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养家记——北佚
时间:2018-07-13 09:16:43

  温向平眼中闪过了然。
  罗家和笑笑,
  “我对红星自然是有感情在的,可红星的领导阶层……”
  罗家和顿了顿,
  “算了,不说这些,你打算怎么办。”
  温向平脸上露出一个笑,
  “罗大哥手下的作家想必没有一个庸才,罗大哥本身又是个极有能力的。我们一起换个东家,未必没有大杂志看得上。”
  罗家和摇摇头,并没有温向平这么乐观,
  “我手下有十来个作家,就是有一些已经投身杨主编,也还有近十个,加上你我就是十几个,哪有杂志肯一口气要这么多人的。”
  温向平微微前倾,露出一个神秘的笑,
  “如果我们接下来能出一个稳居全国销售榜首的作品,我们能不能吸引所有大杂志的目光。”
  罗家和点头,
  “当然,你之前的《纽扣》和《大惠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温向平又笑,
  “那如果这个作品,必须是以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参与为前提呢?”
  罗家和一激灵,身子不由得前倾,脸上亦显出几分笑,
  “那就证明,我们具有同时被更好的大杂志挖掘的价值。”
  ……
  温向平的打算,是给《格林童话》的译本写新版本,也就是俗称的同人文。
  《格林童话》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彼此并没有联系,而篇幅又短,最适合这种集体创作。
  作家们要做的,就是把各自感兴趣的故事通读百遍,再细读百遍。等到闭着眼也能详详细细把整个故事都在脑海里彻底重现,并把握每一个场景设置和形象设置的意义,才能以自己的想法重新构写一篇,比如给主人公换个身份,给其中的一些情节做个更换,不一定全部都要王子爱公主,也不一定要写的多么天衣无缝,最重要的是情感的贴切和真诚……
  当然,作家也可以照着原来的文风写后续,不过前者显然更易出彩,也更易操作些,故而温向平和罗家和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前者。
  毕竟写后续须得十分贴切作者思想,否则极易被大肆贬斥,吃力还不讨好,就比如争论了几百年的红楼。
  温向平的这个想法不可谓不大胆,可也不可谓不新奇。
  当下的译本寥寥,而出彩的译本就更是屈指可数,丑小鸭变白天鹅、王子爱公主还没有成为烂大街的俗套。倘若罗家和能同时拿出高水平的《格林童话》译本和新版本,必定会在整个文学界投下一颗原子弹,而所有杂志报刊,甚至作家协会的目光,都必定牢牢聚焦在温知秋他们这个作家团队身上。
  这对于罗家和和温向平而言,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反败为胜、掌握主动权和制高点的方法。
  温向平一边卯着劲尽己所能把《格林童话》反复翻译修改,待到甜宝和温朝阳都拍着手叫好才算,一边还要对自己挑的故事进行重编,任务极重,每天都是披星戴月的出门,披星戴月的回家。
  罗家和虽然想帮忙,却是有心无力――他的英语不如温向平扎实灵活,文学也不如温向平操纵自如,只能尽力督促手下作家。
  而其他作家看见温知秋每天早起晚睡,抱着书埋头苦读、笔耕不缀,出来的译本语言生动的同时也不失简明,不仅孩子一读就懂,连成人读来也仿佛回到了孩提时期那个爱做梦的年纪,心里对这个拿着几倍于自己稿费的毛头小子的不满嫉妒也渐渐都变成了尊敬和佩服,自然更加用功钻研自己的故事。
  而随着温知秋手下的新童话初具雏形,许多作家都默默的撕去了自己的构思和大纲,开始更加用功的翻阅文学书籍,有时也会拿着自己的创意去和温知秋商讨,不断改进雕琢。
  于是在整个红星杂志,不仅杨主编手下有一个作家团体夜以继日的秘密工作,罗副编手下也多了一个,彼此都把自己的秘密捂的死紧,就怕泄露了风声让对方知道。
  罗家和这边耐不住心的作家早就跑去了杨主编手下,剩下的全是和他一条心,倒也算是铁桶一般密不透风了。
  忙碌了一周,就到了正月十六,沽大开学。
  温向平虽然迫不得已在校上课,但一放学就跑回家赶工,脚也不跛了。
  好在苏玉秀的店铺年前已经收拾好,只等着年后开学就是。两个孩子也有江家兄弟看着,温向平一时错不开手,也只能叫儿子看着甜宝跟江慎之不要处的太亲,至于温朝阳有没有听进去,这就不知道了。
 
 
第63章 
  温向平起初担心众人没有思路, 最后写出来的不过是老调重弹, 所以先写了自己的故事大纲和设定,拿出来和众位作家分享。
  好在他这心没白操,这番功夫也没白费,温向平这些日子翻译出来的三章, 再加上之前在大河村翻译好的,也不过五篇, 罗家和手下却有近十个作家,够不上数量。分到的作家每天自是勤勤恳恳,就差啃秃手指头去构思,没有分到译本的作家也都没闲着,每天翻着外来译本和古籍, 搜集灵感和妙处, 一边等着温向平继续翻译。
  总之,都忙的热火朝天。
  苏玉秀也忙。
  开了年来, 店里都收拾的干干净净,苏玉秀却仍然不得闲,每天忙的脚不沾地。李芝龄于是就把温家兄妹接到家里看着, 让苏玉秀放开手去做, 趁着没上课的功夫也跟着去店里帮忙, 对自家的店反倒没那么上心。
  当然, 也用不上她操心就是了。
  江河清在这条街上的店并不是江河清或李芝龄平时在忙着的。
  因着江家在沽东的店生意挺好, 江河清脱不开身, 最后就雇了个陪丈夫来上大学的妇女, 教了几天熟悉货在哪儿、价码多少底线如何就让上任了。人家手脚麻利,学的也挺快,店里的工作很快就上了手,李芝龄只要下课以后来瞅两,眼别让人偷奸耍滑就行。
  苏玉秀开店这天,正好是个星期一,李芝龄脱不开身,温向平却是上午一下课就赶来帮忙。
  苏玉秀最后到底还是做了晋省特有的菜色,
  “我再怎么做,也不会比本地人做的地道,还不如找我擅长的做。”
  温向平笑她,
  “那你之前那些菜谱不都白看了?”
  “哪里会白看,”
  苏玉秀笑,
  “到时候做给你和孩子们吃。”
  苏玉秀只卖中午和傍晚两顿,卖完正好和李芝龄去接下学的甜宝和江恒之,主打的是各色面食,还有其它应和时令的副食。
  现下说着是入了春,迎面而来的风却还带着凉意,苏玉秀便把从大河村带来的荞麦都做成了灌肠,拿来炒着卖,卖完了就算。
  苏玉秀手脚麻利的把菜整整齐齐的码在一边,为了保证食材新鲜,这些都是今天一早进回来的。
  当然,也是因着冰箱这种稀罕物有钱也买不着就是了。
  每月多掏一笔运费,人家就肯送货上门,也免了苏玉秀起个大早去跑,温向平当然乐得方便。
  因着是第一天,虽然有温向平在学校早就给自家店打了宣传,苏玉秀还是一样菜只准备了一些,大概能炒个十来碗,只怕来的人比估摸着少,卖不出去,都白白的放坏了可惜。
  但平时来这条街吃饭的学生就不少,今天突然看见熟悉的店面换了两家,门面还挺漂亮,当下脚下就拐了个弯转了进去。
  不好吃下次不来就是了。
  学生抱着这样的念头踏进“温苏记”。
  店里头是个二十来岁,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的年轻妇女,脸上带笑,柔声问着要吃什么。
  店里原来是做炒菜的,足能摆五六张长桌,店面很大,此时却没有了以往来时的油迹斑斑,反而处处整洁,墙上贴着壁纸,桌椅也是圆桌为主…总之,跟别家不怎么一样。
  学生蒙蒙登登的坐下,直到一碗香气腾腾的炒面被一双素白的手端上来,放在印着素纹的木桌上,白瓷印着寥寥几笔彩绘,简约明快,看着很是舒服。
  一筷子入嘴,学生微微睁大了眼。
  炒面并不像学生想象的一样吃着噎嗓子,相反,一碗面吃到底,还留有不少汤汁,面条劲道爽口,入味三分,陪着的猪杂腥味全无,煸炒入了香味拌在面里,好吃极了。
  店家还附赠了一小碟据称叫“炒灌肠”的菜,一碟只有两小块,不多,只够尝个味,但外焦香里嫩滑夹着蒜爆香的味道一下就勾上了学生的味蕾。
  很快,一条“旁边街上新开了一家超漂亮饭好吃,人还漂亮温柔的店”的消息就在沽大学生里传播开来。
  “温苏记”的价钱十分亲民,只要八毛钱就能吃一碗肉炒的面,肉放的足着呢。因此不管是手头阔绰的,还是只能偶尔出来打个牙祭,解解食堂之腻的,都不由得被温苏记吸引而去。
  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冲着苏玉秀去的,毕竟人长的秀气,说话也好声好气的,比那些鼻孔朝天的不知强了多少。
  有时也能见着苏玉秀的丈夫出现在店里帮忙,是个长的俊秀的年轻人,大概也是二十多岁,时不时和苏玉秀就来个隔(人)海相视一笑。两人站在一起倒当的一句天作之合。
  只中文系的大一新生惊讶的指着那丈夫“你不是――”半天,温向平见着了同学,也主动上前打招呼,末了不忘笑着留一句,
  “如果喜欢我家店里的饭菜,还请下次继续光顾。”
  于是,伴随着“温苏记”开张消息传播的同时,另一条“店主是小温知秋他媳妇儿”的消息也跟着以中文系为中心,以各校院学生会为脉络成辐射状扩散。
  但其实,今年一开学,温向平就在班里给自家店做过宣传了,跟他关系还不错的自然笑着捧场,至于说着风言风语的,温向平倒没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去关心。
  在新店开张的第一个月,慕名而来的学生不少,连附近居民楼里住着的人见了这儿总排着队,也跑来吃饭。苏玉秀每天都忙的连轴转。
  虽然等到了第二个月第三个月,人流量就渐渐稳定下来但,每天两顿饭的功夫也大概能卖一百多碗,一个月下来虽然是一笔不小的钱,可每天却要忙着团团转。
  温向平自己手头的活儿还没做完,就是做完了,案上的活计他也帮不了苏玉秀什么忙,于是学着江河清贴了招了个帮工。
  苏玉秀招的是个附近居民楼的妇女,今年三十几岁,厨下的活儿做的还算不错,尤其一手刀工利索至极,大大减轻了苏玉秀的工作量。
  或许是骨子里的文人脾气作怪,连个招人的纸温向平也不肯好好贴,专门买了块质量颇好的小黑板,订了支架撑在门口,用粉笔画了卡通形象,还写了首一读就懂,但颇有韵味的小诗。
  人虽然招到了,门口的小黑板却没有去掉。
  温向平每周都会来重新画一次小黑板,写上本周的推荐主食和时令副食,有时也会把这些变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
  每天过来吃饭的孩子们见着了也被吸引的不行,主动揽过了画和写的任务,虽然不如温向平的老练,却也别有一番童言童语的稚嫩可爱在,引得不少来吃饭的学生一半注意力都放在了温苏记门口的这块小黑板上,还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为了看这块黑板而点饭吃的。
  甚至连李芝龄也在上面画了股票走势图,配上孩子们童趣的解读,也颇为可爱。
  店里逐渐走上正轨,罗家和手下的一众作家也都进入了沉迷思海的状态。
  温向平虽然已经翻译够了所有作家数量的童话,可却仍然不肯停笔。
  “既然要做,咱们就做笔大的。”
  温向平的打算是一整本的《格林童话》译本加上十份新译本,一股脑全砸出去,在沽市的文学圈硬生生砸出一条供他们离开红星的路来。
  因此,温向平翻译创新一把抓,《蜀山》因为力有不逮,只能暂停一阵。
  都到这会儿了,罗家和当然不会还强逼着温向平一边儿还得更新《蜀山》,事实上,他都没想过让温向平一口气把整本《格林童话》翻译完。
  但既然温向平坚持,罗家和也就不做劝阻,只卯着劲一边跟杨主编争取权益和排版权的同时,还不住修改着新的排版和更新形式。
  作家们一个比一个努力,他也要尽力给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才是。
  好在中文系平时空余时间确实很多,温向平倒也不算忙不过来。
  温向平自己选的故事是《莴苣姑娘》。修改了原文中“王子因为传说而英勇救出莴苣姑娘”的设定,温向平给王子创造了一个不得不救女生的原因,同时在王子单一的正直英勇性格中加入了适当的缺点,增加了形象的饱满程度。
  既然有了王子,公主当然也是必不可少,所以朴实无华的“莴苣姑娘”被修改成了一国的公主,善良、美丽、充满热情,当然也要一如既往的带一点“接地气”的小缺点,比如脸上也有姑娘们最发愁的小雀斑……
  还有偷走孩子的女巫,也不一定就要像其它童话中满脸皱纹,长着凶狠的鹰钩鼻和凶神恶煞的眼睛,也可以是一个具有成熟韵味外表的女人,内心却依旧丑陋自私,这样的反差也相当吸引人不是么。
  为了自圆其说,温向平自然又要增添一些新的形象进去,比如国王,比如盗贼。
  当然,还可以有一些出场一次,却十分有灵气,一眼就让人牢记的角色,比如一家跳着舞替公主编长发的三胞胎姐妹。
  初初打了一遍稿子,又反复修改,温向平终于有把握当做睡前故事给甜宝讲一遍。待得到甜宝拍着小手叫着“还想再听一遍”的肯定后,温向平这才定下终稿。
  而等到终稿交到罗家和手里以后,已经是四月初,桃花开的时候了。
  这么几十天,纵然没有人说漏嘴,但罗家和和杨主编手下的作家团都卯了大劲要一争高下的消息还是不由得在杂志里传了开来。
  毕竟每个被杂志签约的作家都是有作品数量要求的,偏偏这阵子杨罗二位的手下都安安分分、悄无声息,可不是都忙着干别的去了么。
  下面的编辑和作家都夹紧了尾巴尽心尽力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唯恐被角力的两边当做出火的炮筒。
  上头的人却是十分乐于见到这样的场面。
  有竞争才好啊!
  有竞争才会有好作品,才会让杂志充满活力,迸发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无论最后谁胜谁负,他们都不吃亏就是了。
  于是也都故作不知,只等着瞧杨罗二人最后的角力。
  大概是手下的作家近来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杨主编最近很是卯着劲跟罗家和争版面的分配。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