小希子,你说话兜死我啦,你可以叫涛子,听说文化厂是拍电影的,到时候你得请我们看去啊!”
  王溢希:……小希子是什么鬼?
  李勇峰拍拍崔玉涛的脑袋,让他别捣乱,伸出手,对王溢希笑道:
  “溢希你好,我是李勇峰,你可以叫我峰子,长着娃娃脸的这家伙名字是崔玉涛,你可以叫他涛子。咱们一个地方来的,以后大家相互照顾一下。”
  这样,三人带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做上公交车。
  “这四个轮子的车,此两轮子的自行车,气派多啦!”
  青年们东摸西瞅,惹得旁人善意打趣的目光,还有好心人问过他们从哪里来后,帮忙讲这省城哪里哪里好玩。
  这时候还讲究得是工农一家亲。
  那种农村城市区别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绝大多数居民并未有高人一筹的炫耀自己、低看别人的思想。
  崔玉涛、李勇峰、王溢希报告入职后,便知道他们的实习生薪水。
  每月三十一块钱,省城里有太多新奇的诱惑,这个工钱并不算高,来干活的大学生比他们强的多。毕业进入社会,才知道学历对于他们有多重要。
  六七十年代,种花国有行政和企业单位,都是统一的工资制度,可分为两大类:干部与工人。而种花国的政策就是,高就业低工资慢悠悠升级。
  干部指处于管理岗位以及技术人员,实行三十级行政工资制度。比如王溢希与崔玉涛这类高中生,再比如王大舅管理者。
  而工人就是干体力活的人,实行八级工资制度。比如王二舅。
  崔玉涛三人首次的工资级别,直接看的是学历。比如中专毕业生是行政十八级,大学本科毕业生是行政二十一级,而高中生只有十五级。
  要调整工资时,由种花国统一规定调整方案,各单位比照着调整。基本五至八年,才能调整一次工资。
  也就是说他们三人要是不读大学,数年工资等级都是十五级,永不变化。而那些研究生大学生的工资,永远比他们高得多。
  真的是不靠技术,单靠学历。
  王子希、崔玉涛、李勇峰都有一腔热血,肯定不甘心永远窝在这里,当下立即捡起课本,总有一天,他们能进入大学,成为真真正正的大学生。
  除去工资制度令三人有些小小失望,其他事情基本让他们乐不思蜀,差点没把自己信啥名啥给忘了。
  新华书店工会的书橱里面,满满都是书籍,数不清多少本,很多都是古典名著珍本,甚至还有《某某先生笑评三国》类的开放书籍。
  而这些书,可以借回宿舍看。
  前提是,你必须爱护得好,才能借下一次。
  而文化工厂,经常有各类电影看。
  凡是要在本省放的所有影片,在公映前的数十天里,职工们必须提前审核,确定它的播放数量以及播放地点等等,而且工厂里还有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影杂志。
  对于三人来讲,这哪是工作啊!
  老同志们可敬可亲,同事相处关系融洽。
  他们有的吃,有的睡,有的玩,有的看,有的学,还有工资拿,不仅自己不花钱、还能寄回家补贴一点点家用……
  三人都觉得,在省城里呆上两三年,通通不是事儿。
  以后大学毕业,还要来这里工作,对于大学专业的选择,今后怎样选择道路,三人也各有各的考虑。
  作者有话要说:  叶子:资料来自度娘,自己整理编造了一些,像省城的新华书店电影厂公交车火车站工资等级类的都是一一查过的,微有调整。
  那三年的学生入职很多很多,三年后,可以继续做工人,也可以高考!
  □□三年是苦,三年过后,同样也是叶安诚文景深的一些机遇,当然也是碧山村的重大机遇,要强全村一起厉害啊~~~在后文会讲道。
  当然,叶子绝对不会破坏,改革开放前不能不能不能啥的规则,破坏就没年代感,肯定是另辟一条出路,并且历史里存在过,只是不在本市,真可惜-_-#。
  看下去就知道了~~~么么哒!
  碧山村这么特别,怎么能一直普普通通呢,叶子前文还写满多的铺垫-_-#
  村里要开始一步步走向更远更高更幸福的未来……嘿嘿嘿!
  这几章省城生活算是必不可少的过度章节~
  **
 
 
第195章 剧场与影片
  对比小城小镇, 省会城市的职工生活, 犹如天堂地上之别。
  王溢希、崔玉涛、李勇峰除去兢兢业业做完手上分配的活计, 余下便是睁大眼睛, 瞅一瞅省城的丰富多彩生活。
  从清晨醒来,出宿舍能看到一溜达的中小学生,衣服上挂着‘某某某学校’的标志,斜挎着解放军牌背包, 嘻嘻闹闹、蹦蹦跳跳往学校里走去。
  工厂与书店附近, 有电影放映场、文化宫、国营商店、公交站台等, 比小城多得多、大的多,连一个理发店里的剔透匠,都有七个八个,甚至采取工厂里的流水作业方式, 洗头剪头剔头不一个人。
  国营商店里,卖的最紧俏的竟是香烟,而每人每个月定量两包香烟票,对于烟瘾民来讲,这可是受不得的大事情。
  因为此时的香烟并没有过滤嘴, 夹在手指上抽,会剩一截烟屁股,而有娃娃们鬼捡烟屁股,去那种特别小店里卖掉,得到数天的零花钱。
  “王溢希同志,这香烟可是好东西, 要不要试试?我给你嚼一口。”
  “刘同志,不啦不啦,我妈问不得烟味,家里爸爸都没抽呢!”
  “哈哈哈,毛都没长齐的乖娃娃,离不得爸妈啊!”
  ……
  老同志们空闲时间,都聚集起来一边聊天拉家常,一边吞云吐雾,他们有时候嘿嘿笑两声,询问新通知要不要尝一尝。
  考虑到家里的情况,三位有志青年不约而同,选择拒绝香烟诱惑,有点闲钱不如寄给家里去,听旁人讲,县城村里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哩!
  镇村日子难过,但工厂职工的生活还挺不错。第一天上班,为迎接新同志,厂里还做红烧排骨给大家吃。
  平日里干活,荤油比在学校多许多,更不谈菜白米饭,偶尔还有一些米酒或高粱酒,顿顿吃得三人组晕乎乎的,每天笑眯眼,肚子都胖圆一圈。
  至于工资,三人很少出去玩乐,不吸烟不酗酒不交房租不交水电费不拖家带口,只需要偶尔买一些书笔类学习用品。
  几月下来,能省下来不少钱,通通寄回家去,给家里补贴一些家用。看的出来,县城里的职工跟从村镇来的职工,根本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王大舅收到一大笔钱,脱人带口信,把大儿子骂一顿:“小王八羔子,咱们家里样样都有,啥都不缺,你都留着给自己补补油水。钱来的正不正,看老子不削死你!”
  除了口信,还有封得严严实实半袋子粮食,里面尽是腊鸡肉腊山鼠腊兔肉,飘香惹得同事们纷纷流口水。
  王溢希眼眶里泪珠大转,再听到父亲的担忧,又哭又笑,就像个傻子一样。
  家里条件在县城算是不错,但在省城里根本不够看,这些肉粮肯定是爷爷他们一点一点从口里省下的。
  他取出小的几块烟熏腊肉放到宿舍。
  然后去国营商店买一些蔗糖类的东西,连着剩下的肉粮,再次给家人送回去,并详细写了一封‘关于省城状况’的家书。
  “家里寄来一点好东西,爸爸说是山里的野味,给同志们尝一尝鲜,多亏大家对我的照顾。”
  王溢希并不是死读书的人,相反他头脑很灵活,人为处事都不错,对领导对同事很有一套方法,算有一点八面玲珑那一种,比李勇峰崔玉涛还会来事。
  毕竟,王大舅是从工人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干部的,自然懂人事交际有多重要,把某些经验手把手教给最看好的大儿子。
  “溢希同志啊,听说你是水湾县城的,那里可出不少名人,比如……”
  老同志们在文化工厂呆的久,自然知道城里不少工作与生活的小诀窍,这时候心甘情愿抖出来。
  王溢希听得眼睛亮闪闪的,嘴里止不住上扬。
  自从知道家乡闹灾后,而且大姑姑与大姑父家还送不少好东西,他心里也忧心忡忡,这是为何寄钱的原因。
  当然,对于碧山村的大姑姑家,他心里也感激得很,却暂时找不出帮助亲戚的好法子,只能把恩记在心底。
  可是寄钱可比补上寄物。
  但买物都需要粮票副食票啥的,他爸又不许他去黑市买,只能干着急,如今倒是终于找到一些‘不违法’的解决法子。
  因为是文化工厂,处处有舞台剧或电影院场,职工有电影票的福利。
  王溢希通过公司的老熟人,给罐头厂、冷冻厂、制衣厂等,用电影票,换得一些边角肉、巴骨肉、猪下水、破旧粗布等等物质。
  电影票不够,还可以给同事私底下用钱换,这可不是总钱买。
  总之,从此刻起,他寄回家的变成各种各样的物资。
  这些物资确实给水湾县的王家带来不小的帮助,因为县城的黑市已经快被抓得绝迹,王大舅工厂里的食堂,饭菜也越来越差。
  “读书就是好!读书能挣吃的,不知道安小子他们学习有没有认真?”
  王大舅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资助大妹子家里的娃娃们读书,至少要有一个高中毕业,妹妹家孩子都那么聪明。
  大舅妈点头笑道:
  “他们肯定认真得很,甜妹儿那机灵鬼,说不定学了两三本哩!也不知道咱们的信,什么时候能寄到碧山村。”
  此时此刻,不是种花国政府的文件信件。
  同一大队不同村,都可以送两个月,更不要谈县城与碧山村的距离。
  咱们暂且忽视这封家书。
  回到王溢希身上来,除去得到生活小诀窍,他工作上也开始顺风顺水,不在是跑个腿打个杂啥的,偶尔能够参与到文化厂的正事里头来,学习一些实践新东西。
  比如文化宫的舞台剧场,他可以穿白衬衫、打红领巾,一起唱歌跳舞,甚至演一些没有啥实际内容的小角色。
  对此,强势来捧场的崔玉涛与李勇峰,笑得前俯后仰,甚至笑到椅子下面去。
  三位背景离乡的青年,出自同一家乡同一学校,乡情与时间让他们交情越来越深厚,已经成为好朋友。
  崔玉涛毫不客气嘲笑道:“小希子,你那大红脸蛋,比旁边的女主角还好看,哈哈哈哈哈……”
  “噗哈——溢希,我实在忍不住了,确实好笑,哈哈哈!”稳重的李勇峰也有一颗调皮捣蛋的心。
  王溢希瞅着两损友,面无表情道:
  “你们两个还想不想演电影?这一次可是绝佳的机会,错过就没有啦!”
  两人立马把拳头塞到嘴里咬着,发出呜呜呜的笑声,来显示他们真的有努力,但他的装扮实在太搞笑的。
  王溢希:……
  五十年代初,种花国只有京影、八一、上影、长影四大文化厂能拍故事影片。
  但五八年,省城已经有制作权,各种故事片纷纷出炉,什么建立水库、大炼钢、煤矿工人等等,起码几十部电影,但能播出的量却有限,因为故事实在无聊,都是千篇一律的歌颂,没啥人喜欢看。
  青年们对于能在电影里,留下一点啥东西,非常感兴趣,激动得半夜睡不着觉,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些。
  其实他们也只是在故事片里露个脸,俗称‘群众演员’,连工钱都没的,能得到一顿公共食堂的饭菜。
  可是当短暂的故事电影,在幕布里放映出来,三人看着自己那傻乎乎的模样,咧嘴笑得很开心。
  至于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因为跃·进问题,有数十次,这样辛苦劳累的好机会,还是交给王溢希吧。
  他们还有新华书店的打杂工作呢!
  王溢希:……为什么职工也要当群众演员?!
  某故事片的总导演:……因为你便宜不要钱啊!
  总之,王溢希文化工厂的工作非常有趣,但吸引他的不是制作,而是拍摄电影的一系列幕后工作。
  时间越过越久,到新年正月里,省城国营商店里或供销社里,开始买卖各种春节物质,购买数量增加,品种增加。
  五颜六色的硬糖软糖,散发诱人香味的饼干,糯米白面,花生瓜子,核桃柿子,猪肉羊肉鸡鸭鱼肉……丰富的货物比小城多得多。
  排长队,买白糖买粮食买糖果,自己做饭煮面煮汤圆,贴窗联,换看电影……各种各样的活计忙碌不停。
  不能回家过年的三人,在省城里,相互陪伴,度过第一个远离家的节日。
  直到春尾巴,骤然入高温酷暑,县城里粮食悄然无声紧张起来。从地方市里县里逃荒的村民居民们,陆陆续续来到省城,或乞讨或换物资。
  而王溢希三人,很少外出逛街,暂时还未发现一些潜移默化的东西,但他们也遇到一些新事情与新变化。
  比如这周,李勇峰崔玉涛得到几张省城动物园的票,却换不出去,因为罐头厂类的也开始紧张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  叶子:么么哒~晚安,仙女们!
  马上古巴糖,伊拉克蜜枣快出现啦,仙女们长辈说不定吃过,据说它们不干净,谁知道呢,那时候饥饿状态,也救人不少吧-_-#
  算一半好一半坏?
  伊拉克这么早就与种花家有交际,我还是听老辈们说的,然后问问度娘^_^,刚开始觉得它们名字很洋气^_^,从哪国买的,就是哪国名字。
 
 
第196章 牛皮吹上天
  省城是种花国一个历史特别悠久的城市, 不说唐宋, 根据史料记载, 应该是大舜在夏代之前建立起来的都城。
  一年所居成聚, 二年成邑,三年成为一个小国雏形范围的都城。旧省城是一个河流众多、沟渠纵横的水都城市。
  建国以前,省城里有古老桥两百多座桥,几乎每一座桥都有一个故事, 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长似江南好风景, 画船往来碧波中。”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很久以前,描写这座城市景色的古诗古词非常多。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