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亦馨放下手中正在调制的香料,道:“请她进来。”
对宫里来人,她并不意外。这件事,她本就十拿九稳。
她并非只指望着曹皇后去说服肖太后,在延庆宫那里,她早已提前埋下了人。当曹皇后找肖太后说起这桩婚事之时,便有人推波助澜,促成这件事。
☆、第六百九十九章 恩典
认准目标,多方筹谋,这是她在前世好不容易才练就的一番本事。
卫亦馨的嘴角翘了翘,重活一世,她怎么会荒废了?
“婢子见过郡主。”
曹皇后遣出的人,并非她身边最贴身的宫女,却也是惯常得用之人。
“起来吧,皇祖母让你来,有何吩咐?”
“回郡主的话,皇后娘娘说了,太后娘娘非常满意。”
“知道了。”
把方锦书嫁给肖沛,确实是卫亦馨一时起意。她怎会让方锦书嫁给谭阳?那个在延平帝朝中厚积薄发、前途无量的男子。
但接下来的行动,她是深思熟虑之后才进行。
既要让方锦书得到教训,达到她的目的,又要讨得宫里曹皇后、肖太后二位的欢心,乃一举多得之举。
对肖太后来说,肖家能娶一个言情书网的姑娘,正符合她一贯让肖家低调的作风。
至于方孰玉的政治立场,对朝臣们而言须再三斟酌考虑,但对肖太后来说却没有这许多的顾虑。
齐王也好,太子也罢,那都是肖太后的血脉。无论将来是谁继承大统,也不能不敬肖太后,不敬先帝。
因先烈皇太后托梦一事,方锦书入宫几次觐见,又在净衣庵诚心伺奉。她的美名,肖太后有所耳闻。
她的婚事不顺,曹皇后有意以这样的方式,还方家一个人情,肖太后乐见其成。
方家在文臣中的人脉,对肖家也能有所助力。就算勋贵无须考取功名,但一个贤良淑德、才学兼备的媳妇,对肖家后代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
送走了曹皇后前来的人,卫亦馨吩咐:“去看看父王可回府了?”
詹事府刚刚新立,千头万绪。就算请来方孰玉,许多事情也需要齐王亲自来做决定。为了在太子返京前做好所有的准备,齐王最近忙得脚不沾地。
这一等,直到天色已尽黑,才等来了齐王回府的消息。
晓雨伺候着卫亦馨换了衣裙,着一名侍女端了一盅足足炖了一下午的冬瓜虫草汤,几人跟在卫亦馨身后,朝着书房走去。
齐王府的书房,守备森严。
这里,是齐王常和幕僚商议要事的地方,藏着许多机密函件。哪怕是影卫,也不能渗入此地。
“什么人?”
距书房还有十丈之地,便传来侍卫的喝止声。
“大胆!见到端成郡主,还不跪下见礼。”晓雨喝道。
持戈的侍卫吃了一惊,随着甲胃一阵哗啦作响,他半跪在地:“原来是郡主驾临,恕标下有眼无珠!”
“起来吧。”卫亦馨声音轻柔,道:“不干你的事,这原是我的错。尽忠职守,看赏。”
晓雨赏了侍卫一个荷包,几人继续往前走着。
侍卫恭敬地捧着荷包,直到几人走远也不敢抬头。
这大晚上的,端成郡主怎么来了?幸好郡主性子好,要是换了别的主子,他非被责罚不可。
侍卫间的消息都是通的,若在太子底下当差,碰上了那位骄纵的宝淳郡主,恐怕就不会这样轻易收场。
能来齐王府当差,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王爷脾气好,赏罚分明。就连还未及笄的郡主,也是这样的好性子。明明是他冲撞了贵人,非但没有被罚,还得了赏。
这样的好事,打哪里找去?
他暗自庆幸了一番,站起身来继续站岗。心头对齐王的忠诚,越发深厚。
“见过父王。”在齐王面前,卫亦馨扮演是一名娇俏、懂事、端庄的好女儿,偶尔也会有些无伤大雅的小脾气。
“馨儿怎地来了?”齐王对站在他面前的舒长史道:“今儿就先到这里,剩下的事,每日再议。”
舒长史是曹皇后用定国公府的资源,替他找的幕僚。自打他受封为齐王,就一直跟在他身后,忠心耿耿。
齐王对他的信任,甚至要超过齐王妃。
舒长史出入于王府外院,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相当于齐王府上的一名外管家。
“见过郡主,在下告退。”舒长史拱手退了下去。
卫亦馨示意身后的小丫鬟将那盅冬瓜虫草汤放在案几上,道:“父王,馨儿想着您恐怕没能好好吃饭,特地炖了一盅汤来。”
“父王事务繁忙,更要保重身体才好。”
说着,她亲自盛了一小碗出来,用银匙轻轻搅了,用手背试了试温度:“父王趁热喝。”
齐王伸了伸懒腰,笑道:“还是女儿贴心。”
喝完一碗,下人伺候着他漱了口,他往后一靠,道:“说吧,这么晚来找父王,可是有什么事?”
书房重地,就算齐王妃也很少踏足。府里的规矩,卫亦馨不是不知道。
她既然来了,就不会只是送汤那么简单。
卫亦馨浅浅一笑,道:“父王,馨儿此来,特地来恭喜父王的。”
“哦?喜从何来?”
“恭喜父王喜得大将。”
“哈哈哈!”齐王大笑三声,道:“馨儿也知道方詹事的大名?”
“方大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名满京城,女儿怎会不知。”
“好!”齐王笑道:“我卫明盛的女儿,就是要强出他不少。”
这个“他”,自然是指的太子。
卫亦馨掩口笑道:“宝淳姐姐也是个好的,只是性情娇纵了些。”
齐王大手一挥,道:“在这里,你就不用谦虚了。”
在这里说的话,齐王有绝对的把握不会落入第二人的耳朵。
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他还争什么储,夺什么嫡?
“父王,馨儿昨日进宫了一趟,替方詹事在皇祖母那里求了个恩典。”
这个时候的齐王,并不知道方孰玉是因为曹皇后,这才加入詹事府。
而卫亦馨,也并不想在这个时候引起他的疑心,便把所有的一切都揽在自己身上。
“恩典?”齐王颇有兴趣地看着她,问道:“馨儿是想替父王分忧吗?”
卫亦馨轻轻“嗯”了一声,道:“看着父王整日忙碌,女儿做不了什么,也只能想想别的法子。”
“方大人对父王既然如此重要,更要设法要他忠心不二才好。”
“不错。”齐王肯定的点了点头,道:“所以,馨儿想了个什么好法子,且说来听听。”
☆、第七百章 分庭抗礼
“父王,您还记得来我们王府住过的方家姐姐,就是方大人家的四姑娘吗?”
“记得,她怎么了?”
“父王或许没有留意,她的婚事不顺。所以,馨儿就去求了皇祖母,赏她一个恩典。”卫亦馨娇俏地一笑,道:“我很喜欢方家姐姐,看着她被人非议,心底也不好受。”
“这么一来,父王施了恩,我也帮到了她,岂不一举两得?”
“是个好主意,”齐王颔首问道:“你皇祖母怎么说?”
“女儿是昨日进的宫,今儿皇祖母已经打发人来同我说过,太后娘娘那里同意了。”
齐王疑惑道:“这件事,跟太后娘娘有何相干?”
“女儿替方家姐姐看中的,正是承恩侯府上的小公子。”
“原来如此。”齐王恍然大悟,赞同道:“这个人选,确实不错,馨儿好眼光!”
卫亦馨嘻嘻一笑,扬着脸道:“父王,女儿立下这么大一个功劳,该如何赏我?”
齐王哈哈一笑,道:“待父王登了基,你就是全天下最尊贵的公主。”他眯了眯眼,道:“谁也越不过你去!”
卫亦馨笑着应了,心头却道:待你登了基,我要的,可不止是一个公主的位置。
她离开后,齐王精神振奋。
让曹皇后替方家赐婚,所赐的还是这样一门难得的好亲事。
这么一来,他和方孰玉的关系,便不仅仅限于主子与下臣,而是更近一步的亲密关系。他会收获方孰玉的忠心,与方家的忠心耿耿。
卫亦馨这个女儿,果然是他的福将!
这件事若是由他去向母后提出,便显得过于功利。而作为卫亦馨关心闺中姐妹的出发点,则变得那么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更何况,他是成年皇子,进出宫闱多有不便。
看着外面深沉的夜色,齐王心情大好。
他走到窗前伸出手掌,有丝丝凉风从指间吹拂而过。他真切的感受到,局势的天平正在朝着他倾斜,大势就快到来。
笼罩在夜色中的明玉院,灯光温暖。
“老爷,明日午后,我就带书儿去秋水坞赴宴。”司岚笙清点着明日随身要带的物品,跟方孰玉说着话。
方孰玉颔首道:“你且放心去。若谭家有什么过分要求,你尽可当场回绝了,万事有我。”
司岚笙温婉地“嗯”了一声,道:“老爷放心,妾身不会让书儿受委屈。”
“我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并非只能在谭家一棵树上吊死。”她将手中的一把折扇放在托盘里,红霞端着盛放这些小物件的托盘退了出去。
“晖儿前几日回来那一趟,我心里就安稳不少。”司岚笙看着方孰玉道:“我们书儿只是缺了些运道,并非是哪里差了。”
“你想明白了就好。”方孰玉按着她的双肩,道:“放眼整个洛阳城,我们书丫头也是一等一的大家闺秀,绝不比谁差。”
两人正说着话,烟霞端着一托盘打好的络子走了进来,禀道:“太太,您看看哪个络子合适?”
司岚笙细细看了,捡了一个梅花如意络子,道:“就这个,给书儿送去,正好配她那块暖玉。”
烟霞应了,拿着络子到了翠微院。
“春雨,你们姑娘可歇下了?”
方锦书大病了这一场,眼下还在调养之中。烟霞不敢轻易扰了她,便先轻声问站在门外听候使唤的春雨。
“芳芷姐姐刚端了水出来,许是还没睡,我去替姐姐瞧瞧。”
“谁在外面?”屋里传出来芳菲问话的声音。
“是烟霞姐姐到了。”春雨扬声答道。
“姑娘请她进来。”
春雨替烟霞打了帘子,烟霞提着裙子迈进房门,屈膝施礼道:“四姑娘,大太太吩咐我将这根络子给姑娘拿来。”
方锦书着一袭柔软服帖的苏绸寝衣,手里拿着一册书,斜斜地靠在窗边的软榻上。
生了这一场病,她的身子单薄了许多。
领口处,精致的锁骨清晰可见,手指的骨节纤细得有些透明。她神色淡然,眉尖却笼罩着一种以往没有的轻愁。
这样的方锦书,如瓷娃娃一般精致,无故惹人怜惜。
“母亲还说什么了?”方锦书淡淡问道。
“回姑娘的话,大太太说这根络子正好配姑娘那块暖玉。”
方锦书点了点头,道:“好,请母亲放心,我知道了。”
烟霞走后,方锦书垂头看了半晌这根梅花如意络子,道:“芳菲,去将我那块暖玉找出来。”
这块暖玉的来历不凡,是前朝皇家御用之物,乃是靖安公主送给她的及笄礼之一。
因她退亲的缘故,及笄礼办得简单低调,不如方锦晖那般隆重。为了补偿她,也为了她不被人看轻,靖安公主特地替她撑腰。
送给她的几件及笄礼,样样都不一般。
司岚笙送了络子来配这暖玉,用意十分明显。
她们应谭家邀约进入秋水坞,每一个细节都不可轻忽。让方锦书配上这块暖玉,便是表明在她身后,有靖安公主撑腰。
看着芳菲将暖玉穿到了络子里,方锦书的心里有些愧疚。
都这么晚了,还让母亲操心着她的婚事,想着这些细节。早知如此,她就该谋划一二,好好嫁了,也不用等到今日。
不过,明日应该就尘埃落定了吧!
谭阳此人,她不讨厌。
成亲这回事,跟谁不是一样过日子,都行。
她的目光,掠过窗外的树影。不知为何,脑中突地闪过一张面孔,如墨的眼神深深地看着她。眼眸深处,是她也看不明白的情绪。
这?
方锦书一惊,忙晃了晃头,道:“把灯熄了,准备歇下。”
秋夜如水,星河当空。
不知道是不是庆隆七年的夏季太过坎坷,这个秋季风调雨顺。只是那些已损失的粮食,已造成的伤害,却再也无可挽回。
但天下的老百姓们,正以惊人的毅力,修复着大地的疮痍。
庆隆帝的案头,来自全天下的奏折堆积如山。他着人捡了部分已批复的奏折送到齐王詹事府,让齐王学习政务。
这原本只有太子府才有的待遇,如今齐王凭借詹事府也能拥有,正是和太子分庭抗礼的表现之一。
☆、第七百零一章 回报
奏章到了詹事府里,先在舒长史处按轻重缓急进行分拣,再依次送到齐王的案头上。
庆隆帝送来的奏折是特意挑选过的,囊括了民生、军事、水利等等折子。全天下在发生的事情何其之多,而这只是送来的一小部分。
这些折子,政事堂先行批注,再有庆隆帝亲自批复。
在一件事上,就能看见上奏折的臣子、政事堂、庆隆帝三方不同的态度。仔细研读,能获得不少宝贵的信息,乃是皇帝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