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财人生[综](二)——林木儿
时间:2019-05-01 09:26:16

  槐子只是冷笑,却不言语。
  郑东两边看看,隐晦的挑眉。这事可真巧了,自己带那位金先生去看了丁帆,反倒成了丁帆害了他们。这个真是蹊跷的紧了。槐子死活不认,乔汉东却急着捂盖子。想来,那对夫妻要真没有在这里遇难,只怕已经远走高飞了。一旦认定死亡,就不会再有什么通缉令。从此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谁也挡不住了。
  可要是真去了工党那边,自己这边就得抓瞎。毕竟忙着这么长时间,狗屁玩意没有。但这厂子要是生产常规的武器,也还是能的。只是。这个罪责自己却不能背。他看向站在身后的陶桃,这倒是一个好的替罪羊。其实,她也算不上是替罪羊,她是真干了不该干的事了。或许,也是因为她,厂子里做不到严格的保密,才叫人家没办法全心全意的信赖。
  但想拿下陶桃,还得乔汉东来。反正汪姜暗地里相互捅刀子的事没少干。而乔汉东又急需一个替他分担罪过的人。
  郑东想到这里,就当起了槐子和乔汉东的和事佬,“遇上这事,大家都难过。可是光难过有什么用呢。咱们得从根子上深挖这件事。”说着,就转脸看向槐子,眼里带着深意,好似在说,差不多就得了,别弄的都下不来台。然后才道,“认了吧,槐子。一了百了,省的以后传出什么话,再给活着的人带来麻烦。”
  等传出什么话,无非是说两人去投靠工党了,或者说被倭国人带走了。这对家人的影响都很大。死了就了了,以后再不提这一码字事。被倭国的间谍害死了,还落了个好名声。
  当然了,郑东这些暗示都是说给乔汉东听的。叫他听听他是真心实意的想劝槐子撒手,被死咬着不放。
  槐子犹豫了一瞬,又朝杨子看了一眼。
  乔汉东马上道:“人还得为活着的人打算,你这小兄弟年纪还小……”
  槐子摆手:“别说了,我都知道。就这么着了,遇难了!我认了!”
  郑东朝槐子点头,对乔汉东道:“租界那边也炸了,我看一定是这丁帆收买了不法之徒下的手。他不忿上级对他的安排,本来大好的青年落得个毁容瘸腿的下场,这才生了报复之心……”
  乔汉东秒懂,对倭国那边肯定是要有个交代的。找个死囚,叫他配合一下,口供局按这个说辞走。之后给死囚的家人一笔钱,有的是人干。要不然还真出查?怎么查?恨倭国人的人多了,不定是哪个帮派干的。糊弄过去就得了。
  他对郑东点头,表示明白他的意思了。然后郑东才拉着乔汉东去一边,将陶桃伙同朱文海盗取机密的事说了。“……倭国那边掌握了大部分图纸,只差了最关键的部分。本来我和金先生商量着,等上一等,等上面的政策变了,咱们也能跟你求助将厂子里清理一番。等彻底干净了,就无所谓关键不关键了,都能在厂子里生产。可就是这一停产,大概把对方给逼急了。想要关键技术,就得从金先生身上下手。这才又了绑架之事吧。”
  乔汉东一听,马上就觉得有几分道理。丁帆还真可能受命干这些。而租界那边的株式会社被炸,他们心里都明白,肯定不是丁帆干的。至于是谁干的,他们没兴趣知道。谁叫这伙子倭国人太高调了。
  他拍了拍郑东的肩膀:“兄弟!我承你的情。”
  当天晚上,乔汉东就给金陵去了电话:“……是汪先生那边的人盗取的图纸,甚至泄密到了倭国人那里。如今也不知道他们一份货卖了几家。要是工党手里也有,那就更糟了。关键的图纸倭国人得不到,这才下手的。说到底,要不是大部分图纸泄露,引不来这场灾祸。”
  对方沉默了半晌才问:“确实死了吗?”
  乔汉东拍着胸脯保证,“确实死了!”
  那边叹了一声:“可惜了!”
  “是是是!”乔汉东赶紧道,“不过金先生还有不少高足,想来没学到十分也学到五分,至少对金先生的大致理论是知道的。叫他们接手,您看可行吗?如果您觉得可行,这些人才就要赶紧笼络了。”
  那边应了一声:“出卖党国机密的,不管是谁都不要手软。另外,只要是人才,就要积极争取。给你一个警告处分,戴罪立功吧。”
  “是!”乔汉东站直了身体,应了一声。等放下电话这才抹了一把汗,这次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吧。
  他朝外看了一眼:“来人!”那个陶桃和朱文海,这两个人不能叫他们逃脱了。
  曲桂芳在内室,听着外面的动静,她的手无意识的转着手里的打火机,或许,自己也该离开了。夹在中间,没人信自己,迟早得把自己给玩进去。
  等乔汉东将陶桃和朱文海关键了审讯室,这才猛然发现,有一整天没看见曲桂芳了。他惊出一身冷汗来。难道她是倭国间谍派来的间谍,那么最近这段时间的事情跟她有没有关系呢?只怕有吧。要不然她跑什么?
  乔汉东松了松领带,这事不能叫任何人知道。琢磨了半天,才给金陵发了一份密报,密报的内容是这样的:倭在京总部被毁,借机派曲潜入辽东,代号白狐。
  随后,金陵就有指示:不得召唤,保持静默,静待时机。
  乔汉东松了一口气,这正合自己的心意。再过几年,叫这个子虚乌有的白狐病逝吧。
  京城的情况,即便没估算到十成,八成也是有的。后续的事情,林雨桐和四爷不在关注,两人此刻,已经到了津市。
  一路上非常的低调,毕竟是已经‘死了’的人了,还是尽量泯然众人好点。下了火车,先要做车去找个不起眼又干净的小旅馆。
  四爷招手叫了一声黄包车,就有车夫过来,笑道:“先生太太是沪上人吧?”
  林雨桐这才想起,这黄包车在沪上叫黄包车,在京城叫洋车,“在津市叫什么?”
  “胶皮!”车夫呵呵笑着,“听说在广洲叫车仔。”
  两人了然的点头,紧跟着就坐车,“找个干净的旅馆就行。”四爷这么叮嘱对方,“要是离码头近就更好了。”
  坐在车上,感觉整个城市显得很干净。
  林雨桐这么跟四爷嘀咕,前面的车夫就接话:“如今不是都折腾什么新生活运动,整天有人检查,门口不干净得罚款。自然就干净了。”见客人似乎对这些有兴趣一样,他就开始侃开了:“反正咱们这些小老百姓是不懂的,人家说咱们华夏穷,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是因为不懂礼义廉耻。要什么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反正我也闹不懂,说是该定期去野游,这叫艺术化。野游啥?咱整天在野游,平时为一家子的肚子忙活呢,天天在外面啃窝头喝凉水,这是不是野游?孩子在郊外挖野菜掏鸟蛋算不算是野游?还有那怎么说的,生产化,不到六十不准设宴祝寿。咱们这些人,不饿死累死就是幸运,还过寿?能不能活到六十岁都难说。军事化是叫咱们用冷水洗脸洗浴,这真是……等闲咱们也舍不得用热水,煤油也是要钱的。还别说,照这么算下来,咱们也算是响应这新生活运动了。至少比当官的强吧。不叫打麻将,那检查的时候肯定不打。不检查了,谁管你个球……”
  这人一路上跟个愤青似得打发牢骚,只能说这运动太理想主义。比如军事化这一点,心思是好的,算是为了抗倭做准备了。有点积极的意义。但是吧,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你要求的再多,有什么意思。衣食足而知礼节,先贤把道理都说透了。阶层两极分化严重,下面的肚子都填不饱顾不得规矩。上层的又流于形式主义。比如简朴,不叫奢侈浪费是好的,但没有什么标准。折腾来折腾去的,倒更像是做戏。
  不过顺带的,城市能干净一些,算是做的成果最好的一部分了。
  住小旅馆,像是最普通的人一样生活,林雨桐觉得似乎真的有些不大方便。比如吃饭,比如出门买东西,比如要热水,这些都需要铜板。可林雨桐偏偏没有。
  如今世面上,银元已经稀少了。很多人家私藏了,但平时买东西,是真不会再轻易拿出来了。这两年倭国大肆收购民间的银元,控制金银流量,之前林雨桐在京城的时候就听说了,连银楼里的用银,都被掌控了。倭国热将银元运回去,又用银和铜掺和在一起,用机器压成银片子,然后卷成一卷返销回来,一两比白银还要贵一块五六。真是吃亏吃的热胆战心惊。前年政府‘废银改币’,算是应了跟倭国的经济战。其他各省收回国库的银元都上缴中央,运往金陵。但是像是津市京城这些地方,因着倭国对华北的觊觎,多方阻挠干涉,迄今为止,也没有往金陵运送。
  但也因为这个,精明的商人马上找到了商机。政府的公信力不足以叫大家对纸币报以信任。金银囤积不到,铜子也行。反正跟纸币比起来,也算是硬通货。所以,市场上很难兑换到铜子。一些小买卖人,宁肯便宜点收铜子,也不愿意收纸币。
  问过了旅馆的老板,他才有些无奈的道:“想换铜子,如今可不容易。根本就换不出铜子来……铜子量最集中的是电车公司……每天收上来的车费都是铜子支付的。他们倒是对外兑换,以前也是整天兑换的,到了就能换。可现在只兑换两个钟头;原来是任人兑换的,兑换多少都行,现在只许每人兑换十块钱。铜子缺乏,钱铺子知道这里头的利,哪里还肯兑换。但是不兑换也不行,换少了巡警得干涉,说你扰乱市场。兑换多了他们心里又实在不甘心,于是也仿效电车公司的办法,不兑换毛票!”
  林雨桐了然,这“铜子荒”的实质,不就是纸币贬值了,铜子却是相对的“硬通货”,当然没有谁会再愿意用铜子去无差价兑换纸币了。这种亏本的生意,电车公司当然不干的,钱铺属于私人经营,别说兑换了,他们自己还想囤点铜子保值增值,所以也是增加了各种前置条件,说到底,就是不给人换。
  林雨桐心说,你不换就不换,我去大商场买东西,找他们找零钱去。我就不信了还弄不出铜子了。结果一山更比一山高啊!人家不给找零,给一种‘存钱条’。就是你把剩余的钱存在我们柜台上,下次买东西从里面扣除。用这个‘存钱条’当票据使用,下次购物带上就行。
  嘿!我真是长见识了。
  最后到底还是从钱铺子里高价兑换了点铜元出来,要不然真是吃饭都不方便。
  在津市没有再滞留,有客轮的时候买了票就走。最好的房间当然轮不到了,不过四爷买了四张票。一个小包间里两个架子床,可以住四个人。干脆多买了两张票,两人住一个房间,空出来的只能说明买票的人没赶上船。
  海上飘着,闲暇时看看海景,但任何旅行耗费的时间长了,都是一年叫人觉得枯燥乏味的事情。
  等到了沪上,都已经是五天之后了。觉得很深都带着一股子咸腥味。沪上这地方,两人更得低调,以前的故人也没有要联系的意思。甚至买到了当天去金陵的火车票后,两人没有在沪上停留,也顾不得疲乏,直接上了去金陵的火车。
  火车是三等座,其他的车票买不到了。
  “坚持坚持,八个小时就到了。”四爷将胳膊塞在林雨桐身后,叫她靠着。林雨桐点头,这个速度不能跟后世比,后世是住在金陵赶车去沪上上班都来得及的速度。但如今这八小时,也算的上是‘飞车’了。
  在金陵修整了两天,启程去洛阳。从洛阳到童关的时候,两人在路上已经飘了一个月了。
  “这时候出门,是真难。”林雨桐站在童关城外,感叹了一句。等回过头,看着童关城,心里又不免感慨。多好的城,只是后来毁了。
  走在街上,听着孩童的童谣:“童关城,两头尖,北靠黄河南靠山。蝎子山,凤凰山,麒麟送子,砚台山。五里暗门不见天,西走十里脚不干。上到城墙转一圈,始识天下第一关。”
  林雨桐听着就挑眉看四爷。四爷明白她的疑惑,就笑道:“《山海关志》有‘畿内之险,唯童关与山海关为首。’你知道山海关为天下第一关,却不知道这童关可与之并列。”
  可惜这么好的城,后世看不到了。
  进了童关就入了陕熙,两人倒是不着急了。在老童关城里转了好几天,最后还是选择走水路去西按。火车汽车都很方便,但是水路却是在后世渐渐没落一直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两地之间曾经是有过航运的。
  经黄河渭河泾河,到西按城北的草滩镇。水浅的时候行木筏,如今正是秋里,能行木船。林雨桐觉得新鲜,这都是要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画面。
  船老板还感叹:“今年的生意不行了……”
  因为去年童关到西按的铁路修通了。火车票价比船价便宜,所以水运的生意是越来越不行了。
  等靠了岸,码头上的生意也极好,商铺林立。
  在小馆子里吃了饭,叫了骡车,敢在天黑前就进了西按城。
  到了这里,两人道也没委屈自己,找了好点的酒店住下,“这里安全。安心睡吧。”
  倭国人自始至终都没能进童关,陕熙相对而言很安全。而且地处内陆,很多人的眼睛都还没有放过来呢。
  林雨桐这一觉睡的很沉,起来的时候四爷已经铺着地图在地图上圈来圈去的。
  “干嘛呢?”她裹着被子凑过去问道。
  “得从头开始啊。”四爷摇头,“你想啊,这厂子也不是有设备就能捡起来的。言安如今也就是一个镇子,要什么没什么。我就说两点,电力有吗?原材料钢铁铜有吗?所以啊,矿产才是最基本的。”
  林雨桐点点头,任重而道远。
  两人不知道白坤还有多久才能过来,但也不能一直住在酒店里。找了三天,才找到一处小院子,买了下来。院子里只有两间抱厦,一间当卧室,一间厨房,条件真是简陋的很。地方也有些偏。
  四爷在家里忙他的,林雨桐自己出来采购,什么粮食布匹,零七八碎的往回买。在以后这都是紧俏的东西。
  “这些白坯布您也要?”布铺的老板问林雨桐。
  林雨桐看看,是土布,手工织出来的。往后可不得靠这些土布撑着,自己那些绫罗绸缎可不敢拿出来的。“要!有多少我要多少。要是有棉花,也请你多留意。明儿我还来。”
  布铺老板低声道:“你不会是要往北边送吧?”
  林雨桐不解的看着老板:“北边怎么了?”
  “不是就好!不是就好。”老板摆摆手,“这不是工党逃窜到那边了吗?上面可下令了,不准将东西往北卖。这眼看就冬天了,没有过冬的衣服,是要冻死人的。咱们秦北自古都出土匪,张献忠李自成,那不都是。也不知道如今那股子赤匪成不成?反正土生土长的张献忠和李自成没干成大事。”
站内搜索: